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我的亮点记录本上变得亮点更多、更亮了。对了,我们还总结出了我们的“年级之最”:“写字大王”杨东霞,“最美老师”李贝,“金点子”刘敏,“活词典”周红艳,“洁净大使”张彦,“美术大师”李艳霞,“才华横溢”赵慧萍。大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这个团队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大家彼此学习借鉴,互相交流沟通,在交流中产生智慧,在沟通中将工作逐渐完善。
当大家知道了我的亮点记录本后,他们也送给我一个别称:“富有的黄世仁”。是啊,作为教研组长的我平时总是追着他们收各种学习资料,可是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聚在一起进行思想的碰撞,才能生成团队的智慧,才能助推团队的发展。
当好“领头雁”
陈萍
前段时间,在风景秀丽的万仙山拓展训练基地,我们全校老师汇聚到了一起,进行为期两天的团队拓展训练。老师们被分成了四个组,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完成规定的训练项目。其中“穿越生死网”的团队合作项目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教练把我们组带到一个空旷的山坡上,平地中间有两棵距离不超过4米的树。在两棵树之间有用绳子织起的网,有大小形状都不规则的十九个洞口,假想为有高压的网丝。在规定的时间内,队员要互相配合在不碰触到网子的情况下全部穿过去,并且穿过的洞口不能再过人,而碰到“高压网”就表示任务失败,需要重新再来。在接到任务后,我们并没有急于通过,队长和队员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广纳建议,制定穿越计划,男老师身强体壮,负责抬人,女老师则根据自身特点协调从哪个洞中穿过。经过一番周密的安排,大家共同协商协作,把每个人或抬着或扛着安全送过网洞。每次的成功换来的是大家的欢呼雀跃,最后所有的队员都顺利穿过了“生死网”。游戏结束后,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我们成功的秘诀时,我们大家一致认为整个游戏凸显的就是团队合作,无论多么好过的洞口一个人是不能保障通过的,而大家认为很难过的洞,在大家的合作下也都顺利通过了,可见团队的作用是很大的,一些看似无法做到的事情,在合作好的队伍中都是可以完成的。
由游戏联想到群雁飞翔,雁阵齐飞。雁群以“V”字或“一”字排开,用阵型的变换去搏击气流,削减阻力。与群雁飞翔一样,学校的教研组就是一个“雁阵”。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团体。教研组是学校最基本的教与研的合作团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摇篮。它应该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是一个让所有成员有所收获的集体。
开学初,为了提高教研组的凝聚力,彰显每个老师在团队中的重要性。我们对组里的老师进行了分工,每个人都承担了相应的职务。每个月的札记我们都交到制定的老师处,出去看望病人时,也有老师负责购买礼品等。组内的各项工作在老师的共同协作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2月初,年级要举行“书香少年”演讲比赛。筹备阶段,我先把活动中老师要负责的项目进行了细致的分工,但是没有指定哪个老师负责哪一项。集体备课时,我把要负责的项目告诉了组内的老师,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认领。一时之间,大家开始踊跃报名,年轻老师紧跟时代潮流,自告奋勇负责活动音乐的搜集,生性腼腆,但字体一流的中年老师负责书写奖状,平时喜欢演讲,爱好朗诵的老师主动请缨,担任训练主持人的工作,而两位年长的老教师则主动承担了准备抽号箱的工作。于是,所有的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分好了工。大家也觉得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了尊重,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是缺一不可的。12月14日活动如期举行,分上午和下午两场进行。老师也被分为了两组,活动进行中大家各司其职,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那天虽然报告厅外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但报告厅里却温暖如春,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也就在那一刻,我们每个老师都体会到了自己在这个团队中的重要性,也理解了团队合作所发挥出的巨大力量。
但是,身为教研组长,全组的领头雁,对待学校的工作一定要讲原则,听取组内老师意见的同时,要与学校的要求保持一致。对于出现的意见分歧,要想方设法地做工作,做好“和事佬”,化解老师的不愉快,让老师愉快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同时,自己要做好引领工作,做在前、想在前,让老师能心服口服,才能有效引领。其次,要随时接受领导的指导,以便在研究方向、重点、疑问等重大转折点中及时得到领导的帮助和支持。
我想要当好教研组长,就要把心态放平,真诚地帮助组里每一位老师,踏踏实实地做好计划中的每一件事,勤于反思和学习。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胜任这一职务,当好教研组的领头雁。
借智慧
张敏
