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群众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是群众文化的基本功能,群众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原则,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都是群众文化服务应遵行的基本原则。

一、公共文化服务是群众文化的基本功能

(一)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

群众文化是与专业文化、市场文化等相对应的概念,是建立在不同文化活动的主体和目的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即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为目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专业文化的主体是专业文化工作者,其目的是为满足受体的文化需求。市场文化的主体是文化产业,其目的是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冯守仁,鲍和平:《群众文化基础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年)

公共文化,其“文化”的界定与群众文化中的“文化”不完全相同。群众文化中的“文化”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公共文化中的“文化”所包含的范围较广,包括艺术、娱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物博物、公共图书馆等。“公共”具有“共有的、公共的、共同的”含义,也常用来代表国家。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或“公共性”)的概念,是指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体概念。在清晰的产权制度下,从“私人领域”之中区分出“公共领域”,从而诞生了公共领域和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年)

群众文化属于公共文化范畴。群众文化具有突出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同时也就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拥有和享受的精神文化,群众文化供给、服务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群众文化的享有者,更是群众文化的创造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承担着发展文化馆事业和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责任。从这一角度来说,群众文化也属于公共文化。

(二)群众文化事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

群众文化事业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既要遵循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要遵循群众文化的特殊规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推动群众文化的创新;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扩展了领域。群众文化虽然属于基本文化服务范畴,但同时,群众文化还存在着大量的群众自发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和部分的非基本文化服务内容。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画等号。

二、群众文化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群众文化事业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博物馆事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成部分的普遍属性或共同属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涵盖了政府文化工作的众多方面,既包括目前文化体制中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系统,也包括宣传、教育、体育、科技以及妇联、残联、共青团、工会等系统;政府办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包括了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还有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活动中心、妇女活动中心等。(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群众文化是以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训和基层文化艺术辅导为主要职能,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这是由群众文化事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的特殊规定性决定的。公共图书馆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依托,向社会提供文化、信息和知识服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以自然和历史见证物的展示为基本工作内容,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这也是由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的特殊规定性决定的。群众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事业、博物馆事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其不可替代性。

群众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源头之一。我国群众文化事业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兴起,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文化价值的服务系统,从而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21世纪出现的新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实践中,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分野日渐清晰。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它是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在我国长期形成的群众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事业、博物馆事业等公益性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的,群众文化事业是其源头之一。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经过5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省、(地)市群众艺术馆,县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五级群众文化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五级网络,正是以群众文化网络为骨架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