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际科传》序

徐培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师母傅本娴倾心六年时间完成了21万字的《李际科传》,数次累倒住院,数次易稿,诚属不易,可喜可贺。近90高龄的老人,以衰竭之躯,纤弱之手,肩负时代使命,穿越时光隧道,找回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画面,又将这些画面悉心组合、筛选,终于成书,形成浩然长卷。那动人的故事,那曲折的经历,引人入胜,令人目不暇接,掩卷长叹!

《李际科传》是一部好书,好就好在是真情实感的记录,感情真挚细腻,语言质朴无华,情节生动曲折。传记的主人公是一位才华横溢、真诚执著、与时代同行、留下一件件不朽之作的艺术家。书中揭示了这位艺术家的人生苦旅,他忍辱负重,迈着坚实而雄健的步伐,终于走向成功的道路,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考,激励人奋发。

李际科先生“好马成癖”,一生与马结缘,养马、骑马、画马,终日与马为伴,历岁经年,创出了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工笔画巨作《早春初牧》,可谓其精品之作。李先生的工笔马,徐悲鸿的写意马,技法虽不同,然殊途同趣,各造其极,各臻其妙,许以国宝。

李先生画花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编绘了《鸟谱》,创作了长卷《百栖图》,精心绘制了《美丽的云南山茶花》等等,这些作品皆不与人同,有强烈的个人面貌和艺术感染力,其贡献是把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力提高到空前的水平。

傅师母以一条主线、七个篇章、五十二个小节,形成了本书的基本结构。依时序写来,层层相扣,好像一棵树,由破土出芽到枝叶扶疏的参天大树,须有岁月的累积。人也一样,由小到大,一步步成长起来。李先生从普通少年,到青年时期到艺专求学,再到执教鞭、为人之师,艺术卓越,为一代大家。坎坷、磨砺、苦难,接踵而至,这些都应该看作是财富,是成就一代大家的基本条件。画马国手徐悲鸿先生也是如此,他青年时期求艺于上海,居无所,腹难果,无奈之下欲纵身黄浦江。然命不该绝,有黄氏相助,加之终生奋斗,终得以实现艺术抱负,成就一代艺术大师。我敬羡李先生,他早年就与潘天寿、吴茀之、张振铎、陈之佛、吕凤子、张大千等一代名流近距离接触,认识、受教、聘用,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名师的指点,造就其在青年时代就展现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名重一时,受用终身。

一个艺术家,不唯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韧不拔之志。李先生在晚年创作最后一幅马画《九骏图》时,视力已极度不好,然而他却以顽强的毅力,用一只眼在900度的视力下完成了这幅杰作!画得那么细致,那么传神,布局那么得体,设色那么富丽典雅。看到这样的传世之作我敬佩不已:李先生,超人啊!没有青年时期打下的深厚功底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能成吗?

李际科先生是我在全国高师中国画研修班进修时的导师。那一年的时间我与恩师朝夕相处,倾听教诲,受益颇多。先生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倾心相授的品格永远是我们的学习楷模。他一生从事艺术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美术人才,桃李满天下,誉满大西南,誉满我华夏。

在西南师大求学期间,每到礼拜天就与同学一道到李先生家开小灶,一方面倾听老师的教诲,另一方面品尝师母做的饭菜,体会回家的感觉。现在回味起来,仍有余音绕梁,余香满口之感,令人终生难忘。

1982年为招研究生,李老师到南京来走访考察,我陪了他几天。他在我们南京师大、南京艺术学院参观,抽时间浏览了风景名胜,师生还在雨花台合影留念。

1986年我与国画教研室同仁顾天乐先生前往九江、庐山、云南西双版纳写生,途经重庆时,特意到北碚看望了老师和师母。那时候他们的身体都还健朗,精神也好。见到我们,特别高兴,谈笑风生,其乐也融融。

李老师与师母的爱情故事,浪漫而传奇,我听李老师当年在国立艺专的同学、也是我南京师大的老师卢是、杨云龙、闵叔骞多次绘声绘色地讲述过。他们以马为媒,走到一起。他们一同骑马游盘龙寺,游大观楼,游丽江古镇,然后又去古凉州武威,在那里举行了别具一格的浪漫婚礼,黄河为证,天地为证。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真爱真情使他们相扶相依,相濡以沫,荣辱与共,虽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艰难坎坷,却无怨无悔。在婚后的50多年里,其家庭就如同牢固而朴实的羊皮筏子,处于惊涛骇浪的黄河之中,任波涌连天,始终风雨同舟,同舟共济,一往无前。他们的一生都体现着心灵的相护相拥、相持相依和同困难逆境顽强抗争的精神。

7年前,我在全国33个省会、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搞全国巡回展,重庆为第27站,我选择了西南师大展览馆向母校师生汇报。开幕之时,市美协领导、师大领导及资深教授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也致辞致谢。一到重庆我就去看望了师母。从在西南师大学习到2002年办画展,一转眼22年了。师母让我留下来吃饭,请成联辉、李桢孝教授作陪。此时师母已80多岁,不能亲自为我们下厨了,就由小师妹李龙燕去忙活做菜了。龙燕妹是李老师和师母的幺女儿,我在西南师大学习时,她正与我的同窗谢良平热恋。谢良平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教师,他创作的长卷《三月街》以及工笔人物画《山城静悄悄》《巴国风情》《南泥高秋》等作品,在美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天妒英才,1996年他参加四川艺术家重走长征路采风团,因劳累过度而英年早逝。李先生与谢良平翁婿相继去世的时间仅为一年,师母及龙燕在精神上受到的打击如五雷轰顶。人虽走了,然艺术长存。1997年4月,四川省美协、西南师大、重庆市美协、成都军区为李际科、谢良平举办了遗作精品展及研讨会。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精品——李际科工笔花鸟》上下集及《名家精品——李际科写生习作》,西南师大出版《白描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美术家李际科花鸟、鞍马》二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八开本《李际科画集》;今天,师母又满怀激情地写了《李际科传》。美术界的领导、同学、朋友以及李先生的学子们也都先后写了重要文章,对老师的为人、为艺及成就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师母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父虽为军人,却能书擅画,其母聪颖贤淑,亦能诗擅画。受家庭熏陶培育所致,师母潜心书画,一举考上了国立艺专。师母之所以能将这部传记写得如此有声有色,一是感情真挚深沉,二是故事情节感人,很有浪漫传奇色彩;再者是因为她满腹锦绣,文如行云流水,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文学底蕴。有真感情,有真感受,有真功夫。

在这部传记中,仅师母所作诗词就有16首之多。洋洋洒洒的文辞里点缀那么多情真意切的诗词,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金声玉振,妙不可言。

李老师及师母为国立艺专国画系的同学、伉俪,为一对最佳组合的伴侣,李老师为盛开的花朵,明丽耀眼,师母为纷披的绿叶,扶衬这鲜花。叶不枯,花不谢,永远叶茂枝荣,花香浓郁,熠熠生辉。

传记付梓之前,师母嘱赘上数语,不揣浅薄,是为序。

徐培晨

2009年5月28日

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