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单位与社区概述

一、单位和社区的含义

1.单位的含义

单位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让许多人有了一种归属感。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和社会调控形式,社会学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单位进行了不同定义例如:

① 单位是我国各种社会组织所普遍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基础。该定义并未给出实质的内涵,言之过泛;

② 单位是再分配体制中的制度化组织。该定义指出“制度化”这一单位实质内容,得到众多社会学学者的赞同;

③ 单位是满足利益竞争的主要载体,同时又是国家正式体制中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它被要求对整个的社会秩序负有责任,另一方面,它又是利益竞争的组织,这就决定了它不能仅仅是一个生产组织,还必须同时是一个有政治内容的组织。该定义揭示了单位利益性、政治性、组织性等特征;

④ 单位是在中国社会调控体系中以实现社会整合和扩充社会资源总量为目的的制度化组织形式,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联结点。

从社会学“单位”定义我们知道,无论“单位”为何物,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种社会组织,因此“社会组织”便成了定义单位的一个中心词,而现在所需的便是在“社会组织”一词前加限定词,这些限定词将明确“单位”之内涵,从而界定其外延。基于此,我们认为:所谓单位是指人们为追求共同利益而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成立的,得到法律认可的社会组织。

据此,单位就具有了如下特征:其一,一定数量的自然人是单位成为社会组织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单位必须由一定数量的自然人构成;其二,追求利益是单位成立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动因,单位是人们为了追求某种或某些共同利益而成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其三,单位具有组织性。这是单位在结构上的特征。所谓组织,即指有目的、有系统地将分散的人或事物集合起来,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单位的组织性即通过一定方式使单位的构成要素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体现出系统性,使之发挥最大功效。

根据以上对单位的定义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单位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种:

① 公司、企业 公司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立并以营利为目的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织。在我国,公司主要指按《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企业是指以从事生产、流通、科技等活动为内容,以获取利润和增加积累、创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一切营利性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按不同标准可作不同划分,如按照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可以分为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按照所有制性质可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等。

②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一般认为,事业单位可分为国家事业单位和集体事业单位。但现在我国还存在着一些依设立人决定而成立的由公民或社会组织自行创办的民办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与其事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但进行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营利,并以此区别于企业。但现在,随着时代发展,许多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自筹经费、自我管理,其目的也越来越体现为营利,尤其是公民个人或社会组织自行创办的合伙中介组织、私立学校等等。

③ 国家机关 首先是国家机构,是指国家为行使其职能而设立的各种机构,是专司国家权力和国家管理职能的组织。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从国家学说上讲,即国家政权机关,它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队中的各级机关。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宪法明文规定了共产党在国家事务中居于领导一切的地位。因此,从广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机关应纳入国家机关的范围。此外,为说明方便,本书所说的机关还包括民主党派机关和政协机关。

④ 社会团体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它包括共青团、工会、妇联、工商联等全国性的人民团体,也包括各行业、各地方成立的各种协会、学会、研究会、联合会、促进会、基金会等团体。

2.社区的含义

社区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在我国,“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提出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十分重视,“社区”一词被人们广泛使用,亦与老百姓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它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的社会。《市场经济词典》把一个村庄、一个城市或城市中的一个街区界定为一个社区。根据这个界定社区可以是一个自然村,一个乡,乃至一个更广阔的地区,也可以是一个居民区。我国通常把社区界定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一般一个村是一个社区。社区中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某种自然意愿,这种自然意愿包括情感、传统和人们之间的共同联系,它存在于生活或工作于同一地方的人群中间。在同一地理空间可以同时存在许多社区。例如西安这个地理区域上就同时并存着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工业社区和文化社区,等等。

由此可见,社区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① 由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一定数量、共同生产或生活的人群;

② 有一定的地域界限,人们在其中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

③ 有相对完备的生活设施;

④ 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⑤ 与社区经济、文化相联系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在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3.住宅小区的含义

