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志存高远,有梦就能圆(1)

莱特兄弟的梦想——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无所谓失败,只要我们在遭遇失败以后肯再试一试,才是最重要的。

莱特兄弟俩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威尔伯生于1867年,奥维尔生于1871年,父亲弥尔顿是当地一个非常有名气的牧师,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

威尔伯和奥维尔兄弟俩从小就十分爱好机械。奥维尔满5岁时,他从一大堆生日礼物中,首先看中的便是一只能够快速旋转并保持平衡的陀螺。威尔伯和奥维尔除了将零花钱用于购买工具和各种材料外,还常常从外面拾一些破铜烂铁回来,放到家里后院的小仓库里。因为他俩喜欢摆弄旧机械,所以总是使满屋子散落着铁钉、铁片、铁丝和发条,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尽管如此,父母并不指责他们,都认为他们兄弟二人虽然顽皮,但是喜爱机械,又富于幻想,任其自由发展下去,说不定将来会有所成就。

威尔伯和奥维尔常常到一位名叫卡莫基的人家里去。卡莫基专门修理各种机械,在他的店里堆满着各式各样的机器,单是这一点就足以吸引莱特兄弟了。再加上卡莫基为人和蔼可亲,常常给他们讲述有关机器的故事。小兄弟俩不仅从卡莫基叔叔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对机械的兴趣。邻居婶婶家的缝纫机踩起来老是嘎嘎作响,以为出了故障,居然让小威尔伯去看看。威尔伯仔细检查了缝纫机,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只是在生锈的地方涂了点油,缝纫机的响声就消失了。修理缝纫机这件事,得到父亲的称赞和鼓励。

小兄弟俩心灵手巧。起初,他们制作了一些玩具。渐渐地,他们对制作玩具感到不满足了,母亲是木匠的女儿,父亲也做过木工活,家里有一套木工工具,父母为了发展他们的才能,便把这套木工工具给他们使用。于是,兄弟俩就利用这些工具,将卡莫基叔叔家里一辆早已不能使用的破旧手推车修好了。

1878年6月,莱特一家迁到了衣阿华州的锡德腊皮兹市。这时,威尔伯11岁,奥维尔7岁。由于家庭经常迁移,不断转学,使兄弟俩的学习受到影响,同时,他们对学校的功课也不怎么重视,倒是对一些新奇的事物十分注意,并且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身为主教的父亲从外地回来时,特地为爱好机械的莱特兄弟带回了一件玩具。这是一个用软木、竹片和薄纸制成的蝙蝠,腹部安上橡皮筋,只要转50次,绕紧橡皮筋,一松手,纸蝙蝠就会飞起来。莱特兄弟在玩这个纸蝙蝠的时候,深受启发。不久,他俩模仿这个玩具,做成了一个比它大一倍的纸蝙蝠,橡皮筋也多了一倍。这个大纸蝙蝠居然也飞起来了。于是,他们又做了一个更大的纸蝙蝠,想让它飞得更高更远,然而,这次纸蝙蝠却没有飞上天空,“啪”的一声栽了下来。父亲知道这件事后,一面赞扬他们,一面解释说蝙蝠的体积太大,重量增加了,单靠橡皮筋的动力是不能使它飞起来的。兄弟俩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莱特兄弟俩中学毕业以后,由于家境的贫困,他们只好去做工挣钱。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也没有忘记对飞行的兴趣,他们常常在一些废旧的物品上安装上可能飞上天空的假想模型。

后来兄弟俩有了资金以后,便自己开了一个自行车修理店,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飞机的问题。这时他们常常去购买大量的书籍,然后学习有关飞行的知识,这为他们以后制造飞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时,人们已经研制了近两百架飞机,有的还装着蒸汽发动机,却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许多人不幸遇难。这不禁让人们怀疑:人类真的飞不起来吗?

