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谷水(3)

谷水又东,迳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也。《汉官》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上言,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年月日以名焉。何汤,字仲弓,尝为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内,朝廷嘉之。又东迳国子太学石经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右学、左学,周人之东胶、虞庠。《王制》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学、小学,教国之子弟焉,谓之国子。汉、魏以来,置太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棠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古文出於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绝矣。鲁恭王得孔子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籀创著。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及胡母敬又改籀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许氏字说,专释于篆,而不本古文。

言古隶之书,起于秦代,而篆字文繁,无会剧务,故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或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是言隶者篆捷也。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宏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馀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明帝又刊《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堂谿典等名。《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用作工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碑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石经北,有《晋辟雝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石经沦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怃焉。考古有三雝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雝处。晋永嘉中,王弥、刘曜入洛,焚毁二学,尚仿佛前基矣。

谷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迳青阳门东,故清明门也,亦曰税门,亦曰芒门。又北迳东阳门东,故中东门也。又北迳故太仓西。《洛阳地记》曰:大城东有太仓,仓下运船常有千计,即是处也。又北入洛阳沟。谷水又东,左迤为池。

又东,右出为方湖,东西一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故水衡署之所在也。谷水又东,南转,屈而东注,谓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

谷水又东,注鸿池陂。《百官志》曰:鸿池,池名也,在洛阳东二十里。丞一人,二百石。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中又有东西横塘,水溜迳通。故李尤《鸿池陂铭》曰:鸿泽之陂,圣王所规,开源东注,出自城池也。

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晋后略》曰:成都王颖使吴人陆机为前锋都督,伐京师,轻进,为洛军所乘,大败于鹿苑,人相登蹑,死于堑中及七里涧,涧为之满,即是涧也。涧有石梁,即旅人桥也。昔孙登不欲久居洛阳,知杨氏荣不保终,思欲遁迹林乡,隐沦妄死,杨骏埋之于此桥之东。骏后寻亡矣。《搜神记》曰:太康末,京洛始为《折杨》之歌,有兵革辛苦之辞。骏后被诛,太后幽死,《折杨》为之应也。凡是数桥,皆累石为之,亦高壮矣。制作甚佳,虽以时往损功,而不废行旅。朱超石《与兄书》云: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奇制作。题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桥经破落,复更修补,今无复文字。阳渠水又东流,迳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庙在北山上,成公绥所谓偃师西山也,山上旧基尚存,庙宇东面,门有两石人对倚。北石人胸前铭云:门亭长。石人西有二石阙,虽经颓毁,犹高丈馀。阙西即庙故基也,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复可识。子安仰澄芬于万古,赞清徽于庙像,文存厥集矣。阳渠水又东,迳毫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曰殷,自此始也。班固曰:尸乡,故殷汤所都者也,故亦曰汤亭。薛瓒《汉书·注》、皇甫谧《帝王世纪》并以为非,以为帝喾都矣。《晋太康记》、《地道记》并言田横死于是亭,故改曰尸乡,非也。余按司马彪《郡国志》,以为《春秋》之尸氏也。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陇焉,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袁氏《王陆诗叙》机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有民居者,因往逗宿,见一少年,姿神端远,与机言玄,机服其能,而无以酬折,前致一辩,机题纬古今,综检名实,此少年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曰:君何宿而来?自东数十里无村落,止有山阳王家墓。机乃怪怅,还睇昨路,空野昏霾,云攒蔽日,知所遇者,审王弼也。此山即祝鸡翁之故居也。《搜神记》曰:祝鸡翁者,洛阳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年馀,鸡至千馀头,皆有名字,欲取,呼之名,则种别而至。

后之吴山,莫知所去矣。

谷水又东,迳偃师城南。皇甫谧曰:帝喾作都于毫,偃师是也。王莽之所谓师氏者也。

谷水又东流,注于洛水矣。

甘水

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

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水之所导,发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掌焉。

东北至河南县南,北入洛。

甘水发源东北流,北屈,迳一故城东,在非山上,世谓之石城也。京相璠曰: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汙而平。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谓是城也。

余按甘水东一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谓之鉴洛城,鉴、甘声相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甘水又与非山水会,水出非山东谷,东流入于甘水。

