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Uber帝国的“野蛮”崛起(1)
- 颠覆:鬼才卡兰尼克与他的Uber帝国
- 丁瑞琼
- 4892字
- 2015-11-20 11:20:44
“我意识到一些人形容我是个混蛋。我愿意承认自己不完美,也承认Uber这家公司不完美。而且和每个人一样,我和Uber都做过一些错事。但是在Uber,我们都愿意努力地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出租车行业正在试图改变有当地政府维持起来的垄断运输地位,他们希望减少竞争。因此我们希望将低成本、高质量运输的可行性问题传播出去,我觉得有朝一日我们可以取得胜利。
1.旅行的意义
卡兰尼克获得了人生中第一笔巨款,省吃俭用了好几年的他最开始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笔巨款。某一天,他翻开一本旅游杂志看,就被杂志上世界各地的美景吸引,更被那句广告语煽动:“世界就像一本书,不去旅行的人只读到了其中一页,而你读了多少页了呢?”
天生好强的卡兰尼克根本抵制不住这样的挑衅和诱惑,于是,他决定出去走走。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去有些无聊,于是他拿起电话拨给好朋友格瑞特·坎普,他费了很大劲儿终于说服了格瑞特和他一起去环游世界。
属于行动派的卡兰尼克很快就在网上查好旅游攻略,并制定好旅行计划,行程涵盖了七大洲的名胜风景。
如此豪华的环球旅行,可以说是每个人的梦想,同时也是卡兰尼克的梦想。
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实现这么豪华的梦想,经过几年的拼搏和坚持,卡兰尼克成为了幸运者,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安慰。
他去攀登了世界上最陡峭的山峰:加拿大努温特省的芒特索尔(Mount Thor)——芒特索尔山峰高达5499英尺(约1675米)——虽未达到世界之最高,但一定是世界之最险。芒特索尔山拥有4101英尺(约1250米)的垂直悬崖,平均角度也有105度左右。然而,作为行动派的卡兰尼克成功地征服了这座山脉,爬到山顶时,他直言爽极了,有一种山高人为峰的自豪感。
他还去了银装素裹的格陵兰岛,格陵兰岛气候严寒,冰雪茫茫,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因为终年只有雪,没有雨,除西南沿海等少数地区无永冻层,有少量树木与绿地之外,格陵兰岛完全是一座冰雪王国。
卡兰尼克在这个国家度过了最浪漫的秋天,很荣幸地欣赏到了璀璨的极光。极光越演越烈,快速舞动,最终如烟花般在头顶绽放……“如此奇妙的景色,如此美妙的人生”,卡兰尼克不禁感叹道。
在冰岛,卡兰尼克欣赏了举世闻名的黄金瀑布(Gullfoss)。河流从32米的高处飞流直下,分为两级。远远看去就好像两条彩虹,沿着大裂谷奔流而去,场面十分壮观,鬼斧神工的断层和碧草如茵的蓝天构成了一幅唯美且震撼人心的油画。
在巴黎,卡兰尼克提出一个想法:“要在埃菲尔铁塔上看看风景。”说做即做的卡兰尼克竟然冒险爬出护栏,企图爬到铁塔上去。很显然,他这种看似疯狂的行动被当地工作人员制止了。
也许到现在为止,卡兰尼克还为没能爬上埃菲尔铁塔感到遗憾吧!
