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就有这么牛:中医大家孟景春治疗疑难杂症的故事
- 孟景春
- 2947字
- 2021-03-24 09:55:15
8 干燥综合征迁延4年不愈,滋阴温肾建奇功
在2009年那天,恰逢中秋佳节,门诊患者不多,在10时许,来了一位女患者。由于身体瘦弱,由另一位女子陪同,扶着她臂膀,一同进了诊室。她一手拿病历本,走到诊室,坐下后,说:“今天你的病号不多,很幸运,我可以将我的病情,从头至尾细细地说了。”陪同女子说:“妈妈,你且坐一坐,静一静,让我先介绍,若有遗漏的,你再补充。”妈妈点头同意。女儿说:“我妈妈是位中学老师,没有患病前,除了教学任务外,还担任班主任,每到她教高三时,为了高考能出好的成绩,所以她特别忙,可能是烦劳太过,在4年前生病了。到西医院诊断检测,不只是一家医院,先到省人民医院,后到中大医院,最后又到鼓楼医院,都做了详细的检查。结果都说是干燥综合征。引起的原因说是叫什么结缔组织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也不懂就听他们一说,也就开了药,但吃了三个多月,也不见效果,后来又转中医诊治。我们也将以前的检查情况和西医院诊断结论讲了。中医说这是西医的病名,我们中医这里没有这样病名。我们是根据你临床表现,再结合脉象、舌苔来诊断治疗,中医诊治的病历和处方我们都带来了,要不要参考看看。”我接过后,一面仔细地翻阅以往的病历,一面说请你讲讲现在有哪些症状。同时我对随诊的几位学生说,西医诊断的干燥综合征,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病症。你们听她诉说病情和以前诊治的用药和中医处方,都把它记录下来,可供参考和研究。同学们点头,都拿出笔记本,另一位同学带来照相机,把以往病历中的诊治处方都拍下来。这时那位女子说:“妈妈,下面你就讲你目前的病情。”于是她就讲述病状。并自我介绍说:“我是× ×中学的语文老师,今年50岁,因有病就提前办了病退。在4年前就自己感觉两眼干涩,鼻孔干燥发热,口唇干燥。有时甚至唇裂出血,全身皮肤亦干燥,每年到了秋季,这些干燥症状更为明显。服了多种中西药,没有效果,颇为灰心,想反正治无效果,不吃药看如何,故中间有9个月,什么药都没有吃。但不服药,病情似乎又严重了一些。想想还是要诊治。有人介绍你经验丰富,善治疑难杂症。所以来请你好好研究。”我又问:“你除一些干燥症外,还有没有其他症状呢?”她说:“近几个月来,除眼鼻等干燥外,还增加面部阵阵烘热,时时出汗,夜晚睡后醒来,也常常出汗,睡眠也不稳当,梦特别多,说笑话,有点像放电视连续剧一样,所以醒后头昏脑涨。”又问,“你出汗以哪个部位最多?”答曰:“头部,胸部特多。”又问,“汗出后,怕冷吗?”回答不怕冷而喜手臂外露,且口渴喜冷饮。通过询问,从整体来看,不仅是单纯的干燥综合征,还有心肝火旺,必须综合治疗,若要彻底治好,须有相当长的时间,你有没有耐心啊!她说只要能治好,时间长点无妨。我已经病了4年多了,于是写病历如下。
赵××,教师,女。
初诊:2009年10月9日。
主诉:眼、鼻、口等干燥。
干燥综合征已历4年余,刻下除口鼻眼等干燥外,并有烘热阵阵,兼自汗、盗汗,汗出以头部前胸居多,汗后不恶风而恶热;夜寐不宁,寐则多梦,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少,脉细弦。症属心肝火旺,逼津外泄而为汗,火扰心神则烦躁寐差而梦多,先拟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处方:桑叶12g 炒白芍15g 浮小麦30g 大麦冬10g 川黄连2g 夏枯草10g 柏子仁10g 青龙齿(先下)30g 北五味(打)6g 干地黄12g 炒酸枣仁(打)20g 北沙参12g 朱茯神12g 淡竹叶10g 碧桃干15g 生甘草4g (7剂)
一周后,到了9月10日,她如期来到诊室。她今日一人前来,坐下后等待,等她前面4位患者诊完后,就前来坐下说:“汗出已少,做梦也少得多,睡眠也有改善。眼鼻口干等稍有减轻。”舌质仍红,脉象如前。
又给她开了如下处方:
生地黄10g熟地黄10g山药10g南沙参10g北沙参10g大麦冬10g粉葛根12g炒白芍10g金铃子6g柏子仁10g炒酸枣仁10g炙甘草5g熟附子5g龟板胶10g(烊化冲服)广木香6g炒谷芽20g(7剂)
我对她说,服了7剂,如继续有改善,说明这方剂,还算对症的。还以原方7剂,服一周后,再来复诊。一周后,她如期前来,她说诸窍干渴症状基本均趋于正常。肌肤亦较湿润了,所以心情舒畅,并说我现在真的看到了希望。舌红已淡,脉转平和,嘱其原方再服14剂。另以该方20剂之量,到中药房研细末,加蜜做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服12g,一天三次,俟汤剂服完后,继服丸剂。5个月后电话追问,知丸剂服后,复查一次,已趋正常。
一日下午,我正在阅览《中国中医药报》,学生甲乙两人来到,坐下后说:“老师今日得空,我们特前来看看您,另外还想请问以前治好的那位50多岁女教师的 ‘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有关问题,行吗?”
