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爾時普賢下。明因深廣。顯果勝故。於中三。一問答審見。二正顯因相。三結因成果。今初。謂上之果。屬下之因。二普賢菩薩下。正顯因相。於中分三。一總明求菩提行。檀為行首。故偏明之。二善男子我於下。離過成德行。即餘九度。先及顯五度。初即是戒。不生瞋害是忍。未曾一念離菩提心下是進。無障[得-彳]心是禪。不起迷惑是般若。唯住下順顯後四。三善男子我普嚴淨下。總明悲智行略舉四行。文分為四。一正舉四行。謂一嚴土行。二攝生行。三事友行。四求法行。二善男子我法海中下。反顯求法殷重。一文尚無不捨況全部耶。以其一文即是一切一故。如海一滴。三善男子我所求法下。順明求法。所謂成上嚴土攝生。上亦廣於方便願智。四我如是等下。總結無盡。三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下。結因成果。於中。先結因。有十一句。以有成果之功。故云力也。亦顯力度。後由此等故下明成果。
[○@△]第四善男子汝見我此下。觀用無涯。於中三。一舉益勸觀。二觀見奇特。三校量顯勝。初中有三。一標。二釋。三結。初標可知。二善男子我此妙身下釋。謂因深難見故。於中復三。初順明難見。次善男子若有眾生未種下。及顯難見。後善男子若有眾生得聞我名下。明見聞之益。於中四。一不退轉益。二或有眾生一日一夜下。成熟之益。根有利鈍。障有淺深。故遲速不同。三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下。總結多門。四復次善男子下。彰見遠果。謂生身剎。淨剎可生。身云何生。此有二義。一約法性。與剎為體。名清淨剎。與身為體。名清淨身。能依有殊。所依體一。欲顯體一。故言生身。二約相用。剎謂身所依剎。身謂身內之剎。欲顯身剎本相融故。三善男子汝應觀下。總結勸觀。
二爾時善財下。觀見奇特。於中三。初見毛內含三世間。次又見普賢菩薩於一一世界下。見普賢身徧剎大用。此剎即是毛中之剎。後時善財下。善財自見等普賢化。
三善財童子所見下。校量顯勝。於中三。初校量善根。次善財童子從初下。校量入剎。後善財童子於普賢下。總顯諸門超勝之相。於中二。一別明橫豎深廣。二總彰平等周遍。今初。總有十海。文分為四。前三別明。後七結例。一明剎海。一步超過。顯其橫廣。盡未來劫。明其豎長。猶不能知。顯其甚深。藏約包含。海約深廣。二亦不能知佛海下。明佛海。三亦不能知菩薩下。菩薩海。四亦不能知入眾生界下。結例七海。一眾生界海。二眾生根海。三教化調伏海。四覺悟成就智海。五神通海。六諸地海。七諸道海。如是下。總結不知。稱法界德無有障[得-彳]無窮盡故。二善財童子於普賢毛孔下。總結平等周遍。不動者。謂不從此至彼從彼至此。不出者。非此剎沒彼剎中出。亦非彼沒此剎中出。不動而遍故。即動而靜故。出沒相如故。此彼相即故。彼此相在故。彼此炳具故。祕密隱顯俱時成故。帝網重重皆不動故。
△第二當是之時下。明位滿成佛齊。文有十句。初句總。次八別。末句結。此即義當等覺。以等覺故。因位既滿。更無所修。故但說等。更不趣求。斯則一生頓成因果。行布亦足。非唯理觀。初後圓融。上明見聞親證竟。第四爾時普賢菩薩下。聞佛勝德難思。前長行但顯因圓。此偈方陳果用。非頌前文。然有二意。一對普賢。意云。見我難思。尚是因位。今亦汝果尤更甚深。二對善財。善財等佛。但是因圓。應顯果相。果海離言。故不可說。今既理現佛對因之果。以顯善財究竟果相。故偈長行。因果綺互。文中分三。初以偈標德。誡聽許說。次爾時一切菩薩下長行。舉眾渴仰欲聞。後爾時普賢菩薩下。廣陳德相。令眾求滿。於中分二。先長行重誡許說分齊。此有二意。一我所說者。猶如一滴。其不說者。猶如大海。二者可寄言說。猶如一滴。不可說者。猶如大海。
後佛智廣大下。正顯偈辭。九十五偈。大分為二。先九十三偈。別歎佛德。末後二偈。結德無盡。勸信勿疑。
△前中。前八十偈法說。後十三偈喻明。然通讚毗盧遮那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離世間品但有其名。大部之中數處有義。諸攝論中廣釋其相。今皆先依離世標名。後依無著。立功德稱。就文分二。初一偈明總句。餘明別句。
[○@△]今初。即妙悟皆滿。謂諸佛智。善普於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淨妙圓滿。正開覺故。文中佛智總相。廣大者體周。同空者同喻。空有多義。下略有四。普遍一切眾生心者釋廣大相。眾生心體。離念等空。與諸如來無二體故。即空遍義。故出現云。譬如大海潛流四天下地。有穿鑿者。無不得水。佛智亦爾。普入一切眾生心中。有修行者。無不得證。了世妄想者。即覺有為。皆非有者。即是無為。即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如空無[得-彳]不[得-彳]了故。其第四句是能覺相。不起分別。離覺所覺。故稱妙覺。覺即是悟。此句即顯如空無心及無依義。故上經云。佛智無依處。如空無所依。
