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中药养生速查全书(彩图精装)
- 张彩山
- 1182字
- 2024-11-04 17:50:42
清热药
【概 念】
在中医药理论中凡是以清解里热,泄除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 效】
清热药多寒凉,具有解毒、清热泻火、清虚热、凉血等功效。
【药理作用】
中医科学研究表明,清热药主要具有抗病毒,抗菌,抗毒素,抗病原虫,抗肿瘤,解热,抗炎,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适用范围】
清热药主要用于不恶寒反恶热,发热、口渴、呼吸急促、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者兼便秘、腹胀、苔黄的里热证。对现代临床称谓的感染性发热、急性传染病、白血病、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某些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药物分类】
清热药根据性能不同,主要分以下五类。
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口渴、高热、烦躁、汗出,严重的脉洪大,神昏谵语的气分实热证。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胃热、肺热,如芦根、花粉、淡竹叶、竹叶、西瓜翠衣、鸭跖草、谷精草、决明子、寒水石、夜明砂等。
清热燥湿药,药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因此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并能清热泻火。主要用于身热不扬、胸膈痞闷、舌苔黄腻的湿温、小便短赤或暑温夹湿证;用于痞满吐利的湿热蕴结脾胃证;用于泄泻、痢疾、痔瘘肿痛的湿热壅滞大肠证;用于耳中流脓、黄疸尿赤的湿热蕴蒸肝胆证;用于带下色黄或热淋灼痛的湿热下注证,关节红肿热痛的湿热流注关节证;用于湿疮、湿疹的湿热浸淫肌肤证;用于各脏腑火热证。中医药方常用的清热燥湿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鲜皮、龙胆、苦参、三棵针、苦豆子、马尾连。
清热解毒药,以清热解毒为主。主要用于丹毒、瘟毒发斑、痈肿疔疮、痄腮、热毒下利、咽喉肿痛、虫蛇咬伤、水火烫伤、癌肿的火热壅盛证以及其他急性热病。中医药方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忍科藤、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金莲花、野菊花、苦地丁、甜地丁、天葵子、大青叶、板蓝根、重楼、拳参、青黛、鱼腥草、金荞麦、白头翁、马齿苋、大血藤、败酱草、鸦胆子、马勃、广豆根、委陵菜、射干、北豆根、青果、锦灯笼、金果榄、土茯苓、白蔹、木蝴蝶、冬凌草、千里光、四季青、漏芦、穿心莲、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熊胆等。
清热凉血药,药性咸寒。咸能入血,寒能清热,因此具有清血分热邪、清解营分的作用。主要用于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甚至斑疹隐隐、神昏谵语的热入血分证;用于舌謇肢厥、神昏谵语、舌质红绛的邪陷心包证;用于吐血衄血、舌色紫绛、尿血便血、躁扰不宁、斑疹紫暗,甚或昏狂的热入血分证;也可用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热出血证。中医药方常用的清热凉血药有玄参、牡丹皮、地黄、赤芍、紫草、水牛角。
清虚热药,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主要用于午后发热、骨蒸潮热、虚烦不寐、手足心热、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的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用于热退无汗、夜热早凉、脉象细数、舌质红绛的温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证。中医药方常用的清虚热药有白薇、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银柴胡。
清热泻火药
石 膏
GYPSUM FIBROSUM Shigao
【石 膏】
别名:白虎,细石,软石膏,玉大石,冰石。
◎《本草纲目》记载石膏:“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科 属】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要含水硫酸钙。
【地理分布】在气候干燥地区的内海或湖盆地多有分布。全国多数地区都有石膏矿藏分布,如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甘肃、宁夏、新疆、山东、青海、安徽、四川、湖北、云南、贵州、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多于冬季采挖,除去泥沙及杂石可得。
【药理作用】解渴;解热;增强免疫功能等。
【化学成分】二水合硫酸钙(CaSO4·2H2O),铝、钙、铁、硅、镁等无机元素。
【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除烦止渴,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外感热病,牙痛,头痛。
本草药方
1. 主治:牙痛。
