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詩傳通釋外綱領(二)(1)

諸國世次圖[1]

商宋附

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 冥 振 微 報丁 報乙 報丙 主壬 主癸 湯 外丙湯次子 仲壬外丙弟 太甲湯嫡孫 沃丁 太庚沃丁弟 小甲 雍己小甲弟 太戊雍己弟 仲丁 外壬仲丁弟 河亶甲外壬弟 祖乙 祖辛 沃甲祖辛弟 祖丁祖辛子 南庚沃甲子 陽甲祖丁子 盤庚陽甲弟 小辛盤庚弟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祖庚弟 廩辛 庚丁廩辛弟 武乙 太丁 帝乙 紂 宋微子啟紂庶兄 微仲啟弟 宋公稽 丁公 湣公丁弟[2] 煬公湣弟 厲公湣子 釐公 惠公 哀公 戴公 武公 宣公 穆公宣弟 殤公 莊公穆子 湣公 公子游羣公子 桓公 襄公 成公 昭公 文公昭弟 共公 平公 元公 景公 昭公元曾庶孫 悼公 休公 辟公 剔成 偃

周豳附

后稷 不窋 鞠陶 豳公劉 慶節 皇僕 差弗 毀隃 公非 高圉 亞圉 公叔祖類[3] 岐周太王 王季 文王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懿弟 夷王懿子 厲王 宣王 幽王 平王 桓王平孫 莊王 釐王 惠王 襄王 頃王 匡王 定王匡弟 簡王 靈王 景王 悼王 敬王 元王 貞定王 哀王 思王哀弟 考王哀弟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顯王 慎靚王 赧王

周公封魯侯爵

周公 伯禽 考公 煬公考弟 幽公 魏公幽弟 厲公 獻公厲弟 真 武真弟 懿 伯御懿弟 孝 惠 隱 桓隱弟 莊 閔 僖閔庶兄 文 宣 成 襄 昭 定昭弟 哀 悼 元 穆 共 康 景 平 文[4] 頃[5]

召公封燕侯爵

召公九世至惠侯 釐 頃 哀 鄭 繆 宣 桓 莊公 襄 桓[6] 宣 昭 武 文 懿 惠 悼 共 平 簡 獻 孝 成 湣 釐 桓 文 易王 子噲 昭 惠 武成 孝 王喜

鄘二國封爵、世次不詳。

衛侯爵

康叔 康伯 考伯 嗣伯 疌伯 靖伯 貞伯 頃侯[7] 釐侯 共伯 武公共弟 莊 桓 宣桓弟 惠 黔牟群公子[8] 懿 戴公子頑子[9] 文戴弟 成 穆 定 獻 殤定弟 襄獻子 靈 出靈孫 莊出父 斑師襄孫[10] 君起靈子 悼出季父 敬 昭 懷群公子 慎敬孫 聲 成 平侯 嗣君 懷 元 君角

鄭伯爵

桓公 武 莊 厲 昭 子亹昭弟 子嬰亹弟 文 穆 靈 襄靈弟 悼 成悼弟 釐 簡 定 獻 聲 哀 共聲弟 幽 繻幽弟

齊侯爵

太公 丁 乙 癸 哀 胡哀弟 獻哀弟 武 厲 文胡子[11] 成 莊 釐 襄 桓 孝 昭 懿孝弟 惠 頃 靈 莊 景莊弟 晏孺子 悼景子 簡 平簡弟 宣 康

魏畢公高之後,封爵世次未詳。

唐晉曲沃附侯爵

唐叔 晉燮 武侯 成侯 厲 靖 釐 獻 穆 殤穆弟 文穆子 昭 孝 鄂 哀 小子侯 緡哀弟 曲沃武公 獻 君卓 惠卓兄 懷 文獻子 襄 靈 成襄弟 景 厲 悼襄曾孫 平 昭 頃[12] 定 出 哀昭曾孫 幽 烈 孝 靜

秦伯爵

非子 秦侯 公伯 秦仲 莊公 襄公 文 甯文孫 出子 武出子兄 德公武弟 宣 成宣弟 穆成弟 康 共 桓 景 哀 惠哀孫 悼 厲共 躁 懷躁弟 靈懷孫 簡靈季父 惠 出 獻靈子 孝 惠文王 武王 昭襄武弟 孝文 莊襄 始皇 二世 子嬰

