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八面玲珑是学会来事儿的基本功(1)

世上没有几个人不重视自己的名利得失。而对自己的名利得失直接发生作用和影响的便是上下级关系,因此处理好这种关系便显得极为重要。很多人为打通上下关节而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他们善于察言观色,精于揣摩领导意图,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可谓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哪里需要便出现在哪里。他们会说顺心话,会办顺心事,特别得领导的喜欢。由喜欢而成知己、而成亲信、而成心腹。时间久了,便“官多大,奴也多大”了。所以,会来事儿是打通上下关节的有效手段。

一学会来事儿是笼络人际关系的粘合剂

人在世上不能孤立地生存,所以,凡有志者无不像蜘蛛一样,每日往来穿梭地在编织着自己的关系网。但生活中人毕竟又不是蜘蛛,所以要想编好这张关系网就必须做到会来事儿,可以说,会来事儿是编织好社会关系网的粘合剂。

1.授恩以换心

从古到今,人治与法治在世界各地始终并行不悖。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保障,但人治也不能不说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有一定的优势。实际上,所谓人治在一定意义上也表现在“德治”上。德在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标准。在有些人那里,所谓“法”就是以己心换人心,或以授恩之法笼络众人。

一次,宋太宗在北陪园饮酒,臣子孔守正和王荣侍奉酒宴。二臣喝得酩酊大醉,互相争吵不休,失去了臣下的礼节。内侍奏请太宗将二人抓起来送吏部去治罪,但是太宗派人送他们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俩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在皇上面前失礼,十分后怕,一齐跪在金銮殿上向皇帝请罪。宋太宗微微一笑,说:

“昨晚,朕也喝醉了,记不得有这些事。”

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醉了,不但没有丢失皇帝的体面,而且使这两个臣子今后也会自知警戒。宋太宗装糊涂,既表现了大度,又收买了人心。

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论功行赏,对于二十几个主要功臣早就决定封赏了,但对其他人则因评定太慢而迟迟未能决定。有一天,刘邦在走廊上忽然看到花园里聚集了好几个小集团,似乎在商量什么大事。刘邦百思不解,于是回过头来询问张良是否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张良的回答吓了刘邦一大跳:“陛下难道不知道吗?他们正在企图谋反。”刘邦赶紧问是什么原因。

张良回答说:“陛下原来只是一介庶民,因为有了他们效力才得到了天下。然而陛下成为天子,却只有萧何那些一开始就得陛下欢心的大臣们获得赏赐。而另一方面受到处罚的,仍是那些平常陛下不喜欢的人。现在虽然有专人负责评定功绩,但是合计一下封地,即使把全国土地都封给功臣们,也是不够啊。他们害怕陛下不能让每个人都获得封地,或是因为过去的失败而受到惩罚,所以才聚集到这里计划谋反。”

刘邦听后沉吟良久,又问:“那么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呢?”

张良回答:“是不是有一个陛下平日最讨厌的人,而大家又都心里知道呢?”刘邦回答:“雍齿这个人是我早就厌恶的,他最喜欢跟我作对,我早就想杀掉他,但是因为他的功劳卓著,所以只好忍耐住。”张良说:“那么,请陛下赐雍齿封地,而且当众宣布吧!只要雍齿得到封地,大家自然会安静下来。”

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大开筵席,封雍齿为侯,然后趁机告诉众人他已督促负责人尽快评定出每个人的功绩,请大家稍安勿躁。如此一来,将领们都停止喝酒,大声欢呼,并且交相耳语:

“连雍齿都受封为侯,我们一定也能很快受封。”

正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当江山刚打下来的时候,如果论功行赏时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端,大好的形势可能转瞬之间就变成一场灾祸,而这时恰到好处的把事情办得妥帖完美、人人满意就要看领导者的办事绝活了。

会来事儿的人善于给能干的下属经常以关心或值得炫耀的条件,可以给他们带来一种极大的荣誉和自豪感。无论是谁,得到上司奖赏后,也会觉得自己极有面子;同时,为回报给他们面子的人,他们又誓必像以前一样,甚至比以前更加勤奋地工作,而这也正是奖赏者所要达到的本意。

其实,不单单是领导者,平常人说话办事也应该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赢得人心。

2.施以仁爱之心

不管是经营事业,经营人生,都不过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网络。

你把人际关系搞好了,到处有人相助,自然成功。大凡成功人士,做人圆通、方正,一方面善于放“人情债”,到处播撒人情的种子,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这是人际关系畅通、事业有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乌井信治郎是日本桑得利公司的董事长,深受部下爱戴,员工都称呼他“父亲”,因为他对部下的关怀确实有如慈父般温暖。公司初创时,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艰苦。乌井经常听到店员抱怨:

