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的根源

在博弈中,很多时候会产生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也即某一方所知道的信息并不为对方所知晓的情况,这时候也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所以,要想摆脱逆向选择的困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做到知己知彼。

从公共信息说起

公共信息也叫公共知识,这个概念最初由逻辑学家刘易斯提出,他发现,当某人知道某个事实时,就意味着:他知道他知道该事实,他知道他知道他知道该事实……这是一个无穷的过程。将这个结构推广到某一人群,就构成公共信息的概念。

简单地说,所谓公共信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不仅知道这个事实,而且每个人知道该群体的其他人知道这个事实,并且其他人也知道其他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事实……

在信息是公共的情况下,彼此都知道对方的情况和虚实,就需要一些设局之策来达到博弈胜利的目的。所谓兵不厌诈,双方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计谋来取得胜利。

1934年,蒋介石消灭孙殿英军阀势力,所谋划的计策,就是力图收到这样的功效。

在民国历史上,被蒋介石打败的军阀中,孙殿英实力并不强,但是像一块牛皮糖,很难啃。

1930年,中原大战的时候,孙殿英起先犹豫不定,后来看见蒋介石只有40万军队,而冯阎加起来有70万之众,以为蒋介石会失败,就热心投奔了冯玉祥,冯玉祥封他为安徽省主席。蒋介石为了拉拢孙殿英,特地委派当时任河南省建设厅长的张钫到孙殿英处游说,带着手谕和40万大洋巨款,给了孙殿英。结果,孙殿英脚踏两只船,一方面收下巨款,另一方面拒绝投靠蒋介石。但为了留下后路,他将张钫礼送出境。孙殿英想耍弄蒋某人,深为蒋介石所痛恨,蒋介石开始等待时机收拾他。

1933年,蒋介石突然对孙殿英下发了一纸委任状,任命他为青海省屯垦督办。蒋介石之所以作这样的委任,并不是他对孙殿英承诺食言的一种补偿,而是采纳了何应钦的主意,决定以计策最终解决孙殿英部队。

当时,西北地区是由三马控制,马步芳控制青海,马鸿奎和马鸿宾控制甘肃、宁夏。三马在当地势力极大,对蒋也是阳奉阴违,蒋也颇为头疼,派孙在西北正好可以牵制三马。

何应钦在向蒋献策时,陈述了此计至少有三种好处:一是防止孙殿英与冯玉祥合作,削弱冯玉祥的势力;二是通过三马改打孙殿英,使孙殿英这个非嫡系部队瓦解;三是通过孙殿英去攻击三马,即使三马消灭不了,也会给其造成重大的打击。

孙殿英得到蒋介石的任命后,十分高兴,以为这次有归属了。尽管有人对他说蒋某人送的这份礼是不好收的,要冒很大风险,但孙殿英以一个赌徒的心理,就此一博了。

但孙殿英准备向西北进军的时候,蒋又突然发令阻其前进。

蒋介石再次出尔反尔,并不是什么健忘,而是进一步运筹他的计策。他料到,西北三马绝对不会允许外人来抢占他们的地盘,肯定要反击,同时对蒋介石也心存不满。蒋介石要稳住西北“三马”,为了安抚“三马”,他才命令孙殿英停止前进,给“三马”先吃一颗定心丸。而他也预料到孙殿英一定会拼命地要抢这块地盘,肯定不会老老实实地遵守他的命令,而是继续进攻“三马”,这样既能够使孙殿英和“三马”大战,又能将自己置于局外。

果不其然,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孙殿英明白了蒋介石的诡计,但事情已经如此,不打也是不行的。1934年1月,他下了攻击令。

而另一边,蒋承诺给“三马”钱财,叫三马攻击孙殿英。

同年2月,孙殿英攻击“三马”的进程十分不顺利,随即亲自组织人马攻击,但仍然失败,3万人死伤很多,不得不转入防守。为了防止孙殿英部队兵败到处流窜,蒋介石命令阎锡山的王靖国部驻扎在临河,堵住孙逃往山西的退路,这又给了阎锡山一个人情。同时命令胡宗南部到达中卫,准备一旦“三马”抵挡不住,他们就继续攻击。三路大军同时进攻,使孙殿英惊恐万状,他深知已经上了蒋介石的当,但悔之晚矣。这时蒋介石抢先公布孙殿英的罪状,停发了他的军饷,然后派人劝孙殿英投降。走投无路的孙只好缴枪投降了,自己宣布下野,到山西隐居。

