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僖公(起元年,尽七年)(3)

解云:即襄二十六年“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定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冬,晋荀寅”等,“入于朝歌以叛”之属是也。

注“月者,善义兵”。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故也。

注“溃例月”。

解云:即此经书正月,文三年“沈溃”书正月是也。成九年经云“庚申,莒溃”,彼注云“日者,录责中国无信,同盟不能相救,至为夷狄所溃”是也。

注“叛例时”。

解云:即晋赵鞅书秋,荀寅书冬之属是也。

遂伐楚,次于陉。其言次于陉何?据召陵侵楚不言次,来盟不言陉。

陉,音刑。召陵,上照反,下文同。

[疏]注“据召”至“言次”。

解云:即定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巳下“于召陵,侵楚”是也。

注“来盟不言陉”。

解云:即下文夏“楚屈完来盟于召陵”是也。

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时楚强大,卒暴征之,则多伤士众。桓公先犯其与国,临蔡,蔡溃,兵精威行,乃推以伐楚,楚惧,然后使屈完来受盟,脩臣子之职,不顿兵血刃,以文德优柔服之,故详录其止次待之,善其重爱民命,生事有渐,故敏则有功。

屈,居勿反。卒,寸忽反。

[疏]注“善其”至“有功”。

解云:言“上事有渐”者,即先犯于蔡,乃遂伐楚是也。言敏则有功者,敏,审也。言举事敏审则有成功矣。

夏,许男新臣卒。不言卒师者,桓公师无危。不月者,为下盟,去月方见大信。

为,于伪反,下“为桓公”同。去,起吕反。见,贤遍反。

[疏]注“不言”至“无危”。

解云:决成十三年“曹伯庐卒于师”之属,皆以其有危,故言于师矣。

注“不月”至“大信”。解云:正以庄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然则许与曹等,而不月者,若会盟之例,大信者时,若不去月,恐其盟不为大信故也。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称使?据陈侯使袁侨如会。

侨,其骄反,一本作“骄”,音同。

[疏]“屈完者何”。

解云:欲言楚子,经不书爵;欲言大夫,文不言使,故执不知问。

注“据陈”至“如会”。

解云:即襄三年“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巳下,“同盟于鸡泽。陈侯使袁侨如会”是也。

尊屈完也。曷为尊屈完?据陈侯使袁侨如会,不尊之。以当桓公也。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

[疏]注“增倍”至“其君”。

解云:倍,读如陪益之陪矣。

注“以醇”至“事也”。

解云:即下传云“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其言盟于师,盟于召陵何?据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不举会与地。

[疏]注“据戊寅”至“与地”。

解云:在襄三年夏也。彼经不言陈袁侨来盟于会,盟于鸡泽,与此异,故难之。

师在召陵也。时喜得屈完来服於陉,即退次召陵,与之盟,故言盟于师,盟于召陵。师在召陵,则曷为再言盟?据齐侯使国佐如师,已酉,及国佐盟于袁娄,俱从地,不再言盟。

[疏]注“据齐”至“言盟”。解云:在成二年秋。言俱从地者,谓国佐从晋于袁娄也。喜服楚也。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

重,直用反,又直容反。之复,扶又反,年末“乃复”同,又音福。

[疏]注“孔子曰”至“美者焉”。

解云:《春秋说》文。

何言乎喜服楚?据服蔡无喜文。

[疏]注“据服蔡无喜文”。解云:即上“侵蔡,蔡溃”是也。

楚有王者则后服,桓公行霸,至是乃服楚。无王者则先叛。桓公不脩其师,先叛盟是也。

[疏]注“桓公”至“是也”。

解云:即下经云“八月,公至自伐楚”,传云“楚巳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也”,彼注云“为桓公不脩其师,而执涛涂故也”者是。

夷狄也,而亟病中国。数侵灭中国。

亟,去冀反。数,音朔。

[疏]注“数侵灭中国”。

解云:即庄二十八年“秋,荆伐郑”者,是其数侵中国之文。其数灭中国者,即灭邓、穀之属是也。而经不书者,后治夷狄故也。

南夷与北狄交,南夷,谓楚灭邓、穀,伐蔡、郑。北夷,谓狄灭邢、卫,至于温,交乱中国。

[疏]注“南夷”至“蔡郑”。

解云:楚灭邓、穀不书,而此言者,正以上桓七年“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故知之。伐蔡、郑者,谓蔡、郑服从楚,即上经齐侯“侵蔡、蔡溃”,“遂伐楚”者,盖是蔡为楚之属矣。其郑为楚属者,盖见庄十五年“郑人侵宋”,十六年“夏,宋人、齐人、卫人伐郑”之文也,何者?庄十五年时,正是桓公为霸,宋为齐属而郑侵之,岂不从楚故也?庄十六年齐人助宋伐之,岂不怒乎其从楚而侵宋也?盖于时郑人又服于齐,是以十六年“秋,荆伐郑”,故此作注云蔡、郑矣。