生石膏15g,玄参、焦山栀各8g,大黄、白芍药各5g,乌梅2g,炙细辛1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2. 主治:牙痛。
石膏15g,露蜂房28g,大青盐、白芷、黄柏、升麻各10g,北细辛3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风热疼痛加重石膏30g,加鲜生地黄20g,牡丹皮10g;右边齿痛加重石膏一倍,再加枳壳10g,大黄12g;左边齿痛加柴胡、龙胆草各10g,栀子6g;伴便秘加大黄15g(后下),地骨皮10g,黄芩12g;若门齿痛加黄连10g,知母6g;风寒疼痛加防风15g,荆芥12g,蝉蜕6g;伴有牙衄加黄连、黄芩各12g,鲜生地20g,大黄12g,牡丹皮10g,栀子炭6g。
3. 主治:阳明热壅,面肿热,时毒发颐。
石膏(碎)32g,知母18g,甘草6g,糯米10g,上4味,以水1斗煮米熟,去滓,温服1升,每日3服。
4. 主治:高血压病(阴虚肝阳上亢者)。
生石膏30g,生熟地各15g,淮牛膝9g,生石决明15g,麦冬12g,灵磁石、生白芍、生牡蛎各15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
5. 主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
石膏6两(碎,绵裹),大乌梅20枚。上二味,以水7升,煮取4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饮之。
6. 主治:热嗽喘甚者,久不愈。
石膏2两,甘草半两(炙)。上为末。每服3钱,新汲水调下,残生姜汁、蜜调下。
7. 主治:诸金刃所伤,血出不止。
石膏、槟榔、黄连(去须)各1两,黄柏半两。上为细末,随多少掺敷疮上,血定,便入水不妨。
药膳养生
石膏茶
生石膏40g,紫笋茶末6g。生石膏捣末,加水适量,煎取药汁,过滤去渣。每日1剂,开水冲泡代茶饮。适用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暑,胃火牙痛等。
石膏粥
1.生石膏40g,葱白3茎,豆豉10g,粳米100g。先煎豆豉、石膏,去渣取汁,入米煮粥,欲熟,入葱白,更煮片刻,空腹食。清热,除烦。对于热病烦渴,心烦头痛,口干舌焦,甚则神昏谵语等症有疗效。
2.石膏40g,葱白4茎,豆豉、生姜各10g,粳米100g。先煎石膏,次下葱、豉、姜,再煎,去渣取汁,入米煮粥。空腹食用。若渴加葛根30g。祛风清热。对于疮疡初起,全身恶寒、发热、头痛较重,局部红、热、肿、痛等有疗效。
知 母 学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
RHIZOMA ANEMARRHENAE Zhimu
【知 母】
别名:连母,水参,货母,韭逢,东根,苦心,儿草,兔子油草,山韭菜,虾草。
◎《本草纲目》记载知母:“安胎,止予烦,辟射工、溪毒。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科 属】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地理分布】向阳干燥山坡、丘陵草丛中或者草原地带,常成群生长。陕西、宁夏、东北、华北、甘肃、江苏、山东等地多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枯叶和泥土,晒干称为“毛知母”。趁鲜剥去外皮,晒干为“知母肉”。
【药理作用】降血糖;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血小板聚集等。
【化学成分】多糖类:知母多糖A、知母多糖B、知母多糖C、知母多糖D;皂苷类:知母皂苷A-Ⅰ、知母皂苷A-Ⅱ、知母皂苷A-Ⅲ、知母皂苷B-Ⅱ、知母皂苷B等;有机酸类;鞣酸,烟酸等;其他:双苯吡酮类,木脂素类,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生津润燥,清热泻火。对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骨蒸潮热,肠燥便秘等症均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高热,肺部感染。
知母24g,金银花、甘草各10g,生石膏58g,粳米1撮。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2. 主治: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
知母30g,甘草、生姜各20g,生石膏200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3.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吐黄痰。
知母、莱菔子各9g,金银花、生石膏、鱼腥草各18g,炒苏子、杏仁、浙贝母各10g,白芥子、甘草、陈皮各6g,麻黄5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4. 主治:大面积烧伤后溃疡,低热,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红少津,口干咽干,有瘀斑。
知母6g,丹参、生地黄各18g,牡丹皮、银花各15g,连翘12g,白芍、赤芍、茯苓各9g。煎服法同1。分服。每天1剂。
药膳养生
二母蒸鳖
知母、贝母各6g,柴胡、前胡、杏仁各4g,黄酒适量,元鱼(鳖)1只(约重500g),食盐少许。将元鱼去头及内脏,洗净,切块,放大碗中,加入5味药及黄酒、食盐,再加水浸过肉,切,上笼蒸1小时,趁热分顿食用。滋阴退热。对于妇女长期低热不退者有疗效。
二母团鱼汤
知母、贝母各16g,甜杏仁、银柴胡各13g。将鳖洗净,取肉切块,与四药同入锅内,加适量水,煎煮至肉熟。饮汤食肉,也可加食盐少许调味。另亦可将药焙研为末,以鳖骨、甲煎汤,取汁合丸用。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对于肺肾阴虚,手足心热,骨蒸潮热,咳嗽,盗汗,咽干等症;或肺结核患者属阴虚发热者有疗效。
