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业绩差 不思进取的员工(2)

在工作中,因为业绩差或事情出现了纰漏而寻找借口已是不该,如果再因为想要保存自己而陷害他人,那就更加不应该姑息。事实上,找替罪羊不仅对解决问题无益,而且还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形成人人自危的气氛。改善之道是把“责怪链”变成“责任链”,在工作过程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本着“工作无小事”的理念认真做好每件事情,并将每件事情做到最好。那么上述的情况将会变成“员工找出客户不满的原因;经理从自己的身上找到员工的失误起因;总裁做出承担责任的表率……”

对普通的员工而言,工作中出现纰漏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在出现了问题的第一时间,老板想要知道的不是“谁来承担责任”,而是“怎样弥补过错”,因此,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该做的第一件事情。

永远不当“差不多”先生在工作中敷衍了事、不思进取,其实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业绩是你升职、加薪的筹码,当你没有这个筹码的时候,下场却不止不升职、不加薪那么简单。

提起差不多先生,人们便会想到著名文学家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传》。在这篇自传中,胡适虚构了一个“敷衍精神的代表人”,他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也许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这样的人不会斤斤计较,凡事都能想得开,不会“钻牛角尖”。但是在职场上,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受到赞誉的,因为每个员工都是公司的一分子,如果每个人在工作过程中都敷衍了事、不思进取,那么公司的未来也可想而知。

美国第25任总统麦金莱在德州的一所学校演讲时曾经对学生们说:“在人生中,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把一件事情尽量做得完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不了解的潜能,如果秉着“差不多就行”的工作态度,那么被辜负的除了自己的待遇之外,还有自己的能力。虽然世上没有完美,但是只有秉着“完美主义”的态度工作,才能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而自己的直接效益——薪水也将备受瞩目。

小李是耶鲁大学的高材生,学习成绩优异。在刚刚进入Z公司的时候,他就自认为能力非凡,然而让他感到苦恼的是,自己这块“好钢”没被上司用在“刀刃”上,布置给自己的工作是随便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有一天,他又接到了一项新任务——为一家知名公司策划一个广告宣传方案。类似的事情小李做了几十次了,于是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二天就将宣传方案交给了上司。

上司接过小李的宣传方案后问他:“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吗?”小李一怔,没敢回答。上司见状,将方案还给了小李,要求他重新做一遍。

这次小李没敢懈怠,他花了两天的时间认真地研究了该公司的背景材料,终于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宣传方案。在他又一次将方案交给上司的时候,上司问了和上次同样的问题:“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宣传方案吗?”小李还是觉得没有底气,因此上司再次请他“斟酌”一下。

这一次,小李费尽心思,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重新做了一个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丝毫没有“经验”的影子,是小李开动了所有“创造细胞”精心研究出来的结果。在上交方案的时候,上司又一次问了同样的问题,这时,小李很确定地回答说:“是的,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方案。”

就这样,经过讨论,小李的方案通过了。

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小李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美。

在职场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些人拥有出色的能力,但是因为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因此平庸到老,而还有一些人虽然在最初工作时没有做出出色的业绩,但是因为他们凡事追求完美,不断地取得进步,而他们也在这些进步中获益匪浅,最终创造出出色的业绩。

职场中四处弥散着“差不多精神”,早晨9点钟上班打卡,在“哔”的一声后,就开始盼望着下班铃声。工作仿佛是两个休息日之间的插曲,休息是主题,而工作永远是为了更好地休息。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大多数人会落得“永远拿着微薄的薪水,永远没有进大公司的希望……”

许多人在初入职场时还能保留几分由“新鲜感”带来的冲劲,但是在习以为常之后,一切都会变得无意义,还会感叹生活的无情,其实辜负自己青春的正是自己。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工作不需要我做那么多努力,现在的薪水也不值得我做任何牺牲。”人们常常会轻视现有的职位,在工作时不肯全力以赴,时常感到不满和不安,然而在涌现出这些负面情绪的过程中,一份裁员“黑名单”也正在向有这些想法的人们靠拢。

自发自动,

不做“按钮型”员工尊重由能力得来,如果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那是因为你自己让人看不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的成功,但是只要有90%的把握甚至只有10%的把握,就应该放手一搏。如果自己试了、做了,但是还没有成绩,就应该开动大脑这架机器,换一种方法再试。人生就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只要做了,哪怕是错了,也有助于找到通往柳暗花明的路。

正如人与机器的区别一样,“工作”与“做了”的区别也在于此,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是有目的、有能动性的,人会分析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完成工作目标。而机器则不一样,只要你按下按钮,它就会照着原本设计的程序操作。

在职场中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像机器一样的“按钮型”员工随处可见。这样的人虽然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和“服从性”,但是在工作中没有主动性和责任心,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没有“创造性”。造成他们如此对待工作的原因是他们的懒惰和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安于现状,业绩也不突出,虽然看起来很勤奋、刻苦,但实际上常常会误事,因为别人没有交待的事情,他们是不会主动去做的,他们会一直等待命令,而一旦在工作中出现问题,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或者推卸的方式。

“按钮型”员工总会有不满,出了问题,自然会受到训斥,但他们却自以为是努力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如果公司的员工都毫无生气可言,那么这个公司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没有一个老板会愿意雇用“按钮型”的员工,每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独当一面,为公司撑起一片天。公司需要执行力强且创造力突出的员工,这样的人才能使一个团队不断进步,才能让老板委以重任。

《高飞问丽莎》是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一部动画片中的歌谣,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高飞问丽莎:“我该怎么处理一个漏水的桶?”

