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三遍行答言下。稱讚授法。於中二。先稱讚。後善男子我已下授法。於中亦二。先彰名體。後顯業用。今初。別列四名。結智圓滿。四義雖別。而得相成。一化境普周。遍行之名因此而得。二入定觀機。三由無作神通故。能遍至前處。四由普門般若故。能在定普觀。然無作無依。用而無住。普門般若。無法不窮。如是下結能所觀。若智若用皆屬智慧。隨所修行皆得圓滿。二善男子我能普於下。顯於業用。文中分二。先辨一方。後結周遍。前中明四業用。即分四別。一明至一切處用。二或住諸見或信二乘下。普觀世間用。三善男子我又於此都薩羅下。無作無依用。不知從何而來至故。四善男子閻浮提內下。普門般若用。九十六種皆通達故。上來四節。隨勝別配。實則義通。言九十六眾者。別有九十五種外道邪論經。則九十六中一是佛道。今此經文。但總相言九十六眾。亦不定言全是邪道。若迴向中。則九十六皆稱外道。則自有二義。一依薩婆多律說。外道六師。各有十六所學法。一法自學。餘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有九十六。二者外道有二。一外外道。佛法外故。二內外道。此復有三。一附佛法外道。如犢子方廣。自以聰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或立有我。或謂諸法空幻為宗。附佛法起。二學佛法而成外道。執佛教門。不入理故。三以大斥小。則以小乘名為外道。大乘外故。故楞伽中。明於二乘。未了唯心。未見法無我理。與外道同。然斥其滯權。非奪方便。今文並通。上來諸意。無論邪正。皆入隨化。後如閻浮下。總結周遍。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三段並顯。

[△@△]大文第四。自青蓮華長者下。有十善友。寄十迴向。以大願智迴向菩提。迴向眾生及實際故。即為十別。

●今初。具足優鉢羅華長者。寄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大悲增上救護眾生。大智不著離眾生相。悲智無住。以立此名。救護眾生。如處淤埿。離眾生相。如泥不染。即蓮華義。優鉢羅華水生中上。救護是入生死中尊。故特云青。言鬻香者。香質雖小。發氣彌布。善根雖微。迴向普周。又若賣若買二俱得香。自他善根俱可迴向。居廣博國者。創入迴向故。迴向三處。皆廣博義。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前興願。以是迴向大願首故。後漸次下趣求後位。

第二見已前詣下。見敬諮問。

第三長者告言下。稱讚授法。於中分二。先稱讚。後善男子我善別知下授法。於中亦二。先標所得。後顯業用。

△今初。言善別一切諸香者。謂知世香。以表法香。何等是香。謂三學四等十度萬行。總名為香。皆能熏修生善習氣。亦能變滅惡習氣故。

△二所謂下。顯業用中文亦分二。先總相而知。後指事別顯。

▲前中五。一知香體。二知出處。三知類別。四知力用。五窮本末。今初。一切香者。此是總句。次三句別。即差別行。後亦知調合。是圓融行。謂以金剛杵。碎萬行香。以實相般若波羅蜜和合。純雜無[得-彳]。悲智圓融。故成迴向。如百和香纔燒。如麻百味齊發。圓融之行。一念頓攝無盡法門。利智之人。百味殊齅。圓器菩薩。融不[得-彳]差。二又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處。者明知出處。即眾生菩提及與實際。是出迴向行之所也。三又善了知天香下。明知類別。六道八部習氣各殊。四又善了知治諸病下。知力用異。如蘭麝等。多增煩惱。沉檀之類。能斷煩惱。世香可知。出世萬行治諸病香。對治行也。斷諸惡者。即戒香也。經文之中。世出世香。相參而說。影略類取。五如是等下。委窮本末。此有十事。下文具顯。其隨處隨人。是梵本中。安隱之義。種類差別。二句全長。非但經無。前已說故。

