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真诚做人,灵活自如处世
《菜根谭》说:做人无点真恳念头,变成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人生在世,实在做人和灵活处世是为人处世的最佳标准。二者同存,则有相得益彰之功效;二者择一,则有唇亡齿寒之损失。要想不虚度此生,不妨从实在和灵活处做起。
1.花看半开 酒饮微醉
【原文】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释义】含苞待放时的花最值得观赏,略有醉意的感觉最为美好。这其中蕴含着极高妙的学问。而如果花已开得娇艳,酒已喝得烂醉,那么不但没有美妙可言,还会让人感到大煞风景。所以事业达到巅峰阶段的人,应该好好想想这其中的含义。
1862年,曾氏家族处于鼎盛时期。曾国藩身居将相之位,曾国荃统领的人马达二万之众,曾国华统领的人马也达五千之多;曾国荃在半年之内,七次拜受君恩。尽管这还不是曾氏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但面对如此浩荡皇恩,曾国藩早已心满意足,甚至有点喜出望外,他禁不住骄然慨叹: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
他把自己的感觉和心情告知家人,又以自己的学识、阅历和权威规劝家人:“日中则昃(太阳偏西),月满则亏。我们家现在到了满盈的时候了!”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削平)之,人满则天概之”。曾国藩以为,天之平人原本无比形,必然要假手于人。比如霍光氏盈满,魏相来平灭他,宣帝也来平灭他;诸葛恪盈满,孙峻来平灭他,吴主也来平灭他。待到他人来平灭而后才悔悟,就已经晚了。我们家正处于丰盈的时期,不必等到天来平、人来平,我与诸位弟弟应当设法自己来平。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见好就收。
老子的知足哲学也包括了“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含义为,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
曾国藩本来是一个虔信程朱理学的学者,不幸的是那个时代把他造就成了一代中兴名将。从1852年奉旨兴办团练开始,到1872年他死前的一二年,他一直在过问军事。他仿照明代戚继光创建了一支不同于绿营军(官兵)的新型军队,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正当它处于威震四海的顶峰时期,曾国藩下令解散它。他为朝廷创建了一支军队,却为自己解散了这支军队。
曾国藩自从“特开生面,赤地新立”拉起一支从团练改编而成的军队——湘军时,便汹汹然地冲在对抗太平天国的最前列,此时他完全被维护皇朝的义务感和炫耀自己的功业心交融在一起。但在以后的征战生涯中,不仅战事棘手,屡屡受挫,而且也时常受到来自清政府内部的多方掣肘,真可谓身陷炼狱,备尝艰辛,但他毕竟都竭蹶经营,“咬牙立志”地坚持了下来。
因此,当他在1858年再次出山时,则变得十分注意自我克制,特别注意调整自己和清廷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历史上那些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
曾国藩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贵常蹈危”这一残酷的历史教训,他更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封建统治术。只有推美让功,才能持泰保盈。
当天京合围之后,李鸿章、左宗棠先后攻下了苏、杭,五万大军陈兵于天京城外,却难以将天京攻下,来自于朝廷上下的各种议论纷起,这不能不引起曾国藩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在与沈葆桢争夺江西厘金问题上,更引起他的警觉,他已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朝廷有意偏袒沈葆桢而压抑自己,使之处于极难的处境之中。
在攻克天京前,曾国藩对于如何处理大功后他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当天京陷落的消息传至安庆以后,他更是绕室彷徨,彻夜思考,对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预测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办法。
