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广结善缘是学会来事儿的磁力场(1)

人人都喜欢会来事儿的人。会来事儿是一种性格:随和、乐观、宽容、友善;会来事儿是一种心机:有眼色、有分寸、有心计;会来事儿是一种礼节:懂人情、通世故、识大体;会来事儿是一种处世之道:知进退、懂尊卑、识眉眼;会来事儿是一种社交本领:会讨人缘、善处关系、长于察言观色、精于投人所好、说话唇甜齿蜜、办事八面玲珑。会来事儿可以博取领导欢心、同僚愉悦、下属称颂。所以,只有做个会来事儿的人,才能为自己行走社会创造出良好的和有利的人际环境。

一学会来事儿:秘药良方讨人欢

要想在社会上吃得开,首先要有个好人缘才行。然而,人缘的好坏并不是自封的,好人缘的取得要靠会来事儿才能做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好人缘是一个人品格、形象和处世手段的镜子,而会来事儿则是讨人喜欢的秘药良方。所以,凡想干点事业的人,一定要做到会来事儿。

1.哄死人不偿命

会来事儿,很大程度上是有眼色,会揣摩,把人哄得溜溜转。

李莲英于咸丰七年(1857年)进宫。初进宫时他起名叫李进喜,得宠后,经慈禧太后钦赐,改名“连英”。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八品太监,一跃升为二品花翎总管,其升迁之速,待遇之高,在清代270多年的历史中是独一无二的。

李莲英之所以能够深得慈禧太后的宠信,迅速获得成功,其秘诀并非是由于传说中讲的他掌握有高超的梳头技巧,而是由于他时时刻刻地揣摸主子的心理性格、脾气秉性、习惯爱好,千方百计地绞尽脑汁,讨取主子的欢心,说开了也就是会来事儿。

李莲英的值班房离慈禧太后的寝宫很近。慈禧太后是个权力欲极强的独裁者,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在她性格的另一面,感情也同样是十分脆弱的。她最害怕的是孤独和寂寞,时时需要有人能陪伴她消磨除了从政以外的无聊时光。几十年来,在她身边的所有奴婢中,除了早年被丁宝桢处死的安得海外,惟有李莲英最能善解其意了。晚清宫廷太监刘兴桥、赵荣升等人回忆说:“清代末年,女主里寡妇多,当权的西太后,虽然有好多事要做,但是日子过得也是怪无聊的……能解西太后心烦的是太监李莲英。李莲英最会服侍她,成了她离不开的人。两人感情看起来非常密切。在闲暇时,慈禧太后有时也到李莲英的值班房转一转。每当这个时候,李莲英都是受宠若惊,他想尽各种办法来表示他对慈禧太后的尊敬和忠心。比如,凡是慈禧太后到他那里坐过的椅子,他都用黄色缎子布覆盖起来,不许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再来使用。”

由于李莲英整天揣摩如何讨主子欢心,因此他搞阿谀奉承、谄媚拍马,不仅善抓时机,而且搞得十分自然,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过60岁生日。各级文武官员,都纷纷向这位掌握大权的最高统治者贡献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希望能讨取“老佛爷”的欢心,从而加官晋爵。李莲英想大异于各官所为,耍个新花招,讨慈禧欢心。

李莲英十分了解慈禧的心理活动。以往每年过生日,慈禧都要将一些鸟儿、鱼儿“放生”,以积阴德,显示自己的慈善仁德。李莲英想抓住“放生”的机会露一手。于是,早在几个月前,李莲英就冥思苦想筹划这件事。

李事先买了许多黄鸟、画眉等,专门进行驯养,以鸟食作诱饵,让其进笼、出笼,让其听从指挥。久而久之,他驯养的鸟儿,只要笼子一打开,就飞了出去,但在外围绕房屋或树木飞上几圈后又仍然乖乖地飞回笼内觅食。

慈禧太后60岁生日那天,果然不出李莲英所料,慈禧太后如往年一样,在众多太监、宫女的簇拥之下,缓缓地来到万寿山下,表演她的传统节目——“放生”。

人们纷纷把早就准备好了的鸟笼提到慈禧眼前,而此时的李莲英却“礼让三先”往后躲。慈禧一连“放生”了数十笼鸟儿,各鸟皆腾空而去。人们不断报以笑声、欢呼声赞誉这位大积阴德的老佛爷。眼看“鸟儿放生”将要结束时,李莲英提着鸟笼,双手举过头顶:“请老佛爷放生!”慈禧用同样的动作去打开这最后一个鸟笼,鸟儿和其他鸟儿一样飞出了笼子。但是,不同的现象发生了:放出去的鸟儿在宫殿绿树之间飞了几圈,后又飞回了原来的鸟笼!