▲二善男子人間有香下。指事別顯。有十種香。略分為二。初一具明。後九略辨。今初龍藏一香。具前本末十事差別。一但語香名必有形相。又如麻子。即是相也。二因龍闘生。是為生起。三興大香雲等。即是出現。四於七日中雨細香雨。即是成就。五若著身者身即金色等。是為清淨。六眾生齅下。是為安隱。以喜樂故。七或熱清涼下。以為方便。八慈心相向。是為境界。九志意清淨。是為威德。其業用一種。義通前七。十我知是已下。即是根本。根本但為菩提心故。若就菩提心。顯十義者。菩提心香以為根本。一似如來藏而為體相。二因善惡相攻而生。故經云。善惡互相攻。猶如二象闘等。三若一發心。必興慈雲。四注法雨。五心所及者令歸真淨。六得法喜樂。七離惑業病。滅除八苦。八展轉興慈。入同體境。九志願純淨。威德尊高。業用一種。亦通前七。對前事釋。可以意得。餘之九香。略不具此。或二或三。令反三隅也。二摩羅耶山下。略列九香。摩羅耶山。即楞伽城山。故涅槃云。此身不如摩羅耶山出栴檀香。就用約表。即是忍香。瞋火不燒故。三即進香。魔軍退散故。次五隨行可以意得。九稱法界香。言信度嚩囉。即是河名。或譯云河水。十即亡能所香。

餘謙己等。三段可知。

●第二婆施羅舩師。寄不壞迴向。得不壞信。十種善根。而迴向故。婆施羅。昔云自在。謂於佛法海已善通達。於生死海能善運度。於一切法深信不退。故名自在。新譯云瞂毗羅。此云含恨。如海包含荒穢等故。在樓閣城者。由此迴向。令菩提心轉更增長。悲智相依而高出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一念前。二趣後。今初。即依前觀道。於迴向道得不壞故。即彼經中。平等觀察。隨順修學。文有十句五對。佛道為高。餘皆是卑。正道為夷平。邪道為險阻。無障為淨。有障為穢。涅槃為安。生死為危。二乘為曲。菩薩為直。云何觀耶。略有三義。一不壞相。則五是可依。五不可依。二不壞性。則不見高卑。無夷無險等。是故經云。不見一法是佛法者。不見一法非佛法者。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不見業惑以為所斷。不見智慧以為能斷。非有煩惱。非離煩惱。不見生死而為雜亂。不見涅槃以為寂靜。無小無大。三乘及一乘。非乘我所說。三性之及相。雙俱不壞。雖無高下不壞高卑。無高無卑為真高等。一一皆以無所得心。而為方便。微細觀察。二漸次下。趣求後友。起殊勝念。言道因者。以菩薩道因人得故。即於菩薩法師得不壞信。

第二到彼城已下。見敬諮問。見在海岸者。若佛法海。即以生死而為此岸。不捨生死令物入故。佛功德海。亦同上說。又菩提心而為此岸。住菩提心方能得故。若生死海。以大慈悲而為此岸。由住慈悲能入生死。亦令眾生離生死因越苦海故。准下推勝。義含多海。類釋可知。

第三舩師告言下。稱讚授法。於中二。一稱讚。二授法。

△今初。讚其發心。又能問法。即領前心。念十種勝因。與前文中義有影略。顯問多端。文中舊經九句。五六為一。七八合故。今經全開。故有十一。若合五六。具足十句。攝為五對。初一生智斷苦對。次二往果趣因對。次三合為遠小修大對。以五六合故。故舊經云。遠離二乘怖畏生死住諸寂靜三昧旋因。謂二乘人。躭三昧酒。沉空漩澓。故應遠離。次二起願修行對。後二橫觀諸法竪入佛位對。

△第二善男子我在海岸下授法。於中二。先標名體。謂大悲超出。為物歸故。後善男子我普觀察下。辨其業用。於中亦二。先明於陸行化令知有海。後善男子我知海中一切寶洲下。於海化生。使其度海。於中復二。一明善知。二明化益。

