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放开怀抱,收拢人心(2)

管理者应该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就会少些失误、少些弯路,更重要的是,这能让你的团队更具活力和凝聚力。

乐意接受批评,虚心接受意见

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人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时,不能够好好地听取意见,就容易陷入刚愎自用的死胡同。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时,能够谦虚地接受,虚心向他人请教,就会给别人谦虚、好学的印象。

这样一来,别人不但乐意帮助你,而且会跟你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所以,想要成功的人,在面对批评的时候一定不要动怒,即使你的位置贵为君王,也要经常听取大臣的意见,才能让国家强盛、昌隆。

古时候,齐国的君王齐景公很爱喝酒。有一次,他接连喝了七天的酒,大臣弦章看见了,就对他说:“大王,您已经连喝七天了,为了您的身体,请您赶快戒酒吧。”

齐景公没有说话,但是隔天他就对另一位大臣晏子说:“弦章劝我戒酒,可是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我就没有喝酒的乐趣了,但是如果不听他的话,他就要死,怎样才好?”

晏子听了齐景公的话就说:“弦章真是太幸运了,能够遇见像您这样宽厚的仁君,假使他遇到的君王是商殷的纣王,那么他不是早就没命了?”

齐景公听到这样的话笑了起来,不久以后,他真的不再喝酒了。

自己犯了错误,别人给你指出来本来是一件好事,何况现在有很多人根本不会在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给别人指出来。所以,当遇到一个能够直言给自己指出错误的人,是难能可贵的一件事情。

有句话说:“虚心竹有低头叶”。意思是竹子内心谦逊才向人虚心低头,乐意接受别人批评的人需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如果是个自以为是的人,又怎么会轻易就接受别人的意见呢?

古代的君王位置尊贵,握有生杀大全,如果他听见大臣说的话不顺耳,可以马上不分缘由地把大臣给杀了。所以大臣们在君王面前讲话时都要很小心,更不要说顺便给君王提意见,甚至批评君王的缺点了。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的明君尧、舜和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然后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够采纳大臣的意见,那么君王就会知道很多很重要的情况,那么他的亲信想要蒙蔽他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觉得魏征说得很有道理。

隔了几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他跟左右的大臣说:“我看隋炀帝写的东西,觉得这个人不但学问渊博,而且也懂得尧、舜是有道的明君,对桀、纣这样的昏君也很讨厌,但是他为什么干出很多荒唐的事情来?”

魏征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因为觉得自己很有才气,自视甚高、骄傲自信,所以他也只能嘴上说说尧、舜的好话,但是做事情的时候依然按照桀、纣的样子,这样言行不一就自取灭亡了。”

魏征的话又给了唐太宗一个提示,那就是:君王不应该只是嘴上检讨自己的缺点,还应该做出切实的行动来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行。

唐太宗一直能够听取魏征的意见,但是他也有很生气的时候,有时魏征的言辞太过于直白。

唐太宗觉得自己是个君王,而魏征只是自己的臣子,他这样直言犯上是对自己很不尊重的一种表现。但是尽管他很生气,也没有因此而杀魏征,还是接受了魏征的意见。

凭着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唐太宗虚心听取大臣的意见,努力改掉自己做事的坏毛病,成了一代明君。

虚心是一种美德,但是很多人却很难养成,因为忠言往往逆耳,有谁会喜欢让人一直指出自己的缺点呢?人都是喜欢听到赞美自己的话。

可是,人的身上都有缺点,有的人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就会很快地进步;反之,对自己很满意,在被人提到自己的缺点时就会很不高兴的人,失败是必然的事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管理者的胸怀与包容体现在对待部下的小过失、小错误的态度上。据《宋史》记载,某日宋太宗赵匡义与两位重臣一起饮酒,结果这两位重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彼此的功劳大小来。他们越比越来劲,最终还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礼节。在一旁的侍卫实在看不下去,便奏请宋太宗,要将二人拿下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二人送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两位重臣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前一晚上的事情,顿时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却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发生了什么事。”

