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菩提分持。十六品中。次第二品也。言真实义者。依文所明。且如三性。遍计所执法尔体无。依他圆成二谛说有。今有言有无。即言无称当真实。今明此义。名真实义品。何故自他利品下。明真实义品。前自他利。就行明法。行必依理故。自他利后辨真实义。诸列品次第。大文同此。如涅槃初明慈悲不杀等行。后明四谛如来性等。约理而言。如是等经。例非一故。前品后明真实义
论云一依如所有姓二依尽所有性者。且如二智如所有姓。即无分别智。缘理之智。如境道理称实性而观。尽所有性。即后得智。缘事为境。尽境界性。而能观之。此解大分以理事智别。又观四谛十六谛三空门等观智。名如所有性。八观心虽后得智仍出世。后得缘相见道有性真如故。名如所有性。若后得缘有常无常有漏无漏等事。差别门不作相见道真如解之世间智。名尽所有性。此即约后得智。分为二智。谓世间后得。出世后得解
论云复有四种一世间极成真实。乃至第四所知障净所行真实者。初谓世间世俗共许。是有依世俗理。此法是有除所执之法故。名世间所成真实。以共许故名为真实。即唯有为有漏法。若无为无漏法。是道理所成出世间故二道理所成真实者。谓有智者乃至随观察行者。依止现比至教量等。道理所成之义。即通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法。若第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依论文通二乘加行等智。即三乘所得三智。三智之境。涅槃无为。四谛等法是。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体。唯有漏中加行智。无漏二智。及涅槃无为。是即真实体 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者。即无分别。后得智。断所知障所得之二智。及因断所得无为真如。是此真实体。即明无漏无为。又后二真实。唯取因二障断所得无为。不取智者即唯无为非通有为
论解世间真实中。云何世间极成真实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者。此意明。一切世间人。于众事中。随众事所起言说。意解所证之事。众共许者。是此真实体故列 谓地唯是地等者。是此唯是此。乃至非不如是。谓此地唯是地。是水唯是水。不是火风等起。决定解世间共许故。无始传来非今卒虑。此等是真实体
论解道理极成真实中。云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下。谓如欲界。有人一时不起寻伺。若人有起此寻伺。名能寻伺者等。若以欲界对色界。名住寻伺者 又说能寻伺等者。明正起寻伺时人。住寻伺地。谓成熟寻伺人 居异生位者。谓圣人住无漏故。不极散乱多论义等。异生多散乱故。多乐论义故。唯据住异生者。又圣人虽有见谛。有比现圣言量等。少分而有。有已证得故。凡夫一向未证得。多生比智故。多理极成中。明凡夫比量道理。极成于法
论解第三真实中。云若能引无漏智者。非有漏加行智故。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不缘无为涅槃耶。义曰。论云不正。是缘涅槃智。此能引无漏智缘涅槃。亦说此加行。为此中收
论云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者。即数习离蕴外无我见也
论大文第二解无二中。云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等。乃至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是名为有等者。此中意。谓一切境本自无有。今执者妄安立当有。假说自性。是有即无始来世间所执。起分别戏论。根本谓依境起名言分别故。乃至计有涅槃。如是等是遍计。有如是等所执戏论故。说之为有
论云言非有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皆无所有是名非有等者。此意明。谓如遍计。假说诸色等自性。为无事无相。即色等无事无相故。所依言说说言假说者。此无事无相所依名言一切。都无所依。无故诸计有色等。此皆无所有。是名非有。如是名计有非有。皆遍计所执。圣者除之。名为中道
论大文第三。明修空慧。是菩提方便。此空空于遍计所执。不如前所言非有之空也 又即此慧是诸菩萨等一行三字。总明修空之慧。是菩提方便。何以故。以诸菩萨下。乃至成熟佛法及诸有情两行。明由有空慧不着生死 又能如实了知生死。乃至深心厌离一行四字来。明于生死中多受生死教化众生。不以无常等行厌背生死。求入涅槃。即不着涅槃 第三若诸菩萨。不能如实了知生死。即不能于等。乃至不能成熟佛法有情四行来。明若无智者多入生死。不能成熟佛法有情。若有慧者不入生死。善能成熟佛法有情。即不入生死。节异凡夫。不同凡夫起贪等惑。入生死故。菩萨不入即由智也。常处涅槃 第四若诸菩萨于其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乃至正等菩提三行四字。明菩萨不如二乘厌背生死。疾入涅槃。以无悲故。菩萨有悲。教化众生。不入涅槃。常处生死。即简二乘也
上来一翻解讫。次下第二翻解。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解故。即于涅槃不深怖畏。亦于涅槃不多愿乐。乃至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无大方便以来。初正解。第二覆净前义。及解初正解中有三。初二合释。第三第四各别自释。初二合释者。论云又诸菩萨由习如是空胜解故则于涅槃不深怖畏亦于涅槃不多愿乐者。此乃至第一由有空慧故。若处生死。故不怖涅槃。第二虽了知生死能入涅槃。亦于涅槃不多愿乐。以有慧故。即第一第二合解也。何以得知。准及解中知也 第三若诸菩萨深怖涅槃乃至远离一切清净胜解者。由有烦恼等故。不善处生死怖于涅槃。不生希愿。遂不能发于涅槃界清净胜解。由无智故。不能断生死。即多处生死第四若诸菩萨于其涅槃多住愿乐。乃至不能成熟佛法及诸有情者。由无悲故。于其涅槃。深心愿乐。速疾入之故。不能成熟佛法及诸有情。若有悲者。不乐入涅槃。于生死中教化众生。不着涅槃
上来正解有空慧胜利。若合初二解为三段文。若义即为四段。此中先总为三段。合义分为四段故。云第三第四等。从当知此中下。反知净义。此下有四。第一由无空慧故。不如实知生死。即杂染心流转生死。此反解。合解中。第一于涅槃不怖畏。第二若以无常行厌生死。则速疾入涅槃。即反解。合中第二亦于涅槃不多愿乐。第三若无智故。于其涅槃深心怖畏。即于能证涅槃资粮不能圆满。常处生死即反解上。第三远离一切法净胜解等。第四若无悲故。于其涅槃。多住离乐。即便速疾入般涅槃。即反解。第四不能成就佛法有情。今结反解故。论云是诸菩萨。于无上正等菩提。无大方便。次第三种解四义。以理准文可知。或第一正明四义。此初立宗。当知此中反解下。重释前义。就重释中二。初反解四义。第二正释四义
论大文第四。解得无我智。达一切品类。平等平等。唯取其事。依他圆成实如虽复达之。不作思惟。此是依他此圆成等。如是无我智。行于境义。菩萨得平等见。得平等心。能得最胜平等之舍。又有云。此舍入见道时。最初得舍者。据即舍受不然
论大文第五。略明成就佛法及诸有情。以六波罗蜜。准文义配之。随起何施乃至何慧
论云虽有力能彼若求请乃至非无欲乐者。谓有有情。于己有恩。随己力能现前酬报。虽无力能。他若来请。随彼彼事。示现殷重。而为作之。不以无力能止他请。如何令他知我无力。我但无力非无欲乐者。意知息故。欲得酬报
论大文第七意欲明所执非有。依他圆成是有。如所执诸法称言。今欲非之。说诸法离言。离言之法。正是自宗。欲显实破他简非取。是岂以直言。乃云诸法离言也。须有道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