住宅小区是人们基本的生活区,也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一些住宅小区的地理范畴往往又在社区内,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和乡镇住宅小区的建设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所谓住宅小区,是指由房地产开发商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兴建的连接成片,主要用于居民居住的商品住宅楼或单位住宅楼区域。随着住宅小区的发展,以居住区为中心而迅速兴起的学校、银行、医院、邮局、超市、饭店、农贸市场日益成为住宅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住宅小区不再是单一的居住区,而逐渐变成具有了教育、购物、服务、就业等多种社会功能的居住区。由此,住宅小区的“居民”成分日渐复杂,除常住人口之外,还增加了大量的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院墙已不能再使住宅小区完全保留以往的封闭和宁静。现代都市人际关系的商业化和淡漠疏离在住宅小区有着最充分和最直观的表现,“老死不相往来”已不再只是个别人的存在方式,而是现代住宅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写照。一方面是住宅小区犯罪侵害目标和机会的增多,另一方面是住宅小区安全保卫能力的下降。这就势必要求住宅小区内的组织和个人,能够改变原有的相处模式,互谅互信、彼此关照、和谐共处。同时,也要求警方和街道、乡镇组织把住宅小区视为一个系统,综合全面地开展各项安全防范和服务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住宅小区的类型,在建设规模、建筑标准、地理位置、出售价格、配套设施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正向着多层次、多样化方向发展。主要有高层楼群住宅小区、普通楼群住宅小区、普通楼群与高层楼群混合型住宅小区、别墅型住宅小区以及住宅、办公混用型住宅小区等。它们的共同特点主要有:一是人员密集,构成复杂,有的小区外来和内部人口的混合流动性较大,增加了治安防控的难度;二是公共设施较齐全,公共场所多而集中;三是住宅小区规模大、楼房多,周边环境不同,公共安全环境也有较大差异;四是人防、技防和物防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别。

4.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与区别

社区与社会的联系非常密切。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是由人群组成的,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形成了人与人多方面的联系。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可以脱离家庭而生活,却难以脱离社区而生存。人们在一个或几个社区中成长、交往,其言行从社区中习得,并得到强化。同时,社区又是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依靠社区的进步。

但我们应该明确,社会与社区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

① 社区非常强调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文化传统、归属感和社会意识等,而社会并不强调构成其的各种繁复混杂的关系一定要形成某种共性;

② 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相对与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要密切的多;

③ 社区所具有的功能,目的更加明确,专业化程度较高,如城市社区通常是社会中的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它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业产品,而农村社区则主要为社会提供农副产品,而社会的功能并无如此清晰的明确性和专业性;

④ 社区注重地域概念,它是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为其提供了地理的活动区域。而社会则不同,一般所说的社会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和类型

1.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般认为,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地域、结构、人口、区位以及社会心理等几个方面。

① 地域 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关系密切,它包括地理环境(社区的位置、地域、气候等)、资源环境(水资源、能源、土地等)和人工环境(交通通讯网、建筑群、各种城乡设施等)。一般来说,那些地理环境优越、资源和能源丰富的社区发展得较快。我国东南沿海相对于西部地区就具有地域优势,因此也是城市社区密布的地区。此外,资源环境对社区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例如,我国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缺乏的状况与那里的城市发展极不协调,如果不正视这一现实,盲目发展都市,结果有可能造成资源匮乏、社区衰退。此外,人类自己创造的人工环境对社区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② 结构 社区的结构是指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组织和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生产部门、商业网点、党政机关、学校和医院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的比较简单,如家庭和商业网点之间,家庭为商业网点提供了市场,商业网点为家庭提供了商品或商业服务。有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社区与社区之间还因彼此人员的关联性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如社区内的某家企业可能是社区外一家大企业的一部分,等等。

③ 人口 人口是社区的第一要素,任何社区的存在都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前提。人口对社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密度以及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五个方面。社区人口的数量、构成和分布形成社区的基础,决定了社区的存在和规模。人口过多或过少,对社区都有不利影响,因此,必须保持适度的社区人口量,这样才能保证社区的发展。所谓适度,一方面是社区居民在生活上不至于感到不方便或文化生活贫乏,另一方面也不至于使社区难以维持良好的结构和功能,感到有压力。