蒋介石施计,解决西北地方军阀问题,收到一石三鸟的功效。从此计谋设计、实施过程看,蒋介石考察得比较周全。用此计解决孙殿英,顺带解决西北“三马”问题的计策是何应钦的献策。蒋介石能接纳部属的进言,实为难得。蒋介石抓住了孙殿英的弱点:没有固定的地盘,没有支撑点,如同流寇,要地盘心切,会缺乏对“诈”术的防范,从而挑起地方军阀的争斗,坐山观虎斗,企盼从中渔利,此计用“缺德”二字贬损并不过分。但是,就蒋介石要实现的目标而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一石三鸟的机会,在“义”与“利”的选择上,蒋介石常常是以利为上的。在实施上,蒋介石做了多种防范,比如调动阎锡山部阻塞孙殿英的退路,给阎以利益;命令胡宗南集合重兵,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从博弈的观点来看,在解决孙殿英的过程中,蒋介石没有费一枪一弹,就把这个心腹之患除掉了。他充分利用了孙殿英的虚荣心,使之对抗自己的心腹大患三马,略施小计,便获得一石三鸟之奇效,在与地方军阀斗法中胜利了。因为在蒋与军阀的斗法中,大家的实力相互都了解,属于公共信息环境,这样,如果强攻硬战的话必定会两败俱伤,所以要想一个周全之策,即用一石三鸟、借刀杀人之计。

这种利用公共信息环境,利用诡计,借力使力的招数其实很多人都用过。参与者要想在博弈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公共信息。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实是公共信息,如“面对死亡,每个人都会害怕”、“太阳从东方升起”,对于它们,我们应该加以理性地运用。

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

博弈模型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博弈双方都有公共信息,也就是他们所能采取的策略与各种可能发生的结局不仅为自己,也为其竞争对手所知。但是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很多情况下,局中人事实上不可能清楚关于对手决策的所有信息,有时更会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在博弈中,往往会出现某一方所知道的信息并不为对方所知晓的情况,这时候也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以表彰他们为信息不对称理论所作的贡献。按照这三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信息不对称也即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依据该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交易中的卖方往往故意隐瞒某种真实信息,使得买方最后的选择,并非最有利于买方自己,这种选择就叫做逆向选择。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1970年提出了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

在旧自行车市场上,买者和卖者之间对自行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所售自行车的真实质量。一般情况下,潜在的买者要想确切地辨认出旧自行车市场上车的质量好坏是困难的,他最多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来获取有关自行车质量的信息。

然而,从这些信息中很难准确判断出自行车的质量。因为自行车的真实质量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但这在旧车市场上又是不可能的。

所以,旧自行车市场上的买者在购买自行车之前,并不知道哪辆车是高质量的,哪辆是低质量的,他只知道旧自行车市场上自行车的平均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典型的买者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将他们的自行车撤出旧自行车市场,而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者。

结果是,旧车市场上自行车的平均质量降低,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的较高质量的自行车退出市场。由此,高质量自行车被低质量自行车排挤到市场之外,市场上留下的只有低质量自行车。也就是说,高质量的自行车在竞争中失败,市场选择了低质量的自行车。

这违背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平常人们说选择,都是选择好的,而这里选择的却是差的,所以把这种现象叫做逆向选择。

从上述分析过程还可以看出,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有关,较高的价格诱导出较高的质量,较低的价格导致较低的质量。逆向选择使得市场上出现价格“决定”质量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逆向选择的重要因素。信息不对称的双方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彼此作出了不利于对方的选择,结果导致了双败的局面。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证明了合作是最优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信息的不对称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

美女的烦恼

有一个女孩,每个人都赞叹她的美貌。但令人疑惑的是,这么漂亮的女孩却一直没有交男朋友。其实,这个女孩的爱慕者真是数不胜数,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那些比我有钱的男人,比如巴菲特去追求她。于是这些爱慕者只能长叹一声,转而追求其他女孩去了。

有一天,女孩到纽约观光,真的在华尔街上碰见了巴菲特。巴菲特看到这个女孩后,也颇为心仪,但巴菲特转念一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那些比我年轻的小伙子,比如比尔·盖茨去追求她。于是巴菲特长叹一声,转而与结发老妇相伴去了。

漂亮女孩去微软公司面试时,巧遇比尔·盖茨。面对如此佳人,比尔·盖茨再也不能正襟危坐了,心中一阵激动,但比尔·盖茨转念一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那些比我更强壮的阔佬,比如乔丹去追求她,于是比尔·盖茨长叹一声,埋头继续与司法部周旋。