当曾国藩从安庆赶到江宁的时候,持盈保泰的解决方案已完全成熟,那就是裁军不辞官。
曾国藩裁军不辞官,在攻破天京后,皇帝封他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他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凡是湘军出身的将领,无论是执掌兵权抑或出任疆吏,都视他为精神和思想上的领导者,而湘军在裁遣之后,被裁者多至数万,功名路断,难免有很多人感到心怀不满。
曾国藩如果在此时请求解官回籍终制,皇帝当然不能不接受他的要求。但如他在回到乡间之后,以一个在籍乡绅的地位,忽然为一群图谋不逞之人所挟制,并被奉之为领袖人物,即使曾国藩知道如何应付,而对清朝政府来说,也仍然不是保全功名之道。如果清政府怀有过分的恐惧,以为曾国藩之辞卸官职,正表示他有不愿继续为朝延效力的意愿,那就更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猜忌了。
所以,曾国藩在此时一方面自动解除兵柄,一方面更留在两江总督上继续为清政府效力,他的这种做法无疑正是使清政府绝对放心的最好办法。试看他在两江总督任内因奉旨剿捻而不以劳苦为辞,逢到军事失利,立即趁机推荐李鸿章自代,亦无非仍是远权势而避嫌疑的做法,不过在表面上不太显露痕迹而已。至此,我们当然要相信曾国藩之功成不居与远嫌避位,正是他的一贯作风了。
曾国藩自动裁撤湘军,是在退一步为自己谋出路,也可以说是谋条生路,这一“该退则退”的做法真的非常值得人们效仿和学习。
感悟做人智慧
《列子·仲尼》中有段精辟的比喻,列子说:“眼睛将要失明的人,先看到极远极微小的细毛;耳朵将要聋的人,先听到极细弱的蚊子飞鸣声;口将要失掉味觉的人,先能辨别淄渑雨水滋味的差别;鼻子将失掉嗅觉的人,先嗅到极微小的气味;身体将要僵硬的人,先急于奔跑;心将糊涂的人,先明辨是非。所以事物不到极点,不会回到它的反面。”
这是在告诉人们,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欲望太强,贪婪只会迫使人们走上绝路,而见好就收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利益,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常识。人生总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与无数次的放弃,在选择与放弃间,必须正确地权衡利害关系,否则只会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因为“月盈则亏,物极必反”是天理循环的规律,也是处事的盈亏之道。人们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2.以屈为伸 韬光养晦
【原文】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释义】用笨拙掩饰聪明,用低调掩饰锋芒,宁可随和也不能自命清高,宁可退一步,也不急功近利,这便是为人处世的最佳法则之一,也是明哲保身的“狡兔三窟”之策略。
杨坚的最大特点是善于韬光养晦,这是乱世自保的最高明手段,同时也是积蓄力量后发制人的最佳策略。
杨坚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西魏大统三年,杨坚的父亲杨忠追随独孤信投靠了西魏专权的宇文泰。后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
公元541年,杨坚出生,传说中他出生时有祥云出现。但他在青少年时期并不十分聪明,依靠着强大的家族关系,他在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里读过书,由于成绩不好,被讽刺为不学无术,他自己也经常自嘲地说“不晓书语”。由此,可推断他当时学习并不用功。
杨坚虽然读书不行,但因为有父亲的关系,在14岁就开始了做官生涯。可以说,他的仕途一帆风顺。15岁时,他被授予散骑常待、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荣誉职衔,深受当时执政的宇文泰的赏识。
北周取代西魏后,杨忠为开国功臣,杨坚又随之晋升,升骠骑将军、加开府。同年,周明帝继位,又封杨坚为大兴郡公。
当周武帝继位的时候,杨坚19岁,被任命为随州刺史。天和元年,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认识到杨坚前途无量,便把自己14岁的七女儿嫁给了杨坚,这样更提高了杨坚的地位。
天和三年,杨坚的父亲死后,他继承了随国公的爵号。在北周灭北齐的过程中,杨坚立下战功,又进封柱国。第二年,出任定州总管,随之转亳州总管。
