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远古那些传说,真假渐欲迷人眼(4)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 宿春礼 邢群麟
- 3347字
- 2016-02-29 16:27:51
公元1170年,正当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处于高潮之际,拜占庭帝国皇帝曼奴依尔(1143—1180年)突然收到一封内容离奇的来信。他根本没有听说过写信的人——普雷斯特·约翰,这并不奇怪,但这封信中的离奇内容,着实让他感到莫名其妙。信中叙说的主要内容如下:“如果你真的希望知道我们伟大的国家存在于何方,那么请不要怀疑地相信:我,普雷斯特·约翰……在财富、德行和一切上天赋予的创造力方面都是世所罕见的。72位部族首领向我纳贡称臣……我们神明的权力统治着三个印度邦国,并扩及整个印度,那里是基督信徒圣·托马斯的安息之地。
“帝国神明的影响,通过沙漠地区和靠近通天塔的巴比伦沙丘地带,远达太阳升起的地方。在我们的领土内可以看到大象、骆驼和各种各样的珍禽奇兽……蜂蜜在我们的土地上流淌,牛奶溢满于各个角落……如果您能计算出天空的星座和海中的沙粒有多少的话,你就能由此估量出我们的帝国和国家地域的广阔程度。
“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并将在任何地方保护本帝国的基督信徒。”
曼奴依尔对于信末的署名“普雷斯特·约翰”为何许人也毫无所知,对信中讲述的内容也摸不着头脑。于是,他让人把整封信抄写了若干份,分别致达欧洲各国君主,希望能找出“普雷斯特·约翰”这个神秘人物。但是,欧洲各国宫廷里的王公大臣和饱学之士,也竟无一人知道“普雷斯特·约翰”其人其事。虽然欧洲人对约翰一无所知,但写信人的口气俨然是一个国王或者皇帝。信中提到的他的国家也具有三个特点:地域广阔、生活富足、信奉基督。一时,普雷斯特·约翰其人和他统治的王国,成为欧洲各国宫廷中王公大臣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无数人在四处奔波、寻找,以求解开这个谜团。然而,普雷斯特·约翰的王国究竟在何处呢?虽然如此,在收到这份神秘人物的信十几年后,1217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还是一本正经地致书“印度各邦杰出的圣明君主普雷斯特”,向他表示欧洲兄弟对他及其领导之下的印度兄弟的敬意和问候。
教皇在信中还向这个异邦基督教君主承诺,他要在罗马修建一座神殿,以此表示愿将整个基督教世界联合起来的诚意。这封信写好后,教皇派信使按当时的地理概念送往与埃及毗领的“中印度”,实际地点即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一带。但是,那里根本没有“普雷斯特·约翰”其人和他的王国,教皇当然也没有收到这位异邦基督教君主的复信。
从13~15世纪,欧洲人为寻找这个神秘的王国花了200年时间,却始终没有结果。
在此期间,1220年有传闻说,普雷斯特·约翰为寻求基督世界的统一,曾准备到欧洲与罗马教皇和各国君主会晤,但因蒙古人对东欧地区的进攻而未能成行。普雷斯特·约翰不幸遇难。许多人对这一传闻将信将疑,更多的人则不相信这条传闻,认为法力无边的普雷斯特·约翰绝不会这样轻易死去。他们继续寻找,希求得满意的答案。
1520年,葡萄牙人为把阿拉伯人从红海赶走、独占从苏伊士通向东方的海路,竟然在埃塞俄比亚寻找“普雷斯特·约翰的后裔”,企图利用信奉同一基督教教友的力量,打击阿拉伯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他们认为普雷斯特·约翰是真有其人的,他之所以在信中大谈印度是为了隐去真情。他们在经过考察后得出:埃塞俄比亚就是约翰王统治过的国家。然而,在埃塞俄比亚上至皇帝、下至臣民都从来没有听说过普雷斯特·约翰其人其事。因此,这些学者的发现还缺乏可靠的佐证,无法让人信服。
普雷斯特·约翰真有其人吗?一封没头没脑的信件(但愿不是开玩笑),引得人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苦苦寻找、不断争论、刨根问底。可见,历史上的“问号”太多了,而人们身上的历史探索欲,无疑是历史的幸运。
“彩衣笛手”踪迹之谜
一些学者专家历经多年心血考辨后认为:“彩衣笛手”并不是子虚乌有的杜撰故事,它在历史上是有其人其事的。
在德国哈默尔恩城的“无鼓街”的一个木牌上刻有这样的记载:1284年6月26日,哈默尔恩城的136个孩子,听了一段奇妙的笛音后,被身穿斑斓彩衣的笛手带走,从此杳无音讯……
这种能吹奏出神奇的笛音,使听过笛音的人变得精神恍惚,失去判断能力的人通常都身穿斑斓彩衣,因而被人称为“彩衣笛手”。对于“彩衣笛手之谜”,存在着很多种说法。