漂亮女孩去观看篮球比赛时,邂逅飞人乔丹。面对如此佳人,乔丹岂能坐怀不乱?他的脑海中翻起千层浪,但冷静下来一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轮得到我来追?肯定有那些比我更英俊的小伙,比如她的什么同学或同事,早就已经把她追到手了。于是乔丹长叹一声,转身来个空中走步。

从上面这则小笑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美女也有烦恼,而造成这种烦恼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那些对漂亮女孩向往已久的崇拜者们之间,以及和漂亮女孩之间都不能沟通信息。俗话说“好汉无好妻,赖汉娶个花枝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也经常慨叹,一对对恋人是那么的不协调。这种结果就是逆向选择造成的。所以,在爱情婚姻市场上,当你是买家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地收集信息以避免逆向选择。

但当你是卖家的时候,你又会刻意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只把那些最出彩的精华部分提供给对方。因为爱情的市场经济也是契约经济,契约经济讲究合同关系,所谓合同就是结婚证,以领取结婚证的时间为界限,在这之前,所有的爱情都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也就是在契约达成之前,买卖双方总是想绞尽脑汁瞒骗对方。

《情归阿拉巴马》里的女主人公叫梅兰妮,在纽约,没有什么人知道她的来历,只知道她漂亮、聪明、做事干练、惹人爱怜。

其实,梅兰妮出生在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从小就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所以她来到纽约寻找自己的未来。单身女郎的她,事业上顺风顺水,上帝更是偏袒她,让全纽约“万人迷”的单身贵族安德鲁疯狂地爱上她。两个人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随着幸福的一步步靠近,梅兰妮心里的不安和焦急却一天天剧增。

原来,梅兰妮并不是真正的单身女郎,在家乡的时候,她已经和名叫杰克的小伙子结婚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为了得到安德鲁的爱,她对他撒谎说自己一直是单身。但家乡的杰克却始终拒绝和她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不得已,梅兰妮亲自回到阿拉巴马,劝自己的丈夫离开自己……

不过,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有好也有坏,有利也有弊,它既保护你也会伤害你。因为在寻觅爱情的时候,是你自己主动出击,你是卖方市场,这样的话你就会隐瞒自己的某些真实信息。而一旦你寻觅到爱情,两个人真正进入恋爱期的时候,双方的位置就进化成互为卖方市场,就他爱上的并不是100%真实的你这一点来推论,他也不可能是100%真实的他。

但爱情里有时候需要故意的“逆向选择”,不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是故意“反其道而行之”,这和穿衣服是一个道理,虽然今年流行长裙,有的人却选择一条超短裙。这时候的“逆向选择”可以避免潮流引领下的撞衫尴尬,可以凸显自己的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吸引公众眼球。爱情还是需要更多的诚实,哪怕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诚实也比不诚实的收益显著。

小人得志与怀才不遇

在社会上,小人得志与怀才不遇的现象也是人生里逆向选择的表现,有的人努力一生,却一无所获;有的人几乎不用任何努力,便有机遇垂青。在学习上,努力可以让你的成绩倍增,但在社会上,努力与结果并不总是正比例关系,你努力了,不一定会有结果。

中国怀才不遇的鼻祖可以说是屈原了。屈原是我国的大诗人,《史记》载,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自尽。

“怀才不遇”是有真才而没有施展才华的平台、机会和空间,是千里马找不到伯乐的情况。

王先生,原先是一个跨国公司的营销副总监,有丰富的营销和管理经验,能力非常强,业绩也很突出。某企业花了半年时间把王先生挖了过来,并任命他为营销总监。这位王总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颇有成绩。然而,就在大家普遍看好这位年轻的营销总监时,他却毅然决然地辞职而去。

主要原因有四点:

1.企业不信任、不放权,有总监之名,无总监之实,基本上相当于一般的区域经理,总监的工作无法正常有效地开展实施。

2.在讨论企业重大决策时,视王总监的建议为抵触和不服从的表现。

3.在王总监因推行公司已经认可的改革而危及部分人的利益时,公司领导不支持,甚至是将计划放在一边不闻不问。

4.在王总监出现小的工作失误时,公司领导对其全盘否定。

在这种情况下,王总监毅然离去,就是基于“怀才而不遇伯乐”的原因,有力无处使,有力无法使。出于良心和职业道德,王先生三个月来努力把工作开展得“颇有成绩”;但出于长远的考虑,所有“怀才”之人都不会继续待下去的。

