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礼物(2)

用心不专是一个人生活中的大忌。一事无成是人常常用心不专的恶果。歌德教导我们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着这匹,就会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在你的身边肯定有许多庸人,你仔细想过没有,他们为什么会学无专长,一生碌碌无为?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庸人的突出特性就是难以专心致志。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去竭尽心力,于是就像凿井,他们花厂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也不愿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所以,他们最终喝不到甘甜的井水。

你要牢记:专心成就人的事业。

1945年7月的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世界第一枚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沙漠爆炸。40秒钟后,强烈、持久、令人可怕的爆炸声传到了基地营,第一个有所反应的是193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恩里科·费米。他先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碎纸片举到头顶撒下,碎纸纷纷飘到他身后约2米处。经过一番测算,费米宣称这颗原子弹的威力相当于1万吨黄色炸药。数星期后,精密仪器对震波的速度、压力进行分析,果然证实了费米的准确判断。

然而,事后费米夫人问他爆炸时的情景,费米竟说他曾看到闪光,但并没有听到声响。“没听到声响,这怎么可能呢?”他的夫人惊愕了。

费米解释道:“我当时只注意撒小纸片了……”

你瞧,当原子弹爆炸时,费米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撒碎纸片上,竟然连眼前“一声巨大的霹雳”、“威力相当于几千万颗巨型炸弹爆发出的、令人可怕的爆炸声”都没听到,这是一种多么罕见、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专注力啊!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简单透明的,所以做起事来都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而人心又是不可一分为二的,因此,能解决问题的最好最快的途径就是专心。

爱迪生是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他是个工作狂,其专心致志的程度令人生畏。

爱迪生之前,莫尔发明的电报早已问世,但爱迪生:立志发明一种更为经济实用的新型电报机,于是他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他废寝忘食地工作,有时一个星期也不离开实验室,饿了啃几口面包,渴了喝几口清水。他养成了一种忘我工作的习惯,他的同事都说没有时间概念。 就是在结婚当天晚上,他也因突然想起了一个关于自动电报的想法,抛下新娘,一头钻进实验室,继续他的研制工作。新婚之夜,新娘竟然独自一人空守洞房。直到午夜,爱迪生才被人劝出实验室。

此间,爱迪生不仅经历实验上的失败,而且穷困也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他甚至没有钱呈递他的专利申请。但这一切都没有让爱迪生灰心,他不会在苦难面前低头。最终,专心致志和百折不挠这对“孪生兄弟”使爱迪生事业有成。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最大的毛病便是:常常以为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而导致了工作中分散精力,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当我们戴一顶新帽子或穿一件新衣,总以为引人注目了。其实这完全是自己的臆想。如果真正有人注意我们,那大概是因为我们的自我感觉是我们表现出一种可笑的态度,而不是由于衣服。

同样的原因也可以应用在我们的工作中。如果某人十分专心于他的工作,你绝不能使他感觉不安,因为他甚至不觉得有人在身旁。假如有人看你工作,你便觉得不安,解救的方法是专心去做得更好些,而不要勉强克制自己的不安。如果你晓得自己做得很好,人家看你时便不会感觉不安的;这种不安是因为你怕工作做得不好,怕弄出错处,怕别人看出你秘密的思想,于是引起你脸红手颤,声音颤栗,这些行为都是你怕显露出来的。但是正因为你害怕才越发显露出来。

因此,专注成了医治工作狂躁症和工作厌恶症的良方,因为当一个人集中精力专注于眼前的工作时,就会减轻其工作压力,做事不会觉得令其生厌,也不再风风火火和毛躁。由于工作的专注,还能激发一个人更热爱公司,更加热爱自己工作,并从工作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为了摆脱工作中的烦恼,年轻人一人来到了远方的一处山间小屋。

夜晚,他凝视着火焰,第一次发现小屋里的壁炉如此精巧。

壁炉是用大大小小的石头砌成的,石头之间只涂了很少的石灰。看得出,当初砌壁炉的人曾非常细心地挑选、打磨和堆砌每一块石头。 从这个让人惊叹的作品中,年轻人就能看邮那位石匠是成功的。在那些时刻,他一定是全神贯注于手头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享受。

