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本文系自治区教育厅委托课题,曾发表于《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01期,获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夏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田继忠 解光穆 卢光辉 禹晓成

2000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夏高等教育坚持以“改革、深化、提高、发展”为方针,以教育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外延建设和内涵发展相结合,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促进了宁夏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精神,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调整引导高校特色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今后一段时间全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随着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步伐加快,“科教兴宁”和“人才强区”战略的实施,全区人才的培养任务更为迫切。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也为宁夏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开创全区高等教育的新局面,是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宁夏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宁夏高等教育在国家高校扩招的新形势下,自治区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宁夏高等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断加大资源配置力度,积极营造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极大地促进的宁夏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办学规模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1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10.52万人,较2006年增长2.45万人,是2006年的1.3倍,在校生规模年均增加0.74万人,年均增长9.9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在“十一五”期间,宁夏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在校生规模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年均增长4.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见表1)。

表1 宁夏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在校生规模变化情况表

数据来源:《教育部教育统计报告(2012)》《宁夏教育统计手册(2006-2011年度)》,部分数据根据相关指标测算而来。

2011年,宁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7.08%,较2006年的20.56%增加了6.5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60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在“十一五”期间,宁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见表2)。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治区高学历人群比重不断加大。2011年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在校大学生1912人,比2006年1511人增加了401人,增长了26.53%。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区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9152人,较2000年的5462人增加了3690人,增长148.02%。

表2 宁夏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变化情况表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2010年度)》,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趋于合理,发展层次明显提升

2011年,全区共有16所普通高等学校,已形成了由1所“211工程”大学、2所多科性大学、4所本科学院(含独立学院)、3所“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及“百所骨干高职”和6所自治区高职学院组成的层次较高、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学科门类主要涵盖法学、工学、管理学等11个大类,较好地体现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服务性。

2011年,全区共有本科专业218个,专科(高职)专业2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23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214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二级)30个,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之,进入新世纪后,宁夏高等教育在办学层次有明显提升,特别是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纵向与过去比有了很大的增加,高等教育的类别结构和学科结构进一步完善健全,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三)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宁夏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投入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宁夏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增长21.77%;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0741.24元,较2009年增长了6.52个百分点,是2006年的1.83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4336.72元,是2006年的3.50倍。同时,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81.97亿元,是2006年的2.62倍,较2009年增长了22.00%,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4.70%。

随着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硬件条件得到改善,共立项建设自治区实验示范中心32个,实训中心20个,大学生实验、实训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止2011年,全区高校产权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分别为1119.96万平方米和286.39万平方米,是2006年的1.91倍和1.53倍;高校固定资产总值50.88亿元,是2006年的3.43倍。其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等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3),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表3 宁夏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情况表

数据来源:《宁夏教育统计手册(2006-2011年度)》。

高等教育师资建设成效渐现。2011年,全区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36人,立项建设教学团队52个,遴选派出15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全国知名高校访学,举办4期大学校长论坛,使全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截至2011年,宁夏高校专任教师数比2006年增长58.13%,生师比基本持平,高层次人才比例大幅提高,其中,正、副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有所提高,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从2006年的29.51%提高到2011年的51.77%,提升了22.26个百分点(见表4)。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均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表4 宁夏高校专任教师发展情况表

数据来源:《宁夏教育统计手册(2006-2011年度)》。

(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宁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共设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74项,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随着宁夏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有民办高校4所,普通本专科生24232人,较2006年的2所,本专科生8762人,分别增加了2所和15470人(见表5)。民办高校数占自治区高校总数的比重由2006年的15.38%上升到2011年的25%,本专科生占自治区高校在校生比重,由2006年的18.76%提高到了2011年的33.42%,“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全区高等教育增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宁夏民办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有力地助推了宁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分担了宁夏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压力,较好地缓解了宁夏高等教育财政窘迫的困局。

表5 宁夏地方高校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变化情况表

数据来源:《宁夏教育统计手册(2006-2011年度)》。

(五)高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宁夏高校先后建成了与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北生态退化与恢复重建重点实验室、葡萄种植与酿酒工程技术中心以及西夏学研究院和回族学研究中心等1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搭设了广阔的平台。同时,高校教师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积极性高涨,高校科技特派员的比例逐年增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逐年增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宁夏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宁夏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全国发达省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自身基础能力建设方面,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

