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隐公(起元年,尽元年)(4)

[疏]“眛者何”。

解云:《春秋》之始,弟子未解地期之义,故执不知问。

注“凡书盟者恶之”。

解云:此言与公盟而得褒,何言恶者?直善其慕新王之义而得褒,岂善其盟乎?

注“胥命”至“是也”。

解云:即桓三年“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传云“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是也。

注“君大”至“信也”。

解云:言内君与大夫共他外盟之时,其书日皆是恶其不信也,即下二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文八年“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之属是也。

注“故为小信辞也”。

解云:邾娄仪父归于新王而见褒赏,不为大信者,以下七年“秋,公伐邾娄”,是其背信也,功不足录,但假讬以为善,故为小信辞也。

注“大信”至“是也”。

解云:即庄十三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传曰“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是也。

注“故春”至“称公”。

解云:谓以其臣子之辞书其葬者,悉皆称公,即桓十年“夏,五月,葬曹桓公”;僖四年秋,“葬许缪公”之属是也。若然,桓十七年秋八月,“癸巳,葬蔡桓侯”,不称公者,彼注云“称侯者,亦夺臣子辞也。有贤弟而不能任用,反疾害之而立献舞,国几并於蛮荆,故贤季抑桓称侯,所以起其事”是也。

注“凡以”至“于例”。

解云:谓先约其事,乃期于某处,作盟会者加于,即僖二十八年夏五月,“盟于践土”之属是也。

注“以地”至“于例”。

解云:言先在其地,乃定盟会之事者不加于,即庄十九年“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襄三年夏,“六月,公会单子、晋侯”以下“同盟于鸡泽,陈侯使袁侨如会”,“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之属是也。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之者何?加之者,问训诂,并问施于之为。

段,徒乱反。鄢,音偃。

[疏]“克之者何”。

解云:欲言其杀,而经书克;欲言非杀,克者大恶之文,故执不知问。

注“加之”至“之为”。

解云:训诂者,即不言杀而言克是也。所以不直言克者何而并言之者,非直问其变杀为克,并欲问其施于鄢之所为矣。而不答于鄢之意者,欲下乃解为当国,故此处未劳解之。弟子以其不答于鄢之意,是以下文复云:“其地何”以难之。

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以弗克纳,大郤缺之善,知加克大郑伯之恶也。

郤缺,去逆反;下起悦反。

[疏]注“以弗”至“之善”。

解云:文十四年秋,“晋人纳接菑于邾娄,弗克纳”,传云“其言弗克纳何?大其弗克纳也”是也。

曷为大郑伯之恶?据晋侯杀其世子申生,不加克以大之。

[疏]注“据晋”至“大之”。

解云:在僖五年春。

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如即不如,齐人语也。加克者,有嫌也。段无弟文,称君甚之不明;又段当国,嫌郑伯杀之无恶,故变杀言克,明郑伯为人君,当如传辞,不当自巳行诛杀,使执政大夫当诛之。克者诂为杀,亦为能,恶其能忍戾母而亲杀之。礼,公族有罪,有司谳于公,公曰宥之;及三宥,不对,走出,公又使人赦之,以不及反命;公素服不举,而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无服,亲哭之。

戾,力计反。谳,鱼列反。宥之,音又,赦也。

[疏]注“明郑”至“诛之”。

解云:郑伯为人君之法,当如传辞,不与其国而已,不宜忍戾其母而亲杀之。其诛之者,自是执政大夫之事。

注“礼公”至“哭之”。

解云:皆出《文王世子》也。其文云:公族有罪,“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彼注云“谳之言白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注云“对,答也。先者,君每言宥则答之,以将更宥之至于三,罪定,不复答。走往刑之,为君之恩无巳”;“公又使人追之曰‘虽然,必赦之’,有司对曰‘无及也’”。注云“罪既正,不可宥,乃欲赦之,重刑杀其类也”;“反命于公”,注云“白已刑杀”;“公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无服”注云“素服於凶事为吉,於吉事为凶,非丧服也。君虽不服,臣卿大夫死,则皮弁锡衰以居,往吊,当事则弁绖;於士盖疑衰,同姓则緦衰以吊之。今无服者,不往吊也。伦,谓亲疏之比也。素服亦皮弁矣”;“亲哭之”,注云:“不往吊,为位哭之而巳。君於臣,使有司哭之”是也。