“房间里有臭虫,害得我们睡不好!”一天晚上,在店员都睡着后,乌井悄悄拿着蜡烛来到员工的房间,在柱子的裂缝里以及柜子间的空隙抓臭虫。店员听到声响,从睡梦中惊醒,看到正在认真抓臭虫的老板时,都感动得落泪了。

平时,对于员工遇到的困难,乌井总是尽心尽力地关怀帮助,真像父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

有一次,新职员作田的父亲不幸去世。他不想让同事知道他家有丧事,以免麻烦人家。但在出殡当天,乌井率领桑得利的全体员工到殡仪馆帮忙。他还像死者的亲属一样,站在签到处,对前来祭拜的人一一磕头答礼。

丧礼结束后,乌井对作田说:“没有车子,你和伯母如何回家呢?”说完,立刻跑去叫了一辆计程车,亲自送作田和他的母亲回家。

后来,作田当上主管后,常对部下提起此事,并说:“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为了老板,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世界上任何重要的事情,都是人的事情,只要把人打理好了,则无事不可成。你种下人情,将收获成倍的人情。而雪中送炭显然是一颗人情的良种,必将使你收获人情的硕果。

1969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安德森在一张表格中列出了500多个描写人的形容词,他邀请近6000名大学中挑选出他们所喜欢的做人品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们对做人品质赋予最高评价的形容词是“仁爱”。在8个评价最高的候选词语中,其中6个和仁爱有关,他们是:真诚的、诚实的、忠实的、信得过的和可靠的。大学生们对做人的品质给以最低的形容词是“虚伪”。在5个评价最低的候选词语中,其中有4个和虚伪有关,它们是:说谎、做作、装假、不老实。

约翰·安德森这个调查研究结果在社会上具有普遍意义。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具有仁爱之心的人,而讨厌说谎不老实的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不论他有多少缺点,同他接触时,心神就会感到清爽。这样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因为他心中装着别人,舍得付出。

一个人只要对别人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合作,甚至有人为他吃苦吃亏也不在乎。佛莱明是苏格兰的一个穷苦的农民。有一天,他救起了一个掉到水沟的小孩。第二天,佛莱明家门口迎来了一辆豪华的马车,从马车里走下来一位气质高雅的绅士。见到佛莱明,绅士说:“我是昨天被您救起的孩子的父亲,我今天特地赶来向您表示感谢。”佛莱明回答道:“我不能因为救起您的孩子而接受报酬。”

正在二人说话之际,佛莱明的儿子从外面回来了,绅士问道:

“他是您的儿子吗?”佛莱明不无自豪地说:“是的,他是我儿子。”

绅士说:“我们订个协议,我带走您的儿子,并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这个孩子像您一样具有仁爱之心,那么您将来一定会感到更大的自豪。”佛莱明答应签下这个协议。数年后,佛莱明的儿子从圣马利亚医学院毕业,发明了抗菌药物盘尼西林(又叫青霉素),一举成为天下闻名的科学家,194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并受封为骑士爵位。

有一年,绅士的儿子,也就是被佛莱明从深水沟里救起来的那个孩子染上了肺炎,是青霉素把他从死亡之神那里拉了回来。

故事说到这里,你知道那位气质高雅的绅士是谁吗?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上议院议员的老丘吉尔。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我们在处世交往中,多给他人仁爱,改善生存环境,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3.个别吃小灶

一个人能否更好地笼络住自己的下属,与其会不会来事儿有绝大的关系,不会来事儿的人是警察抓老子——公事公办,而会来事儿的人则在正常来往之外,个别给人吃点小灶。这样,吃到小灶的人才能为报知遇之恩而为其效命。

民国年间,身为一世枭雄的“北洋之父”袁世凯在防御部下方面也很注重感情投资。早在小站练兵时期,他就从天津武备学堂物色了一批军事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人:段祺瑞、冯国璋、王士诊。后来都成了北洋系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号称北洋三杰。袁世凯为了让这三个人对自己感恩戴德、供其利用可谓煞费苦心。

1896年,袁世凯选择的各路将官汇集小站。小议事亭里,袁世凯举行了召见仪式。新来的将官一一呈上名帖。袁世凯丝毫没有摆出上司的架子,满脸堆笑,执礼甚恭,言谈中更极尽夸赞和拉拢之能事。他明白,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这些人是首要依靠的力量。

接见完毕时,袁世凯突然发现段祺瑞没有来,便问道:“段祺瑞呢?段祺瑞怎么没有来?”

