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不宽恕众生,是苦自己:宽容是人性中最美丽的花(4)

做人须有雅量,宽和方能成事

凡成大事者,都是不拘小节的人。因为胸有大志,所以才能有所成就,因为心胸开阔,所以能够取得成功。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量、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纵观历史,很多建立功绩的伟人都具备能忍别人不能忍,大度宽容的品质。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比之下,又有哪个小肚鸡肠、心胸狭窄的人功成名就、青史留名?

欲成大事者必须胸怀宽广,能屈能伸,在形势不利于自己时,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屈辱。要心怀宽广,能够广纳建议、知人善用,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自我反省。哪怕对于敌人,也要用宽容的心对待,尊敬对手。

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9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他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把功劳揽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把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反对,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并充分地看到别人的长处,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不拘小节的大度,是走向成功的奠基石。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凡事能忍,心胸豁达则前途一片大好。宽容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是对别人的缺点和不拘小节给予的容忍和包容。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让事情顺利地开展。

郑灵公即位不久后,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一只鼋。郑灵公非常高兴,命令厨师做一锅鼋羹。正巧公子宋与子家前来拜见郑灵公。公子宋食指大动,于是悄声对大家说:“我每次食指大动都能尝到珍奇美味,这次一定可以吃到好东西了。”

待大家被传召进入宫殿时,看到厨师正解割大鼋,便相视而笑。郑灵公很奇怪,便问原因,大家据实相告。郑灵公听后很不高兴,暗想:我不赐予你,无论你食指怎么动,也是没用。

鼋羹煮好后,郑灵公赐予他们鼋羹,唯独没有赐给公子宋。公子宋大怒,不顾一切地将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鼋羹后拂袖而去,郑灵公暴跳如雷,声称非杀掉公子宋不可。

公子宋回到家中后也怒气难消,又听说郑灵公要杀他,于是便先下手为强,杀死了郑灵公,报了未赐鼋羹之恨。郑国在经历了一场混乱之后又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公子宋也由于谋杀国君而被诛。

此事虽起于口腹之欲,然而最终却导致一个国家陷于水火之中。郑灵公和公子宋的心胸狭隘实在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倘若两人有一人是大度之人也不至于此。一个一国之君竟然为了臣子的一句话较真,而公子宋也是斤斤计较,“染指于鼎”,贪图小便宜,两人可悲的运命又能怪谁呢?

做大事者,需不拘小节,对于别人要有海纳之量。这样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得到更多人的扶持和帮助。做人也应如此,善于取舍,有容人之量,才能成就大事。

宽容多乐,报复多苦

一天,宰相请来一位理发师给他理发,而他自己则边理发边想其他事情。

在理发师给宰相理完发后,开始给他修脸。可是刚修了一半的时候,理发师忽然停下来不动了,而是拿着剃刀直直地看着宰相的肚子。

宰相被看得有些不自然了,心想:肚子有什么好看的?难道他看到什么东西,于是便问:“你不修脸,却盯着我的肚子看,我肚子上有什么吗?”理发师听完宰相的话,回答:“我常常听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我才看着大人的肚皮,可是您的肚子并不大,怎么能撑船呢?”宰相听完大笑道:“人们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度量大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人对小事从来不计较,能忍则忍。”

理发师听后,连忙跪在地上,说:“小人有罪!”宰相见此情景问道:“怎么了?”理发师说:“小人有罪。刚刚给大人修脸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把大人右侧的眉毛剃掉一块儿,希望大人能原谅小人。”宰相听后,十分生气,他想少了一道眉毛,怎么去上朝呢,在家中又怎么能会客呢?他刚要发怒,又一想,自己才说过宰相的度量大,对小事从不会计较,现在又怎能为了一道眉而治理发师的罪呢?于是宰相对理发师说:“你去拿一支笔来,把剃去的眉毛画上就好。”理发师立刻给宰相画上了一道眉毛。

有时候,放弃进攻的语言和愤怒的冲动,就很容易谅解他人。因为放弃报复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宽容,而这种宽容比攻击他人要轻松得多,也比报复他人要快乐得多,更比伤害他人要得到得多。

烦恼,都是自己找来的。因为心胸不够宽阔,所以事事斤斤计较;因为斤斤计较,所以觉得生活不如意。有些人心里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斤斤计较,处处与人争斗,使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俗话说“将心比心”,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有一个年轻人脾气很不好,动不动就与人打架,因而人们都很讨厌他。一日,这个年轻人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正遇到一休禅师在讲佛法,听完之后异常懊悔,决定痛改前非,并且对一休禅师说:“师父!今后我再也不与别人打架斗口角了,即使人家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也会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就让唾沫自干吧,别去拂拭!”一休禅师轻声说。年轻人听完,继续问道:“如果拳头打过来,又该怎么办呢?”“一样呀!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一休禅师微笑着回答。那个年轻人实在无法忍耐了,便举起拳头朝一休禅师的头打去,继而问道:“现在感觉怎么样呢?”一休禅师一点也没有生气,反而十分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如石头,可能你的手倒是打痛了!”