今天,我们身处这个人才全球自由流动的时代,面对“怀才不遇”的古老话题,情况也今非昔比了。许多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的观念、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流动的渠道前所未有的宽畅、自由、公正、透明。可以说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怀才不遇的现象有了很大改善。另外,人们面对“怀才不遇”时,不应该抱怨“明珠埋没”,而是要作出新的思考定义。比尔·盖茨说:“生命是不公平的,但你要去适应它。”是的,“怀才”者也要适应环境,否则只能“不遇”了。如果某一环境确实让自己感到“怀才不遇”,就快速离开那里,外面的天地无限广阔。所谓“才”,当然也包括了适应环境、克服困难、脱颖而出的能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也有自己固有的缺点和劣势。才非天生,绝大多数的才能皆为后天所学,由于天赋等各方面的条件,人各怀有其才,只不过“大才”还是“小才”而已。在大多数情况下,“才”无非是人们谋求生存的一个技能。一般的人,只要不自我夸大所怀之才,又能满足自己的生存状态,就不会常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怀才之人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其实就是“供”与“求”的关系,聪明的人,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不在感叹中浪费时间,而是多学几种技能,使自己更加充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怀才”之人。

与怀才不遇相反的情况是“小人得志”,一般而言,在“怀才不遇”的君子眼里,得志的都是小人。比如小人善于拍马溜须,善于吹喇叭抬轿子。但是,为什么偏偏这些人就容易得志?很简单,没有人不喜欢知音。高处不胜寒,位置高高在上的人也希望有朋友,希望得到关心,所以,清高的“才子”当然比不过比较有人情味的“小人”了。

所以小人得志也好,怀才不遇也好,虽然这属于人生里逆向选择的表现,处理这类问题的关键还要看自己的心态。人的成功是一辈子的事情,有的人少年事业有成,却晚景凄凉;有的人年轻碌碌无为,但却大器晚成。与其面对人生里的逆向选择枉自嗟叹,倒不如学学姜太公,踏踏实实地钓鱼。真金不怕火炼,只要你本领过硬,并用心等待时机,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找出隐匿信息,避免逆向选择

二手车市场模型以及“信息不对称”影响了一大批经济学家,大家又相继发现了许多逆向选择。比如在烟、酒等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也是因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隐藏了信息。再如信贷市场中,因为信息不对称,贷款人只好确定一个较高的利率,结果好的、本分的企业退避三舍,而坏的压根就不想还贷的企业却蜂拥而至。

逆向选择理论说明,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低质量的企业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迫使高质量的企业降低质量,与之“同流合污”;高水平的人才找不到工作,而低水平的人却到处耀武扬威;买家以预期价格获得的却是较低质量的产品……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陷入逆向选择的困境。

造成逆向选择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信息隐匿,所以要摆脱逆向选择只有一个途径,就是最大限度地去挖掘信息,尽量多地掌握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

A集团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但是最近老总却陷入烦恼中。公司准备投资一项新的业务,已经通过论证准备上马了,但是几位高层在事业部总经理的人选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一派认为应该选择公司内部的得力干将小王,而另一派主张选用从外部招聘的熟悉该业务的小李,大家各执己见,谁也不能说服对方,最后还是需要老总来拍板。那么,究竟哪一种选择更好呢?

就经验而言,本公司的小王显然经验要丰富得多,小李到此工作属于空降,而小王更具有本土优势,对业务也十分熟悉,但人事这一块,应该还是外聘较好吧,因为老总觉得自己公司活力不足,应该填充些新鲜血液。最终老总拍板,决定用外聘的小李。小李开始正式走马上任。小李的优势很明显,美国著名高校的MBA,完全的洋式经营理念。而小王不过中专毕业,是从底层一步步熬上来的。老总对小李寄予厚望,小李也很努力,开始认真地对公司的人力资源进行诊断,并煞有介事地挑出了一堆毛病。老总一看,心里开始担忧,这些毛病要整改完成,自己公司将会垮掉!时间一久,小李只知道挑毛病,却没有对公司进行任何实际操作,弄得公司人人自危,怨声载道。老总一看,这样不行,于是迫不得已又把小李辞退了,而此时的小王却因为没有得到老板的重视,已经跳槽去别的单位了。A集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最终不但没有给公司带来效益,反而使公司发生了危机。

A集团所碰到的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正是因为彼此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老板不知道小李的实际操作能力,只看到了小李的海外镀金背景,结果弄得自己很狼狈。要解决这种逆向选择问题,其实老板应该给小王和小李每人一段试用期,在试用期内了解他们的隐匿信息,也即实际的工作能力,从而判断谁更适合总经理的职位。

