第4章 自我目标管理(3)

5.眼光朝上,使自己的工作朝向目标

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只顾眼前,缺乏理想,就没有发展前途。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要有远大理想。

——任继愈

北大学子也将任继愈教授的这一理念很好地传承下来。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引明灯,它帮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给我们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眼光朝向远方,让自己的工作都向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前进。

有“现代管理学之父”之称的彼得·德鲁克认为,一个企业要想正常地运营和发展,必须同时关注两样东西:一是效率,一是方向,一个都不能偏废。他说:“即使是最为健康的企业,效能最佳的企业,也会由于效率低下而衰败。然而,如果一家企业拥有最高的效率,但却运用在完全错误的方向,那它也注定无法生存,更遑论成功。”

方向就是目标,管理者在工作中只有把握正确的方向,不断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才会使工作卓有成效,才能做出成绩。

一位长者遇到了四个饥饿的人,他们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分成两组,其中甲和乙是一组,丙和丁是另外一组。长者分别赐给他们每组一根鱼竿和一篓活鱼,但是没有告诉他们是用来做什么。甲和乙觉得一定是要他们一人拿一样的,于是甲选了一篓鱼,他觉得长者是让他们先喂饱肚子,而乙要了一根鱼竿,他觉得只要有鱼竿了,就能钓到更多的鱼。结果甲就把那一篓鱼都煮熟了,由于实在饥饿,他把鱼都吃光了,再没有可吃的了,不久就饿死在那个空鱼篓旁边。乙拿到鱼竿之后很高兴,满怀希望地提着鱼竿去海边钓鱼,但是他实在是太饥饿了,根本就没有力气走路,还没等他走到目的地,就晕倒在路上。

而另外一组的丙和丁就不一样了,他们在得到长者恩赐的鱼竿和鱼之后,并没有选择一人拿一样,从此分道扬镳、各奔东西,而是经过分析和认真商量,两个人决定带着这些东西继续结伴前行。他们一块儿去寻找大海,在去海边的路上,两个人为了节约口粮,每到饿得难忍的时候,也只是煮一条鱼吃。就这样坚持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走了多远的路,就在那篓鱼只剩下一条鱼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大海,到了海边。两个人都很兴奋,这时他们才吃掉最后一条鱼,并用老者所赠的鱼竿,开始以钓鱼为生。没过几年,他们就盖起了各自的房子,建立了各自的家庭,也很快就有了子女,并且扩展了自己的事业,不再是简简单单地靠钓鱼维持生计,开始建造自己的渔船,从而过上了稳定而幸福的生活。

同样是得到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四个人的命运竟然会如此不同。甲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想解决温饱,目光短浅,今天有吃的就不考虑明天;乙虽说想到了今后的生活,但是不切实际,空有志气没有资本,拿什么去实现目标呢?丙和丁就不一样,鱼竿和一篓鱼,经过他们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就像秤不离砣一样,看问题较长远、做事情较踏实,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北大的管理理念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时,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目标,必须做哪些工作,付出怎样的行动,才能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头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贞观三年(629年),这匹马被玄奘选中,前往印度取经。

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便到磨房去见它的朋友驴子。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峰、炽热的火山、奇幻的波澜……神话般的境界,让驴子听了大为惊异。

驴子感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啊!那么遥远的路途,我连想都不敢想。”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大体是相同的,当我向印度前进的时候,你也一刻没有停步。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行,所以,我们走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直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狭隘的天地。”

马和驴子最大的差别在于目标不同,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企业或团队有目标不等于有好目标,好目标一定要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特点来制订。彼得·杜拉克说:“目标并非命运,而是方向。目标并非命令,而是承诺。目标并不决定未来,而是动员企业的资源与能源以便塑造未来的那种手段。”

管理者应明白企业目标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具备的特征,懂得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设立有用的目标。我们必须通过科学、有序的制度和程序,确立目标的责任和实现目标的步骤,而并非通过管理者的随意性或某种可能出现的妥协来达成。

切实、高效的目标管理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摆脱思维的惯性,更有利于超越自我,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卓越的目标管理者通常具有奉献的精神,目光朝上,使自己的工作一直朝向目标。管理人员应该经常问自己:自己能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多大的贡献?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做出其他人甚至自己之前没有做出的成绩?这既是正确做事的方法,也是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

大多数管理者之所以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不是因为经验不足、知识缺乏、没有足够的想象力,而是因为他们通常情况下都是眼光朝下的,重视的只是在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思维,而忽略了最应该看重的成果。他们经常放在心上的只是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是否对等,公司或领导有没有亏待自己,还有人抱怨自己的职位太低,只看到自己的手里没有职权,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做事不求效率,更无成果可言。他们不知道,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中的知识和能力,只有通过他的成果才能体现出来,也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才能使自己在管理上的表现卓有成效。

北大的管理理念认为,只有重视目标的管理者,才能超越自我,不受专长、技术、所属部门或者领域的限制,重视目标的影响,做出目标希望他做出的成绩。他才会时刻想着利用自己的专长和技能,为所属的部门、组织以及部门或组织的目标做出贡献。只有这样,他才会把自己的工作和公司的客户、要服务的人群等联系起来,明确自己的工作对象,发现工作的意义。事实上,也只有重视目标的人,才会不论做什么都显得与众不同、卓尔不群。

6.树立以“责任感”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要负起个人责任!第一次犯错是不知道,第二次是不小心,第三次一定是你故意的!

——余世维(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

“责任感”对企业管理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北大的管理理念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北大人认为管理者要把责任感作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形成“负责任”的思维,不仅要为企业的整体绩效负责,还要考虑到社会责任。那些始终蓬勃兴盛,拥有长久生命力的“百年老店”,无不显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最终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获得了长久生存的民意基础。

北大的管理课上,经常会提到的一个实例就是百年老字号“同仁堂”药店。它一直保留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训,代代相传。同仁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取利于义,甚至到了关键时期可以舍利取义。在2003年的抗“非典”大潮中,每卖出一服“抗非典方”,同仁堂就亏损两元钱,仅此一项,企业就亏损了600万。

同仁堂有一味药叫“紫雪丹”。按照史料中记载,必须在煎制紫雪丹的相关药材的过程中必须使用“金锅银铲”才行。对它的这一苛刻要求,很多医家可能并不以为意,不是金锅银铲又能怎么样呢?金银那么珍贵,用铁锅铁铲就不行吗?所以,在制药时选择睁只眼闭只眼,即使免了用金锅银铲炮制紫雪丹的工序,外人也不可能知道。但是,同仁堂人没有忘记高悬在堂上的“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家训,即便是在最混乱的年代也是如此。上世纪初,乐氏家族为了制造纯正的紫雪丹,曾经发动各家各房把他们的金银首饰拿出来,和药一起放到锅里煮,让金、银等贵金属在制药的过程中发挥效力,以确保古方紫雪丹的药效和质量,这件事成为一段流传百年的佳话。

其实,在那样的手工作坊年代,制药的工序和原料要求并不是那么严格、严谨,全靠药工一双手,即使是少放或者错放了一味药材,在量上多了一分、少了半厘,或者说在制药的时候不小心掉进炼药锅里一些非药材的东西,或者干脆少一道并不紧要的工序,可能患者在服用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察觉,要不怎么会有“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说法呢?但是,同仁堂为了保证药效,“靠同仁堂人的天职,靠同仁堂人的责任感”,真正地做到了诚实无欺、货真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