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记载着一个民族、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厚重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兴亡盛衰,感受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智慧、荣辱与得失。中华民族一直有着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使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得以汇集成书,从而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史学遗产。

在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很多史书,但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史书被遗失,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被人遗忘。二十四史经过历史的洗礼,在数以万计的史书中脱颖而出,随着历史的脚步而来。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共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约四千万字,经过两千多年逐渐发展集结而成。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这些史书大多数是官修,其主要目的是以史为鉴,总结前代兴衰的规律,并引以为戒,用来加强和维护当代的统治。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它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开始,止于汉武帝后期,记述了我国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为东汉班固编撰,记事始于汉高帝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为纪传体东汉史,由南朝宋范晔编撰,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元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计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由西晋陈寿创作,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

《晋书》是房玄龄等人受唐太宗的指示修撰而成,是一部官修史书,记载了自司马懿早年到晋恭帝元熙二年期间的历史。

《宋书》由南朝梁沈约著,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终于宋顺帝升明三年,共记载了刘宋王朝六十年的历史。

《南齐书》由南朝萧子显编撰,记载了南齐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计二十三年的历史,原名《齐书》,因到了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而改为《南齐书》。

《梁书》为唐代姚思廉著,记载了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的历史。

《陈书》仍由唐代姚思廉著,记载了陈朝五位皇帝共三十三年的历史,记事始于陈武帝永定元年,终于陈后主祯明三年。

《魏书》是北齐魏收著,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北齐书》为唐代李百药著,本名《齐书》,宋时才加“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五十多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周书》为唐代令狐德棻主编,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历史。

《隋书》为唐代魏徵等著,记载了隋朝三十七年的历史。

《南史》为唐代李延寿著,记事始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记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

《北史》也由唐代李延寿著,记事始于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和隋朝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

《旧唐书》由后晋刘昫等编撰,记事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终于唐哀帝天祐四年,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新唐书》由北宋欧阳修、宋祁等合撰,其记述的历史时期大致与《旧唐书》相同,涵盖了整个唐朝时期。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记录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历史,由北宋薛居正等人修撰。为了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遂改名为《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为北宋欧阳修创作。他用春秋笔法将五代历史杂糅到一起,成为唐代以后绝无仅有的私修史书。

《宋史》、《辽史》、《金史》均为元朝所修,编撰者署名是元朝宰相脱脱。其实,当时参与编撰的人很多,其中翰林学士欧阳玄出力最多。《宋史》记事始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终于南宋末代皇帝宋昺祥兴二年,记载了北宋和南宋两朝三百二十年的历史。《辽史》记载了辽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也兼述了辽代建国以前契丹族及辽末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的历史。《金史》记事始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到灭亡,约一百二十年的历史。

《元史》为明代宋濂等编撰,记载了自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及灭亡的历史。

《明史》为清代张廷玉等编撰,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全面展示了历朝各代的兴衰变迁,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然而,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其内容博大精深,加上古文晦涩难懂,一般读者要读通这些史籍是有一定困难的。鉴于此,本书精选了大量的历史故事,用轻松明快的白话文展开叙述。除此之外,本书在每篇文章的后面对相应的历史事件做了客观的评价。

希望本书能让读者在更多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历史、思考历史,以史为鉴,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李鑫、刘作越、马海峰、宋华、陶也、王帅、金跃军等人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鉴于二十四史的博大精深,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