栀 子 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FRUCTUS GARDENIAE Zhizi
【栀 子】
别名:木丹,鲜支,卮子,越桃,山栀子,黄荑子,黄栀子。
◎《本草纲目》记载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科 属】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栀子的干燥成熟的果实。
【地理分布】丘陵山地或者山坡灌林中多有生长。西南、中南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多有分布。
【采收加工】10月中、下旬,果皮变为红黄色的时候采收,除去果柄杂物。直接将其晒干或者烘干。
【药理作用】抗肝损伤,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胰液分泌;泻下;抗菌;抗炎;镇静;降血压等。
【化学成分】有机酸类:奎宁酸等,氯原酸;环烯醚萜类:异栀子苷,栀子苷,山栀苷,去羟栀子苷,栀子酮苷等;挥发油类:丹皮酚等,含有棕榈酸;黄酮类:栀子素等;三萜类:藏红花素,红花酸等;其他:多糖,D-甘露醇,熊果酸,胆碱等。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对于热病心烦,血淋涩痛,黄疸尿赤,目赤肿痛,血热鼻衄,火毒疮疡有疗效;外治扭挫伤痛均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风热型麦粒肿。
栀子、木通、白芷、黄芩、桑白皮、当归、赤芍药、桔梗、连翘各12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2. 主治:泪囊闭塞,流泪不止,目赤涩痛,侧头痛,心烦易怒,失眠,口苦咽干,便秘尿赤。
生栀子、黄芩、木通、龙胆草、泽泻、柴胡、车前子、生大黄(后下)各10g,甘草5g,生地黄30g。煎服法同1。分早晚两次服,每天1剂。服药后流泪大减者生大黄改熟大黄,流泪消失者停药,改服杞菊地黄丸善后巩固。
3. 主治:风性结膜炎。
栀子、龙胆草各9g,银花、黄柏、菊花各15g,黄芩10g,甘草5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4. 主治:湿热黄疸。
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上3味,以水12L,先煮茵陈,减6L,内2味,煮取3L,去滓,分3服。
5. 主治:伤寒下后,心烦服满,卧起不安者。
栀子(劈)14个,厚朴(炙,去皮)12g,知实(水浸,炙令黄)4枚。上3味,以水3.5升,煮取1.5升,去滓。分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6. 主治:感冒高热。
山栀子根2两,山麻仔根1两,鸭脚树二层皮2两,红花痴头婆根1两,煎服;或加酒少许服。
药膳养生
栀子粳米粥
栀子仁10g,粳米80g,共煮成粥。有镇静、利胆、降压、抑制真菌作用。对于目赤肿痛、蚕豆黄、乳腺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腮腺炎等有疗效。
夏枯草 学名:Prunella vulgaris L.
SPICA PRUNELLAE Xiakucao
【夏枯草】
别名:夕句,乃东,铁色草,棒槌草,类笼草,牛低头,六月干等。
◎《本草纲目》记载夏枯草:“能解内热,缓肝火。”
【科 属】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的果穗。
【地理分布】路旁、荒地以及山坡草丛中多有生长。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夏季果穗呈棕红色的时候采收,除去杂质后,晒干。
【药理作用】调节免疫功能;降血糖;降压;抗炎;抗菌,抗病毒等。
【化学成分】皂苷类:夏枯草苷等;黄酮类;金丝桃苷,芦丁等;香豆素类;东莨菪素,伞形花内酯等;三萜类;熊果酸,齐墩果酸等;其他:维生素C,全草中含挥发油等。果穗含有胡萝卜苷,熊果酸,含硫多糖夏枯草素等;花序中含迷迭香酸,熊果酸,花色苷类,鞣质。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明目,清肝火、消肿,散结。对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瘰疬,瘿瘤,头痛眩晕,乳痈肿痛;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乳腺增生,高血压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结膜炎,目赤肿痛。
夏枯草、蔓荆子、牡丹皮、黄芩、连翘、桑白皮各10g,菊花、金银花、蒲公英各15g,荆芥、薄荷(后下)、甘草各5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小儿用量酌减。
2. 主治:急性结膜炎。
夏枯草15g,赤芍药、菊花各8g,川黄连4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3. 主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夏枯草、黄芩、大青叶、蒲公英、赤芍药、菊花各15g,板蓝根、钩藤(后下)各30g,薄荷(后下)、柴胡、蝉蜕各10g,甘草5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4. 主治:角膜溃疡,目赤肿痛。