(一)高等教育整体综合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高层次创新和应用人才培养能力薄弱

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综合办学实力不强。因历史发展、所处区位、经济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宁夏高等教育总体表现为底子薄、基础差、综合办学水平不高的现状,即使与同处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的陕、甘、新、青等省高校相比,在一些发展指标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方面,2010年宁夏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为1868人,与全国平均水平2189人相差311人,在全国排名第22位。在西部12省市(区)中相比排名第5,在西北五省(区)中排名第3,表现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同时,宁夏高校科研实力发展较为滞后,以西北5省(区)省属重点高校相比,宁夏大学和相对薄弱的青海大学相比,尽管宁夏大学在学科门类,博、硕士学位点方面较高于青海大学,但青海大学现有5个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实验室,其数量均多于宁夏大学。

2.办学效益还不是很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从全区高等院校布局看,宁夏高校主要集中在首府银川市,大学教育园区的格局基本形成,但规模效益利用率不是很高。2011年,宁夏高校校均规模5492人,而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为9434人,与全国均差3942人,位居全国第30位,西北5省(区)第5位。尽管全区高校相对集中,但高校之间资源共享机制还不健全,各院校在实训、图书、仪器设备、师资等资源配置上仍表现出各自为营,不能共享的现状。而且高校内部的各个院系在一些常规设施建设上也表现出“小而全”,资源统筹协调使用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重复配置,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

3.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区内高校大多处于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办学状态,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间的联系不紧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参与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力度不够,自治区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区内高等学校承担和参与的还不多。同时,由于高校发展战略定位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不够,与全区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脱节,加之高校办学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及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还显得不强。

(二)教育类别、学科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贴近度不够,适应性欠缺

1.以传统的学术为主导的学历教育倾向偏重,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宁夏高等教育类别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从类别结构分析,全区高等教育结构中强调学术型重学历化的倾向还较为突出。从宁夏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分析,2010年区内4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校本科生数为3.28万人,而8所高职学院在校生数为2.3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校均规模相对滞缓。另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2010年宁夏共有专业型硕士在校生253人,学术性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比重为10:1,而全国平均比例为5:1,学术型研究生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专业结构偏重“大文”“大理”,应用学科专业设置适应性不够。2011年,全区共有本科专业218个,专科(高职)专业221个,但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科专业结构性失衡。根据分析发现,宁夏高等教育“大文”“大理”专业所占比重大,其中“大文”专业在校生数所占比重超过了50%,而工科类,尤其是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专业相对较少。二是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性不强。尤其是宁夏的教师教育专业,仍沿袭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基本停留于以往“师范教育”体系,专业设置滞后于当下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课程设置重学术轻应用,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发展水平不高,人才培养不能很好的适应全区基础教育高水平发展所需。三是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面,一些投入较低专业布点过多,重复性专业设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雷同,致使高校趋同化现象严重,不能很好地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3.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系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终身教育开放学习需求。成人教育也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终身教育思想下,承担着全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全区没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任务多由地方院校完成,仍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成人高校的培养培训等办学功能,与当前国家成立的开放大学,不能很好地对接发展,不能适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成人教育的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

(三)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步伐缓慢,缺乏科学的监管体系和督导体制

1.体制性障碍还没完全解决,人事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往一些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需要。就人事管理体制机制而言,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主管部门统一集中的管理方式,不利于高校人事管理的自主权,使得高校自身的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性不高。再加高校自身也在人事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造成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资源优化等管理难以有效推进,已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内涵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2.评价和督导体系不健全,缺少必要督导评估机制。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不能综合考虑高校的功能定位、学校办学特色,而将所有高校放在同一个平台用同一个标准进行评价,不能真正的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一刀切”的高校质量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高校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同时,高校的督导体系还不完善,如没有建立起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高校发展绩效不能与资源配置、专业及招生计划调整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法规、政策、拨款、评估等方式引导高校自身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特色发展上的力度还不是很强。

3.内部管理体制落后,教学改革力度不强。从高校管理分析,目前全区高校具有密集的人才、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如何通过学校内部管理,最大化的提高办学效益,还存在一些管理较为落后的现象,造成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内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碍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另外部分高校目前仍有追求学校发展的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的办学模式,在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等核心内容改革上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材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仍在延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模式滞后,学生学习方式陈旧,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致使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总之,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自我推动意识不是很强,改革步伐亟待加快。

