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二次创业,成为一个汽车“疯子”(3)
- 李书福传(传记袖珍馆4)
- 王保蘅
- 4946字
- 2015-12-16 11:12:35
然而,他们都坚决地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汽车梦想,即使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吉利和奇瑞也在所不惜。尽管他们早期的模仿痕迹很重,但他们都想造出完完全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汽车,而不是像那些大型合资企业那样,将外商的车进口到国内然后安上几只轮胎就算作是自己的。
吉利和奇瑞,是中国人制造汽车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双子星,如果不是它们,恐怕造出拥有中国自己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还要再往后推几年。正是因为有了“疯子”李书福和“狂人”尹同耀,以及跟随着他们的那些愿意开山劈路的人,才让中国这样一个现代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高度密集的汽车工业领域走上腾飞的快车道。尽管这条道路还很长,但是总算有人开始了向前的征程。
詹夏来和尹同耀这种有背景的人在开创汽车事业的时候都经历了如此多的困难和挫折,也就可以想象,没有任何背景的纯民营企业家李书福走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所经受过的痛苦了。可以说,李书福的造车梦想比詹夏来和尹同耀要难以实现得多。
1998年,吉利只生产出了100多辆汽车,而奇瑞也不过是2000辆。但正是因为有了吉利“豪情”和奇瑞“风云”,中国的汽车工业才书写出了新的篇章。李书福和尹同耀,分别率领着吉利和奇瑞给风起云涌的中国汽车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是事业上相互竞争的对手,但是,经受过创业初期同样苦楚的洗礼之后,二人不得不由衷地向对方致以最真诚的敬意。
5.出征宁波,开创“美日”
成功制造出吉利“豪情”这款车之后,李书福将它定价为5万元左右,几乎是全国最廉价的小汽车。这样一来,“豪情”便通过低廉的价格,逐渐地打开了销路。但是,李书福并不满足于“豪情”所取得的成功。他要继续创新,推动吉利汽车做得更大更强。于是,他选择了离开自己的家乡台州,去往大城市——宁波。李书福的这一选择,在日后又被证明是极为正确的。在那里,他为吉利开创了又一个美好的时代。
当年吉利的第一款车——“豪情”下线时,如果不是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的鼎力支持,李书福的造车生涯可能在那一天就宣告结束了。由于是异地造车,李书福的吉利汽车一直都没能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甚至很多政府主管部门不允许他制造汽车。李书福曾直言:“很多人来找过我们。”可见,李书福这个民营企业家当时是顶着多么巨大的压力。因为吉利集团当时在台州已经是一家规模庞大的公司,所以李书福才敢于顶着压力造自己的汽车。
吉利汽车本来就是李书福从四川迁回老家台州的,他之所以敢于将吉利汽车继续迁移到宁波,是因为他看准了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
1999年,当时主管国家工业部门的副总理曾培炎来吉利公司内部视察。李书福当然要对他好生接待,并且就他的梦想与曾副总理进行交流。那天,曾培炎走进吉利豪情的汽车生产流水线,看着豪情车的生产过程,脸上流露出一丝微笑,嘴里也对李书福颇多赞许。
李书福知道自己的生产线获得了曾副总理的认可,于是他鼓足勇气对曾副总理说:“总理,正如您看到的那样,我们的汽车生产线是严格按要求建设的,完全符合安全生产的规范。请您允许像我们这样有实力、有资金的大型民营企业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吧。我知道,跟我一样的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有一个汽车梦。”曾副总理没有立即作答,只是面露微笑地静静聆听着李书福的意见。李书福看到这个状况,又接着说:“据我所知,大众汽车在上海的投资累计46亿元,而据我测算,投资26亿元,吉利就可以制造出很好的汽车。而且,这几十亿的投资里,不需要国家财政投资给我们一分钱,全部的钱都由我们民营企业自己筹措。如果出现什么问题,责任全部由我们自行承担。”曾副总理看着眼前这个干劲儿十足的年轻人,仍然一言不发。李书福接着说道:“我们不怕失败,只是怕我们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总理,请您给我们一个能够尝试的机会吧。”此刻,李书福请求的正是那张关乎到自己造车命运的“准生证”。这一次,他终于从曾副总理那里获得了一个让他稍觉安定的答复:“关于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汽车生产领域,其实我们早有研究。这次深入你们吉利来调查,就是想更为充分地论证民营企业涉足汽车整体生产的可行性。看到你们的生产线,我认为你们已经有了整车生产的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营企业一定能够和国有企业一样造汽车。”曾副总理给了李书福一个肯定的答复,这个答复就像一颗定心丸,让李书福一直忐忑的心镇定了下来。
已经收到工业部门最高层的肯定答复,李书福当然要加大投入,更“疯狂”地践行自己的汽车梦想。李书福迫切地想要将吉利汽车做得更大、更好,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抉择。
还是在1999年,李书福的造车之路又遇到了贵人相助。这个人就是时任宁波市委书记的黄兴国。他原本是台州第一任市委书记,与李书福早就有比较深的交情,他知道李书福的造车梦想,也很相信吉利集团。那时候,由于宁波的一家日资企业破产,正好空出来300亩地,黄兴国想给这300亩地重新找到买家。于是,他想到了李书福。一天,他找到李书福,对他说:“书福,我知道你一直有造车的梦想。但是,据我观察,要想在台州那样的小城市造出自己的汽车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建议你到宁波来投资办厂,绝对不会比台州差!”