夏枯草、大黄、生地黄各15g,蒲公英、金银花、板蓝根、生石膏各30g,龙胆草、知母、天花粉、赤芍药、玄明粉各10g,甘草5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药膳养生
夏枯草露
夏枯草500g。夏枯草浸2小时,洗净,放入蒸馏器中,蒸馏得芳香蒸馏液。每服30毫升,每天3次。化痰散结,清肝明目。对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早期高血压,目赤肿痛,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菌痢等症有疗效。
夏枯草荷叶茶
夏枯草10g,荷叶12g(新鲜荷叶半张)。一起煎汤,取汁。代茶饮。对于肝肾阴虚风火上亢,或头晕耳鸣,平素常头痛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言謇,半身不遂,手足重滞,苔黄,舌质红,脉弦滑数等症有疗效。
夏枯草煲猪肉
夏枯草25g,猪瘦肉60g。猪肉切成薄片;夏枯草装纱布袋中、扎口,一起放入锅内,加水,小火炖至肉熟烂,弃药袋,调味。食肉饮汤。每天1剂,分2次。清肝热,散郁结。对于肝经有热或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结核,瘰疬等症有疗效。
瓜 蒌 学名: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RADIX TRICHOSANTHIS Tianhuafen
【天花粉】
别名:瓜蒌根,白药,瑞雪,天瓜粉、花粉、屎披根蒌粉。
◎《本草纲目》记载天花粉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科 属】为葫芦科植物瓜蒌的干燥根。
【地理分布】海拔200~1800米的山坡林地、灌丛中、草地和村旁田边均有生长。分布于华东、华北、中南以及辽宁、甘肃、陕西、贵州、四川、云南。
【采收加工】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纵向剖成2~4瓣,粗大者再横切成数段和斜片晒干。也有不刮皮、切瓣、切段而直接晒干的。
【药理作用】抗肿瘤;引产,抗早孕;同时具有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作用;抗艾滋病病毒等。
【化学成分】天花粉多糖,天花粉蛋白。瓜蒌根中含有植物凝集素,α-甘露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等多种酶,丙氨酸,缬氨酸等棕榈酸,氨基酸,α-菠菜甾醇等成分。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消肿排脓,清热生津。对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疮疡肿毒,内热消渴均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热病烦渴,高热神昏,大便燥结。
天花粉、龟板、犀角、白茅根、酸枣仁、鳖甲、知母、羚羊角各15g,枸杞子24g,生石膏、白芍药、牡丹皮、地骨皮、菊花、茵陈各9g,生地黄60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2. 主治:长期性低热,肺热燥咳。
天花粉15g,菊花20g,柴胡、地骨皮、黄芩、半夏各10g,大枣5枚,甘草4g,蒲公英25g,金银花30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3. 主治:肺炎,发热,内热,咳嗽,胸痛。
天花粉、龙胆草、百部各30g,桑白皮、藕节各60g,天门冬、葶苈子各90g,栀子、地骨皮、海浮石、枇杷叶、石膏、黄芩各15g,大黄、杏仁、黄连各9g,羚羊角5g,薄荷、桔梗、炙麻黄、甘草各5g,黑枣2枚。加清水12碗,煎成1碗。分4次服。
药膳养生
天花粉山药粥
鲜天花粉16g(干品亦可),鲜山药80g(干品亦可,但不可炒)。天花粉切成骨牌片,一起放锅内,加水适量,小火慢煮至烂熟。淡食为佳,亦可入少许酱油或食盐调味服食。固肾安中,生津止渴。对于消渴之口干舌燥,尿频量多等症有疗效。
天花粉粳米粥
天花粉30g,粳米100g。先煎天花粉,去渣,取汁,入米煮粥,随意食用。清肺,止渴,生津。对于消渴及肺热咳嗽等症有疗效。
玉露糕
天花粉、葛根、桔梗各15g,绿豆粉600g,白糖200g。将天花粉、葛根、桔梗切片烘干后,研磨成细末待用。将绿豆粉、白糖与药末混匀后,加水调湿,放在抹了油的饭盒内,上笼沸水大火蒸约30分钟即可。清热生津、润肺益胃、祛痰止咳。对于中老年人有咽喉干燥、唾液减少,舌面光滑少苔,口角皲裂疼痛,脱落皮屑等一系列症状者有疗效。
芦 苇 学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
RHIZOMA PHRAGMITIS Lugen
【芦 根】
别名:芦苇根,苇根,芦茹根,芦柴根,芦通,苇子根,芦芽根,甜梗子,芦头等。
◎《本草纲目》记载芦根:“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科 属】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者干燥根茎。
【地理分布】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多有生长。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
【采收加工】一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以及膜状叶,鲜用或者晒干。
【药理作用】增强免疫功能等。
【化学成分】脂肪酸类:咖啡酸等,龙胆酸;挥发油类:阿魏酸,丁香醛,香草酸,松柏醛等;其他:氨基酸,甾醇,多元酚,生育酚,蛋白质,薏苡素,氯、钾、硫、钙、铁等无机元素。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除烦,止呕,清热生津,利尿。对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哕,热淋涩痛,肺痈吐脓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慢性肺炎。