在文史界,有人主张“彩衣笛手”纯粹是一个流传民间的类似神话的传说故事,这个民间故事之所以盛传不衰,因为“彩衣笛手”的传说中包含了一个道德哲理,因而它又是一个政治讽喻寓言。
根据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闻:
1284年,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威悉河畔的哈默尔恩城,遭受了一场鼠疫的威胁,民不聊生。
这时,来了一位身穿彩衣而来历不明的陌生人,他以事先商定的款项为酬劳,承诺将城里的老鼠全部赶走。商议好之后,这位陌生人便吹响了手中的笛子,大大小小的老鼠居然鬼使神差地跟着他跑到城外的威悉河里全被淹死了。但是,忘恩负义的市民拒不遵守诺言,迟迟不肯支付报酬给客人。于是,这位“彩衣笛手”随即吹起笛子,城里人家的130个孩子便跟在他的身后,朝着哈默尔恩城东面的哥本山而去,那里大地开裂,将无辜的孩子吞没殆尽。
这个传说故事的目的是要求后人牢记讲究信用、不可忘恩负义的道德规范,并且讽刺了那些只会夸夸其谈而不信守诺言的虚伪君子,它并没有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作为依据。如同欧美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古老传说一样,“彩衣笛手”的故事成为后代许多文人创作的素材。
与上述主张相反,一些学者专家历经多年心血考辨后认为:“彩衣笛手”并不是子虚乌有的杜撰故事,它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事的。
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探究这一历史悬案的莫里斯·谢博尔特为了解开“彩衣笛手之谜”,翻阅了哈默尔恩博物馆留存的大量历史典籍和纪念文物,他认为要了解事实真相,还必须弄清楚笛音捕鼠一事。科学实验证明,“彩衣笛手”用笛子来诱捕老鼠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他利用高频率的笛声使老鼠的神经紧张而产生紊乱,从而诱使它们纷纷拥入河中自杀。历史上,英国就有人使用过一种锡笛,捕鼠人利用锡笛发出的高频率的抖颤声调将成千上万只老鼠驱入陷阱内。在中世纪时代,欧洲大陆鼠害横行,因此出现一个巡游捕鼠人利用高频率的笛声把老鼠引向河中淹死,是完全可能的,不足为奇。
科学实验证明,利用高频率笛音可以使老鼠的神经紧张而产生紊乱。但是否有一种笛音能使人失去判断能力,还有待人们继续调查研究。
至于130个孩子的失踪事件,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根据史书记载:
1284年6月26日,一位名叫施皮尔伯格的人,带领着130位少年向东迁徙,到达波罗的海沿岸的波美尼亚去了。他是一位蓄着胡须、和蔼可亲的老者,曾经是德国的一名地方移民官,在1284年前后经常往来于哈默尔恩城和波美尼亚之间,他的两个弟弟是当地负责转运移民的行政官员,曾在哈默尔恩城附近定居过。
很显然,也许当时确实发生过130名少年失踪的事件,恰好又有一位神秘的捕鼠人出现,于是两件事混为一谈,成为了一段神秘的往事。经过多年的流传演绎,最终成为了“彩衣笛手”的传奇。
另据史料记载:当130位孩子失踪时,施皮格尔伯格也一时不见了踪影。1284年7月8日,在孩子们失踪后的第11天,有人亲眼看见施皮格尔伯格在德国的什切青港(今属波兰),什切青港作为当时移民的必经之地,距哈默尔恩城大约250英里,恰好为10天左右的行程。13世纪时,当时人口稠密的许多德国城镇有不少移民,地域广袤的东部被称为“福地乐土”,那里盛产小麦、蜂蜜、肉类,因而人们迫切希望向东迁移。当地居住的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也欢迎来自德国的移民,因为他们的到来可以增强防卫力量,用于阻挡来自俄罗斯的侵扰与掠夺。于是,受王公贵族的支持怂恿,当时德国东迁的移民不断增加。在此历史背景下,施皮格尔伯格带领130个孩子东迁可以说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然而不幸的是在东迁途中,他们所乘坐的航船在波罗的海海岸附近沉没了,施皮格尔伯格与130位少年一同罹难,无一人生还。
当然,以上都是人们的推测而已。直到现在,大量的学者仍旧在寻找“彩衣笛手”之谜,希望找出130个孩子到底走向了何方。现今,这个未解之谜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到哈默尔恩观光旅行,其中不乏研究“彩衣笛手”谜底的有心人。或许杜撰彩衣笛手这一奇谈的哈默尔恩人的先辈们也未曾想到,这无心之举竟然为他们的子孙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并让哈默尔恩名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