段者何?郑伯之弟也。杀母弟,故直称君。

[疏]“段者何”。

解云:欲言世子母弟,无世子母弟之文;欲言大夫,复目郑伯以杀,故执不知问。

何以不称弟?据天王杀其弟年夫称弟。

[疏]注“据天”至“称弟”。

解云:在襄三十年夏。

当国也。欲当国为之君,故如其意,使如国君,氏上郑,所以见段之逆。其地何?据齐人杀无知不地。

[疏]注“据齐”至“不地”。

解云:即庄九年“春,齐人杀无知”是也。

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据俱欲当国也。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其不当国而见杀者,当以杀大夫书,无取於地也。其当国者,杀於国内,祸已绝,故亦不地。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明当国者,在外乃地尔,为其将交连邻国,复为内难,故录其地,明当急诛之。不当国,虽在外,祸轻,故不地也。月者,责臣子不以时讨,与杀州吁同例。不从讨贼辞者,主恶以失亲亲,故书之。

难,乃旦反,下“此难”同。吁,况于反。

[疏]注“明当”至“地尔”

解云:下四年“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及此皆是也。

注“不当”至“地也”。

解云:昭四年“秋,七月,楚子”云云“伐吴,执齐庆封,杀之”;昭八年夏,“楚人执陈行人于徵师杀之”,皆是也。

注“月者”至“同例”。

解云:下四年“九月,卫人杀州吁”之下,注云“讨贼例时,此月者,久之也”。

注“不从”至“书之”。

解云:若作讨贼辞,当称人以讨,如齐人杀无知然。今不如此者,经本主为恶郑伯失亲亲而书,故曰郑伯而不称人也。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宰者何?官也。以周公加宰,知为官也。

咺,况阮反,一音况元反。赗,芳仲反。

[疏]“宰者何”。

解云:以其言宰与周公同,疑宰为官;以其言名又与宰周公”异,复疑非官,故执不知问。

注“以周”至“官也”。

解云:僖九年“夏,公会宰周公”已下“于葵丘”是也。

咺者何?名也。别何之者,以有宰周公,本嫌宰为官。

[疏]“咺者何”。

解云:系宰是官,言名又卑称,故执不知问。

注“别何”至“为官”。

解云:所以不言宰咺者何而别何之者,正以周公加宰,为周公身上官,故别何之令相远。若然,上注云“以周公加宰,知为官”,而此注又云“本嫌宰为官”者,言宰周公,宰为周公身上官。今此言宰咺,亦嫌宰为咺之身上官也。不谓二注异,宰即非咺之身上官,而系宰言之者,次士以官录,言其是宰下之士故也。

曷为以官氏?据石尚。

[疏]注“据石尚。

解云:定十四年秋,“天王使石尚来归脤”,石尚亦是士,而不以官录之,故以为难也。

宰,士也。天子上士以名氏通,中士以官录,下士略称人。

[疏]注“天子”至“称人”。

解云:天子上士以名氏通者,即“石尚来归脤”是也。云中士以官录者,言以所系之官录之,即此是也。云下士略称人者,即僖八年春,“公会王人”以下“盟于洮”是也。

惠公者何?隐之考也。生称父,死称考,入庙称祢。

祢,乃礼反。

[疏]“惠公者何”。

解云:春秋从隐至哀,鲁无惠公,归赗言来,故执不知问。

注“生称父”。

解云:即下《曲礼》云“生曰父”是也。《广雅》云“父者,矩也。以法度威严於子,言能与子作规矩,故谓之父。

注“死称考”。

解云:即下《曲礼》曰“死曰考”是也。《周书·谥法》:“大虑行节曰考”。《尔雅》云:“考,成也。”言有大虑行节之度量,堪成以下之法,故谓之考。郑注《曲礼》云:“考,成也。言其德之成也。”义亦通於此。

注“入庙称祢”。

解云:即襄十二年《左传》曰:“同族於祢庙”是也。旧说云“祢”字示傍尔,言虽可入庙是神示,犹自最近于已,故曰祢。

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以无谥也。仲,字,子,姓。妇人以姓配字,不忘本也,因示不適同姓。生称母,死称妣。

妣,必履反。

[疏]“仲子者何”。

解云:正以上不见仲子卒文,而得归赗,故执不知问。

注“以无谥也”。

解云:凡《春秋》之义,妾子为君者,其母得称谥,即文公九年冬“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禭”是也。今桓未为君,故其母不得称谥也,是以见其不称谥,即知桓之母也。

注“仲字”至“同姓”。

解云:字者,本国所加,故称字,见其不忘本国也。所以称姓者,示不適同姓矣。

注“生称”至“称妣”。

解云:即下《曲礼》云“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是也。

问曰:考与妣是死称,父与母是生称,惠公仲子之卒俱在春秋前,何故此传惠公言隐之考,举死名;仲子言桓之母,举生名乎?