④ 区位 区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地理上的区域或位置,二是指在久经形成的生活网络或系统中,每一种生物所占的不同地位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很容易发现,在一个社区中,居民及其活动的空间分布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某种规律性,某些活动往往集中于社区的某一部分。同时,不同的社区对时间的利用形式和对空间的利用形式都有所不同。

2.社区的基本类型

社区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照经济、社会功能的不同社区主要分为:

① 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在城市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区域社会。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它是一定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的聚集中心,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科技功能等。联合国将2万人口以上的城镇称为城市,我国城市的人口标准是10万以上。其主要特点:一是人口集中;二是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三是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四是有各种复杂的群体和组织;五是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六是文化相对发达。

我国的城市社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准政府模式。社区基本定位在街道一级,共同特征是对以街道管理体制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应由社区管理的职权还给社区。如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采取了这种模式。二是沈阳模式。社区的划分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发挥社区功能、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的原则,以主要街道为界限,以1000~2000户的建筑规模为范围划分社区。在社区管理体制上,由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共同组成成员(居民)代表会议,决定社区事务;成立社区管委会,作为社区成员(居民)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三是社区服务延伸型。区、街道、居委会各为社区,特点是赋予社区更多的管理职能和服务内容,充分利用原有服务中已构成的组织、服务系统和设施资源。

② 城镇社区 城镇社区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区域社会,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方面,它兼具城乡特色,具有融城乡于一体的基本特征,是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独立社区形态,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

③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其特点:一是社会结构比较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二是人口密度小,较少流动;三是经济活动简单;四是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五是人际关系比较密切,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安全文明社区与安全文明单位建设

1.安全文明社区的含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广东等地公安机关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的基础上,率先开展了创建安全文明社区的活动。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1996年在河北承德召开了“深化严打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专门制定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文件,提出了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的要求。

安全文明社区,是指在基层社区范围内,由街道、乡镇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街道、乡镇综合治理委员会组织,以公安派出所为骨干,以居委会(村委会)为基础,以机关、单位为依托,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动员和组织社区各方面力量,共同创建治安秩序稳定,社会风气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群众互帮互助的社区管理模式。安全文明社区建设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载体,它突破了传统的以静态管理为主的治安管理模式,把专门工作与群体路线相结合、条与块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等原则落到实处,改变了公安机关孤军作战的状态。按属地管理原则把社区里的居民和单位职工组织起来,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共尽社区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形成一个内外结合、上下联通、结构严谨、运作高效的治安管理体系。

1997年,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的意见》的决定,就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工作范围和主要任务、组织领导和分工、经费保障、表彰和奖励、实施步骤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提出了在全国开展安全文明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在逐步提高创建标准的情况下,保持安全小区(乡镇、单位)的高覆盖率,争取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改善。目前,全国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正在健康发展,并逐步向安全文明村镇、街道、城区扩展。

安全文明社区的基本标准是:通过综合治理,形成共居一地,共保安宁,共促繁荣,共建文明的社会化机制,达到秩序好、发案少、文明程度高的基本目标和社区内治安稳定、群防群治落实、社会风气良好、警民关系密切的基本创建目标。其中,发案少是指社区的刑事、治安案件少,发案势头得到控制,特别是影响恶劣、危害严重的重大恶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如入室抢劫、盗窃等严重影响居民安全感的案件,由于采取切实有效的保卫措施,使这类案件明显下降等。秩序好一般是指在社区内没有严重的治安问题和重大治安灾害事故,没有发生群体性闹事事件、打砸抢事件,未形成大的治安热点问题,辖区管理井然有序。具体表现在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明显减少,赌博、卖淫嫖娼、吸食毒品、传播黄色书刊及音像制品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社会风气、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得到清除,公共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文明程度高,是指社会风气良好、社区环境整洁优美。社区治安稳定是指不发生杀人、抢劫、伤害、强奸、纵火、爆炸等6类恶性案件或系列重大入室盗窃案件,聚众赌博、卖淫嫖娼、制贩淫秽物品,贩毒、吸毒、种植罂粟等社会丑恶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发生案件后,群众能见义勇为,积极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及时破案。不发生因失控引起的精神病患者投毒、杀人、纵火及狂犬伤人案件。社区居民无犯罪行为(经济、过失犯罪除外)。群防群治落实是指社区治保会组织健全,工作到位,责任到人;守护、巡逻等保卫措施得到落实,物防、技防设施不断改善和加强;防火器材配备完好;帮教工作有人负责,并能够经常开展帮教工作;及时调解民间纠纷,防止因民间纠纷恶化而酿成恶性案件或非正常死亡。具体而言:

