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倾听不同的声音

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倾听自然的话。

——赫拉克里特

如果独自一人时自言自语是一种愚蠢,那么在别人面前倾听自己的声音更是双倍的不智。

——格拉西安

对真正的交流大师来说,倾听和讲话是相互关联的,就像一块布的经线和纬线一样。当他倾听的时候,他是站在对方的心灵的入口,而当他讲话时,他则邀请对方站在通往他自己思想的入口。

——约翰·阿尔代

倾听对方的任何一种意见或议论就是尊重,因为这说明我们认为对方有卓见、口才和聪明机智,反之,打瞌睡、走开或乱扯就是轻视。

——霍布斯

说得多不如听得多

有人说,上帝之所以给每个人一张嘴和两只耳朵,恰恰是因为听比说更重要。这种说法的确是有道理的,正如享誉全球的管理学法则“威尔德定理”所说的:“人际沟通始于聆听,终于回答。”在更多时候,说得多远不如听得多有价值。

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亚特·林克莱特在一次节目中问了一个小孩一个问题:“小朋友,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小孩用纯真的大眼睛看向林克莱特,然后回答:“我想当一名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紧跟着又问:“那如果你的飞机在太平洋上空熄火了怎么办?”这一次,小孩有点迟疑,想了片刻后才回答:“我会先对乘客说,请他们系好安全带。然后我自己穿上降落伞离开。”

听到小孩的回答,在座的所有观众都哈哈大笑起来。谁曾想,这时候小孩却失声痛哭起来,林克莱克轻声问:“你为什么要跳出飞机呢?”小孩抽泣着说:“因为我要回去拿燃料,我还会回来的。”

很多时候,人们总会自以为是地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别人的观点,进而拒绝倾听别人的声音,然而,更多时候人们会因此错过最有价值的东西。在职场中,也是如此。职场人尤其是那些自恃经验丰富的资深职场人,经常会用惯性思维去思考一切问题,殊不知在别人还没有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除了静静地倾听以外用任何方式都是徒劳。

在交流时,最让人感到厌烦的就是打断别人的话,自己表达观点。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让别人感受到自己言之有物,才能博得别人的喜爱。但事实是残酷的,对于这样的人,多数人都表示反感。交流不等同于脱口秀,理解对方的观点,有时比展示自己的观点更重要。

一家公司的老板在和朋友交谈的时候,朋友有感于他的成功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最擅长什么?”

“我经营的是广告创意公司,但我本人却并不是一个很懂广告创意的人,不过我的职员们都想象力丰富,在公司里我只需要倾听。而我又是客户与广告运营商之间的桥梁,倾听两边的话语,找到利益节点,是我事业成功最主要的原因。”

正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说的:“多说话并不表明有才智。”真正的智者都善于倾听。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组关于倾听的数据,这个数据是60%和1%,即商界中有60%的误会是由倾听不善造成的,而只有1%是因笔误而引起的。

在职场中,一定要把握好听的机会,别人向你倾诉,一方面是肯定了你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在向你伸出友善之手,把握好这样的机会,就有可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从一个人的话中是最容易分析出一个人的心理需求的,这远比在私底下绞尽脑汁猜想一个人,或拼命向一个人表示友善、忠诚的效果要好。

在生活中,人们总会对那些穷追不舍、对我们实行语言的“狂轰滥炸”的人感到厌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某个人是保险公司的就会皱起眉头,用力在心中寻找借口,意图结束交谈,因为他们交流的目的性和倾向性过于明显,而且很少顾及别人的心理需求。

某公司的行政部门的同事们平时关系很好,每月都要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正值年末,同事们纷纷说起了自己来年的工作计划,轮到陈果时,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明年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说完这话,陈果看了看周围的同事,果然如她所料,大家的表情都很错愕。

的确,很多人都认为“听”是一种本能,无须学习。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陈果看了看众人,笑着解释说:“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以前我们一起开会或出去玩的时候,大家总是唧唧喳喳的,甚至老板给我们开会的时候也是如此。有时候,咱们甚至会睡着或在下面开小差,结果我们因为没有完全理解老板的意思,在工作上吃了不少亏,走了不少冤枉路。所以我决定从学习倾听开始,改变自己的心态。毕竟我已经快30岁了,事业上也该有所进展了。”