丽莎答道:“那就补起来吧!”

高飞听了,立即又问:“那么我该用什么去补呢?”

丽莎感到无奈,对不爱动脑的高飞感到有点不快,但她还是耐心地说:“你就用稻草吧!”

这时,不识相的高飞继续说:“可是稻草太长了,要怎么补?”

就这样,丽莎只好不断地给高飞指示,但是高飞只要有一点疑惑就会提出来。最后,无奈的丽莎对高飞说:“去提一点水来,弄湿一块石头,用这块石头来磨刀,然后再用磨好的刀去割断那些稻草。”

虽然丽莎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但是高飞还问:“我用什么来提水呢?”

丽莎建议高飞用水桶提水,然而此时高飞却说:“但是,你知道的,我的水桶破了一个洞。”

就这样,高飞的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故事中的高飞,正如现代企业中那些“按钮型”员工一样,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多加思考。他们习惯性地“逢事便问”,不论是大事小事,都会习惯性地向上司请示。其实,这样的习惯只是在逃避责任,这固然能把问题推卸掉,但是,结果往往会像故事中的高飞一样,最后只会将问题推到自己的头上。

其实,导致“按钮型”员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因并不是其能力上的不足,也不是因为他们对公司不够忠诚,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没有领悟到工作的实质,他们总在为薪水工作,并且存在着一种侥幸生存的心理。

在工作中,本质就是要解决问题,员工的基本责任是解决自己分配到的问题,清楚这样的实质,就不会对自己的问题抱着逃避、得过且过的态度。

一流员工找方法,

末流员工找借口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如果一个人缺乏创新的意识,那么他将永远只是一个傀儡,而雇用这个傀儡的公司的唯一出路就是走向死亡!

杰森·基德曾获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最佳新秀奖,他小时候父亲常常带他去打球。那时由于他不努力,因此球打得很烂。为此,他也常常会找借口,比如自己的身体不舒服、那只是一个意外等等,父亲每次也都“相信”了他的辩护。

有一天,当他再一次为自己打得不好找借口,父亲却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不要再找任何借口了,你以为我不知道吗?你打不好只是因为你懒惰,从来不会多加练习,更不愿意动脑思考。”

听了父亲的话,杰森·基德既感到羞愧,又觉得懊恼。此后,不管是打球,还是为人处世,他都会要求自己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情。

第二,时刻记得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提升自己。

由于杰森·基德的努力和执着,他成了NBA最优秀的球员之一。

在日本松下公司的标语牌上也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智慧,请你贡献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请你贡献汗水;如果你两样都不行,请你离开公司。”正是因为松下公司的每位员工都恪尽职守,所以它才得以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企业。

通常在老板的眼中,有以下几种员工:

(1)拥有智慧并敬业的员工。这种员工拥有智慧,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意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公司,为公司创造效益,毫无疑问,这类员工是最好的员工,他们最终也将得到应该得到的一切。

(2)具有敬业精神但是缺乏智慧的员工。这样的员工能够奉献自己的汗水,具有“老黄牛”的精神。但是虽然他们很努力,自身却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3)既没有智慧,又不愿意努力的员工。这样的员工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得过且过,他们无法为公司创造效益,且很有可能成为公司的负担,这样的人迟早会离开公司。如果不懂得悔悟,那么他们一生也只能是四处飘荡。

在这样的划分标准上,人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流员工既敬业又找方法;二流员工只敬业;末流员工找借口。

假如你想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毫无疑问,你就应该争做一流的员工。

在老板的眼中,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不是浪费时间寻找无用的借口。老板为每位员工提供的职位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如果你在办砸了差事之后向老板做长篇累牍的“分析”,那么不论他当下是否愿意接受你的“分析”,在你离开的一刹那,他都会仔细“分析”你的实用价值。

很多人会在工作中遇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如果想往高处走,就应该去挑战这个“不可能”,这样你就将成为公司不可能被代替的人。总之,你要积极进取、主动承担、勇于负责,只要有足够的勇气,你就能做出最好的成绩。

只要精神不滑坡,

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对问题屈服,在没有克服困难之前,便无端地将问题放大,把自己看轻。其实,只要你努力找方法,是不可能找不到的。”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只要努力工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逃避、不怯懦,认真找方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人就是这样,越去找方法,便越会找方法;越会找方法,便越能创造效益。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内蒙古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有一位家境贫寒的年轻人。因为父母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所以家里常常面临饥寒交迫的窘境。一次,年轻人的父亲生病了,家里却没钱请医生,万般无奈之下,年轻人只好四处筹钱。他想向邻居借几十元钱,然而走遍整个村子也没有借到。乡亲们都不愿意借给他,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借”就等同于“送”。

这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年轻人敏感的心,他害怕贫穷,也知道自己如果这样继续待下去,生活不会出现转机。于是在19岁那年,年轻人带着6个窝窝头,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到100公里外的城里谋生。

年轻人的学历低,想找一份工作非常困难,经过了几天的奔波,最终他在建筑工地找到了一份打杂的工作。当时他每天的工钱是2元,这些钱对他而言仅能糊口,但他还是想尽办法每天节省下1元钱接济家里。

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他还是不断地鼓励自己“生活不会永远是这样”,他渴望出人头地,因此他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两个月后,他被提升为材料员,工资每天提了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