[○@△]餘九十二偈。別顯二十一德。為十九段。後三合故。
第一一偈。明二行永絕。即於所知。一向無障[得-彳]轉功德。佛無[得-彳]智。於一切事品類差別。無著無[得-彳]。非如聲聞極遠時處即有障[得-彳]名一向無[得-彳]。離所知障智德滿故。文中前半法說。一念能知。顯知之妙。後半喻顯。二有一偈。明達無相法。即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淨。能入功德。謂證入真如本無二相。亦令他證。即是斷德無住涅槃。文中。前三句不住涅槃。第四句不住生死。
三有三偈。明住於佛住即無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謂住大悲及性空等。故能無功而成佛事。是故。文云。或有見等。斯即恩德。
四或見清淨下十五偈。明得佛平等。即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謂如上佛事為共不共故。次明此一切諸佛展轉和雜而同住故。是故。經文廣列諸佛。皆互相遍。所以互遍者。諸佛三事無差別故。云何為三。一所依智同。二益生意樂同。三報化作事同。故令互遍。亦同攝論平等意趣。依此釋經。以為契當。更依文理。證此諸佛皆遮那身。謂此文言。此三千世界。阿閦在中。阿閦如來本在東方。今云在此。明不異此。又無量壽月覺如來。皆遍十方豈容隔此。又皆言或見。則知一佛隨見不同。若言此中別讚餘佛。直言阿閦在此界中。何名讚德。正讚釋迦。便言何閦。文豈為次。況華藏剎海皆遮那境。無量壽佛去十萬等。並未出於剎種之中。一重之內。豈非本師隨名異化。法華央堀。並說十方本師分身故知所說法藏本緣十六王子。皆方便說。法華迹門說十六王子。壽量本門並已拂之。故以理推皆是遮那海印炳現。何緣不說自所現佛。而說他耶。故知賢首阿閦佛等。皆本師矣。斯為華嚴不共深意。慎勿輕爾。文中三。初八主伴嚴土攝生同。次四微細含容轉法同。後三總顯多門。結前生後。此之三段。皆是作事無差。皆為眾生。即是意樂。並依佛智。即所依無差。若從多說。初是作事。次是意樂。後是所依。此上一段。兼顯第十七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
五或見釋迦下三偈。明到無障處。即修一切障對治功德。依無性攝論。前四是自利功德。此下皆利他功德。利佗之中。先明化治。故次辨之。謂已慣習定自在性及一切智。對治煩惱及所知障。由此永斷一切習氣所依趣處。文中。初半偈或見久成。則已永斷一切習氣。次半偈即顯利他。次一偈修能治道。後一偈。別以十度。治於蔽障。既上云或見久成正覺。則定非始成。始成久成皆隨物化。真佛不可言久始也。
六有三偈。明不可轉法。即降伏一切外道功德。謂教證二道。不為外轉。故能伏外。文中前二。即教證二道。後一即現所摧同類之身。
七或現兜率下十六偈。明所行無[得-彳]。即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得-彳]功德。以心無高下。故世八風。無能為[得-彳]。文分為六。初三偈八相現世無[得-彳]。王宮嬪御亦不[得-彳]故。二有一偈。自他無[得-彳]。彌陀授記即能仁故。三有一偈。滅成無[得-彳]。四有三偈。天宮無[得-彳]。五有六偈。隨順世間巧化無[得-彳]。六有二偈。總結無[得-彳]之智能遍隨機。初句智體無二[得-彳]故。次句頓了。次二句所了法相。略示四觀。一唯心觀。二因緣觀。三無常觀。四性空觀。四觀連環。既了世法。唯心性空。何有高下而能[得-彳]耶。後偈略舉遍隨之妙。一多即入無[得-彳]化故。
