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锋芒应该在关键时候或必要时候展露给众人,而不是经常拿出来挥舞一番,杀得别人片甲不留,其实做人必须要学会“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为人才处世之道。
三国时的杨修,在曹营中任曹操的主簿。他思维敏捷,颇具才华,但他总是锋芒毕露,不知伴君如伴虎。
曹操曾命属下为自己建造一处花园,属下尽心尽力,很快将花园建好,请曹操前去观看。曹操去后,面无表情,没有对所建花园发表看法,只是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匆匆离开。属下人苦苦思索,仍然觉得茫然。杨修对众人说道:“门上添一‘活’字,自然为阔,丞相觉得花园不够大而已。”于是,主管此事的人立即对已建花园进行翻修,建好后再次请曹操前来观看。曹操见后,心里很高兴。不过得知是杨修解其意后,心中不是滋味。
事后不久,塞北给曹操送来了一盒酥饼,曹操即兴在盒子上写下了“一合酥”三个字,然后将其置于台上。杨修看到后,即刻将酥饼取来与众将士同享美味。曹操问杨修为何不经过自己的准许便将酥饼分与众人,杨修却解释说:“‘一合酥’乃‘一人一口酥’之意。既然丞相如此命令,不敢不从。”曹操听后,脸上虽然高兴,心中却暗暗妒忌杨修的才能。
曹操猜忌心很重,他怕别人会暗杀他。于是常对手下说,他睡觉时总是做一些杀人的梦,告诫他们不要在他熟睡时靠近他。一日,曹操睡觉的时候将被子蹬到了地上,一侍从慌忙拾起被子准备给他盖上。这时,曹操一跃而起,拔剑就刺,侍从一命呜呼。曹操继续上床睡觉,醒后,假意不知其事,召人问之。待知实情后,曹操大哭,甚为痛苦,随后厚葬被杀侍从。杨修一语点破曹操的心思:“丞相非在梦中,而君在梦中。”曹操对其更加忌恨,欲找借口杀了杨修。
作战期间,曹操先带兵驻扎汉水一带,本想速战速决,不想竟与刘备大军形成对峙局势。曹操心中极为矛盾,进退难定。一天,厨师送上鸡汤,曹操见碗底有鸡肋,顿时心生感慨,暗自沉吟。适逢夏侯惇前来禀请夜间号令,曹操脱口而出:“鸡肋!鸡肋!”夏侯惇误以此为号令,将其传出,众人皆知。作为行军主簿的杨修立即令随行军士整理行装,为撤退做好准备。夏侯惇不明白杨修所为,急忙赶往其帐内。杨修说道:“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听了杨修的一番解释,夏侯惇甚感有理。曹操知道事情缘由后,异常愤怒,以造谣惑众的罪名将杨修处死。
杨修恃才傲物,屡次引发曹操忌恨,得此下场也是必然。历史上不乏类似杨修之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土出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有才,并不意味着能仕途通达,它需要有德来约束。这里的德,乃是掩盖锋芒。
曾国藩的前半生,处处锋芒太露,因此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廷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曾国藩伸手要权,遭到了皇帝的拒绝。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诽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对于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未少息,犹望终制,盖其心态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吴敢把一层窗纸戳破,说曾国藩本应在家守孝,却出山,是“有为而为”,上给朝廷的奏折有时不写自己的官衔,这是存心“要权”。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遂导致失眠。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曾国藩在自我修身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及至复出,为人处事不再锋芒毕露,日益变得圆融、通达。
生活中,他也尽量做到不露锋芒,将才华深藏。他曾说过:“吾平生短于才,爱者或以德器相许,实则虽曾任艰巨,自问仅一愚人,幸不以私智诡谲凿其愚,尚可告后昆耳。”
这里有一封他写给陈源兖和郭嵩焘的信:
