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一善知識。一觀自在菩薩。二正性無異行菩薩。三大天神。四自性不動地神。五春和主夜神。六普遍吉祥主夜神。七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八普救眾生威德主夜神。九寂靜音海主夜神。十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主夜神。十一開敷一切樹華主夜神)。
●第七大悲觀自在菩薩。寄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謂以善根等心順益諸眾生故。言觀自在者。三業歸依。十通隨應。鑒無遺照。益無不周。由此故能等心隨順。在補怛落迦山者。此云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是隨順義。然觀自在。或云觀世音。梵云婆盧枳底。此云觀世。護公悞作毗盧。譯為光也。濕伐羅。此云自在。若云攝伐多。此云音也。梵本有二故。令譯者二名不同。而法華觀音品云。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然彼經中。初語業稱名滅除七灾。二身業禮拜能滿二願。三意業存念淨除三毒。即自在義。而今多念觀世音者。語業用多感易成故。今取義圓。云觀自在。然觀即能觀。通一切觀。故云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世是所觀。通一切世。謂若山若海。若佛若生。無不觀故。若云音者。亦是所觀。即是所救一切機也。若但云自在。乃屬能化之用。具足應云觀世自在。通能所也。能必有所。故略無之。能所兩亡。不[得-彳]觀察。互相融攝。為真自在。
第一依教趣求中。先念前有十五句。初總思修。後入彼菩薩下。別明所修。一深信解藏。即彼三昧。謂不生心言如是如來已般涅槃等。藏即包攝。餘並可知。後漸次下趣後。
第二見其西面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覩見。後敬問。前中三。初見勝依正。二彰見成益。三友垂讚攝。今初。見在西面者。本所事佛令物歸故。智日將沒令觀察故。入生死夜。悲救苦故。餘文可知。二善財見已下。彰見之益。以友大悲熏修身心。故今見身便得勝念。善知識者即是如來者。略有四意。一引至究竟同於佛故。二體如而來無來相故。三此是等覺即是佛故。四從久遠來成正覺故。三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下。友垂讚攝。大悲深厚隨順攝故。二爾時善財下。敬門可知。
第三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放閻浮下。稱讚授法。於中二。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亦二。先讚。後授。今初。先摩頂攝受。尊位顯著故。攝相異前經。又不說放光之處。准梵本意。金色寶燄等。皆手之光。同初會中十方諸佛摩普賢頂。
第二善男子我已成就下。授己法界。於中二。一標舉名相。二廣釋業用。
▲今初亦二。先標其名。後顯體相。今初。謂悲非愛見。同如來悲。故稱為大。一念遍應。稱為速疾。即以悲應而為行門。後善男子我以此下。略顯體相。亦是釋名。平等教化。即是大悲。同體無緣。故云平等。攝受調伏。即是行門。相續不斷。是速疾義。疾則頓應。續則常然。又門即普門。普門示現故。曲濟無遺稱之曰普。從悟通神謂之門矣。
▲二善男子我恒住此下。廣顯業用。於中二。先約普門以顯業用。後約大悲以顯業用。前中亦二。先略。後廣。今初。以上同如來妙覺真心故。常在一切諸如來所。下與眾生同大悲體故。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普現即是普門示現。准千眼經。大悲菩薩。久成正覺。號正法明如來。示為菩薩。義言等佛。然悲門攝廣。此土緣深。未有傾心不蒙慈濟。願常稱念。思其法門。後或以布施下。別明。即普現之義。有十一句。初四即四攝攝。次六即三業攝。後一即萬類攝。然此十一。方法華經三十五應。乍觀似少。義取乃多。謂三十五應。乃是此中或現色身及說法耳。又三十五者。略舉大綱。萬類殊形。豈當局定。