如今所有的东西都在讲速度和效率,很多人因此盲目地认为,听别人说话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只有“说”才能带来高效率,可结果往往恰恰相反。

与其说倾听是一种处世的方式,不如说倾听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无论是两个人之间还是在一个大的团队中,倾听都是个人德行的一种展示。同时,越来越多的领导者也开始注重员工的倾听意识了。

杨继明最近刚刚从公司辞职,丢了一份高薪的工作,他自然心情好不到哪里去,但他心里很清楚,这次辞职原因都在自己这里,所以他更多的是懊悔。

杨继明原来在一家公司中任总经理秘书,老总见他工作能力强又不会在背后说人是非,因此很信任他。杨继明是一个悟性高的聪明人,在老总身边做了两年,渐渐地了解了老总的心思,常常在老总做出正式指示前,就将工作做好了。

不久前,老总出国洽商,留他在公司处理一些常规业务。正巧此时公司要召开一次常务会议,由于老总不在,杨继明就按照往常的规矩通知了公司的一位副总代为主持。谁想到了会议当天,公司的另一位副总也上了台……

虽然没有上演“两虎相争”的戏码,但两位副总面子上都有点挂不住,当时杨继明还感到奇怪,怎么那位副总也会上台呢?事后他才知道,原来老板早就亲自通知了那位副总代为主持这次的会议,而杨继明此前没有和老总交流,并不知道他做了这样的安排,结果导致公司的两位高层领导在众人面前丢了脸。

老总知道了这件事后,怪杨继明自以为是,竟然擅自决定公司的事情。而那两位副总也经常因一点小事,在老总面前数落他,一下子得罪了公司里的三位高层领导,杨继明感觉自己前方的路真可谓风雨飘摇,坎坷难行。

因为习惯了“超前”的做事风格,杨继明长期忽视倾听别人声音的重要性,最终失去了一份难得的好工作和阳光无限的前程。虽然事后他总结了自己工作上的失误,也表达了自己的悔悟之心,但依旧于事无补,只能黯然离开。

倾听是一种尊重

中国台湾作家高阳在论述胡雪岩时说他的生意手腕其实非常单纯,关键就在说与听之间,他善于用倾听别人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重,轻易不打断别人的话,只在恰当的时机补充几句而已。而胡雪岩的这一套交际手法屡试不爽,很多人都是在与胡雪岩初交时,既已和他结为了莫逆之交。

胡雪岩的成功在于他参透了这样一个道理: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而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无论一个人是贫是富,对物质上的欲求是多是少,对于一种东西,他们的渴望是相同的,那就是尊重。而倾听是表达尊重最简单的办法。在职场中,尊重一个人要比对一个人谄媚能得到更多的欣赏,相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或根本不给别人机会说话,则是一种职场大忌,因为这很容易被人们看成是一种侮辱与蔑视。

西方社会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倾听是最高的恭维。”此话虽然结构简单,但却颇具深意。

有一位老作家与一家出版社产生了纠纷,并因此闹上了法庭。法官了解后发现,事情的主要问题就出在老作家身上。

老作家和另外一个人合作写了一本书,而这本书由被告出版社负责出版。在书籍出版前,老作家将书中的一些内容提前发表了,出版社认为老作家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图书的销售,因此在结算稿费时,只付了合同约定金额的一部分。老作家认为出版社的这种行为不合法,于是将出版社告上了法庭。

在庭审现场,老作家的情绪十分激动,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说了拉拉杂杂一大堆,却始终没有说到本案的焦点问题上,坐在旁听席上的很多人甚至在法庭现场就睡着了。但主审此案的法官却一直耐心地倾听老作家的话,等到老作家停止陈述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然而在这段时间里法官一次都没有打断过他的话。

老作家陈述结束后,法官才细心地为原、被告双方解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双方行为的不当之处。法官解释了一会儿,老作家却突然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对法官说:“法官,我决定接受出版社提出和解的条件。”在场的所有人都无法理解老作家的行为,因为此前他还表示得很愤慨,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

“事情发生后,您是第一个愿意完整地听我说完话的人,您的尊重我感受到了,所以我信任您,信任法庭给出的建议。”老作家看着法官诚恳地解释道。

谈话是一种艺术,而倾听作为谈话的第一步,则可称之为艺术中的艺术。当别人在你的倾听中感受到尊重和平等的时候,自然就会与你走得更近一些,同时付出自己的尊重。在职场上,不懂倾听和尊重的人,难免要栽跟头。

