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年轻人要知道的场景口才常识(13)

警:“我们知道不是你一个干的,不说出同伙只好由你一人顶罪了。”

犯:“我说……是他下的手,我只帮了忙。”

警:“那人是谁?”

犯:“是我表哥。”

刑警队长就是这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旁敲侧击,话中有话使罪犯的防线彻底崩溃了,不得不如实交代了这起命案的经过。

17.反诘进攻,出其不意

反诘进攻,是辩论的基本语言技巧之一,它是修辞学上的反问在辩论中的运用。所谓反诘,就是从反面提出问题,用否定的疑问句来表示肯定的语气,或者是用肯定的疑问句来表示肯定的语气。反诘进攻,往往能比正面提问更有力量,更能表达爱憎之情,更具有强烈的批判和讽刺作用。很多时候,还可以用反诘转守为攻,造成心理上的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气势,置对方于被动的地位。

反诘进攻的具体表现形式很

多,下面从不同角度介绍几种。

(一)肯定式反诘

就是以反问的形式,肯定或强调自己的观点。

亚洲大专学生辩论会决赛时,正方同学发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发展旅游业是弊多于利的话,那么,为什么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参加这次辩论比赛的中国、新加坡、香港和澳门都在发展旅游业呢?难道这些国家和地区那么多领导人都是愚不可及的吗?”这段话就是以反问的方式,肯定了正方“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的观点。

(二)否定式反诘

就是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对方的观点。

在“文革”中,一些人企图诋毁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借以批判彭德怀。在一次批判会上,彭德怀义正词严地反问道:“请问,‘九·一八’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是谁招致来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又是谁惹出来的?”

18.放大法辩论技巧

放大法是引申归谬法的发挥。不同之处在于不仅归谬,而且按照荒谬的逻辑,推而广之。对论敌隐蔽的荒谬点,扩大其范围,加深其程度,强调其性质,使其荒唐之处暴露无遗。

扩大法就是利用反对派论点中隐含的前提,加以扩大,推出明显荒唐的结论,却又符合对方的逻辑,使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

19.无中生有法辩论技巧

这种方法总体说来,主要是利用对方的观点,使其向着条件外的绝对方向发展,将问题绝对化,或者故意曲解对方言论中的某些概念,人为地“凝练”出明显错误的道理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例来,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这种技巧往往是在对方的观点正确或基本正确,从正面反驳可能性不大时,有意首先承认其观点,然后举出一项反例来“证明”之,这个“反例”就是其观点绝对化了以后的产物,通过一个绝对化的错误,证明其观点的“错误性”。比如某次主题为“重奖奥运冠军是合理的”辩论赛,正方在辩论过程中提出了如下论述:

“体育作为人类一项广泛开展的活动,必须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

这个推论实际上应该说是成立的。但如果肯定这个推论,“重奖奥运冠军”这种精神与物质结合的做法也就有了理论基础。反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同意的。

所以,反方就从这个推论出发,有意加以“歪曲”,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从而引起了观众热烈的反应,打乱了正方的战略计划。他们是这样反驳的:

“那么是不是应该把奥林匹克旗帜上那五个象征着五大洲的圆环中间都加上五个方孔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正方的观点呢?”

这句反驳其实是无中生有,是对正方所要论证的观点的有意扭曲,但是,由于应用得法,简洁有力而又幽默诙谐,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0.引向未来法辩论技巧

在现实和历史无法置辩时,可以将思绪引向未来,以发展的观点立论,给予针锋相对的反驳。这种反驳是建立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之上的,预见是新的思想和观念的产物。预见时在思维中出现了由因果联系构成的事物发展环链的模式,同时还从人们过去在因果联系中反复出现的现象,找到了它的规律性。可以利用一环又一环的模式化的环链,预计出最后一环出现的论断,反击论敌。

实验物理大师法拉第有一次在大庭广众中作电磁学的实验表演。实验刚结束,忽然有人站起来高声责问法拉第:“这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不假思索地回答:“请问,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在这里,法拉第把科学比做初生的婴儿,借此说明,科学正像婴儿必然要成长为前程无量的成年人一样将发挥巨大的历史作用,所使用的就是引向未来法。