(1)安全文明小区、街道的标准

① 政治稳定,社区安定团结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居(村)民群众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得到弘扬,村(居)民的民主法制观念较强,识大体顾大局,见义勇为,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无邪教组织活动,没有违反法律的请愿、罢工、罢课、罢驶、集体上访、游行示威等事件及其他政治案件。

② 环境优美,公共配套设施完善 公共场所整洁卫生,环境秩序、绿化美化“三包”管理责任制落实;市政公共设施良好,道路交通畅通,排水设施完备,各类井盖完整,路灯使用正常,无违章搭建,乱摆卖、乱停乱放、乱张贴、乱竖广告牌现象;垃圾池(箱)等卫生设施设置合理,及时清运垃圾,无“四害”、无“脏、乱、差”现象,无严重噪音污染;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小区)达标活动;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和设施统一规范、配套和完善。

③ 治安良好,安全保卫措施落实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治安保卫网络,工作机构健全,有规划,工作落实;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悉,保卫技能强的群防群治队伍;外来人员、出租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技防、物防、消防设施配套完善,措施落实,特别是主要路口有治安岗亭、住宅区有防盗设施、重点部位有防盗报警系统等。无杀人、强奸、抢劫、纵火、爆炸、绑架勒索、盗窃等重大案件和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案件;无治安灾害事故和“七害窝点”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治安有明显进步,村(居)民群众有安全感。

④ 风气良好,思想道德文明建设措施落实 村(居)民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无严重的封建迷信、计划外生育、聚众赌博、吸贩毒行为;宣传、教育、文体、卫生等配套设施完善;积极组织村(居)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村(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⑤ 组织健全,基层基础工作扎实 按照“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标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由村(居)委会领导和警务区民警及有关人员参加的专门工作班子,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治(保)安队和保洁、绿化队伍管理规范,遵纪守法,文明服务,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无打人骂人、乱扣乱罚等违法违纪和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

(2)安全文明单位的标准

① 组织领导有力,创建工作扎实 单位党组织能够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落实;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开拓创新,勤政廉政,以身作则,在创建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单位内部层层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全体员工普遍参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拥军优属活动,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努力为当地文明创建工作作出贡献。

② 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人人皆知,人人皆行;突出抓好诚信建设,坚决防止不守信用的行为;高度重视对青年职工、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③ 加强民主管理,严格遵纪守法 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厂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保卫网络健全,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单位内部治安状况良好,工作纪律严明,安全生产落实;领导干部无违法违纪案件,全体员工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及刑事案件,单位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邪教活动。

④ 学习风气浓厚,文体卫生先进 坚持对干部职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尚;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落实卫生防疫制度;深入扎实地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100%;坚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⑤ 业务水平领先,工作实绩显著 生产经营单位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进取,诚信经营,科学管理,质量第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国同行业前列;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廉洁高效、办事公道、依法行政、执政为民,重大决策民主公开,群众满意率高;服务性单位工作规范,周到细致,优质高效;业务工作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按单位开展创建活动。

⑥ 内外环境优美,环保工作达标 内务管理规范有序,内外环境清洁整齐,无脏、乱、差现象,搞好绿化、美化,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环保制度健全、措施落实;工业企业建立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明显,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