芦根60g,冬瓜仁、薏苡仁各30g,瓜蒌皮、黄精各15g,杏仁、桑白皮、川贝母、前胡、地龙、车前子各10g,甘草5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2剂。
2. 主治:传染性肺炎,肺热咳嗽,少痰,气短胸痛等症。
芦根、沙参、金银花、薏苡仁、枇杷叶各30g,百合、陈皮、神曲、连翘、天门冬、山楂、麦芽各10g,黄连、甘草各5g,三七粉3g(另包,冲服)。煎服法同1。每天1剂。
3. 主治:急性支气管炎,气急咳嗽,无汗,张口抬肩,体温发热升高。
芦根、蒲公英、生石膏各30g,杏仁、麻黄、桑叶、甘草、菊花各5g。煎服法同1。每天2剂。
4. 主治:肺脓疡,发热恶寒,咳唾黄痰,头身痛,胸痛。便干溺短。
芦根、金银花各15g,僵蚕、桔梗、黄芩各10g,蝉蜕、薄荷各5g。煎服法同1。分服,每天2剂。
药膳养生
芦根茶
1.芦根50g,鲜萝卜200g,青橄榄8个,葱白7段。对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有疗效。
2.芦根。水煎。代茶饮。对于牙龈出血有疗效。
芦根北粳米粥
新鲜芦根120g,北粳米50g。新鲜芦根洗净,切段,去节,入砂锅水煎,去渣后入北粳米煮稀粥。每天3次,稍温服食。对于舌燥少津,烦热口渴,热病津伤,胃热呕逆,肺热咳嗽和肺痈痿等症有疗效。凡胃寒呕吐,咳嗽者不宜服食。
芦根竹茹汤
鲜芦根100g,竹茹30g,蜜糖适量。前二药水煎取汁去渣。加蜜糖调匀服。和胃止呕。对于呃逆,胃热呕吐等症有疗效。
芦根绿豆粥
芦根100g,绿豆100g,苏叶10g,生姜10g。先煎生姜、芦根、苏叶,去渣取汁,入绿豆,煮粥,随意食用。和胃止呕,利尿解毒。对于小便赤涩,湿热呕吐及热病烦渴,解河豚或其他鱼、蟹中毒等症有疗效。
淡竹叶 学名: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HERBA LOPHATHERI Danzhuye
【淡竹叶】
别名:竹叶门冬青,迷身草,三鸡米,长竹叶,山冬,地竹,林下竹等。
◎《本草纲目》记载淡竹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科 属】为禾本科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地理分布】山坡林下或者沟边阴湿处多有野生。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和西南地区。
【采收加工】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
【药理作用】解热;利尿;升高血糖;抑菌等。
【化学成分】叶中和茎中含三萜和甾类:白茅素,芦竹素,蒲公英赛醇,菜油甾醇,β-谷甾醇等;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有机酸,氨基酸,糖类。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利尿。对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口舌生疮,舌下囊肿。
淡竹叶、槟榔各5g,连翘、党参、甘草各8g,大黄5~6g,黄连、牵牛子各5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小便赤热加木通;口渴加生地黄、莲子心;发热加栀子,去党参;疼痛甚加牡丹皮、丹参。
2. 主治:慢性肾盂肾炎。
淡竹叶、熟地黄、石斛、山药、生地黄、茯苓、泽泻各10g,金银花、连翘各15g,车前子、土茯苓各30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3. 主治:小便赤涩淋痛,尿频尿急。
淡竹叶、木通各10g,土茯苓、生地黄、金银花各15g,甘草、栀子各5g。煎服法同1。每天2剂。
4. 主治:尿血。
淡竹叶、白茅根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5. 主治:热淋。
淡竹叶20g,灯芯草15g,海金沙10g。水煎服,每日1剂。
药膳养生
淡竹叶饮
淡竹叶20g,切碎,加水400g,煎半小时,去渣,取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清心除烦,利尿通淋。对于口舌生疮,心烦,小便涩痛,尿赤等症有疗效。
淡竹叶北粳米粥
淡竹叶30g,北粳米60g,冰糖适量。淡竹叶加水煎汤,去渣后入粳米、冰糖,煮粥。早晚各1次,稍温顿服。对于温热病中心火炽盛,口渴多饮,心烦目赤,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或淋痛等症有疗效。此粥宜稀薄,以利小便;胃寒及无热证者忌食。
淡竹叶粟米粥
淡竹叶30毫升,黄芩10g,蜜15g,生石膏20g,粟米100g。先煎黄芩、石膏,去渣取汁,下米煮粥,欲熟时,入淡竹叶及蜜,搅匀候熟,随意食用。清热除烦。对于壮热烦渴,外感热病,或小便赤涩,心胸烦闷,大便干燥等症有疗效。
西 瓜 学名:Citrullus lanatus(Thunb.)Mansfeld
EXOCARPIUM CITRULLI Xiguacuiyi
【西瓜翠衣】
别名:西瓜青,西瓜翠。
◎《本草纲目》记载西瓜翠衣主治:“口、舌、唇内生疮,烧研噙之。”
【科 属】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干燥的果皮。
【地理分布】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夏季收集西瓜皮,削去内层柔软的部分,洗净后,晒干。
【药理作用】消除黄疸;利尿等。
