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说好开场话,轻松赢好感(2)

范曾的演讲雄辩而不失幽默,自信而略带疏狂,倾倒了众多听众。有记者就傲气这个问题采访范曾时,他说:“我认为傲气不过是别人的观感,对我自己来讲,仅仅是从我所好,我行我素而已。别以为我傲气总有他的原因,比如我曾经说过,‘我的白描功力可以说国内无出其右者’,报纸上登出来了,说范曾太狂了。其实,这是个事实,这怎么叫骄傲呢?我觉得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应该受到尊重,不应该受到批评。说我狂,也是对我的一种表扬。做到狂这是很不容易的,李太白讲‘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蒲松龄也讲‘遄飞逸性,狂固难辞’,这样的人才够称上狂,我觉得我还得进一步提高呢。”

范曾很讨厌虚伪的粉饰,他从来都真情流露,豪情满怀。他的真情流露,也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了自己的真诚和幽默。

在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执教50周年的纪念会上,应邀出席的范曾曾作过一次别致的发言:“你们知道今天参加大会的人,谁的数学最差?就是在下!数学是什么,它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它摸不着、看不见、说不清,却无处不在。纤维丛是什么?我问过胡国定教授,他说纤维丛是什么很难说清,后来我又问杨乐,杨乐说:“它到底是什么,说了你也不懂,”大家忍俊不禁,而陈省身先生竟笑得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范曾是个大画家,即使对数学是门外汉,也不影响他高超的画艺。他承认自己并不是什么都懂,用自己对数学的一窍不通同陈省身的博太精深作比较,用自嘲来表达对陈老的崇敬,他适时收起他的狂傲不羁,用谦逊自知的一面赢得诸位数学家的好感。

由此可见在不同场合说不同话的重要性。在饭局中,掌握这种能力的人最受欢迎,但是一般人都需要心理上的调整和不断地实践历练,才能够慢慢培养和获得这种能力。

照着以下的方法自我调整,就能让饭局上的人际关系更迈进一步:

1.把架子放下

不管是什么身份,如果想要受人欢迎,就得放下身段和面子,给人亲近感。想想看,谁会愿意去接近一个成天紧绷着脸、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人。

2.把话说得亲切点儿

话说得太高雅了,就会拉开距离。“嗨!穿得这么美干什么?要迷死人啊!”这句恭维话就比“嗨!你今天穿得非常漂亮”要亲切很多。

3.装疯卖傻不一定不好

没有人喜欢成天面对着一本正经或者苦瓜脸,偶尔装点儿疯,卖点儿傻,就算嘴上讲着歪理,也不会有人怪你,反而会跟着插科打诨一番,气氛就融洽多了。

4.谁都不爱好为人师的人

就算再有道理也别把话说得硬邦邦,不留余地,不仅让人听了不舒服,也让人没法往下接话。在朋友之间说理,点到为止,成天婆婆妈妈的,给别人灌输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让别人认同自己,反而会使人对你退避三舍。

5.热情的关心最能温暖人心

朋友遇到麻烦需要有人帮助时,尽管举起手来大声说:“让我来!”平日里时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联络联络感情,别在有求于人时才登门拜访。

另外,交往中多体贴对方,多点嘘寒问暖,对方是能够感受到你带给他的温暖的。留心对方的爱好,关注对方穿戴上的变化,记住对方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这样细心认真地交往,对方会觉得你很在意、关心他,也会拿出更多的时间与你相处,进而加深双方的了解,有越来越多的话题和谈话兴趣,你也会因此受到对方的热情“回馈”。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不涉及利益这种不可避免的实际问题,但实际问题并不代表是不好的、不积极的,也并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以“得”和“失”来衡量。人是群居动物,社交的一层重要意义就是通过满足相互情感和物质交流的需要,来达到更多的心理共鸣。

人们对于自己看起来顺眼、聊起来顺心的人,总会抱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一旦对方有需要自己出一臂之力的地方,也大都会热情相助。这个时候,那种“好感”也就成为一种你可以使用的力量。社交能力带来的友谊和利益的双赢,是人体现自己获得认可的最直接的方式了。

能够把握细节的人最容易打动人心

生活中,我们把对细节的注意称为敏锐、殷勤或体贴。小心经营细节可以赢得他人的好感和支持,这是所有以细节取胜的有心人都懂得的道理。

柯立芝任副总统时,他在一次参加阿拉巴马州土斯凯其公立医院献礼,就曾十分小心地改变过一项计划。本来应该由阿拉巴马州州长来搭乘柯立芝的专车,但柯立芝考虑到州长的处境——这是在州长自己的辖区内,于是柯立芝改变计划,自己去搭州长的车。