在社会上,谁掌握了隐匿信息,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如果信息闭塞,那么你就会陷入逆向选择的困境。例如,你用很少的钱买了一箱银元,你觉得自己占了便宜,那么此箱银元是真是假的判断就至关重要。一旦是赝品,哪怕它被铸造得再逼真,你也彻底赔掉了,除非你还可以把银元再卖给别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也就是大家对银元都不知道真假,都没有判断银元真假的技术的情况下,这箱银元便会在市场上流通。如果你碰见一个技术高手或者碰见一个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那么你就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再比如,选择一个项目进行投资时,要求花最少的钱带来最大的利润,但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这样的项目,每一个寻求投资的人都会把自己的项目吹嘘得天花乱坠,从项目的技术、团队、市场前景分析到赢利,仿佛只要稍微投点资金,大量的利润便会滚滚而来,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等你忙不迭地投资时,你会发觉项目并不像你们原来谈判的那样,它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可能还没有与当地的政府协调好,开工不久,就被通知停工。这是投资里的逆向选择。这些都是因为你对项目信息没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和了解,没有找出它的隐匿信息。

可见隐匿信息在逆向选择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你能及时掌握全面的信息,就能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即使在逆向选择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保险领域,信息的优势,一样可以尽量避免逆向选择。如果你事先了解了投保人的情况,知道他之所以投保是因为出事的概率比较大,你就可以要求他增加保费或加上其他的附加条款以减少自己的损失。而找出这些隐匿信息的途径也只有一个——实地调查。

利用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是需要我们避免的,但是,反过来讲,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作出正确的决策。

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就是一次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是役,曹操掌握了许攸所提供的信息,曹与袁之间虽然实力悬殊,但曹操的信息明显多于袁绍,他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曹袁之间的博弈中,曹操在信息掌握上显然优于袁绍!我们看一下官渡之战的场面:

建安四年,袁绍组织十万大军,战马万匹,进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企图直捣许,一举消灭曹操。五年正月,曹操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率军东进徐州,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逼降关羽,占据下邳(今江苏邳县南)。接着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严阵以待。二月,袁绍派大将颜良南下,包围了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只有两万兵马,力量对比悬殊,于是采取声东击西、分其兵力的作战方针。四月,率军从官渡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作出要北渡黄河袭击袁绍后方的姿态,袁绍急忙分兵西迎曹军。曹军乘势进袭白马,杀袁绍大将颜良,袁绍闻讯派兵追来,曹军又斩袁绍大将文丑。曹军士气大振,然后还军官渡,伺机破敌。七月,袁军主力进至官渡北面的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八月,接近官渡,军营东西长达数十里。曹操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双方在官渡相持了数月。在这期间,曹操一度准备放弃官渡,退守许。荀彧提出,撤退会造成全面被动,应该在坚持中寻找战机,出奇制胜。曹操依其议。十月,袁绍派淳于琼率兵一万多押送大量粮食,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四十里的故市、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沮授建议袁绍派兵驻扎粮仓侧翼,以防曹军偷袭,遭袁绍拒绝。谋士许攸也提出,趁曹军主力屯驻官渡、后方空虚的机会,派轻兵袭许,袁绍又不采纳。

至此时,双方还是袁绍占据优势,但袁绍刚愎自用的性格使袁军失去了好几次攻破曹操的机会,袁绍的谋士给袁所提出的信息和策略也是真实可行的。许攸见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并告知曹操袁军的虚实,以及袁绍用酒徒淳于琼守乌巢的信息,而乌巢是袁绍的粮食基地。在这场博弈里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曹操此时掌握了袁绍最重要的信息,而袁绍对曹操却不甚知之,此时的曹操已经没有粮饷,如果袁绍率军出击,恐怕历史就要改写。袁绍既不知道曹操虚实,也不知自己的重要军事机密已经泄露。

而另一边的曹操听闻许攸的建议后果断地决定留曹洪、荀攸固守官渡大营,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偷袭乌巢,半夜到达,乘袁军毫无准备,围攻放火,焚烧军粮。袁绍误认为官渡曹营一定空虚,派高览、张郃率主力攻打,而只派少量军队援救乌巢。结果官渡曹营警备森严,防守坚固,未能攻下。同时,曹操却猛攻乌巢,杀死守将淳于琼,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军十分恐慌,内部分裂,张郃、高览率所属军队投降曹操。曹操乘机出击,大败袁军,歼敌七万余人。袁绍父子带八百骑兵逃回河北。两年后,袁绍郁愤而死。此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次博弈中,曹操就是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而取得了胜利。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博弈的双方更难以掌握博弈的结局,因为,双方不但不知道彼此的策略选择,而且对于博弈的结局的公共知识都是不对称的,有的掌握得多些,有的掌握得少些,显然掌握得多些的局中人更容易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