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为人,取舍之间的大智慧(1)
- 选择与放弃的人生智慧课
- 秦以金
- 4969字
- 2015-12-28 11:50:50
人生一世,谁也免不了要和他人相处,为人不仅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智慧。善做人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取舍,都能做到怡然自得、逍遥自在、泰然处之。不懂得选择与放弃之人,则往往举步维艰。
礼而让人,以和为贵
孔子的弟子冉有说过一句名言:“礼之用,和为贵。”而继孔子之后的孟子,也推崇“和”。孟子重人和,他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民心的向背来判断战争、政治和做人的成功与否。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其实,不只是家里,为人、处事、经商、交朋友都应该以“和”为先。
据《中庸》记载,鲁哀公曾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夫子回答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之时,这些政事就得到实施;他们去世之后,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勤于政事为治理人的途径;多种树木为治理地的途径。得到适用人才的关键在修养自己,修养自己的关键则在遵循大道,而遵循大道需从仁义入手。‘仁’即爱人,亲爱亲族为最大的仁;‘义’即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为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一定要分亲疏;尊重贤人,一定要分等级,这些都是‘礼’的要求。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贾思勰也吸收了这一思想,他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批评了“任情废道”,认为靠主观去违反自然规律会“无获”;认为人类应该遵循天时、地宜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者统一。
当然,要做到“以和为贵”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需要有“礼而让人”的精神,还需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甚至慷慨解囊、扶危济困的胸襟。抱有“和为贵”思想的人往往懂得“让”,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因为“让”是“和”的表现形式。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和”呢?孔圣人给出的答案是:顺其自然,适应时势。这里,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我个人的经历,刚开始我是在舞蹈团里跳舞的,大家都知道这个行业是吃青春饭的,所以,从事舞蹈演员五年后,我面临着重新选择职业。为了能更快适应新的职业,我选择了自己比较熟悉的形象设计。
2001年,刚进入形象设计行业时,由于初到一个新环境,前几个月业绩很不理想,几乎没有顾客,但是我并没有灰心。店里业绩做得很好的同事忙不过来的时候,有些单子他们就不愿意接,于是我跟他们商量把这些机会留给我,老同事见我挺懂事儿的,人也和善,又很勤奋,就同意了。
在服务客户的时候,我非常用心,我的阳光、真诚、谦和的工作态度感染了每一位客户,渐渐的老客户越来越多,老客户不断给我介绍新客户。不出半年,我的业绩在这家店里就荣登了前三名的排行榜。
在这家店,我做得很开心,因为为人谦逊懂得礼让,我赢得了老板的信任,与同事们也能和睦相处,还有一年20到30万的收入。再后来,女友的离去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想法,这个行业真的没出息吗?我是不是要换一个行业啊?我想了很久。
我把自己的想法跟老板说了,希望他能给我一个建议。我对老板说:“我想出去发展发展。”没想到老板听我说完后很是开心:“你也不要出去了,我这里刚开一个新店,你过去试试吧,做得好股份多拿点。”就这样我成了老板的合伙人。2007年4月30日进驻新店,5月1日正式开始上班。就这样,我实现了从一个打工者到老板的角色转变,这一切让我难以忘怀。
在我的用心经营下,没过多久,这家店就红火了起来,人员也暴增。于是我跟老板开始复制这种模式,一年多的时间连续成立了8家分店。到第8家店的时候,我注册了杭州清沙美容美发有限公司,成为真正的老板。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人缘的重要性越来越无法忽视。刚进入形象设计行业,如果我不是“以礼待人、以和为贵”,并且勤勤勉勉,我想我很难得到老板的信任和同事们的认可。这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依靠“让人一步”的做人态度。