八如來安住下十八偈。明立不思議。即安立正法功德。諸十二分教。名所安立。由深廣故。不可思議。文中。初十四偈。釋所安立。後有四偈。顯不思議。前中三。初三偈。總立諸法。二有二偈。示安立德。三有九偈。別立四菩薩行。今初。前一偈半。立共二乘法。後一偈半。立不共法。前半偈。能立德。謂四辯才。後一偈所立法。即是性相無[得-彳]之法。無我者人空。無相者法空。業性不起是二空法。從緣生故。無性不起。亦無失者。不壞業相。故淨名云。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中論云。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果報亦不失。是名佛所說。言一切遠離者。亦泯空有。中道迹絕。故如虗空。此寂滅相。不可言宣。下句以方便力。假以言說。二有二偈。示安立德。即佛三輪。前偈神通輪。後二語意。以廣大音不動念故。言廣大者。遍周法界。是故目連不究其邊。三有九偈。別立四菩薩行。即分為四。初一偈波羅蜜行。次半偈菩提分法行。三半偈明神通行。四七偈成就眾生行。於中分二。初一偈總顯一音隨類。後六別明所聞不同。今初。前半所隨後半能隨。言一音者。亦云圓音。廣如出現品。今當略釋。謂以一梵音。遍一切處。能令聞者各聞不同。名為一音。於一梵音。具足一切諸類之音。故名圓音。如善口天女。故上經云。一切眾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餘。又隨類一音。隨說一法。遍一切處。亦隨根器。各聞大小。名為一音。隨一類音。具說一切。故名圓音。故上經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又一切即一。名為一音。一即一切名為圓音。上經云。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一切言詞海。一切隨類音。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又種種類音。遍周法界。遍同一切色非色法。故名一音。不失音韻種種法門。故名圓音。此二相成。若遍而失韻。是圓非音。韻而不遍。是音非圓。遍而不失。方曰圓音。亦曰一音隨其品順皆令解者。品謂優劣。三乘五乘無量乘等。各異聞故。順謂萬類。即龍神等隨類解故。二或有貪欲下六偈。所聞不同。於中有三。初偈。聞對治門。次偈。聞學處門。十學處者。即謂十善五重。十善攝一切善。是以舊經名十戒行。瑜伽有七學處。非當今意。後四偈結皈諸乘。謂佛說法。共不共等。不離乘故。於中二。先三偈。別說三乘。五一結皈無量。一乘者唯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故。言上乘者。謂大小故。即半滿教。或三者聲聞緣覺菩薩乘故。或四有二。一融前三為第四乘。二加不共。異權三故。故第九地初云。若有慈悲樂饒益。為說菩薩所行事。若有最勝智慧心。則示如來無上法。賢首品云。信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復難明有四矣。或五亦二。一如人天為一。不出生死故。三開人天為二。善勝劣故。合於一乘。同於大乘。權實雖異。究竟同故。或無量者。一一法門。悉能運載一切眾生。至彼岸故。二涅槃寂靜下四偈。明不思議。以。深廣故。依寂滅體。建立大用。故名深廣。無心而說。尤更難思。八萬法門。義如別義。
九圓滿下二偈。明普見三世。即授記功德。記三世事。如現在故。今云順三世間。是三世中之世間耳。非但能知。兼能示現。
十有五偈。明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即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故云隨其形相各不等同。於中二。初一偈示受用身。餘四示變化身。萬類化故。
十一或持彼戒下五偈。明智恒明達一切諸法。即斷一切疑功德。謂於諸境善決定故。能斷佗疑。文中示於同事。為斷疑故。智慧方便。故能斷疑。斷獄輔佐。皆斷世疑。
十二有六偈。明了一切行。即令入種種行功德。由所化生性差別故。入種種行。令成大覺。初一偈成人行。次三欲天行。次二色天無量等行。
十三有一偈。明除一切疑。即當來生妙智功德。謂聖聲聞說言。此人無有少分功德善根。如來能知種子所隨。是故文云無[得-彳]智見。
十四有五偈。明無能測身。即如其勝解。示現功德。謂隨物勝解。而為現身。如摩尼珠。心無分別故。令眾生無能測知。文中三喻。初偈幻喻。總顯應緣。次二偈月喻。寄對顯勝。喻合有四。一智月出現見無向背。二湛然常身。示能延促。三由器益缺。所見有無。菩薩淨心。偏言現影。四身智圓滿。暎奪二乘。此同出現身第六相。後二偈。海印頓現喻。喻無心頓現。前偈喻。後偈合。初句合海。佛德深廣。故如大海。亦德合寶。金光明云。佛德無邊。如大海無限。妙寶積其中故。賢首品云。眾生寶物及川流。普悉包容無所拒故。無垢令清淨。無於心垢所知障故。無濁。顯無惑障。周量法界。故曰無邊。非唯普現眾生之前。其所應生。全在心內。海印之喻。廣如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