我放下了手中的报纸,问什么问题,请说。学生甲:“干燥综合征是西医的病名,在中医学叫什么病名?在治疗上和西医有什么区别?”西医认为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结缔组织自身免疫性病症,一般都采取对症治疗。也就是说尚缺乏特效疗法。在中医学里,当然没有这个病名,是根据它症状的表现名曰“燥症”。在《内经》中有句话“燥胜则干”。它所有症状的特点就是一个“干”。然后进行辨证施治。学生乙接着问:“既然 ‘燥胜’为病机,老师为何在开始治疗时没有用养阴药呢?”
疾病的发生和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治疗时,也要根据病症的客观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本症属于阴虚是肯定的,但是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用养阴药来治疗呢?关键在于初诊时,她不是有阵阵烘热,汗出很多吗?此外还有睡眠很差吗?要知道出汗多,也很耗精气的。不信,凡因病出的汗,其质较黏,其味不咸,因汗中含有很多蛋白质和脂肪,它和正常的汗出不一样,凡在夏季,或劳动之余的汗是微咸,这种汗除大量水分外,还含有少量的盐分。再者,她睡眠不好同样也消耗精气。所以我首先治疗没有用养阴法,而是采用清热敛汗,养心安神,若能汗止,睡眠正常,不就保存了精气,可以起到间接保存了阴精的作用。说到这里,又问假如开始就用大剂养阴药,也不能说错,但实际起不到养阴的效果,因汗没止,所养之阴,仍会从汗外流,睡眠没解决,仍旧不断耗伤精气,这样的结果,就像一个贫穷人,我给了100元,但他却不知节约,仍然大手大脚地花钱,结果还是一个穷光蛋,当然我这是比喻,目的是说明,若不采用清热敛汗,养心安神,而是直接用养阴药,结果是起不到养阴作用的。这第一步实质上起到了“节流”的功效。
学生甲乙听了这一番剖析,都点头表示领悟。他们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说:“在二诊的处方,既用大量养阴药,又为什么加用一种味辛性大热的附子,岂不有损养阴的功效?”我说:“你问得好,但我先告诉你,这就是用药奥妙处。你读过明代名医张景岳的名言吗?‘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其中心意思,一个好的养阴处方,必须加一些阳药,这样养阴药得到阳药的掺和,才能使养阴发挥其长久的功效。我再打个比喻吧,养阴药就好比是水,将它置于锅内,如果不加火煮沸,水就是一锅死水,只有加火烧煮,水沸时才能蒸腾热气上升,弥散开来,才能真正起滋润的作用。所有养阴就是投入锅内的水液,所用的附子,就如煮水的火苗,用药和自然界事物的变化,道理是相同的。
“这个比喻,你们能理解大量养阴药中加附子的意义吗?希望你们回去看看有关医案,查一查《景岳全书·卷十五·新方八阵·补略》,看看他自己的解释。”
这一讨论,不知不觉已到傍晚5时左右了,同学们说:“今天听了老师的讲解,使我们懂得了治法要分主次先后,用药要讲究配伍,才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