宋太宗的胸怀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宋太宗要用吕端为相,当时有人就反对,说吕端这个人为人糊涂。然而,宋太宗却大度地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事实证明,宋太宗的做法是对的。

管理者的心胸要宽广,能容纳百川。当然,宽容并不等于是什么都不管,什么也不做,做“好好先生”。

宋太宗的行为给所有的管理者上了一课:对于下属的小过失、小错误,若非原则性的大问题,大可不必斤斤计较。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活在里面的鱼养不大、活不长,而江河湖海中的水虽然混浊,却能滋养更多更大的鱼。这其中包涵的道理,值得管理者思考。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日本有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很爱干净,当然对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所以他每天都把动物们生活的棚屋打扫得十分干净。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小动物并没有因为生活在更加干净的环境里而生长得更好,反而好像得了疾病一样,开始委靡不振,有的厌食,有的生病,有的甚至死了。于是,动物园的负责人请来专家调研,结果发现竟然是那些动物生活的环境太干净的缘故。

原来,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才会有安全感,有的喜欢闻着混浊的臊气,周围的环境太洁净了,反而让它们感到不安。

其实,人也和动物有着相似的体验。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不同的习惯,这些习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同样的,每个人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这些小习惯、小错误、小过失,对于工作不会造成大的影响,管理者应该抱以宽容的态度处之。特别是对一些无心之失,管理者要注意包容,要适当地给对方一个机会,或解释,或补救,或改正。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人愿意犯错误,但是犯错误也不尽然都是坏事,如果当事者能力求改正,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奠基石。

你若能给对方一个改正的机会,不仅成全了对方,同时也能赢得对方的敬重。但很多管理者却常常对别人的小过失和错误紧抓不放,结果不但没有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反而使人产生不理解、不信任,造成激烈的人际冲突,让负面影响无限放大,最终导致人心离散、团队分崩离析。

其实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只需要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安慰,就可以将内疚、紧张的负面情绪赶走,把不愉快化为无形。

明宣宗时期,有位宰相叫夏原吉。他为人宽厚,对于别人的小过失从来不求全责备,而是对他人能够包容备至。

有一天,有个老仆弄脏了皇帝赐给他的金缕衣,吓得准备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清洗,怕什么?”又有一次,有个奴婢不小心打破了他心爱的砚台,躲着不敢见他,他便派人向她传话:“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

当夏原吉告老还乡的时候,寄居于途中的旅馆,一只袜子湿了,便交给伙计去烘干。不料伙计不慎,袜子被火烧坏。伙计怕被责怪,一直不敢报告。过了很久才托人情来向夏原吉请罪。他笑着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说完,就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丢进垃圾桶里。

正因为夏原吉的宽容,所以他的人际关系很好。回到家乡以后,他还每天和农人、樵夫一起谈天说笑,谁也看不出他是曾经做过朝廷宰相的人。

管理者应该有大胸怀,而不应整日计较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在生活中应该多理解,在工作上应多宽容,在待人上应多温和,在处事上应多大度。不计较他人的小过失、小错误,是有胸怀、有气度的表现,而有胸怀、有气度,才能得人心,并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最高明的管理是甩手掌柜

很多管理者在工作上喜欢亲自上阵,身先士卒,认为这样可以振奋士气,同时加强与下属的关系。这样的想法没错,这样做也确实对队伍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却有些舍本逐末的意味。为什么这么说?