坐在一旁的唐绍仪告诉他说:“不巧得很,在接到命令前,段祺瑞正好回家完婚去了。他还不知道自己调来小站,所以未能及时赶来。”不过,唐绍仪补充道,“已经去电,促他尽快报到。”

“原来是这样。”袁世凯点点头。

段祺瑞回合肥老家与原配吴氏结婚,行前尚不知自己已被袁世凯调往小站,但对袁世凯前往小站督练新军的消息已有所闻。回到合肥后才接到小站练兵处发来电报,通知他已调往小站,并限期前往报到。

段祺瑞即惊喜又懊丧。因为他平时经常批评旧军的种种弊端,倡导编练新军,他终于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段祺瑞自然十分高兴。但令他懊丧的是,刚刚回到家里,且又是婚娶大事。如果马上离开,对自己的长辈和女方的家族来说,都不好交待。然而,军令如山,段祺瑞又不能不执行。

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又一封电报送到了。这是袁世凯以个人名义发来的。大意是:婚姻乃大事,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故君子之重,此乃人伦之大要,需要办;来小站之事,可迁延时日,不必操之过急。此外,袁世凯还赠送银票一张,作为“区区薄礼”。

这使段祺瑞十分感动。当时,袁世凯已是官居要职,颇有名气了。段祺瑞根本没有想到,这位正在腾达的袁大人居然会对他如此看重,如此礼贤下士。

段祺瑞办完婚事便匆匆赶到小站报到。下车后,看到一行人正等在那里迎接他。身着新军制服的冯国璋首先向他迎过来。他和段祺瑞是武备的老同学、老同事了。见过礼后,冯国璋指着一位被人簇拥着的矮胖的人说:“芝泉,快来见过袁大人。”

听说袁世凯亲自来迎,段祺瑞更激动了。他几步赶过去,行了大礼,说:“祺瑞不才,怎敢劳大人亲迎。”

袁世凯一把拉住他的手,哈哈笑起来。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他说,“今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接着,袁世凯邀段祺瑞同乘一辆车回营,当晚还专门设宴为段祺瑞接风洗尘,席间更是流露出相见恨晚之情。

几天后,段祺瑞在天津一家饭店举行婚宴,招待小站各位将领和同僚。袁世凯出席了宴会,婚宴的场面颇为盛大,饭店门口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婚宴结束后,段祺瑞通知店方结账。

老板说:“袁大人已经吩咐了,所有花销都让记在他的名下。”

段祺瑞一下愣住了:“哪位袁大人?”

老板说:“就是袁世凯大人啊!”

段祺瑞又一次大受感动,尽管说起来这仍然是一件小事情,熟知袁世凯的人都知道,在拉拢人和控制人方面,他是极有手段和韬略的,尤其善在小处用功,即使是公事也要私办,使之带有极浓厚的私人感情色彩。

当然,袁世凯对段祺瑞恩礼并加,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在他看来,段祺瑞素娴军学,才堪大用,在实现自己野心的道路上,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得力臂膀。这一点袁世凯没有看错。

袁世凯创办新军时,相继成立了三个协(旅),在选任协统时,他宣布采用考试的办法,每次只取一人。

第一次,王士诊考取。

第二次,冯国璋考取。

从柏林深造回国的段祺瑞,自认为学问不凡,却连续两次没有考取,对段来说,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第三次考试前,他十分紧张,担心再考不上,就要屈居人下,心中十分不快。

第三次考试前的一天晚上,正当段祺瑞闷闷不乐地坐着发呆时,忽然传令官来找他,说是袁大人叫他去。段祺瑞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帅府,晋见袁世凯。袁世凯令他坐下,东拉西扯,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临走,袁世凯给段祺瑞一张纸条,段祺瑞心中纳闷,这纸条是什么呢?又不敢当面拆开看,急忙回到家中,打开一看,不觉大喜,原来是这次考试的试题。

段祺瑞连夜准备,第二天考试时,胸有成竹,考试结果一出来,果然高中第一名,当了第三协的协统。

段祺瑞深感袁世凯是个伯乐,对于自己有知遇之恩,决心终身相报。

后来,段祺瑞、冯国璋、王士诊都成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