21.紧追法辩论技巧

这是一种对付辩论对手纰漏的非常常见的方法。当辩手的纰漏被我方发现,就该反击,一路穷追猛打下去,一方面把没有能引起观众广泛注意的漏洞明显化,使人们都注意到对手的错误;另一方面使其在既不能承认其错误,又无法回避事实的情况下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这种方法的技巧并不是很复杂,问题主要在于要对对手的差错有绝对的把握,确信不会是有心设计的骗局,然后充满自信地拿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势来,利用已经占到的先机,直捣黄龙。

1990年亚洲大专辩论赛上南京大学与台湾大学争夺冠军,

辩题为“人类的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反方台湾大学,在论证其观点时出具了一个数字:“全世界每一天要发生12场战争。”这个数字显然是不准确的。南京大学立刻抓住漏洞,不但当即予以指出,在之后的辩论中也反复提及台湾大学这个不准确的数据,紧逼不舍,造成了台大的被动。

在北大首届辩论赛中,国政系与历史系就“仓廪实而知礼节”展开辩论。正方历史系队在论证物质与文化的关系时,提出:“在德国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产生了巴赫、贝多芬、门德尔松等伟大的音乐家……”

反方国政系立刻抓住正方论据中出现的“贝多芬”的名字,发起反击:“正方错了,贝多芬恰恰是在贫困交迫的情况下才写出《命运交响曲》这样辉煌的作品的!”

正方错上加错“那他也必须在吃饱饭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创作呀!”

反方步步紧逼“那么请问贝多芬是在哪一顿吃饱了之后才写出《命运交响曲》的?”

以上五种方法仅仅是“以逸待劳——捕捉漏洞法”的一般技巧,大家可以在实战中总结更多更有力的方法来。

22.偷梁换柱法辩论技巧

“偷梁换柱”是采用一个与原论题有直接必然联系而又不同于原论题的新命题来代换旧有的论题,从全新的角度出击,力图克敌制胜。新采用的命题应该满足下列条件:有A(旧命题)必然导出B(新命题),B是A的结果。证明了前提,则结果成立;证明了结果,前提存在成立。由此及彼,通过论证有利于我方的论断的成立来证明旧有命题(与我方采纳的新论断有必然联系)成立。实际上就是利用证明结果的正确性而“导出”原因也是正确的(逻辑未必正确,但在辩论中常常都是有效的)。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中,复旦大学就曾经成功地运用了由此及彼的方法击败实力雄厚的台湾大学勇夺桂冠。在大专赛决赛中,辩论的主题为已经辩了几千年而久辩不息的“人性”论,作为正方的台湾大学认为“人性本善”,反方复旦大学则认为“人性本恶”。我们知道,要想驳倒人性善论,使人性恶论得以成立,就无法避免地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人性是恶的,为什么社会上还会有那么多的善行存在?想从正面来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是十分困难的。针对这种情况,复旦大学并没有墨守成规,一味在“人性恶论”上下工夫,而是独辟蹊径,将立论的重点放在了“人性虽恶,但教化可以向善”的角度上,把原论题中的人性恶这一中心变成了新论题中一个条件,根本不作重点地证明,而是立足于教化向善的“人性向善”论去和台湾大学“人性本善”辩论驳。实际上遵循了这样一种设想:假使人性已经善了,何以又要教化,又要向善呢?这样就把原本十分棘手的问题化解,并制造了一个新的烫手的“热山芋”扔给了台大。

23.诉疑型辩论技巧

这种技巧的要点是:①找出与诡辩者利益相关的事例;②采用诡辩者使用的方法来解析事例,并仿照对方的表述形式;③在论述中加入疑问的语气,显示得有理有利有节。例:

A:你有点不够朋友。

B:何出此言?

A:你在戏院工作,完全有能力给我弄点免费票,可是你从来没干过。

B:你也有点不够朋友吧?

A:我怎么了?

B:你在银行工作,完全有力给我弄点免费钞票,但是你做过吗?

在这个例子中,B使用的就是诉疑型仿体技巧。指出对方的谬误,但仍留有一定的余地。使用疑问的口气,不会使对方过分难堪。这种技巧最适合适用于一些需要注意把握分寸的场合。

24.反难型辩论技巧

这种技巧要点在于:①选择与对方有利害关系的事例;②采用对手使用的方法解析事例,并仿用诡辩的表达形式;③在论述中强化肯定的语气。例:

A:别穿高跟鞋,穿高跟鞋的女孩轻浮。

B:凭什么这样说?