易念园归,称岱老有《之官诗》四章,未蒙出示。(近各省有拐带幼儿之案,京城亦多,尊处有之否?若有,须从严办也。)杜兰溪于闰月杪奉母讳,将以八月出都,留眷口在京。胡咏芝来京,住小珊处。将在陕西捐输,指捐贵州知府万余金之多。不费囊中一钱,而一呼云集,其才调良不可及,而光芒仍自透露,恐犹虞缺折也。岱老在外间历练,能韬锋敛锐否?胡以世态生光,君以气节生芒。其源不同,而其为人所忌一也。尚祈慎旃!(陕甘番务办毕,尚为妥善。云南回务尚无实耗,大约剿抚兼施耳。镜海丈尚在南京。)比移广信,士友啧啧以肥缺相慕,眼光如豆,世态类然。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提到陈源兖凭着个人气节引人注意,胡咏芝凭着擅长交际露出不俗气息,虽然二人才能出众的途径不同,但都没有掩盖锋芒,都会招人忌恨的。
曾国藩认为,为人与书法有相通之处。书法有藏锋之说,藏锋收尾才能笔落惊鸿,写出上乘的作品,做人也是如此。
锋芒不露讲的就是一个“藏”字,仅这一个“藏”字,却包含着无穷意味。“藏”的目的,是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长处,不引起别人的妒忌,更好的保护自身;是等待时机,在最有把握的时候出击,令敌人大吃一惊,防不胜防。
古今多少人,他们目光短浅,急于求成。他们不愿意放过任何可以表现的机会,一旦表现自己,力求做到淋漓尽致,恨不得将心掏出来给别人看。殊不知,他们犯了激进的毛病,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自己陷入被动。如果自己有才,不一定能够得到别人赏识,有时候会让掌权者产生妒忌,如曹操妒杨修之才,炀帝妒薛道横之才;如果自己无才,却在大庭广众之下极力自我表现,无异于班门弄斧,拙笨之处暴露无遗,给别人留下可乘之机。
处世中,有人锋芒毕露,有人藏锋露拙。曾国藩则属于后者,他虽有才干,却不轻易外露。毕竟,才华横溢会遭人忌恨和打击,最终导致事业上的失败。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里的“器”,便可引申为才华、实力。没有才干,想要有大作为,无疑是很困难的。但有了才干,却不加掩饰,锋芒尽露。这些“锋芒”或者“器”便如同带刺的玫瑰,它很可能触痛人的不平衡心理,于是,人们便会反击,将其“锋芒”拔掉,将其“器”缴械。
感悟做人智慧
该藏则藏、该露则露实乃做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如果将自己的锋芒应用不当,就可能会刺伤别人或者刺伤自己。因此,应用锋芒时应该小心谨慎,以免惹来麻烦。聪明的人很会把握好藏露的尺度,不仅善于在恰当的时候露出自己的锋芒,还善于在恰当的时候藏匿锋芒。
巧妙的隐藏是为了更好地释放,适时地暴露是为了充分地表现自己,使自己脱颖而出,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握好藏露的尺度。
伏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藏自己的笨拙,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他人乘虚而入的机会,同时将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展示出来,给他人形成一种威慑力;另一种是隐藏自己的才学与目的,不要不合时宜地过分显示自己,以防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招来攻击。总之,不要让他人轻易地摸清自己的虚实,应该提前准备好防范措施和对策,待机而动。
5.急处站稳 险处回首
【原文】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释义】立身于混乱的时局时,不要让自己立场不坚定,一定要把握住方向;身处于艳丽女人中间时,要把自己的目光放得高远,把持住一时的情感冲动,这样才会逃脱美色的诱惑;而身处在人生的困苦中时,同样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陷入困惑的泥沼中。
《庄子》中讲了一个“畏影而走”的故事:一个蠢人走路时突然见到自己的影子,不知这是什么东西。他便拼命快跑,想甩掉影子,结果他跑得越快,影子也跟得越快。他以为这是个怪物,吓得要死。究其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不能冷静地停下来思考,惊慌失措使她更加恐惧,让他无法发现事情的真相而深深地陷入恐惧中,如果他肯回回头,冷静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就会发现那可怕的东西其实只是自己的影子。