这确实是一件小事,但小事不小。正因为从诸如此类的小事中看到柯立芝的细心之处,才使得更多的人愿与他结下深厚的友谊,从而帮助他迈向成功的彼岸。

饭局上在和从未谋面的人打交道时,对各方面细节的注意会给你加分不少。细心在于从各个微小之处表现出你对他人的关心、钦佩和喜欢,并体现出真诚,达到让对方感动的目的。要知道,因为彼此还不够熟悉,对方只能从你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推断你对他的态度、你的性格,以及你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在你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你有意无意做出的各种言谈举止正是出这些判断的重要依据。如果你能在细节上将他征服,那他就很容易从内心深处接受你。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各种饭局场合认识朋友,建立友谊。只要你有意与别人交往,善于打开别人和自己的心扉,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饭局中,让人人满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但你可以努力去做,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切实了解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价值取向、喜恶。只要能关注细节,围绕着对方的需要说话办事,你的期望也会成真。

华人首富李嘉诚早年只是一个小小的推销员,他曾经为公司推销过白铁桶。当时,有一家刚落成的旅馆正准备开张,这正是推销铁桶的大好时机。李嘉诚的几个同事领功心切,先后找到旅馆老板进行推销,不料都碰了一鼻子灰,无功而返,原来老板已有意与另一家五金厂合作。知难而退的同事都怂恿李嘉诚出马,李嘉诚也觉得放跑这条大鱼实在太可惜。

与其他同事做法不同的是,他并不急于去见老板,而是先与旅馆的一个职员交上朋友。然后假装漫不经心地与他吃饭聊天,从职员口中套知老板的有关情况,以选择突破口。职员在饭局上无意中谈到老板有一个儿子,整天缠着老板要去看赛马。老板很疼爱他,但旅馆开张在即,诸多缠身,根本抽不出时间。职员原本是当做趣闻说起这件事,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嘉诚感觉他已经找到了打开老板心房的钥匙。

李嘉诚让这个职员搭桥,自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去马场看赛马,老板的儿子喜出望外,兴高采烈。李嘉诚的举动感动了老板,老板不知如何答谢,于是同意从李嘉诚手中买下了580只白铁桶。

案例中李嘉诚的高明之处是把握住了细节,用细节来打动别人。李嘉诚从职员的口中得知老板很疼爱自己的儿子,并且知道了老板的儿子喜欢每天缠着这个老板去看赛马,并且老板抽不出时间陪儿子看马。于是,李嘉诚就把握住这个细节,自己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去看马。这种细节上的处理,立刻打动了老板,李嘉诚因此而推销出580只铁桶。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和微妙,甚至决定着我们的事业乃至人生的成败。李嘉诚的发迹史中,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理解别人,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结交很多的朋友,这样才能得道多助。

在饭局上,细心聆听对方的每一句话,了解对方最关心的问题,并且记在心里,选择合适的时机关心对方,满足对方的需求,从他的立场出发,多说体恤对方情绪的话,打好感情牌,以从细微之处打动对方。交谈时,以对方为中心,采取能增进彼此感情的谈话口气、态度和方式,这可以是行动,也可以是语言。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闲聊,有心人也一样可以找到开启对方心灵之门的钥匙。

恰当的问句能让人对你更有好感

在饭局交往中,总离不开“问”。有时候该问的,要明知故问,比如:“你的钻石戒指很贵吧?”“听说你最近又出了一本新书,一定很畅销吧?”这些可能都是你知道的,但你明知故问,对方会认为你很关心他,所以对你产生好感。他可能会接着你的话题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并且有可能说得心花怒放。

明知故问,就是明明知道也要问,这样的明知故问会令对方高兴。比如,问对方最得意的事,问对方最想让大家知道的事,问对方不便说,只能借你的口说出的事。这样,你就可以赢得别人的好感,增进彼此的友谊,使双方的心更亲近。

当然在饭局上,也有些不该问的问题,即使你想问,也不要去问,诸如对着一位大龄单身女士问“你今年多大啦”“为什么还不结婚呀”,等等,这些话题有时对方不便作答,自然而然地对你的问话很反感,会因此讨厌你,对你敬而远之。

有些人是无事不问,他们最喜欢探问别人的私事及秘密新闻。有时是为了增加他闲谈的资料,有时仅仅是为满足他的好奇心,即使与自己无关,仍然喜欢追问到底。如果是对对方适当的关心,会令人觉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则十分令人厌烦了。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杀伤力,所以先搞清楚什么时候要明知故问,什么时候不该问,才能为进一步的问打下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