职场上总有一种人喜欢抱怨,而抱怨的主题无外乎就是别人总是不理解他,很多职场人还经常有“总是被误解”“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的困扰。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多是因为抱怨者本人引起的,在遭到误解或意思被扭曲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陈述自己的“委屈”,而很少倾听对方的声音,甚至有些人会习惯性地反驳别人的所有意见。久而久之,人们在这种单向的谈话中,总也得不到被尊重的感觉,也就渐渐失去了交流的渴望,而那些苦于被误解的人,只能作茧自缚,用远离现实的想象的方式去揣测外界,这样的人可能不被边缘化吗?

倾听可以消除误解,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游走于职场的人,都应该学会倾听。

程芸是刚跳槽到现在这家公司的,但由于对自己负责的业务很熟悉,很快就得到了公司同事的喜爱和上司的赏识。

程芸在这家公司的工作量比以前要多很多,因此她每天都很忙。一天上午,她正在整理资料,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在电话里,此人不断询问程芸关于公司的问题,程芸一一作了解答。

然而半小时过去了,对方还没有挂电话的意思,而程芸手中的工作却还剩下很多没有做,几次程芸都想打断对方,但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她还是忍住了。一个小时后,对方满意地挂上了电话。

不久后,公司一年一度的员工考核开始了。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程芸这个新进员工竟然抱得了一个大奖。在颁奖大会上,大家议论纷纷,而程芸自己也是一头雾水。突然主席台上传来了让程芸上台领奖的通知,没办法,程芸只好硬着头皮上台。

这时,给程芸颁奖的公司某高层领导说话了:“我知道大家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新进员工能够获此殊荣,但我要和大家说的是,程芸通过了考核。在上个月,我曾经匿名拨打了公司的服务热线,当时我故意拖延时间,整整说了一个小时,但程芸始终没有打断我的话。”

说完,领导看了看台下的员工,然后又接着说:“虽然我们公司不属于服务业,但21世纪所有的产业又都属于服务业,尊重客户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最近公司不断接到投诉,客户纷纷反映我们的热线电话服务员态度差,而且为了追求工作量而故意挂断部分客户的电话。与这些不同,程芸具备了一个专业客服人员应有的素质,对这种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公司会不遗余力地鼓励。所以,公司决定将年度优秀员工的大奖颁发给程芸。”

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同时这种对别人的尊重也会转化成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尤其是在职场这样的环境中,耐心倾听别人说话,往往会让人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反之,忽视了倾听,就是遗忘了尊重,这会让人感受到极端的侮辱,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发生过一次危机,这次危机的起因不是经济危机,也不是高层变动,而是因为疏于倾听。

由于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因此公司决定顺应潮流改良可口可乐的配方,使其成为一款能够抑制体重增长的健康饮品。然而,公司的这项决策却没有被传达到消费者那里,他们擅自更改了配方,却遭到了消费者的严重抗议。

据说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的总公司曾因为抗议电话太多而一度通信瘫痪。当时有部分退伍军人称,可口可乐公司引发的这场消费者反抗运动是继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遭受的最大的一次耻辱。

鉴于消费者的强烈反应,可口可乐公司最后决定推出紧急方案,即与广大可口可乐的消费者开展大型互动活动,倾听他们对可口可乐改良的意见。在收集了众多可口可乐fans的意见后,公司决定重新启用原有的配方。可口可乐公司的这一开明举动,最终为他们赢回了消费者的心,同时失去的市场份额也被抢了回来。

倾听在很多时候有着左右全局的作用,因为倾听是一种尊重的姿态,而尊重往往也能够赢得别人的真诚以待。

倾听也是一种能力

倾听是沟通的基础,但倾听绝不是简单地“听”,倾听的质量直接影响沟通的最终效果。通常人们会将倾听分成5个层次。

第一层:左耳听右耳冒

在职场中,人们常用这种充耳不闻的方式,对待那些“不重要”的人的意见。一般来说,这种人在职场中的职位相对较低,掌握的话语权较小,同时对很多已经养成了“经验至上”“学历至上”恶习的人来说,“左耳听右耳冒”表现出了他们惯常的职场偏见。当然,也有一部分智商、情商均不高的职场人,也会用这种方式对待上司,只不过这样的人在公司中往往是昙花一现。

