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23)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初二句重显前过。有为无为是对待故。亦是破执真性是有还同虚妄。惑者议云。真性之中虽亡有为无为。而此真性应有所得。是佛所证离诸伪妄。故名曰真。是诸法性毕竟应有。故此破云。若言离妄所显有真性者。还同妄法俱为妄也。以是遍计所缘境故。离妄之真还因妄显。如前文云。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起信亦云。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应知若有真性为所得者皆为妄矣。故云妄真同二妄也。犹非下二句况破执妄。初句蹑前所非。尚无真与不真。不真即妄也。次句正况。云何更存能见所见。根之与识俱名为见。所见即境也。斯则总破真妄二心。诸对待法皆无所有。方名显净法界一真平等。此上二颂。正是颂前根尘同源也。本源自性尚非真妄。岂得存乎根境识耶。故根境识同此一源 二两颂结解同体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颂前根尘相发相见无性犹如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颂前缚脱无二也。六道凡夫。业惑所系不得自在。故名为缚。三乘贤圣。断惑证理不随业系。故名为解。此则皆由六根迷悟所致。更非别岐。故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交中无性。将何遣有而更存无。一性之中无对待故。肇公云。有既不有则无无矣。此则正显根尘中道。亦是上根尘同源之义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颂前知见立知等文也。迷根执境。不了性空妄取为有。即无明矣。了性无性真妄一如。根境识三不能为缚。故名解脱。斯则涅槃无漏真净 三一颂生起下文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生起六解一亡疑也。因次第者。下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一亦亡者。下文云。今日如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生起下文圆通修证也。即取观音从耳根门入三摩地。文殊所选。堪与阿难及此界人入流正觉 四一颂无明习气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阿陀那云执持。即第八识。能执持种子起现行故。第八多名。此名最通。三位之中相续执持位也。无明熏习种子不断。如暴流水流注不息。微细境界唯佛能知。故起信云。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谓此识体。单真不立。独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为。起信云。谓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若说即真。妄习如何得尽。凡夫外道起于常见执为真我。若说为妄。恐拨为断灭。以真相不灭故。是故于小乘藏及大乘权教不说第八。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意显前文根境识三六种结缚皆是此识熏习变生。执真执妄见有见空唯此识影。乃至十地菩萨所见佛身业识上见。若佛如来。已离业识。无自他相见。如起信说。此则正显已离俱生无明耳 五一颂一句遣幻非幻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一切诸法唯识所变。故皆自心。前六不了。见从外来。取而分别。故起信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故云自心取自心也。若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故云非幻。而由见妄忽生觉明相现。四大分湛。根尘宛成。故云成幻法。而言幻者。以一一法皆无性故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分别不生前后际断。真尚不辨。妄何所立。是故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斯则一相平等。迷悟都亡。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肇公云。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见法实相矣 六一颂三句赞法令忻

是名妙莲华 此平等性观。能破无明开佛知见。此知见性。处妄常真在染不污。今得显发如开敷出水。故以为喻

金刚王宝觉 无明坚牢最为难坏。一念能破。金刚定力。此定尊上更无能过。于法自在。是可宝重。如摩尼珠随意生育。无上觉果。名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此观现前。了一切法皆如幻化。犹如明镜现诸色像。一一色像体不可得。同一镜明不即不离。三摩提云正受。不受诸受也

弹指超无学 此显速疾能至大觉。故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超过地位劫数之说。如前文云歇即菩提。圆觉亦云。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皆斯义也。然至觉时。亦无自果可为所得。故云超无学耳。亦是约迟速校量。故说为超。非是都越地位直至无上觉耳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阿毗达磨云无比法。即指此三昧也。亦云对法。即以大乘平等大慧。对向一真法界。体用显现。理智一如。故名对法。薄伽梵具足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十方诸佛取证菩提涅槃妙果。唯此一路。能通至彼。故名为门。由前请云要因门入。故此开示金刚三昧。为能入门也 三六解一亡疑二。一伸疑请决二。一叙庆所闻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能诠之文。讽应交间辞句妙净。所诠之理。清明洞彻皎然可见。故使心开如目之鉴 二正陈疑意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唯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洗垢 由前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阿难疑意。前文既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斯则结无前后。解亦不伦。六根若亡一觉应显。云何复云解结因次六解一亡。故云心犹未明唯垂洗涤等 二举事广明三。一且明结之因起二。一举事二。一问答结名二。一绾巾问结二。一结巾初问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 涅槃僧僧里衣也。僧伽梨大衣也。劫波云时分。巾是彼天所奉献故。未详缘起 二再结再问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如文 二约体问名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秖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秖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巾喻真性。结喻六根。逐绾而问。相由妄别。令知根本是一妄结生六。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故一一绾皆名为结 二征释同异二。一问答