甘水又于河南城西,北入洛,《经》言县南,非也。故京相璠曰:今河南河南县西有甘水,北入洛,斯得之矣。

漆水

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

《山海经》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盖自北而南矣。《开山图》曰:丽山西北有温池,温池西南八十里,岐川在杜陵北。长安西有渠,谓之漆渠。潘岳《关中记》曰:关中有泾、渭、灞、浐、酆、鄗、漆、沮之水。

酆、鄗、漆、沮四水,在长安西南鄠县,皆注酆鄗水北注渭。周太王去邠度漆,逾梁山,止岐下。故《诗》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又曰:率西水浒,至於岐下。班固《地理志》云,漆水在漆县西。阚骃《十三州志》又云:漆水出漆县西北岐山,东入渭。许慎《说文》称:漆水出右扶风杜阳县岐山,东入渭,从水,漆声。一曰,漆城池也。今有水出杜阳县岐山北漆溪,谓之漆渠,西南流注岐水。但川土奇异,今说互出,考之经史,各有所据,识浅见浮,无以辨之矣。

浐水

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入于灞。

《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历蓝田川,北流注于灞水。《地理志》曰:浐水北至灞陵,入灞水。

沮水

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礻殳祤县北,东入于洛。

《尚书·禹贡》、太史公《禹本纪》云:导渭水东北至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地理志》曰:沮出直路县西,东入洛。孔安国曰:漆、沮,一水名,亦曰洛水也,出冯是符《禹贡》、《本纪》之说今水自直路县东南迳燋石山,东南流,历檀台川,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又西南迳宜君川,世又谓之宜君水。

又得黄嵚水口,水西北出云阳县石门山黄嵚谷,东南流,注宜君水。又东南流,迳礻殳祤县故城西,县以汉景帝二年置。其水南合铜官水。水出县东北,西南迳铜官川,谓之铜官水。又西南流,迳祲祤县东,西南流,迳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注宜君水。宜君水又南,出土门山西,又谓之沮水。又东南,历土门南原下,东迳怀德城南,城在北原上。又东迳汉太上皇陵北,陵在南原上。沮水东注郑渠。

昔韩欲令秦无东伐,使水工郑国间秦,凿泾引水,谓之郑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瓠口,所谓瓠中也。《尔雅》以为周焦获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

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皆畮一钟。关中沃野,无复凶年,秦以富疆,卒并诸侯,命曰郑渠。渠渎东迳宜秋城北,又东迳中山南。《河渠书》曰:凿泾水自中山西。《封禅书》: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将荐之甘泉。鼎至中山,氤氲,有黄云盖焉。徐广《史记音义》曰:关中有中山,非冀州者也。指证此山,俗谓之仲山,非也。郑渠又东,迳舍车宫南,绝冶谷水。

郑渠故渎又东,迳<山截>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迳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水。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

又东南,出原注郑渠,又东,历原,迳曲梁城北,又东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迳原东,与沮水合,分为二水。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漆水,又谓之为漆沮水。绝白渠,东迳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城即栎阳宫也。汉高帝葬皇考于是县,起坟陵,署邑号,改曰万年也。《地理志》曰:冯翊万年县,高祖置。王莽曰异赤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栎阳,今万年矣。阚骃曰:县西有泾渭,北有小河,谓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迳郭{艹狠}城西,与白渠枝渠合,又南,入于渭水也。

其一水东出,即沮水也。东与泽泉合,水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俗谓是水为漆水也。东流,迳薄昭墓南,冢在北原上。又迳怀德城北,东南注郑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绝,注浊水,至白渠合焉,故浊水得漆沮之名也。

沮循郑渠,东迳当道城南。城在频阳县故城南,频阳宫也,秦厉公置。城北有频山,山有汉武帝殿,以石架之。县在山南,故曰频阳也。应劭曰:县在频水之阳。

今县之左右无水以应之,所可当者,惟郑渠与沮水。又东迳莲芍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县以草受名也。

沮水又东,迳光武故城北,又东,迳粟邑县故城北,王莽更名粟城也。后汉封骑都尉耿夔为侯国》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