二善男子我修習下。約大悲行以顯業用。救諸怖畏故。然普門大悲二義互通。從多顯耳。於中三。初令離怖。二顯離因。三令究竟。今初具五怖畏。舊經十八。今二十二。加於王官及病懈怠求不得故。舊經梵本。不活等五連在一處。今大眾惡道二怖居末。准地經及論。但唯五怖。餘打縛等皆五攝故。言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者死畏。四惡道畏。五大眾威德畏。此五相者。懼無資財不存朝夕。名不活畏。若得惡名。無人敬養。上二通三業。死懼因盡正捨報時。大怖之極無過死故。惡道畏者。憎於惡道。懼生彼故。是故死畏。畏失此身。惡道畏者。懼得彼身故。二皆身業。大眾威德亦通三業。五怖總以二法為因。一邪智妄取想見愛著故。即前三因。二者善根微少故。即後二因。邪智即是分別身見。由此妄取我我所故。愛著於故。故有死畏。見有我身。懼捨命故。愛著我所。有初二畏。但著財利。有不活畏。著利兼名。有惡名畏。後二因者。功德微少畏墮惡道。智慧微少畏於大眾。云何能離。離我我所則離前三。增長福智即無後二。故下經云正念現前。云何此五。攝餘畏耶。然五怖畏。多約果說。今此二十。有通因果。險道有二。若世險阻。即不活畏及死畏攝。若惡道因。即是邪智。熱惱有三。失財熱惱。不活畏攝。處眾熱惱。即是惡名。三毒熱惱。即是畏因。迷惑有二。迷惑方隅等。即不活攝。若心迷惑大眾畏因。繫縛亦是不活畏攝。煞害死攝。王宦貧病皆不活攝。黑闇遷移。乃有二意。現闇遷移。亦不活攝。惡趣黑闇。三塗遷流。皆惡道攝。懈怠何畏。若畏懈怠。乃是智人故。梵本舊經。皆無此怖。愛別離怖。正唯死畏。兼於不活。怨憎會怖。正唯惡道。亦兼不活。逼迫身怖。死及不活。逼迫心怖。即眾威德及惡名攝。憂悲愁歎。即死不活二怖之相。亦通餘三。求不得怖。亦不活攝。餘之委細類可思准。二復作是願下。顯離之因。三業歸依。我之三業。能令解脫。令任正念。即無我我所及邪智也。三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下。令其究竟。若發大心。得證不退。諸怖永除。
△第二爾時觀自在下偈頌。此偈及下善財領解說偈。舊經皆無。此文分二。先說意。後偈詞。雖是祇夜。亦有伽他。三十九偈半。文分為五。第一三偈。讚彼自述。第二一偈半。讚其敬問。第三三十二偈。頌稱讚授法。第四一偈明謙己推勝。第五二偈。示後勸修。
▲今初。似頌前文見友依正。乃是結集。取此經意。連綴經文。
▲第二一偈半。讚其敬問。亦是伽他。不應菩薩頌善財語。若頌稱讚。與前影略。可為祇夜。
▲第三我是勇猛下三十二偈。頌稱讚授法。於中二。初二偈結集。述前摩頂攝受故。梵本云。清淨薩埵大慈悲。捫摩善財童子頂。亦猶法華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下慈氏中讚善財處。亦有結集。連為偈詞。若改我是為是時字。理則真矣。餘三十偈。正頌前文授己法界。於中二。初二頌前標舉名相。餘頌廣辨業用。合頌前來普門大悲。以門隨類為拔苦故。文中三。初一總明。次二十四偈別顯。後三偈結益。總明及結皆頌離因。今初。三業歸向即離怖因。而得解脫即離怖果。二別顯中。頌二十怖。即為二十。但不次耳。前十五怖各唯一偈。初一頌離繫縛怖。二頌離煞害怖。三離王官怖。四離愛別離怖。五離黑闇怖。謂深林邃谷蔽陽曜故。六離險道。懸崖險峻即險道故。七離怨憎會。八離逼迫身。九離惡名。十離迷惑。十一離逼迫心。十二離病怖。故梵本意云。或有聾盲及瘖瘂。諸根殘缺病相纏。願得人天相好身。念我名者皆如意。十三離不活。十四離貧窮怖。貧賤骨肉疎故。十五離惡道怖。上皆一偈。梵本。此後有一行。結云。如是之人念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十六有二偈。頌離大眾威德怖。為大菩薩常聞法故。十七有二偈。頌離遷移怖。貶讁異鄉斯為危厄。故常晝夜思無徙居。令淨土生。豈有遷改。十八一偈頌離求不得怖。常為應供。何求不得。十九二偈頌離熱惱怖。五濁交煎。業惑熾盛。斯為熱惱。二十有二偈頌離死怖。其憂悲通為怖相。故不別頌。若欲攝者。死怖中攝。懈怠非怖。故不頌之。以科對偈。文義昭彰。似難已釋。想無惑矣。三有三偈。總結成益。頌前離因。於中。初偈乘行願而成就。後二偈辨三業之益物。長行明能感三業。今頌明能應三輪。水清月現。感至應來。兩義相成。二文影略。又能感三業敬請。偈中至心稱名。即口意故。