有人说,旅行是会上瘾的,看了那么多美景的卡兰尼克更加停不下来,他还去了日本,希腊,夏威夷,澳大利亚,葡萄牙,塞内加尔……
看过了无数风景,遇到了无数人,在环球旅行中,卡兰尼克成长了很多。在他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时,时间已经不知不觉过去了一年。
2.灵感碰撞
去了很多地方,卡兰尼克依然对巴黎念念不忘。
2008年冬天,卡兰尼克与朋友格瑞特·坎普再次来到这个浪漫的城市。
一个寒冷的雪夜,刚刚从赌场出来的他们在大街上久久打不到车,寒冷的雪夜,只穿着一件单薄衬衫和一套黑色西服的卡兰尼克被冻得缩成一团。
于是,这位伟大的天才有了一个足够改变世界的创意:把打车和互联网思维联系起来,让每个想打车的人,通过打开软件,点击按钮,就能有专车来接,于是有了“一个按钮,车即到来”的伟大构想。
回到旧金山后,卡兰尼克对就“一个按钮,车即到来”的创意久久不能释怀,他想要重新开始,再次创业。但是想到之前两次创业的失败,让他有一些犹豫。他觉得自己已经过了挥斥方遒的年纪(都说30岁在硅谷就算中年了,卡兰尼克更早迎来了自己的中年危机,担忧自己是否还有能量和动力去组建一家公司),他甚至怀疑起自己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辍学去创业也是错误的,他在无限的纠结和懊恼中度过了无比煎熬的几天。
向左还是向右,卡兰尼克每天都在思考着,甚至吃饭的时候他仍然魂不守舍。
一天,偶然间,他看到了电影《午夜巴塞罗那》,被唯美的景色和浪漫的故事吸引(这部电影是2008年金球奖得奖电影),当然,他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很棒。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么好的电影居然是出自于已经70岁的导演伍迪·艾伦之手!后来他回忆道:“这哥们是个老家伙了,他既然能拍出那么棒的电影!我呢?我还年轻,我一定要大干一场。”
他曾经用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的封面作为自己的Twitter头像。《源泉》是一本极有生命力的文学名着,记述的是一名建筑师的霍华德·洛克,与竞争者彼得·吉丁和报纸专栏作家托黑的斗争经过。除此之外,书中还传达了大量的时代主题:个人主义的力量、善行与邪恶的较量。书中的洛克被大家认定为“狂人”,但是最后他取得了胜利。没错,他喜欢那本书,但他并不承认小说主人公是他的精神偶像。
相比起别人叫他懦夫,卡兰尼克更希望别人称他为“狂人”。即使遭遇了很多次挫折,被无数人否定过,即使自己年龄也越来越大,他还是重新拾起信心,决心投身再一次创业之中。
在一次聚会中,卡兰尼克告诉几个朋友自己想做一款应用程序,可以让想打车的人只要在手机上一键点击,就会有专车到达身边,他甚至想好名字——UberCab。这个聚会上的很多人,包括作家蒂莫西·菲利斯当时都觉得这个想法很荒谬。对于这个想法,他们只是笑笑就忘记了,而着名的投资天才——克里斯·萨卡却从里面看到了商机,他决定拿出资金支持这个项目!
克里斯·萨卡是所有创业者都知道的名人,被称为天使投资人的一朵奇葩。他有着精准的商业嗅觉,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投资了几十家估值达到十亿美元级别的初创公司。
2009年,卡兰尼克和几个合伙人在旧金山找了家汽车租赁公司提供服务,他正式把公司命名为UberCab,选择UberCab这个名字,名义上是想整合闲置的出租车资源,当然,也有一些卡兰尼克的个人色彩,有一点轻微嘲讽出租行业被垄断的意思。UberCab,从字面上来看,是“超级出租车”,或是“最好的出租车”,它的业务范围以旧金山为基点向境内辐射。由于服务好车又好,UberCab很快在当地IT圈火了。
2010年5月,卡兰尼克正惬意地品尝着朋友送来的上等南美咖啡,但秘书慌张的敲门声毁掉了他所有惬意,同时也让卡兰尼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原来是罚单又来了,UberCab因为没有相关出租车公司的执照,被旧金山交通管理局处以20000美元罚款,他们给UberCab的运营挑了一堆刺,最后还说:“你们没出租车运营资质,怎么能叫UberCab呢(cab是出租车的意思)?”
要换别人,肯定觉得这买卖没法干了。没想到卡兰尼克看到禁令开心得不行,见人就说:“他们要封杀我们,这个项目成了!”
2010年10月,卡兰尼克召集公司的几个合伙人开了紧急会议,他们并没有将冲突的重点放在产品的运营模式上,而是在另一个视角中找到了捷径,卡兰尼克将这种情形称作“有原则的对抗”,他无视那些没完没了的政府命令,拍着桌子做出了一个无伤大雅的决定——改名字!