答曰:仲子已葬讫之后,实合举死称,但礼家本意母死曰妣者,比於父之义也,故郑彼云“妣之言媲,媲于考也”。但仲子是妾,桓未为君,其母不得为夫人,卑不得比于父,故还以母言之。

何以不称夫人?此难生时之称也。据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禭,成风称谥,今仲子无谥,知生时不称夫人。

[疏]注“此难”至“称也”。

解云:文九年冬,“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举风之谥。案经成风生时,传称夫人,何者?礼,妾贱不得有谥故也。今仲子不举谥,不与成风同,明生时不得称夫人可知,故传家遥难之。

桓未君也。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此道周制也。以马者,谓士不备四也。《礼·既夕》曰:“公,赗玄纁束帛两马”是也。乘马者,谓大夫以上备四也。礼,大夫以上至天子皆乘四马,所以通四方也。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束帛,谓玄三纁二,玄三法天,纁二法地,因取足以共事。

乘马,绳证反,注“乘马”同。纁,许云反。共,音恭。

[疏]“赗者何”。

解云:初入《春秋》,弟子未晓赗义,故执不知问。

注“此道周制也”。

解云:知者,正以上云以马,与《士既夕礼》同;下言乘马,与士异,明知周之礼,大夫以上皆有四马矣。

注“以马”至“四也”。

解云:以下言乘马,明上文直言以马者,士礼两马可知,故即引《礼》为证矣。

注“礼大夫”至“方也”。

解云:案《异义》“古《毛诗》说”云“天子至大夫同驾四,皆有四方之事;士驾二也。《诗》云‘四騵彭彭’,武王所乘;‘龙旂承祀,六辔耳耳’,鲁僖所乘;‘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大夫所乘。《书传》云‘士乘饰车两马,庶人单马木车’”是也。

问曰:若然,《异义》“《公羊》说”引《易经》云“时乘六龙,以驭天下也”,知天子驾六,与此异何?

答曰:彼谨案亦从《公羊》说,即引《王度记》云“天子驾六龙,诸侯与卿驾四,大夫驾三”以合之。郑驳云“《易经》‘时乘六龙’者,谓阴阳六爻上下耳,岂故为礼制?《王度记》云‘今天子驾六’者,自是汉法,与古异;‘大夫驾三’者,於经无以言之”者是也。然则,彼《公羊》说者,自是章句家意,不与何氏合。何氏此处不依汉礼者,盖时有损益也。

注“天子”至“以上”。

解云:《月令》天子驾仓龙,是其高七尺者,汉制也。其六尺五尺亦然。

注“诸侯曰”至“以上”。

解云:《鲁颂》曰“鲁侯戾止,其马蹻々”是也。

注“卿大夫”至“以上”。

解云:《诗》云“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是也。

注“束帛”至“纁二”。

解云:《杂记上》云:“鲁人之赠,三玄二纁”是也。

注“玄三”至“共事”。

解云:天数不但三,地数不但二,而取三二者,因取足以共事故也。

车马曰赗,货财曰赙,衣被曰襚。此者春秋制也。赗,犹覆也;赙,犹助也,皆助生送死之礼。襚,犹遗也。遗是助死之礼。知生者赗赙,知死者赠襚。

赙,音附。襚,音遂。犹遗,唯季反。

[疏]注“此者春秋制也”。

解云:上陈周制讫,下乃言赗赙襚,此三者是春秋之内事,故云此者春秋制也。

注“知生”至“赠襚”。

问曰:案《既夕礼》云“知死者赠,知生者赙”,郑注云“各主於所知”,以此言之,赙专施于生者何?

答曰:赙专施于生,襚专施于死,赗实生死两施,故何氏注知生知死皆言赗矣。而《既夕礼》专言知生者,对赠言之故也。

问曰:何知赗生死两施乎?

答曰:案《既夕礼》云“兄弟赗奠可也”,注云“兄弟有服亲者,可且赗且奠,许其厚也。赗奠於死生两施”;又云“所知则赗而不奠”,郑注云“所知,通问相知也。降於兄弟,奠施於死者为多,故不奠”,以此言之,明赗与奠皆生死两施也。言奠於死者为多,故知赗生死等矣。

桓未君,则诸侯曷为来赗之?据非礼。

[疏]注“据非礼”。

解云:桓公未为君,则其母犹妾,故诸侯赗之为非礼。

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经言王者赗,赴告王者可知,故传但言诸侯。

隐为,于伪反,下注“为”并年末注同。告,古毒反,一音古报反。

[疏]注“故传但言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