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章第三十二
老子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
李曰:道則大無不包,人則非道不生,故知人在道中也。道有細無不入,物無不在,是知道在人中也。
魚在水中,水在魚中。
劉曰:人之神氣,天地交通也,方彼遊魚,內外資水。
道去人死,水乾魚終。
李曰:此舉喻也。魚之於水,猶人之於道,道在則人存,道去則人亡,水有則魚生,水無則魚死。人鈴須歸道,魚定當歸水,故日人相造乎道,魚相造乎水,水之與道,人之與魚,不可暫失矣。
故聖人自知反歸未生,捐棄僑奢,絕除憂思。
韋曰:捐棄僑奢,然後絕除憂思,憂思既除,然後能反未生,未生既反,則道留而長存也。李曰:自知者不可思須失道也,反歸未生,抱守於本,捐棄僑奢,去泰去甚,絕除憂思,無欲無愁,以道賞心,何憂之有。
是故形隱神留。
劉曰:寂然不動。
天下歸焉。
韋曰:隱,安也,形能安神,故神亦留止於形也。沖曰:同世之形,託死隱變,精神之身,留世化物,天下慕德,皆來從歸也。李曰:凝神九重,故言形隱,道在聖德,故日神留,峴風而至,慕道而來,萬方朝覲,天下歸焉。劉曰:歸其靜也。
無為無事,國實民富,保道畜常,是謂玄同。
李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不用針智,名日無為。不飾兵戈,名曰無事。不以有為撓物,常以無事安仁,任用賢哲,百姓繁昌國實。卻被走馬,以事桑田,財足穀多,故云民富。守於真正,故云保道。因循日新,是日畜常。保道得道,畜常得常,達於常道,故日冥同也。劉曰:主上無為,群生安業,儲積充實,而民富貴,至理之道如此。
有國章第三十三
老子曰:有國者,其根深也。
韋曰:王參四大,繼天理物,當與道同根無為也。李日以道為根,所得深矣。
天地覆載,萬物畜養,金玉重寶不積留也。
韋曰:天地無為於覆載,故常覆載,是以藏金於山,藏珠於淵,則重寶無所逃其域矣,奚假積留於府藏哉。李曰:夫有國者,宜以道為根,德為本,德無不被,道無不通,為天地之所覆載,保其清寧,萬物之所養育,獲其長久,不須積聚金玉,而金玉自然留止也。劉曰:天地自覆載,萬物自畜養,聖人根深寧極,金玉重寶一氣所須,是棄而不用也。
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壽命存也。
李曰:外,遺忘也。用之有為而天下失,行道之德而天下存,故言有也。以生為有,愛養傷生,故其身亡也。能忘於身,身將道合,壽命無極,故其身存也。劉曰:夫遺天地者無事,無事者則物歸之,遺形骸者無欲,無欲者則命存矣。夫天地形骸,尚自外之,金玉重寶,何足留意也。
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喜人之所不喜,樂人之所不樂,為人之所不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備矣。
李曰:至學之士,學人之所不能學,立行之者,為人之所不能為,為與不為皆為,學與不學皆學,教無不達,理無不通,故日道德備矣。細而言之,常俗小人所好者有為,懷道君子所好者無為,此善人之所不善也。人皆悅於聲色,我獨悅於無聲無色,此喜人之所不喜也。人皆愛於名利,我獨忘於名利,此樂人之所不樂也。人皆作僧愛,我獨作不僧不愛,此為人之所不為也。人皆信邪,我獨信正,此信人之所不信也。人皆行惡,我獨行善,此行人之所不行也。道與俗反,志遠功高,事無不圓,故云備矣。劉曰:善者,善無情也,喜者,喜無事也,樂者,樂無味也,為者,為無為也,信者,信無心也,行者,行道德也。夫此六句亦有義焉,解行不然也,道德不備也。
皆有章第三十四
老子曰: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