陳侯爵

胡公 申公 相公申弟 孝申子 慎 幽 釐 武 夷 平夷弟 文 桓 厲桓弟 莊厲弟 宣莊弟 穆 共 靈 成 哀 惠哀孫 懷 湣

鄶祝融之後,封爵世次未詳。

曹伯爵

振鐸 太伯 仲君 宮伯 孝伯 夷伯 幽伯 戴伯 惠伯 石甫[13] 繆公甫弟 桓 莊 釐群公子 昭 共 文 宣 成 武 平 悼 聲悼弟 隱平弟 靖 伯陽

作詩時世圖[14]

商詩五篇

太甲以後

頌三篇

《那》《烈祖》《長發》

祖甲以後

頌二篇

《玄鳥》《殷武》

周詩三百六篇

文王世

正風二十四篇

周南:《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麟之趾》《桃夭》《芣苢》《兔罝》並周國詩《漢廣》《汝墳》並南國詩

召南:《鵲巢》《采蘩》《草蟲》《采蘋》《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靁》《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騶虞》並南國詩

武王世

頌二篇

《時邁》《雝》

武王以後

正風一篇

召南:《何彼襛矣》南國詩

正小雅二十二篇

《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車》《杕杜》

《南陔》《白華》《華黍》《魚麗》《由庚》《南有嘉魚》《崇丘》《南山有臺》《由儀》《蓼蕭》《湛露》《彤弓》《菁菁者莪》

成王世

變風七篇

豳:《七月》《鴟鴞》《東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正大雅十八篇

《文王》《大明》《緜》《棫樸》《旱麓》《思齊》《皇矣》《靈臺》《下武》《文王有聲》《生民》《行葦》《既醉》《鳬鷖》《假樂》《篤公劉》《泂酌》《卷阿》

頌二十六篇

《清廟》《維天之命》《維清》《烈文》《天作》《我將》《思文》《臣工》《振鷺》

《豐年》《有瞽》《潛》《載見》《有客》《武》《閔予小子》《訪落》《敬之》《小毖》《載芟》《良耜》《絲衣》《酌》《桓》《賚》《般》

康王以後

頌二篇

《昊天有成命》《噫嘻》

昭王以後

頌一篇

《執競》

厲王世

變大雅四篇

《民勞》《板》《蕩》《桑柔》

變小雅十篇

《鴻鴈》《庭燎》《沔水》《鶴鳴》《祈父》《白駒》《黄鳥》《我行其野》《斯干》

《無羊》

宣王世

變風一篇

鄘:《柏舟》衛釐侯時

變小雅五篇

《六月》《采芑》《車攻》《吉日》《黍苗》

變大雅六篇

《雲漢》《崧高》《烝民》《韓奕》《江漢》《常武》

幽王世

變小雅八篇

《節南山》《十月之交》《小弁》《何人斯》《巷伯》《白華》《苕之華》《何草不黄》

變大雅二篇

《瞻卬》《召旻》

幽王以後

變風二篇

衛:《淇奥》武公時

鄭:《緇衣》桓公、武公時

變小雅

《正月》《雨無正》《賓之初筵》衛武公詩

平王世

變風十一篇

邶:《柏舟》《綠衣》《日月》《終風》並衛莊公時

衛:《碩人》莊公時

王:《黍離》《揚之水》

鄭:《叔于田》《大叔于田》

唐:《揚之水》晉昭公時

秦:《小戎》襄公時

變大雅

《抑》衛武公詩

平王以後

變風十二篇

王:《君子于役》《兔爰》《葛藟》《君子陽陽》《中谷有蓷》《丘中有麻》《采葛》《大車》

唐:《椒聊》

秦:《車鄰》《駟驖》《終南》

桓王世

變風六篇

邶:《燕燕》《撃鼓》並衛州吁時《新臺》《二子乘舟》《式微》《旄丘》並衛宣公時

桓王以後

變風三篇

鄘:《牆有茨》《君子偕老》《鶉之奔奔》並衛惠公時

莊王世

變風四篇

齊:《南山》《敝笱》《載驅》《猗嗟》並襄公時

釐王世

變風一篇

唐:《無衣》曲沃武公時

惠王世

變風六篇

鄘:《載馳》衛戴公、文公時《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並衛文公時