个人力量渺小,能人智慧精巧,集体力量强大。作为新教研组长的我,为了团队的发展经常向别人借智慧。智慧共享,发展你我,成为我们的行动准则。
智慧接力棒
在学校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最温馨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事就是大家的事,集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刚接一年级时,对教材不熟悉,学生陌生,担任了教研组长的我,心里十分忐忑,怎样理出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尽快适应新的工作?我找到刚教过一年级的数学组长贺小梅,向她说明了我的困惑,小梅爽快地说:“没问题,这个忙我一定帮。”开学第二周的星期五下午,贺老师带着她的团队,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传经送宝。我们每个人的本子上都记得密密麻麻,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贺老师团队的倾囊相助,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家长交流都变得顺风顺水起来。这种“教研接力棒”活动受益快,颇为大家钟爱。
在教研组长工作交流会上,我把借智慧的做法与大家分享,恳请校长把“民间”交流变成“官方”要求。校长欣然应允,从此,“教研接力棒”成为开学初大家都期待的活动,各学科的上一个年级教师给下一个年级教师进行经验、教训交流,解析教材的难点、易错点,分析该年段学生的特点,介绍自己的经典做法。“接力棒”的传承,加强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预见性,增强了教育教学实效性。
名师先行课
五年级时,教材上有些难点不好把握。我们组有数学名师杨爱珍,她教学经验很丰富,平时她的课总比我们快上几节,不好上的课她先上,我们去听,听课之后的再备课是立体的、鲜活的,比只分析教材、说教法的纸上谈兵似的备课,效果好、大家更喜欢。杨老师在大家不断的垂询中,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甘愿当好“领头羊”,更加积极地为大家上好先行课。
张琚英老师刚教过五年级,教材熟悉,学生难理解的题,她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又思考出新的方法:小数除法的“代替法”、寻找中位数的“见缝插针”法、找次品的“分叉法”等等。她的每一个金点子,都得到大家的夸赞。
为组里的每一个人找到适合他的“一席之地”,发挥其所长,使每一个人在为大家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他自身的价值,双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集百家之长
“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科看学科”,才会使学科、教育有大境界、高品质的发展。前者,似乎不太容易;后者,我觉得可以试试。于是,我就带领大家开始了走穴般的听课,博百家之长,借众学科之智慧。
语文调研课活动开始了。语文课上学生是怎样进行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有序进行的?我们进驻语文课堂,带着问题的听课学习,使大家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一对倾听的耳朵。听课后交流,大家茅塞顿开:“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序是这样”“预习中,我们应该改一改”“学生之间交流时应先这样说”……借智慧,快哉!
学生喜欢上英语课,英语教师定有高招。听后发现:英语课上,学唱英语歌曲、自编英语剧本表演,学生唱着、玩着,就学会了,更喜欢了。数学课怎样让学生学得有趣、积极主动?“先学后教,先做后讲,先练后讲”,先学了可以“哼唱了”,先做了可以“表演了”,先练了可以“显摆了”,自信与成功洋溢在小脸上,学生急着预约下一节课的发言,数学课也有了预约的精彩。
音乐课、科学课、思品课……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我们每个人也像长了隐形翅膀,能力大增。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小小火车头的我,唯恐自己能量不足,常有“井蛙不敢讲海,夏虫不敢语冰”的感觉。向别人借智慧,不仅使团队共赢,也加快了自我成长的进步,还享受到团队的快乐与幸福。
三、班级管理
一个都不能少
王小红
9月份一开学,各个班主任就忙碌起来,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红石榴”朗诵会。这是一次展示班级风采的好机会,也是搭建平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的好时机,所以各班都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我班也不例外。
主题定好了,领诵选好了,道具准备好了,只要给孩子们排好队形,进行几次合练就行。可是,就像你无法把握住一颗流星的轨迹一样,你也无法控制住他——一切美好的设想被一个人打碎了,他就是俊俊。别的孩子的词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他却一句也说不出来;排队形时其他孩子都能安安静静等待,他却时而躺在地上,时而乱跑;好不容易排好队形,他又无论如何也安静不下来,搅得排练无法进行。好几个孩子看到我急得头直冒汗,说:“老师,别让俊俊参加了!要不我们肯定得不了奖!”帮忙的家长也说:“要是没有这个特殊的孩子,咱班的节目特棒!”
