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有方无圆:坚守原则问题不放松(5)

盛唐名相韩休对有过之属下采取先除大奸、宽容小臣的做法。当时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唐玄宗敕令将他流放到岭南。韩休认为不妥,辩解道:“美玉卑位,所犯又非巨害,今朝廷有大奸,尚不能去,岂得舍大而取小也!臣窃见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恃恩宠,所在贪冒,第宅舆马,僭拟过纵。臣请先出伯献而后罪美玉。”玄宗不允。韩休进一步争辩说:“美玉微细犹不容,伯献巨滑岂得不问!陛下若不出伯献,臣即不敢奉诏流美玉。”面对韩休的公正无私,玄宗终于听从了韩休的意见。

公平公正对为官者是件难以做到的事情,因为有时候需要以自己的官位为代价。而能够做到这一点为下属仗义执言的人,也必会得到下属以及多数人的尊崇。

下属遇到困难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需要你搭一把手的时候,作为领导者是装聋作哑还是挺身而出?装聋作哑则从此对于下属再也没有威望和魅力可言,挺身而出则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无论如何,对领导者而言这都是个只能一方到底的原则问题。

10.在原则问题上犯不得丝毫糊涂

一个领导者可以无学识、无资历、无谋算,惟一一样不能无的是原则问题上清醒的头脑。脑袋里时刻绷紧这根弦,便不会犯方向性的大错误,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也许,唐朝时李瑗被手下大将王君廓利用和坑害的例子能让我们领悟些什么。

王君廓本是个盗贼头子,投降唐朝后,凭借超绝的武艺和勇猛作战,立下了不少战功。然而真要谋取大官,更需要的是政治资本,所以王君廓的战功只换来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右领军。王君廓不满现职,希望能在政治上找一样“奇货”,换一个大官,但这“奇货”到哪去找呢?

机会来了。唐高祖有个孙子叫李瑗,无谋无断,不但无功可述,还为李唐家族闹过不少笑话,但高祖因顾念本支,不忍心加罪,仅仅把他的官位一贬再贬。这一次高祖调任李瑗为幽州都督。因为怕李瑗的才智不能胜任都督之位,便特地命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同行辅政。李瑗见王君廓武功过人,心计也多,便把他当作心腹,许嫁女儿,联成至亲,一有行动,便找他商量。王君廓却自有打算,他想现成的“奇货”难得,何不无中生有造他一个?无勇无谋却手握兵权的李瑗,稍稍加工,其脑袋可不就是政治市场上绝妙的“奇货”吗?于是,他开始精心加工他的“奇货”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自己坐上了太子之位。不少皇亲国戚对此事公开不敢议论,但私下各有各的看法。对于李世民做了太子之后,还对故太子、齐王家采取了“斩草除根”的做法,大家更是认为太过残忍。李世民对此,当然也是心里有数。王君廓为捞政治资本,对这一政治背景更是清清楚楚。于是,当李瑗来问他“现在该不该应诏进京”时,他便煞有介事地献计道:“事情的发展我们是无法预料的。大王,奉命守边,拥兵10万,难道朝廷来了个小小使臣,你便只好跟在他屁股后面乖乖地进京吗?要知道,故太子、齐王可是皇上的嫡亲儿子,却也要遭受如此惨祸,大王你随随便便地到京城去,能有自我保全的把握吗?”说着,竟作出要啼哭的样子。

李瑗一听,顿时心里“明朗”了,奋然道:“你的确是在为我的性命着想,我的意图坚定不移了。”于是李瑗糊里糊涂地把朝廷来使拘禁了起来,开始征兵发难,并召请北燕州刺史王诜为军事参谋。

兵曹参军王利涉见状赶忙对李瑗说:“大王不听朝廷诏令,擅自发动大兵,明明是想造反。如果所属各刺史不肯听从大王之令跟随起兵,那么大王如何成功得了?”

李瑗一听,觉得也对,但又不知该怎么办。王利涉献计道:“山东豪杰,多为窦建德部下,现在都被削职成庶民。大王如果发榜昭示,答应让他们统统官复原职,他们便没有不愿为大王效力的道理。另外,再派人连结突厥,由太原向南逼进,大王自率兵马一举入关,两头齐进,那么过不了十天半月,中原便是大王的领地了。”

李瑗得计大喜,并非常“及时”地转告给了心腹副手王君廓。王君廓清楚,此计得以实施,唐朝虽不一定即刻灭亡,但也的确要碰到一场大麻烦,自己弄得不好要偷鸡不成蚀把米,于是赶忙对李瑗说:“利涉的话实在是迂腐得很。大王也不想想,拘禁了朝使,朝廷哪有不发兵前来征讨之理?大王哪有时间去北联突厥、东募豪杰呀?如今之计,必须乘朝廷大军未来之际,立即起兵攻击。只有攻其不备,方有必胜把握呀!”