李书福听到黄兴国的这番话,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台州是他的家乡,他一直想在这片故土上成就自己的事业。当初将四川吉利迁移到台州,在这儿开辟第一块生产基地确确实实是一个明智之举。台州是浙江摩托车和汽车配件的制造业中心,有众多大大小小的汽车、摩托车配件企业聚集于此,它们能为李书福的汽车生产提供配套的服务。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的集聚,也使得生产效率比其他地方要高出不少,而且这里出产的配件种类齐全,价格低廉。有数据表明,这里出产的汽车配件的普遍价格是进口配件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而汽车空调的价格只是其他国产企业的一半,这项成本优势对吉利汽车的发展极为有利。
然而,当时吉利汽车已经生产出了第一款汽车——豪情,再留在台州无疑会局限吉利汽车的发展。李书福知道,仅仅凭借制造成本低廉绝对不能满足汽车工业的发展。他要生产属于自己的汽车,而台州地处偏远,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这对汽车生产的创新极为不利。而临近的宁波却是大城市,与上海、杭州,乃至与全国的往来都要比台州便利很多,并且那里还聚集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于是,李书福决定听取黄兴国的建议,出征宁波。
只要李书福做出了决定,他行动的迅捷程度就会让绝大多数人震惊。这次在决定进军宁波之后,他也很快开启了宁波吉利生产基地的建设。而针对吉利当时汽车业人才匮乏的现状,他也开始了行动。
最经济也最简单的寻找到最适合的人才的方式,就是去同类型企业中挖人。而如果能够从最大的竞争者手中挖到有用之才,那将是事半功倍。李书福当时就是在吉利的最大竞争对手天汽那里挖到了大批人才。有了新近加盟的这一大批可用之才,李书福造汽车就再也不用完全拘泥于仿制了。
其实,李书福早就不想一味地走廉价和山寨的路线。一方面,廉价虽然能够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小汽车,但带来的企业效益毕竟有限,这与李书福赚更多钱的商人本性不符。另一方面,虽然很多日韩汽车都是从山寨做起,而且越做越好,但是李书福认为,只会跟随他人脚步做出来的产品肯定不会获得良好的口碑,只会山寨的企业无疑没有多强的生命力。
令李书福印象深刻的是,在台州的时候,自己使出浑身解数挖人,虽然挖来了人,但因为这些人总是嫌弃台州是个小地方,他们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又不断地流走;但是在宁波,作为全国商业氛围最为浓厚的城市之一,李书福很快就在那里吸引到愿意留在吉利的人才,而且很多人还是自己找上门的。
然而,李书福挖人不愿意一个个地挖,他一动手就是大手笔。1999年,李书福首先从天汽挖到了一个技术部的部长。这个部长的榜样力量也确实如李书福所猜想的,随后,天汽里一大批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像追随蜂王的蜜蜂一样,从天津向宁波吉利奔来。到2001年为止,天汽的各个技术部门里转投到吉利的不下百人。至此,吉利终于在宁波成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
这时候,李书福率领着不断壮大的吉利汽车,在宁波开始了第二个车型的研发与生产。李书福将这一款车型命名为“美日”,意为“拥有美日汽车,开创美好的日子”。当时,李书福很想开发出一款新型的小汽车,但是他在认真考虑当时吉利的技术条件之后,还是决定继续生产类似于“豪情”的微型客车。虽然在技术上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是李书福却将美日做成了两厢半车,使其与两厢车的“豪情”区分开来。
就这样,“美日”很快就展现在了李书福眼前。美日整车造型紧凑、时尚、富有动感,线条明快。尤其是尾部设计精巧细致、棱角分明。较之于“淳朴”的“豪情”,“美日”显得更为赏心悦目。
在宁波设立吉利汽车的研发生产基地,让李书福尝到了甜头。但是,李书福绝对不会就此满足,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全国。