▲前中。其寶洲等。生死佛法諸海皆有。今且唯約生死海釋。文中略舉知五種事。一知寶。二知難。三知水。四知時。五知舩。今初。寶即智寶。故淨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生一切智寶。有十二句。一生死海中湛寂不動。謂之寶洲。即性淨涅槃。是智體性。二身心萬境。皆為寶處。三無性為寶性。四無住為寶根。五佛性為寶種。約無改。種約類以。故佛種言亦通佛性。六恒沙性德為寶類。上皆本有之寶。次四為修成寶。一以頭陀持戒修禪寂慮為淨寶。二緣起智慧為貫穿。三顯了本有名為出。四聽聞修起名為作。後四為寶用。一成三乘根有菩提心十為寶器。二照理斷惑為寶用。三一諦三諦為寶境。四破愚發明為寶光。名有種種。故云一切。二我又能知一切龍下。知難。即生死中一切惑業。龍即瞋毒。夜叉羅剎性多於貪。部多即癡。部多此云自生。以是夜叉之流。不從父母。故曰自生。而性多癡。如是一切下。例餘煩惱。違境忘心是瞋住處等。三亦知大海施澓淺深下知水。即知心識相種習等殊。輪轉生死。深而無底。將易可化即名為淺。七識波浪。染習遠近。習之近者則易開曉。水色好惡者。隨善惡緣。成黑白報。在事可知。四亦善別知日月下。明知時。謂機之生熟。法之運數。如是時中宜修寂靜。如是時中宜修布施。乃至般若。善惡故變。苦樂灾祥。涅槃晝時。生死夜時。愚生死長。智生死促。三祇百劫三生一生。悟則剎那。迷便曠遠。故云延促。乃至微細念劫圓融。無不明審。世舩失時禍患交至。剎那乖法多劫沉淪。五亦知其舩下知舩。即知萬行不同。有方便為堅。無方便為脆。曾修為滑。不曾為澁。生死有邊為小。生死無邊為大。世之八風。四逆四順。又逆行非道。順取菩提。是方便風。順涅槃為右旋。逆涅槃為左轉。順理為安。乖理為危。善則可行。惡則可止。此二總攝一切佛法。

▲二我以如是下化益。於中四。一結前生後。二善男子我以好舩下。示其益相。三善男子我將大舩下。彰其無損。四若有眾生得見我下。結益究竟。既列十海。則知前海准此而釋。非臆說也。前四自利。後六利他。

後三段文顯(已下第十五經)。

●第三最勝長者。寄等一切佛迴向。謂等同三世一切如來能迴向道所迴善故。言最勝者。以得勝通無能過故。等於諸佛。更無勝故。城名樂瓔珞者。由等諸佛。不見美惡。皆得清淨觀喜悅樂。為莊嚴故。

第一依教趣求。可知。

第二見在城東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覩見。後敬問。今初。城東見者。啟明佛日故。處無憂林者。同佛迴向。無愛憎故。無量商人等者。佛為商主。菩薩商人。法財外益。功歸己故。後爾時善財下敬問。自稱名者。聲名久著。表重法器。冀有聞故。

第三時彼長者下。稱讚授法。先稱讚。後善男子我已下授法。於中二。先標名體。後釋業用。今初。至一切處淨菩薩行。明其用遍。無體已下彰其體勝。由無體故。無所不能。用不依體。加行無作。智無所住。故無不遍。二善男子云何下。明其業用。於中分二。先自徵。後善男子我於下廣釋。釋中。明至一切處廣說法故。文中二。先舉三千。後例十方。前中二。先說法。後令捨非法下。明說意。後如於此三千下。例十方中文亦分二。先法說。六趣之中皆三句者。初句總辨。次句明果。後句因故。後善男子我說如是下。說意。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謙己中。加莊嚴言。遍至淨行即莊嚴故。

後二可知。

●第四師子頻申比丘尼。寄至一切處迴向。謂以大願力。令其善根所成供等遍一切故。師子頻申者。舒展自在無不至故。比丘尼者。純淨之慈令善遍故。國名無邊際河者。遍至一切善流注故。羯陵迦者。昔云以義飜。為相闘戰時。謂因闘勝而立城故。表此迴向願以信解廣大威力無障[得-彳]智。令所修善無所不至。義同戰時。

第一依教趣求。言勝光王捨施日光園者。尼之頭陀。多在王園。藉外護故。表因實際發勝光明。令善遍於法界。園苑並皆即智。故有光名。

第二善財聞已下。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見。次敬。後諮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