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是基于政府和民众、义务和权益的对应关系而产生的,政府向社会公民做出保障其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承诺,并且通过政府的职能部门予以兑现,这大抵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轮廓。由此,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宫、少年宫、文化广场,以及政府购买的公益演出等,形成多种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形态。我以为,这本书表述内容的适用对象应该是文化馆(站)、文化宫、少年宫、工会等,我们过去称之为“群众文化”的系统。

2008年9月,时任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同志来宁夏文化馆调研工作,我们之间有着不到二十分钟的对话,李长春同志曾就文化馆做什么?怎么做?提出过问询。当听完我对文化馆培训工作的汇报后他说:“文化馆不能只有阵地服务的意识,要有社会服务的意识,要走出去,扩大社会服务的范围和增强社会服务的功能。”我们对他的讲话做了如下的理解:公共文化服务若走出去,就一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他既需要载体的承载,更需要一系列具体实施行为的支持才能够实现,否则就只剩下空洞了。我们锁定了在实践中,探索和寻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措施和服务方式这个目标,实践文化工作的项目管理模式。

为此,我们先后发出近万份社会文化活动的调查表,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社会文化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急需,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系列项目《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文化服务“191”项目》《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服务“51365项目”》,以项目实施为抓手,链接、承载、充溢、丰满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调查信息告诉我们,社会急需大量的各类文化活动人才,社会文化活动的建设和发展仅仅靠送设备、器材去扶持,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在文化活动中,能够掌握文艺活动器材,懂文化活动组织和规律的人,是文化活动的主体和决定要素,设备、器材等物化的东西,则是客体和从属要素。从宏观上讲,个体活动要素要靠有组织能力者去集合和制造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包括活动地点的选择、活动的氛围营造、活动要素的分配、参加活动者在活动链条中的作用与地位等等。从微观上讲,活动要素的个人技术决定着活动的质量和活动的成功顺利与否,决定着活动的观赏度、凝聚力和持久性。为使项目实施有可操作性,我们编印了《公共文化服务手册》内部资料配发给每个市、县、乡的文化从业人员。

文化部部长蔡武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说“: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培训。比如,我们计划对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实行上岗培训、资格培训,教会他们怎么样在农村基层组织指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怎么样动员群众参与文化的创作、文化的欣赏,真正把基层文化活动开展起来。这是我们正在采取和下一步要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来推动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升级、不断提高。”

几年来,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探索和实践,使得我们有了如下的诠释和收获:一是要使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切实履行社区文化服务职能有可操作性目标;二是要以“文化示范点”的形象作用去影响、辐射和带动其他社区的文化自觉,促使文化惯性的培育和形成,通过卓有成效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其真正拥有创造文化和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建设;三是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多种途径;四是要整合、优化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盘活各级政府及社会对社区文化设施的硬件投入。

毋容置疑,党和国家是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曾多次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强调公共文化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把“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从文化建设层面上讲,群众文化是一种普遍存在文化现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辽阔,群众文化自古至今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一种文化结构,群众文化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内容,几乎涉及人们所有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群众文化几乎涉及所有的文学艺术活动形式。

从文化理论层面上讲,群众文化学是我国一门新兴学科。新中国成立后,学界正式提出“群众文化”的概念。随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1959年出版了第一本群众文化理论著作——《群众文化工作概论》,标志着群众文化学基础理论的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出版了《群众文化学》《群众文化辅导学》《文化馆管理学》等一批群众文化理论专著,标志着群众文化学基本形成。群众文化的基础理论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文化馆(站)的服务与管理、群众文艺创作等理论和方法都是在群众文化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

把握群众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站)更是繁荣与发展文化事业,承担群众文化工作重任的直接有力载体。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空前地蓬勃开展,保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供丰富群众文化服务供给之间的良性平衡已成为广大文化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因此,研究群众文化理论、文化馆(站)建设理论,对指导群众文化实践活动发挥着以虚带实的作用。本书就是为此而编写的。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务》是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以《群众文化学》《文化馆管理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程》等著作为参考,结合近年来群众文化实践的经验和成果,继承和发展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全书共分为理论篇、工具篇、应用篇、案例篇。理论篇系统阐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群众文化理论、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站)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工具篇精练归纳并解释了文学、美学、艺术、体育、收藏、节日文化等类目的常用名词。应用篇结合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和特点,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南。案例篇主要展示宁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免费开放和文化志愿者服务三方面的探索总结。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务》力求精练、实用,以服务于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同人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目标。概览全书,尚觉有许多的不足和缺憾,也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敢于尝试、不畏惧失败、不满足成功,大抵是人类能够发展的动力所在。

是为序。

靳宗伟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