鄭:《清人》文公時

惠王以後

魯頌四篇

《駉》《有駜》《泮水》《閟宮》僖公時

襄王世

變風四篇

衛:《河廣》宋襄公時

秦:《渭陽》穆公時《黄鳥》康公時

曹:《候人》共公時

匡王以後

變風一篇

陳:《株林》靈公時

時世未詳

變風七十五篇

邶:《凱風》《雄雉》《匏有苦葉》《谷風》《簡兮》《泉水》《北門》《靜女》

鄘:《桑中》

衛:《考槃》《氓》《竹竿》《芄蘭》《伯兮》《有狐》《木瓜》

鄭:《將仲子》《羔裘》《遵大路》《女曰雞鳴》《有女同車》《山有扶蘇》《蘀兮》《狡童》《褰裳》《丰》《東門之墠》《風雨》《子衿》《揚之水》《出其東門》《野有蔓草》《溱洧》

齊:《雞鳴》《還》《著》《東方之日》《東方未明》《甫田》《盧令》

魏:《葛屨》《汾沮洳》《園有桃》《陟岵》《十畝之間》《伐檀》《碩鼠》

唐:《蟋蟀》《山有樞》《綢繆》《杕杜》《羔裘》《鴇羽》《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秦:《蒹葭》《晨風》《無衣》《權輿》

陳:《宛丘》《東門之枌》《衡門》《東門之池》《東門之楊》《墓門》《防有鵲巢》《月出》《澤陂》

檜:《羔裘》《素冠》《隰有萇楚》《匪風》

曹:《蜉蝣》《鳲鳩》《下泉》

變小雅三十二篇

《小旻》《小宛》《巧言》《谷風》《蓼莪》《大東》《四月》《北山》《無將大車》《小明》

《鼓鍾》《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華》《桑扈》《鴛鴦》《頍弁》《車舝》《青蠅》《魚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綠》《隰桑》《緜蠻》《瓠葉》《漸漸之石》

詩源流

鄭氏曰:「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孔氏曰:「伏羲,三皇最先者,故謂之上皇,其時淳朴,故知無詩。」大庭、軒轅逮於高辛,其時有亡載籍,亦蔑云焉。孔氏曰:「大庭,神農别號。」《虞書》曰:『詩言志。』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15]?」

林氏曰:「舜與皋陶之賡歌,三百篇之權輿也。」

黄實夫曰:「自有天地有萬物,而詩之理已寓。嬰兒之嬉笑,童子之謳吟,皆有詩之情而未動也。桴以蕢,鼓以土,籥以葦,皆有詩之用而未文也。康衢順則之謡,元首股肱之歌,皆詩也。故曰詩言志。至於五子述大禹之戒,相與歌詠,傷今而思古,則變風、變雅已備矣。」

呂東萊曰:「觀舜、皋陶之歌,則見詩之雅、頌;觀《五子之歌》,則見詩之變風、變雅。」

程子曰:「虞之君臣迭相賡和,始見於《書》。夏殷之世,雖有作者,其傳鮮矣。至周而益文,人之怨樂,必形於言;政之美惡[16],必有刺美。至夫子時,所傳者多矣。夫子刪之,得三百篇,可以垂世立教。」陳夀翁曰:「舜、皋《喜起》《明良》之歌,即虞詩也。《五子之歌》,即夏詩也。商詩多亡,唯存《商頌》五篇。外此,《風》《雅》、二《頌》皆周詩也。」

歐陽子曰:「《詩》述商周,自《玄鳥》《生民》,上陳稷、契,下訖陳靈,千五六百年之間,旁及列國君臣世次,國地山川,封域圖牒,鳥獸草木蟲魚之名,與其風俗,方言訓詁,盛衰治亂,美刺之由,無所不載。」

朱子曰:「嘗考詩之原委,古今凡三變。蓋自書傳所記虞夏以來,下及魏晉,自為一等;自晉、宋間顔、謝以下及唐初,自為一等;沈、宋以後,定著律詩,下及晚唐[17],自為一等。」又曰:「自唐初以前,法猶未變;至律詩而後,詩與法始皆大變;以至今日,益巧益密,無復古人之故[18]。嘗妄欲抄取經史諸書所載韻語,及《文選》、漢魏古詞,以盡乎郭景純、陶淵明之作,自為一編,而附三百篇、《楚詞》之後,以為詩之根本準則。又於其下二等之中,擇近於古者,各為一編,以為之羽翼輿衛,其不合者,則悉去之。」