佛告阿难。此宝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体虽元一。妄结成六。既已成根。六种名相随心计执不可移易。故云不可乱名 二印成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如文 二合显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迷心执境。无异成异。故下文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即斯义也 二正示六解一亡二。一就事问答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此中译家缉缀不足。应云欲得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佛意云。汝意嫌此六根妄隔。乐成一体。有何方便而得成一。答意。若解此六亦不成一。以一对六而立。六若不生则无所对。故无一义 二贴喻释成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晴。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心性发狂。见闻妄隔。根境识三一时俱现。生死为六。涅槃名一。由对待成。本无所有。故如狂劳虚妄华相。三种世间故名一切佛界生界一切境界俱不离此。以是分别妄念起故。离心即无六尘境故

三却辨解结次第二。一示解因三。一拣非显是二。一二边俱非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若执此根有实体者。即堕常见。若谓都无。成恶取空。诸佛不化。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以堕断故。既左偏有相。右堕空门。空有二边俱不见性。无明根结如何解除。故前偈云。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故此二。边不能令脱 二中心方是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意明。空有二边既不能解。当须中道正观照无始结根非有非无不异而异见全无明之法性。断全法性之无明。不断而断。非证而证。方得解成 二示正因缘二。一显今说意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中道正观如幻三昧。能解无始无明根结。能于弹指超证无学。能起无方不思议用。此名佛法从因缘生。岂同世间所说粗相。以佛无明永尽得一切种智。故能知此结解因由非余境界 二别示所知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一切世间色心染净诸有境界。皆依无明。而得住持。今无明已变成明。明即一切种智。佛既证得一切境界。有何难了。是故即能皆了元由 三总彰解益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上文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故云选择。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是故诸妄消亡不真何待 二明次第二。一就事问答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此显六根不能顿解。但应从一根门。即得六根解脱。非谓六根相望成次第耳。但观合显。义自昭然 二约法合显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此正明次第也。如下文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斯则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即成法解脱也。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即俱空不生也。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得无生忍也。维摩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当作是念。此法想者即是颠倒我应离之。云何为离。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是二皆空。乃至得是平等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此则维摩正就于身。作三空观门。故次第观而次第离。今经但于一根深入。自然粗执先断次第以证。观行虽别。所得攸同。即正约圆顿观法。但从一根而入。非约六根顿解。故云次第。不同渐次法门约钝根说。诸解云云。不能具叙 三广引修证四。一阿难请问圆根四。一述解申疑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慧觉圆通由蒙开示。本根入路未得通明。故今申敬欲期达解 二叙迷遇佛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背觉合尘名为孤露。萍游六道故曰飘零。忽然邂逅厕为堂弟。名预天伦。由斯遭遇。如子得母。法身可久矣 三结愿彰益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际时会遇也。遭时遇佛。从兹得道。始觉合本若不曾迷故云本悟。悟觉也。既不曾迷。唯是一觉。夫何更有见闻之异。故云未闻无有差别。此略举六中之耳根也。阿难所请。意在此根。微露其机求佛显发。如来知微。敕众各说悟门。观音文殊承机述拣。感应相济。化道曲成。于今受赐。岂得忘本 四请示法门

唯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秘密妙严即首楞严定。最后开示究竟说也。机微细念。静然不动故曰退藏。即欲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故云冀佛冥授 二如来询诸圣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