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冲锋陷阵,而是居中策划,指挥下属,以决胜千里。真正有效的管理不是事必躬亲,什么都要一把抓,而是适当地放权,给下属工作的自主权,让下属冲锋陷阵,而管理者应该做的是管理好这支队伍,为队伍指明前进的方向。

日本著名的经营大师松下幸之助提到管理,就想起自己当年创业十多年的时候,遇到一位和尚对他说:“领导是居中策划者,应该居于后方,外边的事要交给掌柜去做,这才是最好的办法。”起初,松下幸之助对这句话并不以为然,后来随着经验的累积,才慢慢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后来,松下幸之助讲起自己的管理经验时,就会想起这件事情,并提到一个例子:

话说日本镰仓幕府第一代将军源赖朝,在崛起之初参加了不少的战斗,经常带领队伍冲锋在前。自从在富士川不战而攻破平家之后,他就野心大增,想趁机进袭京都。这时,有部下建议他,先巩固关东的基础,再力图全国的霸业。

源赖朝听从了建议,便把军队撤回了镰仓。自此以后,他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规划幕府体制的工作上,至于征服抗令诸侯的工作,则全部交给他的弟弟和其属下,他只担当居中策划的工作,不再领兵亲征了。这样的调整,让源赖朝真正地转变成为一名管理者、指挥者和领导者。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做好管理,居中策划、适当放手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管理者就不要委身士卒、冲锋陷阵。在有些情况下,若没有主将在场,就难以下定决心,可能因此而一败涂地,可见主将身临阵前,确实有其必要。只不过,管理者更要注意居中策划和放权的重要性。

纳达尔是个老板,精明强干,却因为患小肠疝气不得不住院做手术。而他在住院期间,一天之内还打了五十多个推销电话。不仅如此,纳达尔还提出一个令医生瞠目结舌的要求:希望能在手术台上通过手机指挥员工工作。

如此事必躬亲、亲力亲为,也难怪纳达尔要生病!像纳达尔这种大权不松手,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做的工作方式,在中小型企业的主管当中相当普遍。因为他们对手下人的能力总是表示怀疑。

西雅图心理学家罗宾逊访问了50名企业行政总裁,他发现企业家通常会低估雇员的能力,而陷入一个“自我膨胀”的心理状态,觉得自己既然能一个人打天下,工作能力就一定比别人强,因此对雇员横挑鼻子、竖挑眼。

然而事实证明,越能放权的老板,公司的经营就越有活力和生气。

放权体现了管理者的胸怀,同时,也可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没有人愿意成为提线木偶,任人摆布,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一些自主的权利,这在工作上也是如此。适量地放权可以有效地满足下属追求自主的欲望,给他们以极大的工作热情。

管理学界认为,现代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以己心来测度他情,以授权来代替干涉。简言之,就是要懂得做甩手掌柜。

股神巴菲特可谓誉满江湖,但是他最杰出的才能并不是炒股,而是管理。让人难以置信,而又不得不信的是,巴菲特的管理哲学竟然是无为而治。

巴菲特很少召开会议,也从不要求经理们经常向他汇报工作。他从不直接干预42家子公司的经理们,而是让他们自行经营公司业务。他经常毫不掩饰地描述公司的日常情形:“这儿没有多少事可做。”他甚至有时间为《温柔地爱我》这首老歌填写新词,以便能为朋友比尔·盖茨的生日聚会助兴。

刚过75岁生日,巴菲特甚至当起了甩手掌柜,他一直远离电脑,同时让手下的经理们保持高度自主,但他却照样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像这种情况,很多管理者是不敢想象,也无法效仿的。他们担心只要自己一放手、一松懈,团队就要散架,工作就会失败,事业也会就此垮掉。

因为他们总是不放心下属,而且担心被忽视。他们贪恋权位,怕自己一旦走开,就失去了影响力,怕被团队成员孤立,成为孤家寡人。他们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准确地说,他们过于相信自己在一线的作用,而忽略了自己在后线的重要性。

管理者如果想把事业做大,没有容人的度量是不行的,还要懂得适当放权的必要性,了解管理者居中策划的职责所在。

得理饶人,多给他人台阶下

“明明是我做对了,为什么还批评我?”黄女士感到十分困惑,她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管理咨询师,希望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