杨坚并无突出的功绩,地位却扶摇直上,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人想除掉杨坚,但杨氏家族以及独孤家族的势力对他起了保护作用,加上杨坚的长女又是北周武帝太子的王妃,所以,尽管有危险,但终究没有对杨坚构成致命威胁。
在这期间,杨坚也意识到了危险,并开始积极地做着准备。他利用已有的社会影响广泛拉拢关系,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当杨坚在做随州刺史时,已经与骠骑将军庞晃结为莫逆之交。后来,杨坚做定州总管后,庞晃任常山太守,二人经常交往,关系更为密切。杨坚将转亳州总管时,二人已是无话不说了。庞晃劝杨坚就地起兵,建立帝王之业。杨坚很激动,他对庞晃说:“时候还未到啊。”由此,杨坚取周自代的愿望已表露无疑了。
杨坚明白,要取得天下,必须需要有才干的人为自己效力。于是,他时时培植自己的心腹党羽。
郑译、刘防虽然为自己所用,但他们仅会阿谀奉承,没什么才干,一心牟取私利,不肯忠诚地为杨坚效力。当他们要求做大司马的愿望被拒绝后,心中颇为不满。杨坚知道靠他们这号人是不行的,必须另物色人选。他费尽心机,不断地网罗得力干将,其中之一是他找到了高颎。
高颎,又名敏,字玄昭,自称系渤海(今河北)人。此人聪明机智,才华出众。当杨坚看中了他后,便派人邀请他出面帮助自己。高颎没有顾虑什么,欣然应允,并愿举家追随杨坚。杨坚非常高兴,委任他为相府司隶,给予重用。
杨坚少年时的好友郭荣,太原人,在北周灭北齐后拜司水大夫。有一天晚上,杨坚和郭荣同坐月下,杨坚说:“我仰观玄象,俯察人事,周朝气数已尽,我可以代之。”郭荣点头称是。
杨坚还常与平齐战争的“战友”宇文庆谈论天下,诚心与其相交。
宇文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他是诛杀宇文护的重要谋划者。在平齐战争中作战勇敢,周武帝手诏褒奖,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
有一天,杨坚对宇文庆说:“天元(指周宣皇)实在无德,视其相貌,寿额不长,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君观之,气数不会长了。”
杨坚接着又分析了深层原因:“诸侯微弱,国家又无深根固本之计,羽翼既剪,还愁什么呢?”
杨坚继续分析说:“尉迟迥是贵戚,声望很大,国家有事端,必出乱子。但此人也是有智无谋,会误大事的。”
赵郡人李谔,时任北周天官都上士,杨坚深自结纳。杨坚为大司马时,每求外职,李谔上书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杨坚遂决意在朝内准备力量。至杨坚代周称帝后,他对群臣说:“今日我有大业,也是大家的功劳呀!”
扶风平陵人窦荣定,性格深沉,其夫人是杨坚的姐姐。此人小时候就与杨坚相识,感情深厚。时任中大夫,与杨坚交往更加密切。后来,杨坚任北周丞相,他领左右宫伯,镇守天台,常宿禁中。
民部中大夫李礼成,陇西人。其妻早逝,杨坚将其妹嫁给他成为继室,遂成心腹。
大夫元孝矩,洛阳人,是北魏皇族后代。杨坚娶其女为长子杨勇之妻,也成为腹心。
还有大将军、柱国、豫州总管宇文忻,早与杨坚关系密切。
就这样,杨坚经过一番努力,网罗了一批有真才实学且死心塌地愿为其效力的心腹。他的势力得到了迅速的扩张,为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人们提到明朝的严嵩时,往往会想起与其对立的清官海瑞,暂且不管严嵩的历史功过以及个人品行如何,就其个人发迹过程而言,却尽显韬光养晦之术。他懂得适时地或藏或露自己的锋芒,从而可以青云直上。
嘉靖中期,夏言写得一手好文章,又为朝廷的重臣,颇受皇帝的器重。当时,严嵩在翰林院任低级职务,当他打听到夏言是他江西同乡时,就想利用这层关系去接近夏言,但几次都没成功。但是严嵩并不死心,他特意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
夏言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他找借口回绝了严嵩,严嵩就跪在堂前,反复地高声朗读自己的请柬。夏言被他感动了,于是开门将严嵩扶起,慨然赴宴。严嵩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宴席上,他使出浑身解数取悦夏言。
从此,严嵩受到了夏言的器重,一再得到提拔,官至礼部左侍郎。夏言担任内阁首辅后,又推荐严嵩接任礼部尚书,位达六卿之列。夏言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由此可见夏言对严嵩的其中与信任程度。但是,严嵩极有心计,内心阴狠,他做事小心谨慎,不露一点锋芒。平时对夏言仍是俯首贴耳,暗中却在寻找、制造机会,以将夏言一下子打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