注“北夷”至“中国”。

解云:狄灭邢、卫,在闵元年、二年。狄灭温,在僖十年。温言至于者,以其在后,故言至于,僖十年文灭温也。或者温是圻内之国,去京师近,故言至于矣。

中国不绝若线。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线,思贱反。桓公救中国,存邢、卫是也。而攘夷狄,攘,却也。北伐山戎是也。

攘,如羊反,却也。卒怗荆,卒,尽也。怗,服也。荆,楚也。

怗,他协反,一本作“贴”,服也。刘兆同,《广雅》云“静也”,《玉篇》又丁簟反,一本作“拈”,或音章贬反。以此为王者之事也。言桓公先治其国以及诸夏,治诸夏以及夷狄,如王者为之,故云尔。其言来何?据陈袁侨如会不言来。与桓为主也。以从内文,知与桓公为天下霸主。前此者有事矣,谓城邢、卫是也。

[疏]注“谓城邢,卫是也”。

解云:即上元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曹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孰城?城卫也”是。

后此者有事矣。谓城缘陵是也。

[疏]注“谓城缘陵是也”。

解云:即下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是也。

则曷为独於此焉?与桓公为主,序绩也。序,次也。绩,功也。累次桓公之功德,莫大於服楚,明德及强夷最为盛。

齐人执陈袁涛涂。涛涂之罪何?辟军之道也。其辟军之道奈何?涛涂谓桓公曰:“君既服南夷矣,何不还师滨海而东,服东夷,且归?”滨,涯也。顺海涯而东也。东夷,吴也。从召陵东归,不经陈,而趋近海道,多广泽水草,军所便也。

涛,徒刀反。辟,匹亦反,又音避,下同。滨,音宾。涯,五佳反。近,附近之近。便,婢面反。

[疏]注“而趋近海道”。

解云:趋犹乡也,谓乡近海之道也。

桓公曰:“诺。”於是还师滨海而东,大陷于沛泽之中。草棘曰沛,渐洳曰泽。

沛泽,音贝,又普贝反,草棘曰沛,斩洳曰泽。斩,子廉反。洳,人庶反。

[疏]注“草棘”至“曰泽”者。解云:《尔雅》无文也。

顾而执涛涂。时涛涂与桓公俱行。执者曷为或称侯,或称人?称侯而执者,伯讨也;言有罪,方伯所宜讨。

[疏]“执者曷为或称侯”。

解云:即下二十八年“晋侯执曹伯畀宋人”,成十五年“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之属是也。

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此执有罪,何以不得为伯讨?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此道黜陟之时也。《诗》云:“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疏]注“此道”至“时也”。解云:正以诸典不见周公西讨之文故也。

桓公假涂于陈而伐楚,则陈人不欲其反由己者,师不正故也。故令涛涂有此言。

令,力呈反。不脩其师而执涛涂,古人之讨,则不然也。以己所招而反执人,古人所不为也。凡书执者,恶其专执。

[疏]注“凡书”至“专执”。

解云:言虽有罪,方伯所宜讨,要须白天子,乃可执之。

秋,及江人、黄人伐陈。

八月,公至自伐楚。楚巳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也。为桓公不脩其师,而执涛涂故也。月者,凡公出满二时月,危公之久。

[疏]“秋及”至“伐陈”。

解云:内之微者矣。

“楚巳”至“致伐”。

解云:庄六年传云“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今此楚巳服而致伐,故难之。

注“凡公”至“之久”。

解云:即此僖公春去秋乃还,而云“八月,公至自伐楚”;又襄二十八年冬,“公如楚”;二十九年“夏,五月,公至自楚”之属,皆是危而久之。久字亦有作“之”字者。案庄五年“冬,公会齐人”巳下“伐卫”,至六年“秋,公至自伐卫”,兵历四时而不月者,彼注云“久不月者,不与伐天子也,故不为危录之”者是。

葬许缪公。得卒葬於所传闻世者,许大小次曹,故卒少在曹后。

传,丈专反。

[疏]注“得卒”至“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