【化学成分】果皮含蜡质,糖,甜菜碱;果汁含瓜氨酸、苹果酸、葡萄糖、果糖、番茄红素、蔗糖、维生素C等。
【性味归经】甘,凉。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止渴,清暑解热,利小便。对于小便短少,水肿,暑热烦渴,口舌生疮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小便短少,不畅。
西瓜皮、冬瓜皮、葫芦皮各60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2. 主治:口舌生疮,口腔溃疡。
西瓜霜50g,梅片9g,青黛15g,黄连18g,硼砂、青果核、炉甘石、人中白各100g,飞石膏250g。一起研为细末,过100目筛装净瓶,每瓶4g,密封高压消毒备用。将药末吹撒或涂敷患处,一般每天5次(上午2次,下午2次,睡前1次)。
3. 主治:四肢浮肿初起。
西瓜皮晒干60g(鲜的120g,去瓤留皮0.3厘米厚),老黄瓜皮干者30g(或鲜者60g)。水煎服。以上2种用水煎熬1茶杯内服,每剂煎服2次。
4. 主治:小儿汗闭性暑热症,发热持续不退,体温高,不出汗,发热不稳定。
鲜西瓜翠衣30g,西洋参(先煎)、麦冬、竹叶、知母、石斛、黄连各5g,荷梗15g,甘草3g,粳米12g。清水煎服。每天1剂,以病愈为度。
5. 主治:肾炎,水肿。
西瓜皮须用连髓之厚皮,晒干者入药为佳,若中药店习用之西瓜翠衣则无著效;干者65g,白茅根鲜者100g。水煎,一日3次分服。
6. 主治:白喉。
西瓜霜100g,人中白5g(煅),辰砂10g,雄精1g,冰片5g。共研细末。如非白喉,减去雄精。
药膳养生
西瓜皮汤
新鲜西瓜皮,白糖适量。西瓜外层绿色薄皮,切碎,水煮30分钟,去渣取汁,加适量白糖搅匀,凉后代茶饮,当天饮完。为清凉防暑饮。
西瓜番茄茶
西瓜、番茄适量。西瓜取瓤,去子,绞汁;番茄沸水烫,去子,剥皮,用纱布绞汁,二汁合并,代茶饮。用于清解暑热,治食欲不佳以及消化不良等症。
西瓜番茄汁
西瓜1500g,番茄1000g。番茄洗净,西瓜取瓤,去子;分别绞汁液;2液合并,代茶随意饮。滋阴,清热而止渴。适用于高热,口渴心烦,因胃阴虚而有热之食少纳呆,小便短赤,消化不良等症,是夏季清凉防暑饮。
西瓜子仁糯米粥
西瓜子50g,糯米30g。西瓜子和水捣烂,煎水去渣取汁,入米煮稀粥,随意食用。清肺润肠,和中止渴。
小决明 学名:Cassia tora L.
SEMEN CASSIAE Juemingzi
【决明子】
别名:草决明,羊明,羊角,还瞳子,假绿豆,马蹄子,羊角豆,野青豆,蓝豆,羊尾豆。
◎《本草纲目》记载决明子:“主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
【科 属】为豆科植物决明或者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的种子。
【地理分布】1.决明 路边、丘陵、山坡疏林下、荒山多有生长。我国南部各省均有分布。2.小决明 生于山坡、河边。中南、西南、华东以及辽宁、河北、山西、吉林等地多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打下种子,晒干,除去杂质。
【药理作用】抗菌;泻下;降血脂;降血压;抗肝损伤;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胃液分泌等。
【化学成分】蒽醌类:大黄素甲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决明子素,决明素等;氨基酸类:胱氨酸、组氨酸等;甾醇类:豆甾醇,菜油甾醇;其他:决明苷,硬脂酸,棕榈酸等。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清热明目。对于羞明多泪,目赤涩痛,目暗不明,头痛眩晕,大便秘结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流行性传染出血性结膜炎。
决明子、当归、生地黄、菊花、桑叶、荆芥、薄荷、大青叶、川芎各10g,桃仁、红花各6g,甘草3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早晚两次服,每天1剂。
眼睑发痒加地肤子、蝉蜕各10g;发热甚加金银花、连翘各10g;大便秘结不通加大黄、芒硝各9g;白睛充血显著加牡丹皮10g;恶风寒加防风10g;前额痛加白芷10g;羞明睛珠痛加夏枯草10g。
2. 主治:视网膜炎,中心视网膜静脉阻塞。视力骤减,甚至仅辨明暗,耳鸣耳聋,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绛,脉弦细或细数。
决明子、茯苓、生地黄、生石决明各20g,丹参、茺蔚子各15g,牛膝、钩藤、地龙、黄柏、知母、夏枯草各10g,木贼6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药膳养生
决明子茶
决明子15g,夏枯草8g。决明子炒至稍鼓起香味,待凉,碾碎;夏枯草切碎,开水冲泡。代茶饮,每天1剂。对于高血压,头痛,青光眼,角膜溃疡,急性眼结膜炎,大便秘结等症有疗效。
决明子粥
炒决明子16g,白菊花10g,粳米150g,冰糖少许。先煎炒决明和白菊花,去渣取汁,再入粳米煮粥,加冰糖少许。清肝降火,平肝潜阳。适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阳上扰之头晕,高血压病,头痛,高血脂症及便秘。
决明子烧茄子
决明子30g,豆油250g,茄子500g。决明子捣碎加水适量,煎30分钟,去渣缩浓汁至2汤匙待用。茄子洗净切斜片,放热油中炸至两面焦黄,捞出控油。将锅内余油留下的3g放火上,用蒜片炝锅后把炸好的茄片入锅,把姜、葱等和用决明子汁调匀的淀粉倒入锅内翻炒,滴几滴明油颠翻。每天2次,佐餐食。清肝降逆,润肠通便。对于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冠心病有疗效。
鸭跖草 学名:Commelina communis L.