莱特兄弟也认识到:飞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业,随时都会威胁生命,但他们更清楚:路是人慢慢走出来的!在总结了前人飞行的经验教训后,莱特兄弟把注意力集中到研究飞机的平衡操纵上。他们特别观察研究了鸟的飞行,并深入钻研了当时几乎所有航空理论方面的书籍。仅1900年至1902年期间,除了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之外,他们还自制了200多个不同的机翼,进行了上千次风洞实验,修正了以前飞行家们的一些错误的飞行数据,设计出有较大升力的机翼截面形状。

1903年,他们终于制造出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载人飞行的“飞行者1号”,并试飞成功。

莱特兄弟坚持不懈地努力钻研,永不言败,终于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

历史经验与智慧:

犯错和失败是常事,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要尽量力争上游。即使试过后失败了,也比不试要好一点。一个人只有在放弃一切,不再挣扎的时候,才算是真正遭遇了打击。所以无所谓失败,只要我们肯再试一试。

居里夫人的事业——把一生献给梦想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一切都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居里夫人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并且是至今获得这种殊荣的惟一女性。她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研究事业,是一个受到世界人民尊敬的伟大女性。

玛丽·居里是法籍波兰人,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聪明好学的玛丽从小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深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在她中学毕业时,与她的哥哥姐姐一样,都得到了金质奖章。

1891年,玛丽进入了巴黎大学最优秀的学院学习。当时的玛丽穿着破旧但洁净的衣服,脸上因长期营养不足而略显苍白。但玛丽学习非常勤奋、刻苦,每天她都是最早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等候上课。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姑娘,在189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巴黎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第二年她又在数学系毕业,获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毕业之后,玛丽认识了法国青年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结婚后便留在法国了。

不久,玛丽接受了一个科学协会委托她测定各种金属磁性的委托书,从此开始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科研工作。玛丽在研究各种放射性矿物时,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铀盐的要强好几倍。她做出初步判断,沥青铀矿中一定存在着某种未知的、放射性很强的元素。为了找到这个未知的物质,玛丽和她的丈夫开始了艰辛的科学研究之路。他们几乎整日呆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工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1898年7月发现了钋,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

1903年,她和皮埃尔·居里以及贝克勒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她与丈夫要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时,皮埃尔·居里在1906年去世了。面对丈夫的逝世,居里夫人忍住失去亲人的痛苦,依然顽强地继续着她和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1910年,居里夫人在德比埃的协作下,提炼出了金属态的纯粹的镭,并测出镭元素的各种特性。1911年,她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当时著名科学家的居里夫人毅然地投入到反侵略的战斗中。她和她的女儿一起利用X射线为伤兵进行医疗诊断,收到了不小的成效。战争结束后,她参加了国际联盟科学合作委员会并担任副主席,从事图书文献方面的国际合作。直到1934年5月,一场大病夺去了居里夫人的生命。

历史经验与智慧:

目标使我们产生积极性,在给自己定下目标之后,目标就会在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是努力的依据,也是对你的鞭策。目标给了你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随着你的努力,你就会有所成就。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目标的,只不过要看这个目标是否能促使我们拿出行动,去追求高素质的人生。

勾践卧薪尝胆——忍受侮辱,担当重任

倒下了能再站起来,或者被人打倒而不认输的人,虽败犹荣。人总归是人,有时我们会遇到挫折,可只要我们振作起来,便不再算失败。

春秋时期,夫差把勾践打败,吴国便趁机要越王勾践夫妇到吴为奴仆。勾践将国事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随他到吴国。于是,夫差便令勾践为其牵马。

有一回夫差大病,勾践便亲自去见夫差,并且当着众人的面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说大王的病不几日就能好转,凑近他身旁告诉他:“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头,这是得了医生所说的‘时气病’,此症一定能够好转,大王不用太担忧。”

几天后,夫差病果然好了,从此他对勾践有了很好的印象。

勾践在吴国吃尽了苦头。两年后,文种又给伯嚭送来珍宝美女,请他在夫差跟前进言。伯嚭进宫见夫差,说道:“勾践事吴两年,服侍大王也殷勤周到,现在您可知道他是真心归顺了吧!大王不如放他回去,要他多多进贡就是了。”

勾践回到国后,不近女色,教养百姓。他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艰苦奋斗。勾践甚至褥子都不肯用,床上尽是些干柴干草,并且用绳悬一苦胆,日日尝之,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昨日受的凌辱与苦难。

勾践亲自参加耕种,王后也亲自织布,以此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文种精通经济内政,范蠡擅长外交和军务。勾践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各司其职。