战国时,荆轲带着燕国的地图和樊於期将军的头颅去见秦王嬴政,想借献图的时机刺杀秦王。和他随行的还有勇士秦舞阳。当二人进入戒备森严的咸阳宫、见到秦王时,秦舞阳便“色变振恐”,引起周围大臣怀疑。而荆轲则非常镇静,笑着回头看看秦舞阳,对秦王说:“他是北方的乡下人,没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说完取图献上……
你看,荆轲的“主静之力”有多大!在他眼里,威震天下的秦王和他的狼臣虎将“都是无名竖子”——没什么了不得,他毫不恐惧。而秦舞阳号称“勇士”,却“当尊严之地、大众之前、震怖之景,而心动气慑”,缺少的就是镇静、沉稳的心理素质。
明人吕坤在《呻吟语》里说:“主静之力大于千牛,勇于十虎;当尊严之地、大众之前、震怖之地,而心动气慑,只是涵养不定;静中看天地万物都是无名竖子。”其实吕坤是在教人“静”,镇静、沉着地面对那些会使人们感到害怕的事情、场合和人。心理镇静的力量比一千头牛的力量还要大,比十只老虎的凶猛还要强。如果镇静地看待世界万物,就没有什么可以可怕的。一个人之所以在尊严的场合、众人的面前、恐怖的情况下心跳加快、大气儿也不敢出,就是因为“静”的涵养还没有稳固。
那么,这种镇静的心理素质是不是天生的呢?是不是我们如果有畏惧、怯场的毛病就再也不能改变呢?不是的。勇敢的士兵不是天生就勇敢的,而是锻炼出来的。
著名演员石挥原来只是一家剧团的勤杂工。一次剧团演出时,一个扮演茶房的演员临场而别,院长就让石挥顶替。这个角色只有一个字的台词:“是!”但要分三次说。临到上场时,石挥紧张得小腿肚子发抖,嘴巴也不听使唤了,缩在台口发怵。忽然他的颈皮被一只大手使劲捏住,同时听到团长说:“小家伙,不要慌,上台后说话声音要大点!”没等他答应,忽听台上一声唤:“茶房!”团长将他朝台上一推,石挥不由冲了上台。舞台上,强烈的灯光朝他照来,他只觉得眼睛发花。台下黑压压一片,他慌乱地连声喊着“是!是!是!”,然后就跑下台去了。有了这样的几次上台演出,石挥慢慢适应了舞台和观众,演得越来越自如,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恐惧多是毫无道理的。要知道,不会发生的事终究不会发生,你恐惧,只是徒增烦恼;而该发生的事也不会因你的恐惧而停止。因此,应该以平静的心态去对待天地万物,无恐而惧。而这种镇静之勇是可以通过修养和锻炼获得的。
日本古代有一位叫千利休的禅师,潜心学习茶道,培养自己的宁静之勇。一位叫加藤的武士认为茶道是贻误国事的玩意,因此决心杀掉千利休。武士来到禅师门前,禅师一眼就看出来者不善。他并不害怕,而是邀请武士进屋喝茶,并希望武士把剑放在屋外。他解释说:“茶道表现和平的气氛。”
武士不理,说:“我一向剑不离身,管你茶道不茶道!”
“那好吧,你就带剑进来喝些茶吧。”
茶水正在沸腾。千利休突然把茶壶打翻,烟雾水汽顿时弥漫了屋子。武士吃了一惊,急忙奔出屋外。
千利休连连道歉:“过失在我。请回来喝茶吧。我弄脏了你的剑,让我给你擦干净。”
武士终于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勇者,茶道是宁静的,领悟了它的人会无所畏惧;反之,就会像自己,即便是一壶茶打翻了,也会惊慌失措。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万般无奈下唱起了“空城计”。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压境,诸葛亮大开城门,不布置一兵一卒,自己在城楼上弹琴。虽然他根据司马懿多疑的性格,估计司马懿不敢贸然攻城,但谁能保证司马懿绝对会上当呢?危险是确实存在的。要说诸葛亮一点儿紧张都没有,那也太夸张了。但诸葛亮的确没有表现出慌张和心虚。他怎么做到呢?很简单——专心地弹琴。司马懿果然老奸巨猾,他为了防止自己上当,非常仔细地听诸葛亮琴声,没有听出丝毫破绽。司马懿顿时慌了,急忙下令撤兵。“空城计”就这样成功了。
人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如火灾、地震、洪水爆发……的情况下,都会有恐惧感。这是人的本能反应。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在巨轮行将沉没时,几位乐队成员仍专心地演奏着音乐。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却远离了恐惧,而是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这一切都说明了冷静的重要性,人们在急、险时应该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把目光放长远,让自己慢慢稳定,再想应对困难的办法,这样解决问题会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