HERBA COMMELINAE Yazhicao
【鸭跖草】
别名:翠蝴蝶,竹节菜,竹鸡草,竹叶菜,碧蝉花,竹节草,水竹子,露草,帽子花,竹叶兰。
◎《本草纲目》记载鸭跖草:“消喉痹。”
【科 属】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干燥的地上部分。
【地理分布】野生于山坡丛林下。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米的土丘缓坡上或者山脚斜坡。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地为其主产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鲜用或者晒干。
【药理作用】抗菌。
【化学成分】鲜花含黄鸭跖草苷,蓝鸭跖草苷。
【性味归经】甘、微苦,凉。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消肿定痛,散瘀止血。对于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外伤出血,崩漏,跌打损伤,胸腹刺痛,瘀血肿痛均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咽喉肿痛。
鸭跖草30g,连翘15g,桔梗、板蓝根、金银花、甘草各10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2剂。
2. 主治:大叶性肺炎,反复咳嗽,发热。
鸭跖草60g,虎杖、鱼腥草、小蓟、平地木、蒲公英、黄芩、败酱草各30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3. 主治:尿血,尿急,急性肾炎。
鸭跖草60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4. 主治:黄疸性肝炎。
鸭跖草120g,瘦猪肉60g。水炖,服汤食肉,每日1剂。
5. 主治:手指蛇头疔。
鲜鸭跖草,合雄黄捣烂,敷患处,一日一换。初起能消,已化脓者,能退癀止痛。
6. 主治:高血压。
鸭跖草50g,蚕豆花15g。水煎,当茶饮。
7. 主治:水肿、腹水。
鲜鸭跖草100~150g。水煎服,连服数日。
8. 主治:五淋,小便刺痛。
鲜鸭跖草枝端嫩叶200g。捣烂,加开水一杯,绞汁调蜜内服,每日3次。体质虚弱者,药量酌减。
药膳养生
鸭跖草茶
鸭跖草35g,蚕虫花15g。水煎取汁。代茶饮。适用于高血压病。
鸭跖薄荷汁
鸭跖草120g,鲜薄荷60g。洗净、捣烂、绞汁。每服1酒杯,用适量凉开水兑匀,频频含咽。清热解毒,利咽喉。对于咽喉肿痛,梗塞不利属热证者有疗效。
鸭跖车前蜜汁
鸭跖草50g,车前草60g,蜂蜜适量。前两者洗净、捣烂、绞取汁液,加蜂蜜调服。清热利尿通淋。对于热淋小便短赤或湿热小便不利等症有疗效。
鸭跖草炖肉
鸭跖草16g,炖肉食。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谷精草 学名: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
FLOS ERIOCAULI Gujingcao
【谷精草】
别名: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移星草,珍珠草。
◎《本草纲目》记载谷精草:“治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
【科 属】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干燥带花茎的头状花序。
【地理分布】溪畔、沼泽和田边阴湿处多有生长。西南、华东以及湖南、台湾等地多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将花序连同花茎一齐拔出,晒干后可使用。
【药理作用】抗菌。
【化学成分】谷精草素;黄酮类;万寿菊素,槲皮万寿菊素,槲皮素等。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肝、肺经。
【功能主治】明目,退翳,疏散风热。对于风热目赤,肿痛羞明,风热头痛,眼生翳膜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眼生翳膜,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谷精草8g,急性子、炙甘草各5g,密蒙花6g,菟丝子9g,金果榄10g,枸杞子13g,黄精18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剩渣加菊花9g,刺蒺藜12g,煎汤熏洗患眼,每晚1次。
2. 主治:老年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
谷精草、沙苑子、刺蒺藜、赤芍药、生地黄、女贞子、白芍药、菊花、密蒙花、党参、黄芪各12g,决明子15g,炙甘草6g,生石决明30g。煎服法同1。分早晚两次服,每天1剂。中气不足加山药、茯苓、白术各10g;合并糖尿病者加麦门冬、熟地黄、天花粉各12g;合并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者加牡蛎、钩藤各15g。
3. 主治:白内障,玻璃体混浊。
谷精草、杜仲、食盐、菟丝子、川芎、羌活、木贼、密蒙花、决明子各30g,人参12g。用黑羊肝胆一具和药共入砂锅内,加好酒3壶煮干,再加3壶,煮3炷香,去药不用,只留肝胆,铜刀切片,新瓦焙干,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g,空腹白开水下。