A:穿高跟鞋当然脚尖颤颤,怎么能站稳?一绊到石头,自然就会跌倒,这不就是轻浮吗? B:那你以后不许擦头油,擦头油的男孩滑头。

A:胡说!

B:擦上头油当然乌发溜溜,怎么能不油滑?落上苍蝇自然会被滑倒,这就是滑头的铁证!在这种技巧的应用中,特点是用对方自身设定的逻辑来限制对手,效果要比诉疑式强烈一些,一般用于不需要很留有分寸的场合。

25.反责型辩论技巧

要点在于:①选择与诡辩者有较强利害关系并具有可表演性事例;②以意外的可感性活动使诡辩者窘迫;③采用诡辩使用的方法并仿用表述形式,对该活动做出解释。例:

A:洗完手再吃饭。

B:我才不洗呢!

A:为什么?

B:洗净了,还会脏的,何必多此一举?所以,我不干这种傻事。……喂,你拿走我的饭菜干什么?

A:吃饱了,还会饿,何必多此一举?所以,别干这种傻事。

这种技巧突出特点是兼有表演性,在行动上给对方以某种嘲弄,从而诱使他反问。一旦反问,便会发现自己上当了。一般说来,这种做法具有责罚、激怒和引诱的意味,只有这样,才会使对方无法按捺怒火,跳起来责骂,从而钻进设计好的圈套中去。

26.诱导明理法辩论技巧

诱导明理法是针对对方的错误观点,步步引诱造成对方言论前后矛盾而使其明理的一

种辩论方法,例如:

一个年轻村民,带妻子去人工流产。妻子不愿意,别人劝说也不听,他直接去找医生。村民:请给我妻子做人工流产。她虽然是头胎,但是个女胎,所以我要她来做流产。

医生:你为什么不要女胎?

村民: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女孩子长大了总归是别人的。

医生:我有个八岁的男孩子,等他满了十二岁,我就送他到五台山当和尚。

村民:这么好的儿子,为什么去出家?

医生:因为他不能传宗接代呀!

村民:这孩子有生理缺陷吗?

医生:那倒没有。

村民:那他怎么不能传宗接代?

医生:因为他长大了找不到对象。

村民:这么乖的男孩子,怎么会找不到对象?

医生:到那时,社会上只有男人没有女人了!

村民:哪会有这种事?

医生:女孩子长大了要出嫁,所以都被当爸爸的强迫“人流”了。

村民:啊!我们……

诱导明理法先不说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有意诱导对方步步前进,最后使其感到“此路不通”。此法寓教育于辩论之中,让对方易于接受。

27.以牙还牙法辩论技巧

以牙还牙法,就是在辩论中,不去正面否定对方论点的荒谬,而是用相同事例还给对方一个荒谬,用以驳倒对方的一种方法。

据说,某个大旱之年,一能说会道的老农到县衙呈报灾情,请求减征赋税。县令问道:“今年麦子收了几成?”老农答道:“三成。”“有七成的年景,竟敢谎报灾情,真是胆大包天!”老农想了一下说:“我活了150岁,还未见过这么严重的灾情呵!”县令惊问道:“你有150岁吗?”老农不慌不忙地说:“我70岁,大儿43岁,小儿37岁,合起来不是150岁吗?”县令大声吼道:“哪有你这样算年龄的!”老农反问道:“哪有你那样算年成的!”

县令无言了。

以牙还牙法在辩论中足显力度,常常会置强词夺理者于“死地”。它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对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8.归谬制人法辩法技巧

归谬制人法,就是先假定对方的命题为真,然后以此为前提进行推论,将它推向极端,推出明显的荒谬结论使其难堪的一种方法。

古时候有个富翁死了,其妻同管家商量,要用活奴给他陪葬。富翁之弟是个有识之士,反对这样做。他嫂子坚持道:“你哥哥死了,在地府无人侍奉,我们决定用活奴陪葬,谁阻拦都不行。”其弟便改口道:“还是嫂子和管家虑事周全,用心良苦,可见嫂子同兄长夫妻情深,管家对主人忠心不二。既然要用活人陪葬,不过,让别人去服侍兄长,我们不放心,倒不如嫂子和管家去陪葬,兄长定会非常满意的。”其嫂和管家哪愿去死,只好把活人陪葬一事作罢。

归谬制人法的运用,要注意相同性质的谬论的可比性,若将两件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便收不到以谬制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