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果树与果树栽培的概念

果树是一种经济作物,果树即“能结果的树”或指果实可食的树木,是能生产供人类食用的果实、种子的多年生木本植物或草本植物。

果树栽培主要包括果树育苗、果园建立、果园土肥水管理、果树的整形修剪、果树的花果管理、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及果实的采收等。

果树生产则包括果树栽培、育种及果品的贮藏、加工、运销等环节。即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

二、果树栽培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果树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发展果树生产,对于合理地利用土地,增加果农收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口创汇,发展农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目前尚有大面积的丘陵、山地、荒地、盐碱地尚未开发利用。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果树生产,增加果品产量,丰富果品市场,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有重要作用。

果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它不仅色泽鲜艳、风味适口,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据测定,果品中主要含有糖、脂肪、蛋白质、有机酸、单宁、芳香物质、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据营养学家研究,每人每年需要食用70~80kg的水果才能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

果品除了营养丰富外,很多果品还具有医疗作用。鲜果中所含的果酸、单宁和芳香物质能刺激胃腺的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核桃、龙眼、荔枝、枸杞、红枣及梨具有良好的滋补作用;杏仁中的杏仁素,柑橘中的柠檬酸和苦橙素等具有化痰止咳的疗效;山楂是50多种中成药的原料。有些果品还可降低血糖、降血压、降低胆固醇等,因此,果品是人们营养保健的必需品。

果品除鲜食外,还可制成果干、果汁、果胶、果脯、果酱、果冻、罐头及果酒等多种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可以提高果品的经济效益,促进食品工业和相关工业的发展。带动许多乡镇配套企业的发展,如纸箱厂、纸袋厂、塑网厂、专用肥厂、农药厂、反光膜厂、果品分级和洗果打蜡厂等。

果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质,可以出口换取外汇。我国有许多传统果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如苹果、梨、核桃、板栗、枣及其果汁、果脯、果酒、果干等,远销国外,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发展果树生产还可以绿化城乡、美化环境、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减轻污染、改善生态、增进人民身心健康。无论在山区、平原、农村、城市,还是在河流两岸、道路两旁、水库周围、村前屋后都可选栽适宜的果树。这不仅可以增加生产,而且可以改善环境条件。

三、果树栽培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我国果树的栽培历史

我国果树栽培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0世纪《诗经》上就有桃、李、梅、梨、枣、栗、榛等果树栽培的记载。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史记》中就有“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梨。”等记载,描述了我国北方梨、枣、栗和南方的柑橘的栽培概况。

我国很早就已开展了果树的引种工作。据《史记》和《博物志》记载: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从中亚引进葡萄、石榴、核桃等果树;1000多年前,从波斯、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引进无花果、榅桲、扁桃和阿月浑子等。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在果树栽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可以从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得到证实。如公元前1世纪的《铁盐论》中就有果树大小年现象描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公元533~544年)中对果树的繁殖、栽植、栽培管理以及果品的贮藏、加工等都有详细的论述。韩彦直的《橘录》(公元1178年)中对柑橘品种的性状、柑橘的嫁接、种植、栽培管理和果实的采收、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作了详尽的论述。这些经验为以后果树的栽培管理奠定了基础。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植物种类繁多,果树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我国原产和引种的果树共有690余种(分属51科),在北方露地栽培较多的有20余种,宁夏栽培的有10余种;品种数以万计,还有许多地方名优稀品种。我国是世界果树八大原产中心之一,原产我国的果树种类约为世界栽培果树的1/4以上,我国丰富的果树资源为世界果树生产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除栽培果树外,我国野生果树资源也极其丰富。如东北的山葡萄,在当地可耐-40℃~-50℃低温,是葡萄抗寒育种的重要材料,也是酿造葡萄酒的优良原料。云南、湖北等地的宜昌橙是柑橘的耐寒砧木和抗寒育种材料。栒子、九里香是重要的矮化砧木。近年来,猕猴桃、刺梨、山莓、越桔、沙棘等先后得到开发利用,成为新兴的果树。

(二)我国果树生产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果树生产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果树栽培面积迅猛增长,到2000年末,全国水果面积达640万hm2,苹果、梨、柑橘栽培面积均居世界首位。其中苹果年产量达600多万吨,梨400万吨,柑橘500万吨,香蕉400万吨。2002年水果总产提高到6951.98万吨,稳居世界首位。其中,1999年苹果产量突破2200万吨,柑橘1010.2万吨,梨800万吨;2000年桃和油桃产量达402.6万吨;2002年苹果为1924.0万吨,柑橘为1199.0万吨,梨达到930.7万吨;2008年梨总产量为1353.81万吨;2009年香蕉产量821万吨,桃产量达1004万吨;2010年葡萄总产量为855万吨,2011年苹果产量可达3500万吨,柑橘年产量可达2760万吨。苹果、梨、桃、葡萄、香蕉等产量列居世界前茅。

随着果树生产的蓬勃发展,果树科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果树树种品种结构方面,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查、选、引、育,发现了不少优良的地方品种、砧木,选育了一系列新品种和类型,使果树的树种、品种得到了优化调整。在栽培技术方面,摸索出了苹果、梨、柑橘等主要果树高产、稳产、优质综合技术规程,取得了一系列山区、沙荒盐碱地建立果园的经验;总结出了矮化密植集约化栽培的经验,开展了果树设施栽培,成功地栽培了葡萄、桃、草莓、樱桃、杏、李等多种果树,改变了果实的成熟期,调节了市场的周年供应。