(四)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还不稳定,规模发展与投入水平不相适应。近年来,宁夏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整体水平相对有所提高,但还表现出不稳定性,与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高还显得不够。从宁夏“十一五”高等教育投入相关数据分析显示:宁夏高等教育“三个增长”(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且每年财政超预算收入部分优先安排教育支出)表现出或高或低的现象。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自2007年后有所下降,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自2008年后有所下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自2010年后有所下降(见表6)。另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当人均GDP在6000-12000美元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绝大多数国家在20%-40%之间,平均值约为30%。2011年,宁夏人均GDP为3800美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08%,基本符合高等教育增长率与GDP之间的关联度。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宁夏现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宁夏现有GDP支撑的上限,处于经济能力支撑较弱的状态。再根据宁夏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随着高校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将向地方经济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需加强地方财政的进一步投入和支持。

表6 宁夏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统计表

数据来源:《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2006-2010)》。

2.生均办学条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尽管近年来宁夏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相对不断加强,但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张稀释了投入不菲的资源配置,其中,生师比、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值等5项主要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西部地区高校排名相对靠后(见表7),高校投入的不足使高校生均培养成本下降,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更难以满足现代化办学的需要。

表7 2011年宁夏与全国普通高校生均办学条件比较

数据来源:《宁夏教育统计手册(2012年)》。

3.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单一,多元化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还不健全。根据相关调研和数据统计比较,宁夏高校经费投入从财政性教育经费来看仍以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为主,从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来看学杂费收入已成为宁夏高校经费筹措的主要渠道。由于宁夏高校科研能力和社会集资能力的欠缺,使得高校资金筹筹措机制较为单一。总之,由于宁夏高校经费投入机制的不稳定性,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又表现出过度依赖学费的特征,但宁夏高校学费收取水平相对在全国最低,以及高校学费欠费现象比较普遍,诸多因素都不可避免的增加高校经营运作的不稳定性,制约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高,高水平教学团队匮乏

1.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不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偏少。2010年宁夏高校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8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高校具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低于全国6.43个百分点,高职(专科)学院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低于全国9.71个百分点;高职(专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见表8)。总之,全区高校师资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而言,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仍有较大差距。

表8 2010年宁夏与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主要指标比较

数据来源:《宁夏教育统计手册(2010年度)》。

2.优秀教师资源紧缺,高水平教学团队匮乏。2011年,宁夏高校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截至2009年,教育部认定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619个),国家级试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精品课程1门(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862门)。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宁夏的数量过少,且主要集中在宁夏大学和宁夏医科大学2所本科院校,一方面说明全区高校教学水平整体不高,优质资源较为集中,另一方面也说明宁夏高校尚未完全形成方向稳定、特色鲜明、教学水平较高的科研集体和学术团队。

3.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形不成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术团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宁夏高校十分重视对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宁夏高校在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拔尖人才培育和引进上没有实质性突破,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数量少。

三、宁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宁夏“十二五”及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在认真总结全区高等教育发展成就与经验,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的基础上,如何面对实际,迎接挑战,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定位,形成结构合理的发展分类体系,促进全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从当前全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实际需求分析,要进一步推动宁夏高等教育的快速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就必须要根据宁夏高校的学校实力、资源条件和办学特色等,对全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定位,合理规划,促使各高校各展所长,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快速发展。

1.明确全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定位。基于对全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客观评判的基础上,依据宁夏中长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建议将宁夏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战略定位为: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努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力争实现宁夏高等教育进入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前列,为全面建设富裕和谐新宁夏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服务。

2.合理定位区内各高校不同的重点发展方向。随着宁夏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合理定位区内各高校不同的重点发展方向,不仅有利于对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进行科学的分类指导和评价,更有利于增强各高校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对于宁夏高校的发展分类体系,建议可按“1248”金字塔发展思路构建:一是建设好1所教学科研型大学。宁夏大学为“211工程”三期建设高校,在做好教学型大学的工作前提下,继续加快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发展迈进。二是建设好2所单科教学应用型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作为具有医学和教育学科优势的院校,应继续加强该领域高素质、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建设好4所综合教学实用型大学。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宁夏理工学院、银川能源学院,应加强与新兴产业发展、紧缺专业需求的密切联系,加大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四是建设好9所高职学院。进一步加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为龙头的高职院校发展要紧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克服同质化倾向,突出各自发展重点与特色,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3.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整体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不论与发达省区相比,还是与欠发达省区相比,结合宁夏中长期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来看,宁夏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开拓奋进,改革创新,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提升全区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一是积极以招生计划为手段,宏观调控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层次,逐年缩减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等普通本科高校现有专科招生层次,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二是进一步加快宁夏高校学位授权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的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扩大一级博士、硕士学科覆盖面。三是争取和加强高校国家实验室、教育部等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宁夏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整体提升高校办学水平。