李瑗一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道理。便说:“我已把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内外各兵,也就都托你去调度吧。”王君廓迫不及待地索取了信印,马上出去行动了。

王利涉得此消息,赶忙去劝李瑗收回兵权。可就在这时,王君廓早巳调动了军马,诱杀了军事参谋王诜。李瑗正惊惶失措,却又有人接二连三地来报王君廓的一系列行动:朝廷使臣已被王君廓放出;王君廓暗示大众,说李瑗要造反;王君廓率大军来捉拿李瑗……李瑗几乎要吓昏过去,回头要求救于王利涉,王利涉见大势已去,早跑了个无影无踪。

李瑗已无计可施,带了一些人马出去见王君廓,希望能用言语使王君廓回心转意。没想到,王君廓与他一照面,便把他抓了起来,不容分说就把他送给了朝廷。

李瑗是个糊涂人,但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在忠于和背叛李氏朝廷的问题上犯糊涂。人们一提到智慧二字好像只有能掐会算、运筹帷幄才算得上智慧,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抓住船舵不放手的领导者,才是有大智慧,才能经得起风浪。

11.推行变革要以强力的手段

无论哪朝哪代,对于现状的任何改变都会引起保守者的反对、阻拦,但是势在必行的变革会对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这个时候是以维持暂时的局面为重退避三舍,还是从局面的长治久安出发以强力推行变革,是每一个管人者都面临的难题。

战国秦孝公时,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

一天,孝公主持高层会议,听取大臣们对改革这件事的看法。商鞅首先就改革的一些原则问题作了阐释:“事情要当机立断,否则机会便一纵即逝。改革超越了世俗常规,肯定会受到世人说三道四的。所以在计划实施阶段不必向百姓宣告,只让他们享受成果就行了。不迎合世俗是为大德,不盲从大众是为大功。只要能富国强兵,何必拘泥于以往!只有果断行事,从旧习惯入手改造,人民才能获得利益。”

大臣甘龙驳斥商鞅:“圣人不改变习俗而引导人民,不改变法令而能治好国家。从习惯上引导人民,水到渠成,会取得好的效果;驾轻就熟,更加务实。”

商鞅答辩道:“凡夫俗子依赖习俗,学者只满足于知识,这两种人只知道在官吏的统治下遵守旧有法律,而不知道向前迈出一步。而自古至今,礼与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夏殷商三代礼各不同,而终成帝业;春秋五霸方法各异,而均成霸主。任何时代都是智者制定法律,愚者遵循;贤者修正礼节,愚者受它束缚。”

大臣杜挚也坚决反对改革,以为照已有的方法去做,才不会出差错,如果别出新裁,则有亡国之虞。

商鞅激烈地抨击道:“汤王、武王没有依从古法而成为王者,夏桀、殷纣没有改变古礼而导致亡国。不跟古人学,才当汤、武;墨守成规,必成桀、纣。不能以为违反了习惯就会遭到责难,也不能以为遵守了旧礼就能得到称誉。”

这次辩论,终于使反对派理屈辞穷,使左右为难的孝公下定了改革的决心。

公元前359年,商鞅起草了第一步变法方案,秦孝公命令颁布全国施行。其主要内容是:

设立户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实行连坐法。一家有罪,九家如不举发,连带受罚,处以腰斩;如果告发,给予杀敌人相同的奖赏。这样,使得人民互相监视、告发,以此加强法令的权威。并且施行“居民身份证”制度,投宿旅舍,必须带证明凭证;没有凭证,不能来往,不能住店。

家庭管理,实施分家居住制度,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家独立,否则课以两倍税金。以此来增加人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奖励军功,按功劳大小决定官职大小和爵位的高低。功劳以获得敌人首级多少为标准,斩一首级为一功,升一级。功劳大的田宅车马、奴婢衣服任其享受;有钱而没有功劳一律不得享受。贵族、宗室也以此论。而私斗者双方都课以刑罚。以此鼓励与敌作战,达到强兵的目的。

奖励耕织。只要谷物与布匹上缴到一定数量,便可免除赋税和劳役,这叫“务本”;凡是经营“末业”做买卖生意,连同妻儿一概没入官府为奴,以此来刺激农业生产。

从此,贵族领主失去了特权,秦国成为地主制度的国家。极力反对变法的大夫甘龙、杜挚等人被削职为民,一批反对新法的人被处以腰斩、抽筋、下油锅、车裂分尸等酷刑。几年以后,粮食增加了,生活富裕了,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354年,秦发兵攻魏,占领了魏国少梁(今陕西韩城县南),打了一个大胜仗,后又夺回西河,逼得魏国求和。魏惠王非常后悔,没听信公孙痤杀了商鞅。商鞅也因其赫赫大功,被封为商于侯,称为商君。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步的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迁都咸阳,大造宫殿,使秦宫焕然一新;将原来的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全国共设四十余个县,每县设令、丞,负责政务,由国王直接任命。中央集权制正式建立。

废止井田制,推行税亩制。旧时为备车战,田间辟有南北、东西通车大道,叫阡、陌,成为“井”字,后因少用兵车而多用步骑,故颁令开垦阡陌,破除以此为标志的封建领主的“封疆”标志和制度,谁开垦的荒地归谁所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按亩征税,也大大增加了国库收入。

商鞅仍用严厉手段推行这次改革,据说有一天竟杀了七百多人,将渭河的水都染红了。

但是,这时作为太子的驷也批评起新法来了。商鞅也知道自己终究要在他手下称臣,但他更知道,这是对改革的严峻考验。他以为,国家法令必须人人遵守,才有威望;太子犯法,师傅担当责任。于是,将太子驷的两个老师,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

据说,在变法之初,商鞅为了取信于民,曾将一根柱子竖在南门上,然后发出命令:“谁要把这根柱子扛到北门,赏银十两。”围观的人根本不相信,以为是开玩笑。商鞅一看,没一个去扛的,又加到五十两。人们怂恿一个傻乎乎的人去扛,果然,得到了赏银。从这件事的反面,我们也看出商鞅变法的力度和严刑峻法之烈。

实行变法十多年后,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内政清明,生活安定,逢战必胜。为以后秦国一统天下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和政治基础。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去旧立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位领导者面临的最复杂、最艰巨的任务。所以领导者进行的哪怕是小范围、小幅度的变革,都必须以十二分的决心,以强有力的手段去展开,否则,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和打击会让你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