现在想来,他发现每当自己能够把握此刻的时候,都会对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更清楚、更专注。在那一刻,他其实很像那位修建壁炉的工匠。

现在他终于明白,从小时候起,老人一直想告诉他的是什么了。

礼物就是把握此刻,全神贯注于正在发生的事,珍惜和欣赏每天得到的东西。

心系光明带来快乐

在《礼物》中,作者写道:老人与年轻人相处久了,已达到了“心有灵犀”,相知甚深的地步。一天,年轻人又来到了老人这里,一看到年轻人满面笑容、神采奕奕的样子,老人就知道他已经找到那个礼物了。

果然,年轻人兴奋地说“我想通了,给自己的礼物就是当前这一刻。现在我明白了,把握此刻就是专注于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时,老人又提示说:“那么当你领悟到‘把握此刻’的时候,你是在想那些好的事情,还是那些坏的事情呢?”

“虽然当时还是有些事情挺糟的,但我想的只是那些好的事情。”年轻人答道。

老人说道:“那你现在应该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中,只要你专注于此刻美好之事,就能感到更加幸福。这将给你所需的力量和自信,去解决任何不妙的难题。年轻人又想了想,“确实如此。在情况不好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就想起糟糕的事情,结果感觉很沮丧、很灰心。”

“这是人之共性。实际上,真实的生活就是好坏参半、对错交杂的。关键在于你以何种心态去看待它们。

你越是想象那些好的事情,你的工作效率就会越高,也会变得更成功。”

“你越是老想着那些错误的往事,”老人说道,“你就会逐渐地丧失自己的信心。因此,当你发现自己处于不顺的环境时,努力去发现其中充满希望的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即使这方面很难被发现。然后,你要发掘自己在这些好的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重建信心。”

曾有两个人从铁窗朝外望去,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地的泥泞,另一个却看到满天的繁星。

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究其一生都在研究人类及其潜能,他曾经宜称他发现人类最不可思议的一种特性——“人具有一种反败为胜的力量。”

有关瑟尔玛·汤普森女士的真实体验将会很好地印证这一发现。

战时,她丈夫驻防加州沙漠的陆军基地。为了能经常与他相聚,她搬到那附近去住,那实在是个可憎的地方,她简直没见过比那更糟糕的地方。她丈夫出外参加演习时,她就只好一个人待在那间小房子里。热得要命——仙人掌树荫下的温度高达华氏125度,没有一个可以谈话的人。风沙很大,所有她吃的、呼吸的都充满了沙、沙、沙!

她觉得自己倒霉到了极点,觉得自己好可怜,于是她写信给她父母,告诉他们她放弃了,准备回家,她一分钟也不能再忍受了,她情愿去坐牢也不想待在这个鬼地方。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三行,这三句话常常萦绕在她心中,并改变了她的一生:

有两个人从铁窗朝外望去,

一人看到的是满地的泥泞,

另一个人却看到满天的繁星。

她把这几句话反复念了好几遍,她觉得自己很丢脸。决定找出自己目前处境的有利之处,她要找寻那一片星空。

她开始与当地居民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令她心动。当她对他们的编织与陶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时,他们会把拒绝卖给游客的心爱之物送给她。她研究各式各样的仙人掌及当地植物。她试着多认识土拨鼠,她观看沙漠的黄昏,找寻300万年前的贝壳化石,原来这片沙漠在300万年前曾是海底。

是什么带来了这些惊人的改变呢?沙漠并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只是我自己。因为她的态度改变了,正是这种改变使她有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她所发现的新天地令她觉得既刺激又兴奋。她着手写一本书——一本小说——她逃出了自筑的牢狱,找到了美丽的星辰。

瑟尔玛·汤普森女士经历告诉我们,要想赢得人生,就不能总把目光停留在那些消极的东西上,那只会使你沮丧,自卑,徒增烦恼,还会影响你的身心健康。结果,你的人生就可能被失败的阴影遮蔽去它本该有的光辉。

中国明代的一位文学家陆绍珩还说过,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要敢于“放开眼”,而不向人间“浪皱眉”。