(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形成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结合宁夏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区级统筹与指导。

1.加强区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为实现有效调控高校招生、人才培养、就业服务,形成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应对区内高校实行区级统筹管理:宁夏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增长较快,为推动其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应明确其归口于自治区统筹管理;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在管理体制上应由以往市级政府管理划归自治区管理;新成立的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和筹建中的宁夏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等都应归口于区级统筹管理。这样既有利于全区视域内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又有利于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特色发展,真正形成全区高校发展“上下一盘棋”的思想。

2.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引领和指导。结合教育部等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更加切合宁夏实际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宁夏高校的政策引领和指导,通过积极灵活的机制、政策或手段,综合运用资源配置、拨款等方式,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以此来对高校实施更加积极的影响,激励并促使高校的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等,与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相适应,进一步提升宁夏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

3.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督导和评估。构建高校分类督导和评估体系,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以高校分类体系为依据,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检测、院校评估等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学生、社会和中介机构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力争促使高等教育现有的政策执行力、资源使用效益、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教学质量等再上新台阶,推动高等教育从现有的资源注入式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向资源开发式的内向型的发展的道路上来,切实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宁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根据全区高校发展实际,为了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发挥各校办学优势,避免同质办学,更好地加快宁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适切性,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专业结构调整,进行课程改革与优化。

1.普通本科院校学术型学科发展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培育学科专业新的增长点。宁夏高校要树立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意识,以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为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国家、自治区重大发展项目或民生工程等,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加快发展能源化工、生物技术、材料学、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草业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学科专业建设,培育学科专业新的增长点。

2.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高校要从各自学校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势学科和专业,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宁夏大学、银川能源学院和中国矿大银川学院等相关高校要在现代农业、草业科学、能源化工、矿业工程、葡萄酒酿酒工程等方面凸显专业特色;宁夏医科大学要做好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础建设,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努力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服务;宁夏大学和宁夏师范学院还要不断加大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特别是加强幼儿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为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师资。

3.高职教育要加强核心专业群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性人才。高职学院的专业建设要紧密围绕自治区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注重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不断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尤其是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风能太阳能应用等新兴专业,形成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核心专业群和优势特色专业,在发展模式上要体现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走学习与实训一体化发展道路,切实突出和体现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4.加强学科专业的宏观调控,抓好学科专业培育和扶持的指导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学科遴选、评价机制,淘汰一批重复设置率高、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要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人才市场需求预测、经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和全区高等学校专业布点情况,确定区级控制布点专业,指导高等学校调整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对部分水平不高、就业率低下的学科专业点实行“关、停、并、转”。同时,进一步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依照有关程序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

(四)适度把握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节奏,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内涵发展的重点

根据当前宁夏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以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在宁夏高等教育规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与发展导向上,提出以下建议:

1.适度把握规模发展节奏,进一步提高全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根据宁夏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需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将近10个百分点,但既要考虑到全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即将出现收敛态势的现实,也要考虑到全国高校生源竞争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以及宁夏地方经济能力对全区高等教育规模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等因素,处理好近期与中长期的投资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积极稳妥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把握发展节奏,进一步提高全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

2.在规模数量扩张的同时,对不相适宜和新增专业的规模数量进行积极调控。根据对近年来宁夏学科专业在校生数量的分析,农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法学、教育学、文学和理学学科则呈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注重规模发展的同时,要将规模发展与新增专业或急需领域相结合,必须根据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就业现状,对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进行积极的调控,实施动态化管理,切忌为招生而招生、为教学而教学,逐步建立健全学科专业招生预警机制,适时优化学科专业之间的办学规模,切实提高规模数量的发展质量。

3.在规模发展的基础上,要把内涵发展作为发展的重点。在积极稳妥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的政策引导和指导,充分挖掘现有高校办学潜力,充分开发高校现有人力资源,积极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在发展重心上要从以往的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发展,转向资源效益提高的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高校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能力,力求在规模数量的可持续发展中实现规模数量与质量效益的整体提升,在内涵发展的路子上实现高等教育要素投入和资源效益的利益最大化,以内涵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全区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统一协调发展。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点,并积极创设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政策环境,推动宁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1.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一是重视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加大学生评教力度,强化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加大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二是不断加强教师课程与教学意识,优化整合课程与教学,提高教师课程能力建设,尤其是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课程资源。三是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坚决摒弃高校课堂普遍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学习和交流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加强高水平教师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普通本科院校,要继续完善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及访学制度,组织实施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家公派留学、高校对口支援等项目,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高职学院要依托区内外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师资培养培训模式,构建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牵头、企业支持的教师培训平台,同时要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力度,实行专兼结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建设。