著名作家刘墉说得好:“一个人人缘不好,大小事情只能靠自己去做,能力再强,又能做多少事?你的素质再高,如果只是将本身的能量发挥出来,不过能比常人表现得好一点而已;如果你能集合别人的能量,就可能获得超凡的成就。”如果你能拿起“让”与“和”的武器,好人缘自然会不请自至。
舍一句好话,给自己加分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殊不知,在生活中,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听得进逆耳忠言。因此,说话时不妨适当地赞美别人,这是博得人心的好方法。有句俗话说得好:“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
很多时候,说些赞美话也是为人处世之道。韩非子曾经说过一句话,意思是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这是一条重要而实用的法则。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听别人赞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是听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
其实,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任何人都愿意听几句好话。赞美别人的话语,如同明亮的火把,不仅能照亮别人的生活,也可以照亮自己的心田。如果话能说到点子上,就可以深入人心,在与他人打交道、共事方面也能更轻而易举。除了有助于推动彼此友谊健康地发展之外,赞美还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怨恨。
一天,安妮去邮局寄信。在排队的时候,她无意发现柜台内的女职员一脸冷漠,似乎对自己的工作非常不耐烦。安妮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孩,她完全可以理解职员的言行,因为她们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卖邮票、称信件、找零钱、发收据,就算是耐性再好的人,也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安妮想,我一定要赞美她,让她高兴起来。可是,她身上有什么优点呢?有什么值得我由衷地赞美呢?观察了片刻之后,她发现这个职员有一头非常漂亮的头发。当轮到她寄信时,她先对女职员露出甜美的微笑,然后真诚而友善地说:“您的头发真漂亮,我希望自己也能拥有和你一样的头发。”
女职员诧异地看了她一眼,随后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对她说:“谢谢!谢谢!这是我今天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接着,她们开始了愉快的交谈,甚至留下了彼此的联系方式。后来,这位女职员对顾客的态度变得和善了许多,并和安妮成了好朋友。
这就是好话的魅力,它可以激发一个人内在的热情。当受到赞美时,人们通常会变得愉悦起来,并会努力将这份愉悦保持下去,以和善、友爱的态度与周围的人相处。这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也会随之缩短,甚至有可能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
马克·吐温曾经说:“一句得体的称赞能让自己陶醉两个月。”虽然赞美有着无法估量的妙用,但如果用错了,就可能让双方陷入尴尬。因此,赞美也需要把握火候、掌握分寸,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某家服装公司新来了一名职员,名叫张丽。这个女孩说话斯文细气,乍看似乎很得人缘。但接触的时间一长,大家便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张丽满嘴说的都是些关于他人的好话,但是让人感觉不到诚意。
一天,她看到刘秘书穿了套新衣服,就跑过来拉着刘秘书左看右看,嘴里说:“刘姐,这衣服是新款吧,您就适合穿这样有品位的衣服!”刘秘书无奈地笑了一下,说:“这衣服都好几年了,哪是什么新款。我下午要进仓库查货,所以才穿它!”
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丽的好话让人听了有种虚伪造作、缺乏真诚之感。后来,大家都慢慢和她疏远了,张丽让自己陷入了人际危机。
缺乏诚意的赞美虽然同样悦耳,但无法打动人心,因为华丽的词句通常都是多余的。请记住,称赞与阿谀奉承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无根无据、虚情假意地赞美别人,对方不仅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会认为你是一个油嘴滑舌、诡诈虚伪的人。
巧妙赞美别人是一门学问,不仅能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还可以赢得对方的尊重,提高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如果想让他人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就要让对方尽快接受自己,这时,赞美的话就成为与对方拉近关系的纽带。只要是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对他人没有害处,你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来。
