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 阮崇晓
- 1897字
- 2016-02-26 15:18:14
如果说中国的最高学府是北大、清华,那么英国的学术殿堂则是牛津、剑桥。作为英国高等教育学府中的双子星,她们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提炼出人性的诗意,创造了辉煌的荣誉,成为莘莘学子魂牵梦萦的地方。
众所周知,牛津大学是世界上最有名气的大学之一。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底的主要城市,从中文字面来看,牛津似乎与牛和渡口有关,确实如此,牛津在传说中是牛群涉水而过的渡口。中文的“津”是渡口的意思,所以中文将Oxford翻译成牛津。12世纪之前,英国没有自己的大学,他们都远赴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求学,尤以法国的巴黎大学为主。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恼羞成怒,将寄读在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全部召回,为了保护这些学者不受烦扰,就将他们安排在英王在牛津的一处宫殿旁,牛津大学就此诞生。
西方人常说:“一张牛津文凭在手,足以笑傲天下。”可见牛津大学在人们眼中的声望之高。由于牛津大学注重锻炼学生消化知识、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护的能力,所以牛津培养的学生不仅是出色的辩论家,也是优秀的践行者。他们将独立思考和个人创造两种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用思辨和行动坚决捍卫思想的尊严。正因如此,牛津诞生了众多推进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思想家有早期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霍布斯,开启社会主义思潮的托马斯·莫尔、奠定现代经济理论的亚当·斯密、对历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汤因比,等等;政治家更是灿若星汉,在800多年的校史中,诞生了29位英国首相,议会和政府中的著名人物更是不计其数,而且其校友不乏各国政坛的知名人物,仅女性政治家就有闻名世界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缅甸蝴蝶”昂山素季以及为巴基斯坦民主进程殉道的贝·布托等。难怪,牛津大学被冠以“政治家摇篮”的称号。
作为牛津大学的姊妹学校——剑桥大学,同牛津一样有着迷人的魅力,而且还和牛津有一段不解的渊源。1209年,由于一位牛津的学生在练习射箭时不小心射死了牛津的一个妇女,几个教授站出来和市民们澄清事实却遭到了毒打,从而引发了部分学者和牛津市民的冲突。他们迫于压力,流落到了剑桥,被当地的主教收容。此后,一些学者也慕名而来,不久在剑桥就聚集了一些学者,剑桥大学就在这看似有些荒诞的故事中诞生了。在往后的岁月中,剑桥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相对牛津而言,剑桥在科技领域所占的比重较大,虽说剑桥也诞生过诸如克伦威尔、约翰·弥尔顿、达尔文等影响人类进程的政治家和社会学家,但剑桥大学的科技实力、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更胜一筹,她培育了发现血液循环的哈维、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以及走在宇宙学最前沿的霍金等不计其数的科学巨人。迄今为止,剑桥大学已培养了91位诺贝尔获得者,占全诺贝尔奖项的11%。剑桥大学还是欧洲第一个科学园区的诞生地,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硅谷”齐名,有的报刊将剑桥称作为名副其实的“全球之桥”。
领略了剑桥和牛津对人类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她们所取得的骄傲成绩,我们不禁要问,两所大学的内在精神是什么?是什么使得她们在教育界独领风骚?
从一个人的谈吐可以大致领略这个人的学识和修养,一所学校中的讲座也可以展示她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我们结合了牛津、剑桥的教育理念和两所大学一贯秉持的价值观点,甄选出牛津、剑桥的著名校友所做的演讲以及各个领域的精英在两所大学所做的精彩讲座,编写了《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一书。
所谓讲座,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思想活动。它不同于冗长繁杂、课后须予以钻研的讲义,也不同于一问一答的泛泛对话。它兼有讲义和对话的特点,既是有备而来、厚积薄发,也是随心所欲、即兴发挥。没有观点就不会有讲座,讲座在某种程度上是理想信念和人生立场的宣示,一个没有价值体系寓于其中的讲座必定是空洞无味的。本书甄选的演讲者未必都有博士头衔,也不见得是学富五车,但他们都有着鲜活的个性、明确的信仰和激昂的热情,这也许就是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的生命之所在,精神之所在。
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说:“古之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这句话说的是,学术如浩瀚的海洋,师生如海洋里面畅游的鱼,大鱼引导,小鱼尾随,就是“从游”。如“从游”般协调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耳濡目染,在无形中学到探索知识的本领。为了让学子更好地去“从游”,我们须打造一种平台,建立一种默契。讲座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只有讲者“乘兴而至”,听者才能“诚心而来”,由此所能享受的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是求知精神、人格操守和心灵感悟。
虽然我们不一定有机会在这两所大学求学,但我们可以通过讲座了解她们的灵魂。就让我们畅游在牛津、剑桥的灵魂中,跟随每一篇涤荡我们心灵的讲稿去“从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