章句音韻

孔氏曰:「自古有篇章之名。《東山》序曰『一章言其完』是也。句則古者謂之言,《論語》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則以一句為一言。秦漢以來乃有句稱。風、雅無一章者,頌則多一章而已。詩之大體必須依韻。之、兮、矣、也之類,本取以為辭,雖在句,不以為義,故處末者,皆字上為韻,『左右流之』、『寤寐求之』之類是也。亦有即將助句之字,以當聲韻者,『是究是圖』、『亶其然乎』之類是也。」

或問:「諸章句起於誰?」朱子曰:「有故言者,是指毛公;無故言者,是鄭康成。」胡庭芳曰:「如古注《關雎》篇末云『《關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注五章鄭康成所分,故言以下是毛公本意是也。」

《考索》吳氏曰:「詩韻無不協者,如『來』之為『釐』,『慶』之為『羌』,『馬』之為『姥』之類。詩音舊有九家,唐陸德明始以見定為一家之學,今《釋文》是也。至開元中,修五經文字,『我心惨惨』,《書》作『懆』,音七到反;『伐鼓淵淵』,《書》作『鼘』,音於巾反。皆與《釋文》音訓有異,乃知德明之學,在當時亦未必盡用,而詩音之亡,或有所自矣。」

朱子曰:「詩音韻是自然如此,古人音韻寬,後人分得密,後隔開了。」又曰:「看詩須并協韻讀,便見得他語自齊整,又更略知協韻所由來,甚善。」又曰:「只要韻相協,好吟哦諷誦,易見道理,亦無甚要緊。今且將七分工夫理會義理,二三分工夫理會這般去處。」或問:「吳才老協韻何據?」曰:「他皆有據,泉州有其書,毎一字多者引十餘證,少者亦兩三證。然亦有推不去者,因言《商頌》『下民有嚴』協『不敢怠遑』,吳氏音『嚴』為『莊』,云避漢諱,却無道理。某後讀《楚辭·天問》見『嚴』字,乃押從『莊』、『剛』、『方』字去,乃知是叶韻。『嚴』韻作『昂』也,又此間鄉音,嚴作户剛反。《天問》才老豈不讀,往往偶然失之。又如《常棣》『外禦其務』叶『烝也無戎』,吳氏復疑『侮』當作『蒙』,某却疑古人訓『戎』為『汝』,如『以佐戎辟』、『戎雖小子』,則『戎』、『汝』音或通,後讀《常武》詩,有『南仲大祖,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則協音『汝』明矣。」又曰:「協韻乃吳才老所作,某續添之[19]。」又曰:「古人情意温厚寬和,言語自恁地好。當時協韻,只是要便於諷詠而已,到得後來,一向於字韻上嚴切,却無意思。漢不如周,魏晉不如漢,唐不如魏晉,本朝又不如唐。如元微之、劉禹錫之徒,和詩猶自有相重密;本朝和詩,便皆不要一字相同,不知却愈壞了詩。」愚按:詩之篇章,數少者一章,如《周頌》等篇是也;多者或十六章,如《桑柔》是也。章之為句少者亦二句,如《盧令》等章;多者或三二十句,如《載芟》等章。句之字數多是四字,如「關關雎鳩」之類;有一字為句者,如《天作》第六句;有二字者,如「鱒魴」之類;有三字者,如「螽斯羽」之類;有五字者,如「維以不永懷」之類;有六字者,如「我姑酌彼金罍」之類;有七字者,如「送我乎淇之上矣」之類;又有八字者,如「胡瞻爾庭有縣貆兮」之類。若句之叶韻,則有句句用韻者,有隔兩句用韻者,有隔韻相叶者,有隔數句相叶者。且章句音韻不特詩為然,求之《四書》,亦或有章句之分。求之諸經,亦時有音韻之叶,《書》則舜、皋陶之歌及《五子之歌》,《洪範》無偏無陂之詠,《儀禮》則《士冠禮》祝辭、醮辭、字辭,《易》則爻辭、彖、象、雜卦之類,莫不叶韻,蓋皆欲其便於吟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