6.进军全国,民营企业博人眼球
2000年,是“豪情”问世后的第三年,同时也是美日刚刚开发出来的第一年,吉利汽车通过低廉的价格走进了市场,走进了消费者的家中,也在消费者当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看到街道上的吉利车越来越多,之前对吉利“豪情”嗤之以鼻的汽车经销商也纷纷向李书福投来橄榄枝。李书福当然是欣然相对,逐步建立起吉利汽车的经销网络。这时候,李书福已经逐渐地打破了此前一直局限在依托吉利摩托车建立起来的江浙地区的销售网络,吉利汽车的销售触角开始伸向更远的地方。山东、江西,甚至边远的宁夏的经销商也都纷纷走进吉利,希望寻求合作。
李书福看到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对吉利汽车产生了兴趣,知道自己的机会已经来了。他明白汽车经销商们的心思,他们远道而来,不外乎是因为吉利汽车有利可图。李书福也不是不想给经销商们回扣,只是他想夺取与经销商之间交易的主动权。之前,李书福求着经销商卖自己的吉利车都没人愿意;而现在,众多的经销商主动找上门来,就是因为吉利汽车的名气越来越大,从不知名的小汽车变成了随处可见的“亲民车”。
李书福想,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经销商,绝对不能将眼光只放在江浙地区,这里虽然经济较为发达,但毕竟市场有限。李书福开始观察全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认为广东地区经济极为活跃,那里廉价车的市场最为广阔。然而,如何才能将吉利推广到广东呢?
李书福与几个兄弟商议将吉利向广东扩展,几个兄弟对他的建议不仅十分赞同,而且还提出将吉利摩托车也向广东推广。经过几番讨论,李书福决定用“造势”的方法,先提高吉利的知名度,赚取消费者的眼球。
有了初步构想之后,李书福就开始了自己在广东的“疯狂”造势之举。2000年1月6日,一个规模庞大的观光团吸引了广州广大市民的眼球。这个观光团是李书福特意组织的,它由1300多名团员组合而成,他们专门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由吉利集团组织的“全国销售商会议暨摩托车、汽车新品展示会”。这个庞大的观光团将广州当地的几家四星级宾馆挤得满当当的,从而引起了广东当地媒体的高度关注。看到广东媒体纷纷报道这件事情,李书福更是信心满满,他说:“我们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从前知道我们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经过这次活动之后,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吉利集团。”为了让这次活动取得更大的成功,李书福特地从北京请来了30多名新闻媒体记者,专门从浙江带来了20多名记者。
当时的吉利在广州确实不知名,根本就没有多少广东人了解吉利这家企业,更没有多少人知道吉利汽车。当时的新品展示会上,李书福将几十种不同型号的摩托车和“豪情”、“美日”一起放在会场中央。很多人面对这家浙江来的民营企业露出惊讶的神情,他们之前怎么都不可能想象得到,像台州这种弹丸之地竟然可以涌现出实力如此雄厚的民营企业。他们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吉利能够造出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摩托车和小汽车。人们纷纷上前仔细查看和询问,而最后又无不被吉利所折服。很多人还建议试车,李书福当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体验者一个接着一个地进去一探究竟,“前面和里面看起来都很像夏利,后面看起来更像富康”,他们觉得吉利汽车确实是那么回事。
当时国家的汽车政策已经开始了关于是否禁止采用化油器车的小汽车上路的讨论,在这次展销会上,李书福一再强调不管是“豪情”还是“美日”,使用的都是化油器车的替代产品电喷车。李书福的这一表态让有意购买吉利汽车的人对它更有兴趣了,都表示不敢相信它们只卖5.8万元的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