3.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大力招聘高层次领军人才。通过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并与全区高层次人才建设中的“领军人才支撑计划”“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等工程配合进行,与“塞上英才”等工程相衔接,制定更加积极的优惠政策,创新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创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工作、生活和发展环境,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杰出人才,引领全区高校教学科研向更深水平发展。

4.建立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分别提出:高校要“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建立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因此,要切实扩大高校自主用人权利,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区内各高校要根据各自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采取提前退休、分流到工勤岗位或高校以外的事业单位等政策,将空出来的岗位用来招聘高素质的教师,实现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发展目标。

(六)加强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优化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随着近年来宁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财政经费投入滞后于高校招生规模的增长,高校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宁夏高等院校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建立健全完善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1.健全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根据国家、宁夏的《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宁夏大学“211”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完成宁夏医科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支持宁夏师范学院与宁夏理工学院等高校改善办学条件、迁建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为此,要坚持政府在高等教育配置资源中的主体地位,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得到落实,形成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刚性机制,不断提高并改善生均办学条件,确保政府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

2.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与监督,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依法保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完善教育成本各项目的计量标准和依据,科学合理核算生均必要成本,正确界定高校教育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建立内部成本报告制度,完善成本管理评价体系,并加强对高校经费使用的监督,强化高校内部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理顺和强化高校的收费管理工作,“开源”“节流”并重,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切实降低高等教育成本。

3.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合理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积极鼓励高校通过校办产业收益、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渠道多途径拓展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打破政府直接管理学校、依靠政府投资办学的传统思维模式,最大限度挖掘各相关经济主体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潜力;要完善各种优惠政策,健全社会捐赠管理机制,积极鼓励社会捐赠助学,大力扶持、发展、培育社会捐赠事业的非盈利组织,健全完善捐赠的表彰奖励制度,在全社会形成捐资助学的良好风气。

(七)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指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随着宁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须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突出重点,攻坚克难。

1.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把握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角色定位,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二是要切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推进依法治教,高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权利监督机制,具备用好自主权的条件、能力和品格,同时逐步健全评估和外部监督机制,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三是要加快章程建设,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2.大力实施“2011计划”,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对于宁夏高等教育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宁夏高校要以“2011计划”的实施为契机,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紧密围绕自治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依托高等学校现有优势学科,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汇聚社会多方资源,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的强强联合,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力争构建西部乃至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着力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3.积极推动教师教育培养改革步伐。在不断强调教师专业化和高素质教师的今天,教师的学历层次与要求及其培养机构的规格和层次都在不断提高,这是世界也是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全区实际,建议教师教育培养改革可从以下方面探索:一是突出教师教育专业性,推行“3+1”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即三年学科专业学习,一年教育专业集中学习);二是提升教师教育学历层次,积极推行“4+2”(即四年本科,两年免费教育硕士)教育硕士的培养;三是在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学院中新组建教师教育学院,以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四是按“综合型与专业型相结合高素质教师”培养要求,开通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流通通道,推行“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含教育专业课和教育实践和技能课)”培养模式改革。

4.稳步推动农村全科医生与农学、林业学等专业硕士生免费培养体制改革进程。宁夏医科大学已经成功实施了乡镇医院全科医生的免费培养,建议再向农村腹地扩大与延伸,为广大农村地区免费培养全科医生,以推动实现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早日实现;同时,鉴于农村地区农学、林学、畜牧等实用技术人才不足和这些专业招生录取面临挑战等现实问题,也适宜实施农学、林学等专业硕士生的免费与定向培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5.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高校领导干部和管理骨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办学治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倡教育家办学,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管理队伍创新能力与管理水平。不断完善高校领导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制度,有计划地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对口支援大学挂职锻炼,加强高校后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高校管理人员职员制。

总之,在“十二五”及中长期改革和发展中,宁夏高等教育要以服从于、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为宗旨,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要求,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宁、人才强区战略和建设富裕和谐新宁夏服务。

注释

①数据来源:《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2006-2010)》,或根据相关指标测算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