年轻人无言以对,似乎对禅师的言行有所领悟。

一休禅师的境界确实了得,可能很多人很难做到这些。但是我们生活在尘世之中,大度包容的心还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个人气量狭小,遇事斤斤计较,那么在生活中就会处处碰壁,烦恼无限。假如能以实际行动理解、包容别人,那么你也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包容。

宽容比报复更有力

对于别人的怨恨、不解和埋怨,不去解释,也不去报复,只是用一颗博大的宽容之心去包容、去谅解。事情终有真相大白的一天,而此时你的包容之心也显得更加珍贵。

传说舜娶了尧的女儿为妻后,干劲突然猛增,不仅谷仓中的粮食日渐斗增,而且圈里的牛羊也一天天地肥壮起来,于是,他便携带自己的妻子,拿上一些礼物,回去看望父亲、继母、弟妹。他的继母熙氏,看见舜手拿的礼物很眼热;弟弟象看着舜的妻子也很眼热,于是,他们便想把舜害死。

有一天,舜正在地里干活,只见弟弟象一路跑过来,对舜说:“哥哥,爹让你明天回家帮忙修理一下谷仓,你最好早点回去!”舜回答道:“你回去和爹说,我明天一大早就赶回去。”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舜就赶往父母家中帮忙,此时,继母熙氏和弟弟象装模作样地招呼舜。

片刻之后,兄弟两人便走向谷仓,弟弟象先将梯子搭好,并让舜顺着梯子爬到谷仓顶上。在舜一心一意干活时,象趁机将梯子搬走,然后将预先在谷仓周围准备好的柴草点燃,顷刻间,烟火一蹿几丈高。舜在谷仓上焦急万分,大声喊叫着弟弟象的名字,并疾呼“救命”,此时,继母熙氏说:“这是要送你去上天!”弟弟象一边添火,一边大笑着说:“哈哈,我想让你到天上去当老天爷的女婿!”

谷仓周围的大火正在徐徐地燃烧,眼看,仓顶部就要被烧塌架了,此时,吓得舜浑身直冒汗,他突然看见继母熙氏和弟弟象像恶狼一样扑向自己,所以就不自主地举起双臂,面向青天喊道:“天啊!你快睁开眼,救救我吧!”在他伸展手臂之际,他身上穿着的麻布衣服立即变成了一只金翅老鹰,在千钧一发之际驮着他长鸣一声冲出了大火和烟雾,朝天空飞去。熙氏和象看到此景,吓得跌倒在地上,久久不能动弹。

这次将舜烧死的计划没能实现,熙氏和象对此很不甘心。为了去除舜这块心病,他们母子又想出来一个更毒的计谋:假借给舜赔礼之际,先在酒桌上将其灌醉,再把他杀死。

舜的小妹听见娘和二哥的计谋,对此很不满,因为他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设法害大哥,所以她时常注意娘和二哥的谈话和行动。当她这次听到新消息时,就立即悄悄地跑去给大哥舜送信。

舜的小妹前脚刚出门,弟弟象后脚就赶到舜家。象装得一本正经,充满歉意地对舜说:“哥哥,以前是弟弟一时糊涂,修谷仓的事情是我对不起你。这回,爹娘想请你过去吃饭,专门给你赔礼道歉,以便让你消消气。我知道哥哥你是个大量的人,所以说什么你也得答应我的邀请,明天早点过去。”于是,舜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象一家人对待舜格外热情,就像招待客人一样,不仅摆了一桌子酒菜,而且还轮番给舜倒酒,敬酒。一圈圈下来,你来我往不知道喝了多少杯,直到瞎老汉、熙氏和象都喝得迷迷糊糊,说话颠三倒四之际,舜还像没喝酒一样。

此时,小妹便趁机说:“爹,娘,二哥,你们不是说这顿酒席主要是给大哥赔不是吗?怎么大哥都快喝完了,也不见你们赔半个不是呀?”

听完小妹的话,一家人都脸红了,面面相觑,唯有舜连连制止小妹,说:“一家人,不要说两家话,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放在心上了,今天我依然是爹娘的亲儿子,弟妹的亲哥哥,只要你们需要我帮什么忙,我都会尽力帮忙的……”

舜讲完这番话后,羞得瞎老汉、熙氏和象满脸通红。从此以后,他们都放弃了对舜的嫉妒,一家人和和气气地生活在一起。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涌动着一股善良和宽容的本性,只是平时它被利己之心蒙蔽了。如此一来,人们往往为自己想得多,而很少去为别人着想,所以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一些矛盾。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当面对冲突时,不如冷静一下,即使对方的做法令你很不满,也不要一时冲动,使用同样的方式给予还击,用宽恕之心感化他人比打击报复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