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导论(5)
-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丛书)
- 袁贵仁
- 3141字
- 2016-04-30 21:05:32
人道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它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在理论的出发点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从“一般的人”、“永恒的人性”出发,用抽象的“人”、“人性”来说明社会和历史;马克思则从劳动和社会关系出发,用劳动、社会关系来说明人和人性,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社会和人的发展道路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把希望寄托在“人性”的改善上,主张通过一切人之间的“博爱”,以实现“人道”的理想;马克思则认为,一切社会罪恶都根源于少数人对于广大劳动者的剥削,社会的前途在于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信奉“英雄创造历史”,幻想由个别“天才”、“救世主”来创建合理的社会;马克思则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在价值观念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以个人为本位,把个人尊严、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奉为人生最高目标,鼓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马克思则主张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
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历史观,是同马克思的人的学说相对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人道主义毫无联系,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是无视人的价值和尊严,不关心人的地位和前途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人道主义,是错误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反人道主义的,也是错误的。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道主义在反对封建专制、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历史进步作用。人道主义否定神主宰人的陈腐观念,使人从宗教神学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这些都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创立汲取了人类文化中的一切有益成果,其中无疑包括人道主义的成分。马克思在批判人道主义关于人和人性问题的一般的、抽象的议论的同时,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汲取了其中的人道原则。在马克思的论著中,充满了对剥削阶级“惨无人道”的暴行、对“不顾人道”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谴责。他还正面表示了对人道原则的赞赏。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用“人道精神”对待人,将普鲁士士兵和下级军官放走公社战士评价为“非常人道”。毛泽东提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人道原则做了十分明确的肯定。
马克思认为,人道原则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一种基本原则。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违背了人性和人道原则,决定了它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人道原则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劳动者觉悟的提高,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丰富,以及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都属于社会主义人道原则的内容。
马克思强调,我们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指从事现实活动的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不论其职业如何、社会地位高低,作为劳动者都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尊严,反对鄙视劳动人民,反对以强凌弱,反对虐待老人、妇女、儿童和有残疾的人等违反人道主义精神的种种恶劣行径。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反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观点,但同时认为它提出的许多问题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诸如人的尊严、价值,人权、个性、自由、平等。马克思并不认为这些问题本身只是属于资产阶级,而是把它们纳入自己的视野之中,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科学地加以解决。例如,人的自由、平等,马克思主义要求关心个人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生活,尊重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及其成果,努力发展生产,采取有力措施,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的和文化的需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劳动者应当互相同情、关心和爱护,建立起团结、互助和友爱的关系。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人道主义的合理因素,能否说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呢?不能!“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不确切、不科学的提法。这是因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人道原则,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它经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加工改造,内容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成果,如果继承了什么就称马克思的思想为什么“主义”,这就势必模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人道主义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环节。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说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最高形式,在有些人看来,好像是在抬高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恰恰相反,是在贬低马克思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降低到人道主义的层次上去,在根本上否认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革命意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西方学者的一种习惯说法,是他们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把“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对立起来,从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手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如果没有必要的说明,这个提法就有可能被解释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两种历史观的相互混合、相互纳入或者相互归结,从而引起理论和思想混乱。西方学者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说法加以种种歪曲,从而混淆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523、5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18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同上书,249页。
[4][俄]车尔尼雪夫斯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87、8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5]《新编诸子集成:管子校注》上,47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3—1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同上书,24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25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同上书,55页。
[15]同上书,5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同上书,241页。
[18][英]莫里斯·布洛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8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524—5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2页注释②,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6]同上书,2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3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646—6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1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1][英]莫里斯·布洛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4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