2011年,租车应用正式更名为Uber,卡兰尼克不加犹豫的从环球唱片公司购买了Uber.com的域名,代价是公司2%的股份,到后来,他又用100万美金回购了这些股份,当然,目前这些股份已经价值数亿美金。
改了名字之后,Uber将发展战略调整为专注于中高端出租车市场,卡兰尼克的“贼心”再一次起了作用,很快,Uber在西雅图、肥城、檀香山、丹佛等二十几个美国城市开展了租车业务。
3.打怪一样的全球扩张
硅谷的创业公司喜欢给会议室取一些奇怪而充满战斗力的名字,Uber也不例外,在旧金山市场街的新总部里,主会议室被大家称为War Room(作战室),这多少标明了Uber的野心,更表明了Uber整个公司的工作气氛。
五月的洛杉矶酷热难当,卡兰尼克从街角的咖啡店买好提神必备的咖啡,乘电梯上楼,坐进他的总裁椅里,虽然此时正有一万个麻烦正等着他去处理,但是享用咖啡的这几分钟,他有另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要看看今天,属于Uber的新闻。
创业者常常会有类似的感受,一个产品被空投到世界,不论你此前对它有多少种设计,他就像一个出生的婴儿会逐渐长大一样。步入社会的新产品很快开始具备自己的性格,它表现出一些你未曾预料到的特质,经历着你没经历过的事情。
作为卡兰尼克心爱的孩子,Uber成长得很快,它甚至开始在外面惹事、闯祸,当然,更多的是带来新故事,这些故事让卡兰尼克自己每每都觉得惊喜,更是常常感动不已。
雄心勃勃的性情总是难改,想要改变世界的理想驱使着他不断前进。卡兰尼克在成功游说了华盛顿之后,Uber不再满足于在美国本土的市场,Uber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以及墨西哥城的出租车市场布局,为打通整个美洲市场做足准备。卡兰尼克的触角很快冲出美利坚,横跨大西洋。
2011年,Uber将租车应用全面推向海外,而此时,在旧金山的Uber总部里,卡兰尼克的手下,才仅有20名正式员工。
全球扩张,卡兰尼克的目光最先看中的自然是欧洲市场——他忘不了2008年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在巴黎街头打不到出租车的惨痛经历——那正是孕育Uber的地方。
如今,他有足够的实力用Uber去改变巴黎街头的“打车难”了,想到这里,卡兰尼克的心里涌上一股强烈的征服感,让梦想回到起航的地方,还变成了现实,有什么能比这个来的更解气呢?
笃信“小而精”的卡兰尼克将“去中心化”贯彻始终。为了将人员浓缩到极致,卡兰尼克在全球扩张中贯穿了“三人模式”,那就是,Uber每进入到一座新的城市,一般只有三名工作人员:市场经理——负责营销、了解服务质量、同媒体和乘客打交道;运营经理——负责招募、并管理与司机有关的事情;另一个人则负责处理其他一切杂务,同时应付政府和竞争对手。
卡兰尼克深知,处在成长期的创业公司必须控制人力成本,无论多大的城市,刚开始,都是三个人,因为卡兰尼克发现,在一个只有三个人的团队,沟通成本会变得非常低,信息冗余度也随之降低,因此团队的凝聚力变得超强,像是一个半径很短的陀螺,小团队的爆发力和速度令人惊叹。卡兰尼克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团队的组织结构就是一个三角形,而三角形,永远是最稳固的。”
用三个人搞定一座城,卡兰尼克的“抠门”为Uber的全球系统带来了难能可贵的灵活和高效。
卡兰尼克对巴黎的发布会投入了全部精力,由他亲自招募来的三位地区业务主管,和他一起研究了巴黎的出租车价格、路况密度和交通法规,当然,智能手机使用情况更是被着重考虑在内的,调研必须深入本地。
开始扩张之后,卡兰尼克几乎迅速进入了“飞人”的状态,最初两年内,Uber进军十多个城市,卡兰尼克几乎每天都像上了弦的弓箭,跑遍了这些城市的机场和街道。
有段日子,他每天早晨醒来都不清楚自己身在何处,需要拉开窗帘醒醒神,才回想起自己昨天是身在伦敦还是华盛顿,这种感觉似乎更像是,没完没了的“打怪”。
打怪,居然也会上瘾,这和攻山头似乎是一个道理——打得赢怪兽,你才会得到奖励。Uber扩张历程从创立到全球布局仅用了4年。
Uber首席执行官卡兰尼克通过对市场日渐增长的需求进行观察,预测Uber短期内会在国外迅速扩张。随着资金以及用户需求的积累,卡兰尼克的预测很快成为现实,
之后,Uber大刀阔斧地开展行动,先后布局加拿大多伦多以及墨西哥城等租车市场,为打通整个美洲市场做足准备。
2012年7月,Uber落户英国伦敦,在当时条件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仅有90名司机以及宝马、猎豹两种车型为Uber用户提供服务,这次扩张创造了服务规模的最小记录,但首战告捷,此次扩张活动,是Uber抢占欧洲租车市场的第一棒。
2013年2月,Uber在酝酿亚洲业务一年多后,终于开足火力向亚洲进攻,经过一个月的多方位测试,宣布登陆新加坡,这样Uber便成功地扩张到亚洲地区。
2013年6月26日,Uber迅速在亚洲地区迈出第二步,韩国首尔接受Uber测试,并在一个月的考察后,Uber服务在首尔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