在场的人们一看,知道李莲英做了“手脚”,但都不敢吭声。

慈禧太后心中纳闷,就问李莲英:“你的鸟儿为何放出去又回来了呢?”

李莲英见有阿谀奉承的时机,立即像背书似地说道:“老佛爷皇恩浩荡,恩及鸟兽。鸟儿感恩戴德,不忍离老佛爷而去。老佛爷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其实,慈禧太后在此时也知道“鸟儿放生回归”是李莲英搞的鬼,不过李莲英的阿谀之词听起来十分顺耳,特别在自己六十大寿这一天听到这种话也很开心。但为了表示自己的圣明,慈禧太后还是故意斥责说:“大胆的奴才,竟敢拿些驯好的鸟儿来让我放生,难道你敢欺蒙我吗?”

周围的人们都面面相觑,特别是一些平时与李莲英有矛盾的太监在暗暗高兴。他们想:这次你李莲英要倒大霉了!他们都在静候慈禧太后如何发落李莲英。

这个时候,只见李莲英不慌不忙地上前叩了一个响头说:“奴才万万不敢欺蒙老佛爷。自古以来,有驯鸟的,但没有驯鱼的。昆明湖不是也有100桶大鲤鱼正等待老佛爷放生吗?请你放鱼后再治奴才的罪不迟。”

慈禧太后本来就不想治李莲英什么罪,听李莲英这么一说,便顺水推舟,说:“那我们就去放鱼。”

慈禧太后在人们的簇拥之下,来到昆明湖畔,走到预先准备“放生”的鱼桶前,用手摸摸鱼桶,说声“全部放掉”,太监们七手八脚地将鱼倒入昆明湖内……

可是,令慈禧太后和众人感到奇怪的是:放进昆明湖内的鱼在湖内打了几个转转,绝大多数又都游回到岸边,并且自动地排成一个大横排,头朝着慈禧太后,摇头摆尾,嘴巴一张一合,好像在向慈禧朝拜……

慈禧太后被这种从未见过的现象弄呆了。在场的众人也捉摸不透。

就在这个时候,李莲英见谄媚阿谀的机会又到了,便突然跪倒在地,兴高采烈地大声说:“恭喜老佛爷,贺喜老佛爷!老佛爷寿诞之日,天降吉祥,放鸟,鸟不去;放鱼,鱼不走。老佛爷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其他太监、宫女见状也跟着一齐跪下,大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慈禧太后在六十大寿这个日子里,被这班人这么一哄闹,闹得心花怒放,飘飘然起来了。她觉得自己似乎真成为顺天应人的圣主了。自然,在她的心目中,对李莲英印象最深。

那么,“放鱼,鱼不走”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来,爱新觉罗·溥佐道出了鱼儿不肯离去的奥秘:李莲英在筹划如何让慈禧太后在生日那天开心时,便想出了一个鱼儿不肯离去的办法。李莲英事先弄来许多活鱼虫,将其装进一个个纱布口袋中。然后把纱布口袋并排固定在准备“放生”的湖边水底。鱼虫不断地从纱布口袋的网眼中渐渐游出,这就在湖边水中出现了肉眼看不明显的“鱼虫带”。鲤鱼放入水中后,发现了鱼虫,就游回岸边吃鱼虫,鱼自然就按照“鱼虫带”的方向排列。岸上的人猛然一看,就如同鱼在列队朝拜一样。应当说,李莲英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这一招是很绝的。

李莲英利用慈禧迷信和愿听臣下颂扬之语的特点,煞费苦心地制造了鸟儿不肯飞去,鱼儿不肯游去的假象,神化了慈禧,讨得了她的欢心。

实际上,作为小人物,能否讨得上司的欢心,关键就是要会来事儿。会来事儿不一定靠送大礼,关键问题是怎么把领导弄乐了,因为领导高兴了,才会有你的好烟抽。否则,不分场合,不识时务,纵有天大的本领,也一无用武之地。所以,你若想做到讨人喜欢,就要练就一套会来事儿的本领。

2.说话在理更在巧

会来事儿是讨人喜欢的秘药良方,说话的时候,不仅要说出理来,更要说出巧来,这样你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别人才真正地认同你和喜欢你。

明代湖北咸宁钱家湾有个巧女叫钱梅,因她排行第六,大家叫她钱六姐。

钱六姐出落成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加上她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她的爹爹九公逢人就夸女儿。这一天,他当着众人的面又夸起女儿来了:“我那女崽,挺敬重我呢,对我说话,已经懂得避讳,从不提及‘九’字。”

听众里有两人很不服气,一人叫张老九,一人叫李老九。他们私下里嘀咕:“你这个九公,夸女儿夸出瘾头,我们倒要看看你女儿有多大的能耐!”