韋曰:道無不在,豈聖人獨有,而萬物皆無哉!《莊子》云:道在屎溺。屎溺猶有其道,而況萬物者乎。劉曰:所明道無不在,修者得之。
萬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沖曰:萬物無知,情均芻狗,不知聖匠剖大混一朴,散為無窮之物,不能自知生本,由道氣合生物,道自居之。劉曰:藏諸用也。
眾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
韋曰:但不自知,又不知物,則神道自然冥會也,沖曰:神為生形之本,眾皆得而生,不自知生我者神,神自生我也,劉曰:近在諸身而不能知。
君有德施於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沖曰:君有無為之德施於百姓,百姓得其自為日用不知,謂我自然,不知受君之德也。韋曰:上不知下,下不知上,上下相忘,乃為道治也。劉曰:功成事遂,百姓皆為我自然也。
是故聖人藏神於內,魄不出也。
沖曰:聖人知生我者神,故養神守身,藏神形內,煉形化魄,合於真神,混而為一,不役魂魄,又何出焉。李曰:魄,寂也,輕躁之徒,其神自離,聖人法道,安靜無為,神不離身,寂然在內,故云不出也。劉曰:靜之至也。
守其母,其子全。
李曰:保道存神,守其母也,於身無害,其子全也。
而民熾盛,保其國也。
劉曰:本固邦寧。
玄虛積充,壽命長也。
沖曰:玄虛者道也,真積妙氣,積充我身,故能飛行空虛,壽命長久也。
人能徒知天地萬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是大不知也。
韋曰: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我都無知,故能歸一反於自然也。李曰:有靈之中,人最為智,測之於景,親之於天,察之於地,通之物理,無有不知,是稱為智。而不知身由道生,歸根反本,而守愚至死,信命將終,是大不知也。劉曰:謂假學之流,雖復窮教盡藝,辯智多能,奇使異端,規模聖軌,而不悟生之所由,反命歸本之道,而逐於外者,於世雖得其美名,於身是謂愚焉。
治身章第三十五
老子曰: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
韋曰:隱,安也。先安其身形,如天地之無為,然後能心居萬物之始。始也者,道也。李曰:修身之理,必先忘於形,形有既忘,都無所見,此隱於天地也。然後息心歸本,居於萬物之始也。劉曰:天地尚隱,何所見焉,居物之始,何所有焉。
夫聖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
徐曰:聖人常清靜無為,故能通玄元之道,混合神氣,思念真神,以此守真,故能長存久視也。劉曰:開元通而不壅,氣思混而不亂,以此守真,是聖人之道也。
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
劉曰:情愛深於淇渤,貴欲重於丘山,如此守身,愚人之趣也。
此兩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異焉。
劉曰:聖智愚情,兩行相反,俱專事業,為用不同,美惡二途,功滿則方效也。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子曰: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各有所歸之。
李曰:道德是幽微之理,天地已下,是有形之事,有象之物,猶各有所歸,喻無形之道,若能無心去欲,道亦當自然而至。
夫道非欲於虛,虛自歸之;德非欲於神,神自歸之;
李曰:道既虛無,德亦神妙,虛無神妙,鈴竟清靜,而人若能虛心無身,自然歸道,抱神守妙,自然歸德也。劉曰:虛歸於道,神歸於德,道以虛往,德亦神歸。
天非欲於清,清自歸之;
劉曰:輕清者,上昇也。
地非欲於濁,濁自歸之;
劉曰:重濁者,下沉也。