哪个班主任不想让自己带的班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一鸣惊人啊?更何况孩子们为了这次活动付出了这么多,如果就因为一个孩子的特殊表现让他们的汗水付诸东流,以后的活动他们还会积极参加吗?怎么办?真的“抛弃”这个孩子吗?问题从孩子中来,开个班会,将问题“还给”他们吧。
周一班会课,孩子们正襟危坐,看着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两个数字“56”“1”。大概他们从中明白了些什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老师,”终于有个孩子说话了,“能不能不让俊俊参加?他搅得大家都没法排练。”这个孩子的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附和声。等教室里安静下来,我问道:“那你们说,俊俊怎么办呢?”孩子们又开始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的说让他回家,有的说让老师看着他。我用红粉笔将“56”慢慢地圈起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了,是啊,他怎么说也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呀,怎么能随随便便就不让他参加呢?
这时中队长细细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老师,我们让俊俊参加,不过能不能不让他站在队伍中?咱们班表演时不是有道具吗,要不让他来扮演小草小花吧?”
“对呀!咱们的表演更与众不同了,其他班肯定没想到这个。”一个孩子大声说。
大家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用欣赏的目光望着这班孩子,转身用红粉笔又圈住了那个“1”:“你们真棒!我们三(1)班是一个大集体,任何时候,我们都是一家人;任何时候,一个都不能少!”
“红石榴”朗诵会开始了!多么隆重的场面,多么精彩的表演!
轮到我们班表演时,一个特殊的场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花草丛中蹲着一个胖胖的男孩,他手中举着一束小花,等领诵根据安排“摘”走了那束花,他便摇摇晃晃退场了,场上响起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参加朗诵的孩子拿出了百倍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表演,不负众望,获得了特等奖。
捧着金灿灿的奖状,孩子们知道,“56”个孩子的共同付出,才有了这“1”份圆满的结果。
当孩子遭遇“爱情”
阮树芹
“老师,你快来看王月在肖文桌上写的字!”一个学生走进办公室拉着我就向教室跑。来到教室里,看到肖文的座位前围满了学生,有人捂着嘴哧哧地笑,边笑边指指点点地小声嘀咕:“肖文喜欢袁园!”“肖文喜欢袁园!”……一旁的王月气哼哼地、皱着眉不断地重复:“就是,就是!”肖文满脸地不屑,一副好男不跟女斗的架势。
见我进来,嘈杂声停止了,目光全都聚焦在我身上。
我装作很随意的样子,说:“肖文喜欢袁园,有什么稀奇,肖文还喜欢老师——我呢!对不对,肖文?”
“嗯,我喜欢老师!”肖文认可地点点头。
“袁园是女生!”王月不服气地争辩道。
“那我不是女的啊,我是男的?”我故意装糊涂,反问道。
学生们都笑了,气氛一下子融洽了许多。
“都回座位吧,以后别一惊一乍的,把我吓出心脏病来你们负责啊!”我故意捂着心口说。
学生们“轰”的一声全笑了,各自散开了;王月也抿着嘴笑了,随着同学们离开了。只剩下我和肖文,打量着站在我面前的肖文,我有些不认识他了。一年级新生报到时,他怯怯地拉着妈妈的衣角,躲在妈妈身后怎么也不肯向前来,我牵着他小小的手,俯下身,问他的名字,他仰起头,羞涩地说:“肖文。”
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一转眼就长成1米7的大小伙子了,我问:“袁园是谁?”
“我在体育队训练时认识的,(4)班的。”
“你喜欢她吗?为什么?”
“喜欢!”他毫不掩饰,“因为她对我好!”
“我对你好吗?”我问。
“好!”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过——”他有些为难,嗫嚅地说:“那是不一样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