“放开眼”和“浪皱眉”就是对人生两面的选择。你选择正面,你就能乐观自信地舒展眉头,面对一切。你选择背面,你就只能是眉头紧锁,郁郁寡欢,最终成为人生的失败者。

“要看到人生中光明的一面。”一个年轻人对他的牢骚满腹、愁眉不展的朋友说。“但是,没有什么是光明的。”他的朋友心事重重地回答。“那就把不光的一面打磨一下,让它显出光亮不就得了!”只要事事具有这种光明而积极的心态,即使再大的挫折也能承受和克服,而且也将赢得人生更大的成功。

有一位银行家,在51岁的时候,财富高达数百万美元,而到52岁的时候,他失去了所有的财富,而且背上了一大堆债务。面临巨大打击,他没有颓废也没有悲观失望,而是决定要东山再起。不久,他又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当他还清最后300个债务人的欠款后,这位金融家实现了他的承诺。有人问他,他的第二笔财富是怎样积累起来的。他回答说:

“这很简单,因为我从来没有改变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的个性,就是积极乐观。从我早期谋生开始,我就认为要以充满希望的一面来看待万事万物,从来不要在阴影的笼罩下生活。我总是有理由让自己相信,实际的情况比一般人设想和尖刻批评的情况要好得多。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到处都是财富,只要去工作就一定会发现财富、获得财富。这就是我生活成功的秘密,记住:总是要看到事物阳光灿烂的一面。

有这么一个近似于文字游戏的论述。吃葡萄时悲观者从大粒的开始吃,心里充满了失望,(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小)而乐观者则从小粒的开始吃,心里充满了快乐,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大。悲观者决定学着乐观者的吃法吃葡萄,但还是快乐不起来,因为在他看来他吃到的都是最小的一粒,乐观者也想换种吃法,他从大粒的开始吃,依旧感觉良好,在他看来他吃到的都是最大的。

悲观者的眼光与乐观者的眼光截然不同,悲观者看到的都令他失望,而乐观者看到的都令他快乐。如果你是那个悲观者的话不妨不用换吃法,而换种眼光吧。

有一个渔夫,这一天没有去下海捕鱼,而是在岸上找了一个地方躺下,睡着了,而且睡得很香。

有一位来此观光的哲学家看见了这位渔夫,像所有受文化知识熏陶的人一样,他看见这个渔夫睡在这里,觉得他很可怜,于是,他就走过去,结果惊醒了渔夫。

那个哲学家和渔夫就攀谈了起来。

哲学家问:

“你今天为什么不下海捕鱼呢?”

渔夫没有正而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了哲学家一个问题:

“那你说说,我今天为什么就要下海捕鱼呢?”

哲学家可能觉得渔夫问的这个问题好奇怪,他不加思索地就说:

“捕到鱼你就可以卖很多的钱!”

“那,我卖很多的钱又是为了什么呢?”

“你有了很多的钱,你就可以好好事受生活,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那个渔夫笑了,说:“刚才我就是在这儿无忧无虑地睡觉,是你来了打破了我的好梦!”

那位渔夫和哲学家对于生活的理解完全不同,这取决于他们两人看待生活的角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可见,生活得快乐不快乐,全在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乐观的人是这样看待生活和问题的,他们总向看,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主宰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此外,拥有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意味着拥有生命中最美妙的时光。

剑桥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常告诉学生: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令人烦恼不已,但换个角度,你就会发现这正是生活的美妙之处。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

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你的生活就会闪耀着艺术家才华的光辉,你的生活会更快乐。

从前,一对夫妻居住在一个城镇里。一天下午,有位朋友把头探出他们厨房的窗口,嘴里说道:“从这儿望出去没啥看头,是不是?” 他们住的地方差不多仍是旷野一片。但是,那位朋友的那番评语着实让他们吃惊不已:因为他们喜爱这窗口的景致。夫妻俩尽力让自己用朋友的眼光去观察它——一条直通通的地平线、一座水塔、十来棵三角叶杨、若干间屋舍和平展展的一片收割后留着茬儿的麦地。笼统来说就是这么多。然而,当这些景物第一次扑入他们的眼帘的时候,它却给予了夫妇俩无数绮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