夫差好色,伯嚭贪财,勾践让人尽量满足他们,还派范蠡物色了越国最美的女子西施,给夫差送去。夫差果然一见倾心,用大量人力、物力建姑苏台,取悦西施。

勾践以为时机成熟,想发兵攻吴。文种进谏道:“吴国府库尚余,加上伍子胥在,足以抵挡三万越甲,伐吴时机未到。”勾践虚心纳谏。

面对越强吴弱的发展态势,伍子胥忧心如焚,劝谏夫差:“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吴患。”夫差充耳不闻,伍子胥愤然道:“大王不听劝阻,不过三年,吴国必为越国所破。”

伯嚭巴不得夫差杀伍子胥,就进谗言道:“伍相国不顾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自己一个人逃命,为报私仇又覆灭了自己的国家。”在伯嚭的谗言迷惑下,夫差终于疏远了伍子胥。又过了两年,夫差带兵攻齐,获胜还师。

文武官员全说恭维话,只有伍子胥在夫差兴头上批评说:“此次攻齐,不过是偶获小胜而已;越国不灭,才是心腹大患。”吴王夫差大怒,令他自裁。伍子胥自刎之前说:“我死后,一定要取出我的眼睛,放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我将看着越兵攻入。”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带着精兵强将在黄池会盟中原诸侯,勾践乘机率精兵五万袭击吴国,打败吴国守军,杀了吴国太子。

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攻吴,把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夫差势单力薄,派公孙雄袒胸露背,跪行至越军求和。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谏道:“当年大王兵败会稽,天以越赐吴,吴王不取,以致有今日;现在夫差兵败姑苏,天又以吴赐越,越岂能不取?大王卧薪尝胆,不就为有今日吗?愿大王三思!”不待勾践点头,范蠡果断地下令擂鼓进兵。

不久,越军灭吴。夫差痛悔自己误信伯嚭之言,而忠言逆耳却听不进,于是他以布蒙面,伏剑自杀,临死前大叫一声:“伍相国,我没有脸面见你啊!”

历史经验与智慧:

有的人遭遇失败之后,从此放弃,随它而去,或者沮丧颓废,这样的人是最惨的。失败了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我们丧失了重新再来的勇气,那么一切就都完了。

韩信拜将——能屈能伸大丈夫

要想能屈能伸就得学会忍,忍气吞声是一种度量,能够克己忍让,是深刻有力量的表现,也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清江市)人,幼年丧父,后来母亲也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

韩信从小只好读书习武,不会种田、做生意,到了无以为生时,只得到邻里家中混饭吃。

一天,韩信遇到一群恶少,其中一个侮辱韩信说:“别看你长得又高又大,好佩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你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牢牢地盯着他看了好久,终于忍了气爬着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市井人皆耻笑韩信,认为他胆小如鼠。这就是“胯下之辱”。

有一次,韩信在水边钓鱼,饿得直冒冷汗,旁边漂洗棉絮的老妈妈发现了,主动分出一些饭菜给韩信吃,连续几十天,每天供给韩信吃的。韩信万分感动地说:“我日后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人家!”

过了一段时间,韩信听说项梁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进,就去投奔项梁的队伍,但一直不被人们重视。项梁在定陶战死之后,韩信继续留在项羽队伍中,也只安排他当个小差。这期间,韩信几次向项羽献策,项羽根本不听。后来进军关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韩信就投奔了刘邦。刘邦封他为连敖(一个管粮饷的小官),依旧默默无闻。

一次韩信触犯军法,同犯中已有十三人被斩首了,当刀斧手来到韩信面前时,韩信看着监斩台上的滕公夏侯婴大声喊道:“汉王不是要争天下吗?那为什么要斩壮士?”夏侯婴大惊,他仔细观察,韩信相貌出众,气宇非凡,便下令为韩信松绑。夏侯婴跟韩信一交谈,大喜过望,便立即向萧何、刘邦推荐。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也并没有特别重用他。

刘邦的丞相萧何,却善于识别人才,他和韩信结识并谈了几次话后,认为韩信是个奇才,就多次在刘邦面前推荐他,但刘邦颇不以为然。韩信见自己在汉王处也不能为用,便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来不及报告刘邦,就亲自连夜追赶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