濕非欲於水,水自歸之;
劉曰:水流濕也。
燥非欲於火,火自歸之;
劉曰:火就燥也。
萬物非欲見於形,形自見之;
劉曰:無相者,不能見也,有形者,不能隱也。
高山大澤非欲於飛烏虎狼,飛烏虎狼自來歸之;
劉曰:羽族毛韋,又歸林藪。
深淵河海非欲於魚鼇蛟龍,魚鼇蛟龍自來歸之;
劉曰:類聚韋分,各有遊處。
人能虛空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
劉曰:有用者事竄,無為者道歸。
由此觀之,物性豈非自然哉。
劉曰:物類相感,非由情割。
善惡章第三十七
老子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惡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
徐曰:四民皆有自然之性,苟無根性,難可化諭,猶如烏黔鶴白,非染浴之功也。李曰:聖人運慈悲之意,開化導之方,咸令拾惡業而建善因,去虛妄而行忠信。而迷途難曉,失路不歸,各隨生業,任其顛倒,不能虛忘罪福,競生善惡。行善者致賞,行惡者被刑,忠信者則是賢臣,譎詭者便為狂賊,並由行有善惡,而名有是非。本是眾生所為,非聖人所知者也,此為權教,事至自悟,故言不知耳。
是以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
李曰:前以權法,語日不知,任被愚情,恐惡根未絕,故將此實教勤勤曉示。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故知積善善至,積惡惡來,皎然非虛,信之影響。明言此者,心欲拾惡歸善也。劉曰:明聖人無心應物而已,善惡自積,孰知之哉。
是故聖人言,我懷天下之始,復守天下之母,而萬物益宗,以活其身。
李曰:我懷天下之始,抱道也,復守天下之母,含德也。道德在內,為人所尊,故日益宗。物能歸道,道能濟物,人物得存,故云以活其身。劉曰:潔源者流清,守母者子贍。
吾意常不知。
劉曰:知即非守母之道也。
安能知彼行善惡焉。
李曰:聖人內忘於身,則無人無我,故云吾意常不知。外忘於物,亦無善無惡,彼此並皆都忘,何能知彼之行善惡也。劉曰:守母尚自不知,安更知子所作。
積善神明輔成。
韋曰:積善以感神明,神明自然成輔,亦我不知也。
天道猶祐於善人。
韋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亦不知者也。
寂意章第三十八
老子曰:吾道啖怕寂。
韋曰:死灰枯木之謂也。
意死者生,靜而復命也。
韋曰:雖不失其生,意同死人也,故能無時不生,以其意死,寂然,故能復其自然之命也。沖曰:意死,猶灰心也。
生生積浸潤,滋酌留滯。
李曰:靜心息意,以道生生,故曰生生。道流不絕,久潤於身,故云積浸。玄津法水,是謂滋妁。流注己身有礙,故名滯。為道所止,故云留也。劉曰:積聚氣血,將以為身,生生之義如此。
玄冒沾洽。
劉曰:玄冒,謂覆被形骸也。沾洽,謂津汐通流,開諸關豚也。
元氣包之。
李曰:息意有為而生自存,靜心歸道而命自復,以能歸道,為道所覆,故日玄冒。靈液流潤,故日沾洽。人之受生,本緣元氣,愛精保氣,氣不離人,人得氣生,為氣所裹,故日包之。劉曰:生者雖日神功,非氣無以化育。
其根益深。
韋曰:冒,覆也,言萬物之生,積浸和氣之滋汐,留結玄冒而沾洽也。又有元氣裹之,故其根益深,與道同本。沖曰:約,如人手足液也,冒,覆也。學人抱元守一,以其神氣積充,浸潤一身,滋液津洶,留滯百骸,玄道覆燾,沾洽內外,元始道氣,包裹我形,萬氣長存,真神柄鎮,所以生根益深,長生久視也。
乃四固。
劉曰:真性綿邈,形骸不虧。
中無心。
韋曰:得地水大風,故能堅固以成其身。沖曰:塞兌閉門,耳目口鼻四情堅固,塵境不得入,中心空無也。
故能致萬物精華。
韋曰:雖四物成其身,而其中寂然,同於無心,是以萬物精華莫不歸之。李曰:玄道所覆,元氣所包,道遠氣長,故日其根益深。深根寧極,身外則存,四大不毀,乃云四固。忘情虛已,內外清淨,湛然空寂,名日無心。身心既忘,絕諸韋有,契虛無之境,得杳冥之精,故日致萬物精華也。