第二层:敷衍了事

相对于第一种方式,更多的职场人习惯用“敷衍了事”结束沟通。在职场中,敷衍了事蔚然成风,属上行下效的恶习。判断一个人是否在倾听时使用了敷衍了事的手段,往往可以从一些细节中看出。那些只会用“好”“嗯”“是”“喔”等词作为回应的人,往往就是在敷衍了事。职场人用到敷衍了事的方法的时候较多,范围也较广,从下属至上司都“难逃此劫”。

第三层:筛选着听

很多职场人在彼此安慰时,时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A小姐向同事B小姐抱怨说:“老板真难伺候,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让我怎么做事啊?找他谈过几次,依旧如此。”

B小姐拍拍A小姐的肩膀,以过来人的身份安慰道:“你不要凡事都那么认真,老板的话要是全听,那就是累死了,工作依旧做不完。你要学会有选择地听……”

筛选着听别人说的话,是职场中最常见的一种听的方式。无论是面对领导的精神训话,还是在面对自己不喜欢的评论时,人们都会启动这种“自动过滤”的倾听方式。对于那些指向性明确或深得“我”心的话,人们会更用心地倾听,至于那些难以从主观上接受的,则被扔进了不知名的“垃圾桶”中自生自灭了。

第四层:聚精会神地听

聚精会神地听其实就是仔细地听,在倾听的同时讲求交流。这种方式比照前三种要更高级一些,但这样的听也只是停留在理解对方语言的表层含义上,很多人对这种倾听方式在实际把握对方本意的程度上表示质疑。通常能够在职场上做到这一点的人已经很少了,这样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听话”的员工。

第五层:富有同理心地倾听

最高级的“听”被称为富有同理心地倾听,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主要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能力。有人说,除了“富有同理心地倾听”,其他4种“听”法只能看做是一种被动的反应,只有这一种发挥了倾听的主动性,富有同理心地倾听真正使听者成了这场交流的主角。如果人们能够将这种倾听的方式带入职场中,不仅能够降低误会的发生率,而且可以事半功倍,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介绍了5种处于不同层次的倾听方式,但这5种倾听方式有时并不是可以随人们的主观意愿而选择的。如果一个人习惯了“左耳听右耳冒”,久而久之,他就会发现自己在每一次倾听别人的话时,都会陷入“左耳听右耳冒”的尴尬境地,即使他自己十分清楚这次交流的重要性。有些人甚至会惊觉自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用倾听的方式汲取别人思想的能力——一旦习惯了“左耳听右耳冒”,有时人们连敷衍了事都会觉得麻烦。

听,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但倾听却不是。倾听的基础是理解,而听只是被动接受声波,因此倾听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且这种能力会随着人们的行为而增强或减弱。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和罗特利斯伯曾经发起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倾听的效果。

在开始测试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和罗特利斯伯告诉参与实验的人:必须在能够准确、满意地复述发言者的想法和情感时,才能发言。

这个实验看似简单,但只有实际参与了这个实验的人才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实验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在那些很少参加倾听训练的实验参与者中,大多数人只能掌握原谈话的一半内容,而且在时间的作用下,这个数据还会被损耗——至实验后48小时,参与者们往往只能记住原谈话的1/4内容了。

倾听的确是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对职场人来说是制胜之物,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其获得别人的瞩目和尊敬。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获得成功之前,曾到一个庙宇推销人寿保险,在这家寺庙里,他对着一位老和尚侃侃而谈了大半天,最终却只得到了一句话:“你所说的话根本不能让我产生投保的意愿。”接着,老和尚又对他说:“如果与人相交,却不能具备一种强烈的吸引对方的魅力,那么你不会有所成就。”这句话深深影响了原一平,此后他不断挖掘自己那种“强烈的吸引人的魅力”,最终他找到了“倾听”和“微笑”,并借此成为日本乃至世界上最成功的推销员。

与人交往其实就是一种推销,只不过推销的不是商品而是自己。职场中的每次交谈也都是推销自己的一个机会,有无数的先辈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后人:善用自己倾听的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这种推销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