▲第四我得大悲下一偈。即謙己推勝。前半謙己。後半推勝。
▲第五二偈。示後勸修。雖未的指。已令遍求。故後二段非頌前也。
第四爾時觀自在下。謙己推勝。久成正覺。尚不失謙。於中二。先正謙推。後善財領解。此段亦合授法。前開為順六段。故於此辨。於中。先敘說儀。後正說偈。有三十偈。大分為三。初一標讚。二有二十六偈別讚。三有三偈結讚。今初。以菩薩德深故。眾讚不盡。二別讚中分四。初一讚所得法門。謂以亡機智導無緣慈。二有一偈。讚神通。以普門示現皆妙用無擁故。三有三偈。自申讚意。謂聖德廣深。劣智難測。因聞生辯。敬讚德音。如因日光還見於日。四有二十一偈。廣讚勝德。於中二。先十偈。讚身相莊嚴。雖一兩句明其心願。意成身耳。後十一偈。讚業用深廣。於中三。初二偈總讚悲濟周遍平等。二有三偈。讚依正妙嚴滿眾生願。三有六偈。悲隨萬類。拔苦慰安。第三三偈。結讚。初偈三德已滿。次偈二利俱圓。後偈自他覺滿。三句自覺覺他。後句願生同證。
第五爾時有一菩薩下。指示後友。於中二。先後友入會。後大聖指示。今初。友名正性無異行。行字二義。一約遊剎。平聲呼之。約供佛利生。則去聲呼之。謂能遍行而無行性。故云正性。舊名正趣。趣即行義。遍行諸剎。教化眾生。無來去相。即同真如。遍一切處。而無形相。為如相迴向。從東方來者。東為群方之首。如為萬法之初。虗空來者。真如相故。至輪圍山頂者。周圓無上故。足動地者。真如如地。非定慧足不顯發故。同前會者。隨順眾生得如相故。後時觀自在下。大聖指示第六爾時善財下。戀德禮辭。准梵本中。此初兩行。合在辭退而行之後。今迴於前。使往正趣。無有思前。亦無初首。
●第八正性無異行菩薩。寄真如相迴向。謂善根合如成迴向故。義如前說。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頂禮其足下。見敬諮問。
第三菩薩告言下。授己法門。於中二。先標名體。後顯業用。今初一念超多。故云速疾。而無來去。故云不動。十方齊往。稱曰普門。後善財言下。顯其業用。於中四。一申問端。雖有三問。意在速疾。二菩薩告言下。顯其甚深。三善財白言下。承力請說。四菩薩告言下。正答前問。於中五。初答得法之處。謂真如即是如來藏性。具恒沙德。具足吉祥。依此威德。無不生矣。名普出生。故能不動無所不至。二從彼發來下。答時久近。三一一念中下。答處近遠。謂念念之中。舉多大步。復經多劫。是遠是速。四一一世界下。顯其成益。五如從東方下類顯十方。言亦復如是者。此有二義。一從東方來。亦從南西等九方來。二此處從東具足吉祥藏世界而來。餘之九方。從東亦爾。如上文殊。從金色界。遍於法界。皆從金色。一界即是一切界故。身等亦然。故推勝云。善布其身。悉遍法界。
餘謙推等。三段可知。(已下第十七經)。
●第九大天。寄無縛無著解脫迴向。謂不為相縛。不為見著作用自在。故名解脫。言大天者。現大身故。無縛無著淨智自在。故名為天。稱理普應。故名為大。妙用難測。故名為神。在門主城者。當法師位。與妙法門而為主故。亦云具足門。多門迴向皆具足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前。後趣後。前中亦二。先思念前法廣大行者。即前法門。非智不知。非通不作。是勝功德。後被菩薩堅進甲下。即因修成德。後漸次下趣後。
第二善財間已下。見敬諮問。
第三爾時大天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授法方便。後正授所得。
△今初。現相讚友。令其欣入。長舒四臂等者。約事則發心者希。淨目而觀。散華而供。若約表者。謂展四無[得-彳]。取其所詮。勝流真如相應法門。先當自淨以洗身心。後因利他。故云散華。亦表四攝。遠攝四眾。令淨身心無不見故。
△二善男子我已成就下。正授法界。於中二。先名體。後業用。今初。謂六度大悲。如雲覆潤。如網羅攝。後善財白言下。問答業用。先問。後答。答以四攝攝生故。於中二。先現寶令施。教以檀攝。後善男子如我為汝下。例教於餘。於中三。初成前檀度。即是檀攝。二廣說尸羅。即利行攝。三例說餘度及於餘攝。
▲今初。言令其息滅不欲行施障勝行者。瑜伽菩薩地。施障有四。一先未串習。二施物尠闕。三躭著上妙悅意財物。四觀見當來具足財果而深欣樂。今令其熏習。除第一障。為現施物。除第二障。尊重勝因。更無躭著。發菩提心。不求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