無極之物,自然來歸之。
沖曰:學道之人,精修行氣,故萬物齊仙,霞精光華,玄景希夷微妙,無極道無自來歸也。
以其空虛無欲固也。
李曰:有形之物,並為贏惡,無極之物,是曰精華,無極精華,是為真道來歸已。何以致然?皆由清靜空虛,所以自然而生矣。
戒示章第三十九
老子曰:喜,吾重告爾,古先生者,吾之身也。
沖曰:老子十號,一號古先生。又《應號記》及《顯逵記》並云:上三皇時,號古先生,此即明老君之身,歷代行化,當過關之時,寓記此言以誡尹公,故稱開導竺乾,指言昇就。及尹公師察受道,傳授五千文,付以九丹訣,又授九室之要,將化西土,昇入太微,欲重訣言以解其惑,故卻告言,古先生者,吾之身也,所以松尹公之疑,示西化之兆矣。後人妄改云,古先生者,吾之師也,一何謬乎!且《帝王年代記》所推老君文王受命之年太歲丁卯,下為周師,昭王時宅關,二十五年癸丑,與尹公說經,二十六年四月,昇入太微,二十九年,尹公會蜀青羊肆,重見老君,遂化西國。後人妄云平、敬、幽、厲、定王之時西入流沙,亦皆謬耳!何者?尹公是周康王大夫,至昭王時,請出為關令,以候老君,非平敬之時明矣。
今將返神,還乎無名。
李曰:無名者,是寂境之常道也。隨機導物,從真起應,名為降德,化綠既息,攝進歸本,故日返神。來則於無象而示有象,還則自有名而返無名,故日還於無名。
絕身滅有,綿綿長存。
沖曰:神者,靈妙之稱也。返靈妙之神,還於玄虛,歸於空寂,無名無形,絕同世之身,滅有形之體,成無上道,綿綿若存也。李曰:息化去應,名日絕身滅有。法身不動,真道凝然,是日綿綿若存。
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李曰:逝,往也,老君從束往西,故云逝矣。真法無一,正道唯一,從束而來,還歸於道,是亦返一原矣。
忽焉不見。
劉曰:存亡自在,非常情所測。
斯須,館舍光炎,五色玄黃。
沖曰:館合,往事所歸也。老君在周,和光世俗,微迸徵藏,觀化風塵,藏人於人,人莫之識,欲息述返原,解形逐化,是以忽焉不見。斯須之問,館舍光明,照曜內外,五色玄黃,驚駭視聽也。李曰:斯須,俄頃也。老君神妙不測,道力自然,於有能不有,則忽焉不見,不有而能有,則放光五色,映照十方,示以神變者,令以戒受也。
喜出中庭叩頭曰:願神人復一見,授以一要,得以守元。
沖曰:既睹神變,方知大聖,是以出於庭中,叩頭頓顆,唯願神人重復一見。雖蒙教誨,旨遠途多,莫知所從,故重一要,得以抱一守元也。
即仰視睹,懸身坐空中,去地數十丈,其狀金人,存亡恍惚,老少無常。
李曰:良願既發,玄聖非遠,仰視天上,即睹老君端坐虛空,去地高邈,容儀非彼皓首,形狀純是金身。或無或有,故云存亡恍惚。非大非小,故日老少無常。
曰:吾重誠爾,爾其守焉。
榮曰:再數妙法觀令保道。
除垢止念,靜心守一。
李曰:有為紛累,人問穢濁,浪生分別,妄起愛憎,皆染汙,人咸稱日垢。制情忍色,達有通無,並悉蕩之,故言除也。意無所繁,故云止念。內外弗著,故為靜心,凝神於道,用志不分,故名守一,劉曰:凡非真性者,皆是垢,夫止念慮,眾垢方除,守一不動,真心乃靜也。
眾垢除,萬事畢。
李曰:百惡銷日除,萬善具日畢。
吾道之要,誠警竟即隱。
李曰:前請抱元守一,誡以除垢止念,邪念息,正業興,可以成真,可以得道,可以理家,可以化國,事無不可,故云畢。玄元應物,本在救人,人依教行,理無不濟,物濟人度,德克化給,逐形入寂,故云隱。
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託疾。
李曰:聖師入妙,莫測所之,仰德故流涕,思慕去於有事,歸以無為,故寄稱託疾也。
棄念守一,萬事畢矣。
李曰:奉戒在心,依經立行,更不外綠,是名守一,有累之塵既盡,無為真道自成,智滿德充,萬行皆備,故云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