在赞美别人的时候,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对那些自我意识强、警觉性高的人,要投其所好,适当赞美,最好用双目注视对方,让对方意识到你对他很重视;
(2)对刚认识的朋友,应该巧妙地称赞一下对方的名字,这样对方才会更容易记住你;
(3)赞美要有所见地,与其赞美对方的容貌,不如赞美对方的能力、品质;
(4)赞美要选准时机,适可而止,不宜过多。
远离偏见,坦荡做人
每个人都讨厌偏见,但每个人都有某些偏见。人们总是讨厌他人的偏见,但对自己的偏见却熟视无睹。很多时候,人们还把“偏见”当做指责他人的一个法宝,真是大错特错。一旦陷入偏见的情结中不能自拔,误入歧途便是迟早的事,他能得到的也只有痛苦和烦恼。
所谓偏见,指一个人对人或对事的看法存在偏颇,在不全面、不客观的认识下,采取排斥、拒绝等对抗行为。比如,仅根据某人来自于某地,就臆断其品行;凭借“无商不奸”的旧时谚语,就对所有从商人员有所警惕;因为自己过着平庸的生活,就把拥有别墅香车的人当做自己的仇人……又比如性别偏见、外貌偏见、学历偏见等。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立场不同,所以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偏见,常常具有因人而异、浮于现象的特点。而持有偏见的人,往往立足于自以为是的角度,或深或浅,凭借自我见解和见识的情感,发表一些以偏概全、以点盖面的看法和观点。
从前有座,山上有一个庙宇,山下有一个小镇子。镇上有位姓赵的小贩,他是卖水果的,山上的和尚们经常去他那里买水果。小贩人很友善,每次都对和尚们说:“小师傅们,我给你们的价钱可是最低的了。”
后来,和尚们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小贩给他们的价钱并不低,而且他的水果有时还会不够秤。他的水果有两种,一种是贴着商标的,另一种没有。有几次和尚们买回了贴着商标的水果后,发现贴商标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疤痕,所以他们只买没有贴商标的那种。寺里的人几乎都知道这个事情,所以大家都不买带商标的水果。
有一次,另一个寺庙的大师过来交流佛法,带来了一些水果。那些水果都是在那个小贩那里买来的,而且都带着商标。和尚们都笑话这位大师,说他没经验。不过,等揭下商标后他们才发现,这次水果几乎都是完好的。
知道这件事后,老和尚说:“惯例和例外相伴而行,就好像现在外面有很多自称是佛家弟子的施主,他们也许就是惯例下商标后的疤痕。然而,我们惭愧的是,当例外来临的时候,我们心里依然可以见到那个商标下并不存在的疤痕。所以说,偏见要不得。”
每个人都无法摆脱世俗的影响。生活经验、个人立场、价值体系都对我们有所干扰,并使我们对事物产生偏颇的看法。结果就是,那些似是而非且根深蒂固的偏见主导了我们的思想,不仅激化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而且加深了人际之间的鸿沟。
在人类身上,存在一种不可思议的盲目性,它习惯于对外在事物先入为主、以偏概全。假如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以偏概全,那就不要对别人以偏概全,并且尽可能客观、全面地看待一切人和事。千万不要随便对别人下论断,更不要只看到对方的短处而忽视了对方的优点。
在费城,一个人经营着养鸭场。他素来讨厌推销人员,认为这些家伙都是些嘴上讲的是一套,而实际上做的又是另一套。为了“弘扬正气”、展现正义感,他有事没事都会散布一些推销人员的坏话。
有一天,有两个推销人员找上门,说要买鸭子。生意上门,总不能往外推,主人虽然不快,但还是让他们自己去挑。在偌大的养鸭场中挑了半天,两个推销人员选中了一只毛掉得差不多、丑陋至极的跛脚鸭。
主人非常纳闷,便问他们:“为什么挑了这只?”一个推销人员回答:“我们打算把这只鸭子带到市场上去,告诉大家这是你的养鸭场里养出来的鸭子,好为你做些宣传。”
主人一听就慌了,连忙阻止他们:“不行!不行!你们看我这养鸭场里的鸭子,哪一只不是肥肥壮壮的,就这一只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天到晚不消停、爱打架,才会弄成这个样子。你们拿它代表我的鸭场,让大家以为我养的鸭子全都这样,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这时,另一位推销人员笑着说:“你说得太对了,那少数推销人员行为不检点,可你却以他们为代表,对我们来说,不也同样不公平吗?”
鸭场主人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不该心存偏见。
其实,偏见是对事物的束缚与局限,它会将我们束缚在以往,使我们无法看清现在。在看不清事物本质的情况下,自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盲目的推理、无知的肯定和否定。假如没有认清自己在思想上的偏见,就无法在偏激的情感中审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