(三)我国果树生产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果树生产虽然呈现迅猛发展之势,在果树栽培面积、产量上大幅度提高,跃居世界首位,成为果品生产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果树生产的发展。

1.树种品种结构不太合理

前些年由于果树栽培面积少,市场上果品供应不足,人均占有量过低,导致了一些地区盲目追求果树种植面积和数量,不顾市场导向和自然经济条件,一哄而起,形成“果树热”,一时间,北方的苹果、梨、山楂,南方的柑橘等大宗水果的果树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发展过快,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市场价格下降,影响了果农种植果树的积极性。同时品种结构也不太合理,影响果品市场的供应。以山东省为例,1995年果品总产量为718万吨,其中苹果占水果总产量的70%,梨占9.4%,其余水果总和仅占20%。以苹果为例,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富士系约一半,早熟品种不足3%。

2.单位面积产量低,果实品质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果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大面积发展果园的投入严重不足和果树生产技术力量薄弱,果园管理粗放,形成重栽轻管、重产量轻质量、重采前轻采后、重直销轻加工的局面。管理中盲目密植,片面施肥,病虫害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等,以致许多园片产量虽高,而质量较差,出口率极低。由于果园管理水平低,使果树适龄不结果,单位面积产量低,果实品质不良。果实品质较差主要表现在:果实个小、果形不正、果实不整齐、着色不良、风味不足。加之采后处理(分级、洗果、涂蜡、包装等)跟不上,致使商品质量下降。1996年我国出口苹果16.5万吨,平均价419.1美元/吨;1997年出口量为19.7万吨,平均价为419美元/吨。出口梨8.84万吨,平均价543.7美元/吨,美国为691美元/吨,法国为737.4美元/吨,意大利为691.8美元/吨,日本为4587.4美元/吨,韩国为1677.9美元/吨。国际平均价为629.4美元/吨。我国苹果出口价格近年保持在400美元/吨左右,比国际市场苹果价格低40%。美国苹果零售价格(人民币)每公斤10元左右,日本15元左右,我国仅为5元左右。

3.产后商品化处理跟不上

我国的果品90%是以初级产品投放市场,分级、清洗、打蜡、包装比较原始。目前采后商品化处理(果实清洗、打蜡等)比较少。贮藏能力不到20%。贮藏多以土窖和半地下通风库为主,冷藏很少,与先进国家冷藏量达80%相差甚远。加工量仅有10%左右,而美国可达45%。目前在北方果区主要是生产苹果浓缩汁,全国已投产和在建的浓缩果汁厂有45家,但生产能力有限,开工不足,专用原料基地缺乏,以消化苹果中的残次果为主。梨和桃以鲜食为主,葡萄有少量的用于酿酒和制干。

(四)我国果树生产的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已是世界上的果品生产大国,但由于果树生产优势和现存问题间矛盾日益突出,使得我国果树生产开始进入一个调整、充实和提高的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果树的具体指导思想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优化树种、品种结构为重点,以普及良种优系为前提,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果品质量、提高效益为目的,以推广普及先进技术为动力,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方向,努力实现现代化果树生产,变果品生产大国为果品生产强国。这一时期的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抓产品的质量、品种花样,以品牌开拓市场,经营方式要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并注意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二要针对我国果树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逐步完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种、养、加)、种植业结构(粮、棉、经)、园艺结构(果、蔬、花)、树种结构(鲜、干、杂)和品种结构(早、中、晚)等的调整,使种养比、粮果比、鲜干比、早晚熟等结构适宜,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发展需要,使我国进入世界果树生产强国之列。

为使我国果树生产早日进入世界果树生产强国之列,我国果树生产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树种、品种结构

在树种结构方面,由发展大宗水果向适当发展小水(杂)果转化(苹果、梨、柑橘所占比重下降);由发展仁果类向适当发展核果、浆果、干果类转化。

在品种结构方面,由老品种向新、特、优品种转化;由中熟品种为主向早、晚熟品种转化;由露地栽培品种向保护地栽培品种或兼用型品种转化。

2.改变栽培制度、栽培方式,改进栽培技术

在果树栽培制度、栽培方式和栽培技术方面,主要是由乔化稀植、迟结果向矮化密植、早结果的栽培制度转化;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方向转化;由露地栽培向适当的设施栽培转化;由常规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化;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转化。

3.加强果实采收后的商品化处理、调整果品供应和营销方式

在果品产后处理上由传统落后的产后处理向现代化分级、洗果、打蜡包装流水线作业方向转化,由粗放贮运向冷链化、集装箱方向转化;在果品供应方面由常规供应向超时令供应转化,由季节性供应向周年供应转化,由鲜果供应向部分加工果品供应转化;在果品营销方面,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由传统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化,由栽培、营销分割型向产供销一条龙转化,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由“龙头”带动的产业化营销转化,改进果品市场经营方式。

4.生产无公害果品,减少环境污染

果品生产在改善生态方面由污染型(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素等)向绿色食品无公害型方向转化;病虫害的防治由单一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方向转化;由无机肥补充消耗型向有机质良性生态循环型果园转化。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果品的比例,使安全性果品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