这一天,九公外出未归,张老九、李老九以为机会来了,邀请了九个人,一起来到钱六姐家。李老九对六姐说道:“我们是来找你爹爹有事的。”

钱六姐笑笑答道:“伯伯叔叔有什么事?如果信得过我,可以告诉我,待我爹回家,再说给他听。”张老九说道:“六姑娘,你对九公这样说——张老九,李老九,九叔九伯来访友,手拿九把鲜葱韭,约好九月初九日,九公去喝九盅酒。”

临走时,张老九连连嘱咐六姐不要说错了。走出门后,这一伙人就悄悄地在房前屋后躲藏起来,一定要看九公的笑话。

不一会儿,钱九公回到家里,钱六姐告诉爹爹说:“刚才有人来找过你呢。”

“来了哪些人?找我有什么事吗?”钱九公问道。

躲在外面的张老九、李老九听到这里,连大气都不敢透一口儿,只要钱六姐当着她爹爹的面说一个“九”字和“九”字的谐音,他们就要毫不客气地回到钱九公的家里,当面羞辱一番。

只听钱六姐轻声细语地对他爹爹说:“爹,你听我说——”接着念起顺口溜:张四五,李三六,八位叔公加一公,手里拿着扁叶葱,邀爷等到重阳日,去喝三盅三盅又三盅。

躲在房前屋后的张老九、李老九他们,听见钱六姐将“九”字撇得一干二净,无不心服口服。

实际上,讨人喜欢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并不像上例那样只要会说几句奉承漂亮话就可以解决的,现实生活中,要想用会来事儿去讨人喜欢,有时还要忍辱负重。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以德行和忠孝著称的人,名叫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据说当时孔子有3000学生,其中有72位贤人,闵子骞就是72贤人中的佼佼者。下面是他小时候的故事。

有年数九寒天,闵子骞兄弟俩跟随父亲骑马,去一位朋友家赴宴。一路上,飞雪扑面,寒风刺骨。闵子骞浑身打颤,嘴上不断地喊着:“冷啊,多冷的天啊!”

他的弟弟则相反,额上还微微渗出汗珠,他说:“好热啊,好热!”

父亲看看子骞穿的棉衣着实比小儿穿得厚,就怀疑子骞在撒谎,随即扬起马鞭,狠狠地朝他背上抽去。鞭落衣破,棉衣露出了一团散乱的白芦花,很快被西北风吹得飞舞起来。

父亲看见子骞的脸上挂满泪珠,伸手摸了摸他的“棉衣”,里面包的全是不保暖的芦苇花,他转身摸摸小儿子的棉衣,里面却是包得严严实实的丝棉。原来是后妻在虐待自己亲生的骞儿。心想,家里出了这样的丑事,两个儿子穿的两个样,还有什么面目去见朋友。于是,带着两个儿子,毅然掉转马头回家了。

回到家里,闵父一怒之下便愤然挥毫写了休书,要马上休弃后妻。

闵子骞见状立即跪地哀求说:“爸爸,请您千万不要休弃妈妈。”

闵父莫名其妙地问:“妈妈如此狠心地虐待你,你为啥还为她求情?”

子骞流着眼泪说:“现在受虐待的只是我一个人,如果把妈妈休弃了,再娶一个继母来,这样不是我和弟弟都要受虐待吗?与其两人都受苦,不如让我一个受苦好。”

子骞的话说得太感人肺腑了,继母被感动得失声痛哭起来。她忍不住一把抱住了子骞,声泪俱下地说:“妈妈对不起你呀!要是你爸不赶我走,往后我待你和弟弟一个样。好孩子,你相信妈妈吧!”

闵父也深深感动,放弃了休妻的主张。从此,一家人相亲相爱,继母待子骞就像对亲生的儿子一样。

可以说,子骞的被人喜欢是以自己以德报怨的行动换来的。但他也属会来事儿的范畴,所以我们说为人会来事儿并不一定全靠嘴皮子功夫,更重要的还有实际行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你能以这样的情怀去面对世界,面对所有与你交往的人,相信你也是个会来事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