4. 主治:牙齿风疳、齿断宣露。
谷精草0.3g(烧炭),白矾灰0.3g,蟾酥1片(炙),麝香少许上药,同研为散,每取少许,敷于患处。
5. 主治:小儿雀盲至晚忽不见物。
羊肝1具,不用水洗,竹刀切开,入谷精草1把,瓦罐煮熟,日食之。忌铁器。如不肯食,炙熟捣做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
6. 主治:小儿肝热,手足掌心热。
谷精草全草100~150g,猪肝100g。加开水炖1小时服,每天1~2次。
药膳养生
谷精草煲羊肝
谷精草30g,羊肝200g。羊肝切片,加谷精草、水煲汤,调味服。祛风散热,益血补肝,明目退翳。对于视力减退、夜盲症、小儿角膜软化症、风热赤眼等症有疗效。
谷精草茶
谷精草6g,沸水浸泡或水煎,代茶饮。对风热目赤多有效。
密蒙花 学名: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
FLOS BUDDLEJAE Mimenghua
【密蒙花】
别名:小锦花,蒙花,黄饭花,蒙花珠,老蒙花,羊耳朵朵尖,水锦花。
◎《本草纲目》记载密蒙花主治:“青盲肤翳,赤涩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
【科 属】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蕾以及花序。
【地理分布】海拔200~2800米的丘陵、山坡,村边的灌木丛、河边和林缘多有生长。分布于灌木丛和林缘。中南、西南及陕西、安徽、甘肃、西藏、福建等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花未开放的时候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药理作用】抗炎;抗肝损伤;解毒;利尿;促进胆汁分泌等。
【化学成分】黄酮类:密蒙花苷,刺槐苷等;环烯醚萜类:梓醇,梓苷,海胆苷等,桃叶珊瑚苷;皂苷类:密蒙皂苷A、密蒙皂苷B等。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明目退翳,清热养肝。对于多泪羞明,目赤肿痛,肝虚目暗,眼生翳膜,视物昏花等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慢性视神经炎。
密蒙花、决明子、党参、牡丹皮各12g,丹参15g,茯苓、赤芍药、当归、黄芪各9g,柴胡、川芎各6g,升麻3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2. 主治: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角膜炎,角膜溃疡,眼涩畏光,黑睛混浊无光泽。
密蒙花、蝉蜕、黄柏、知母、菊花、白芍药各10g,生地黄、金银花、麦门冬、玄参各12g,当归6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3. 主治:羞明,眼涩,畏光,黑睛混浊无光泽。
密蒙花、木贼各60g,菊花5g,草决明100g,生甘草30g。水煎服,并熏洗眼部每天3次。
4. 主治:夜盲症。
密蒙花、夜明砂、谷精草、木贼草各9g,千里光15g。小儿炖鸡肝,成人炖猪肝或羊肝,每天服1次,连服数次,饭后服为佳。
药膳养生
密蒙花明目丸
密蒙花5g,桑叶、甘菊、生地、女贞子、生牡蛎各6g,生杭芍、炒枳壳、羚羊角尖(锉细为末)各4g,泽泻3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6克,白开水送下。平肝明目,可作为眼睛的日常保健方。
泻脾胃火汤
密蒙花、木贼、天花粉、七里香、防风各4.5g,桑白、柴胡、荆芥、甘菊各3g,赤茯9克,元参、青葙、蝉退各6g。洗净水煎服3~4剂。清肝明目,治双目白上红下。
密蒙绿茶
密蒙花8g,绿茶2g,蜂蜜30g。前二药煮沸,取汁,加蜂蜜调服。清肝泄热,明目退翳。对视力减退有疗效。
清肝明目丸
密蒙花、泽泻、苦参各60g,胆草、黄连、桑叶、菊花、荆芥各30g。上药精选地道药材,共研为细末,千里光煮水熬膏为丸。每丸重10g,每次服一丸,每天3次。清肝明目,治肝火过旺,暴发火眼,红肿热痛,见光痛甚,防止相互传染。
青 葙 学名:Celosia argentea L.
SEMEN CELOSIAE Qingxiangzi
【青葙子】
别名:野鸡冠花,狗尾巴,牛尾巴花子。
◎《本草纲目》记载青葙子:“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恶疮疥疮。”
【科 属】为苋科植物青葙的干燥成熟的种子。
【地理分布】坡地、平原、路边较干燥的向阳处多有生长。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7~9月种子成熟的时候,割取地上部分或者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除去杂质。
【药理作用】扩瞳;降眼压;抑菌;降血压等。
【化学成分】棕榈酸胆甾烯酯,β-谷甾醇,对羟基苯甲酸,蔗糖,硝酸钾,脂肪油,烟酸等。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明目退翳,清热泻火。对于多泪羞明,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眼生翳膜,肝火头痛眩晕均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视神经萎缩症。
青葙子、地肤子(去壳)、建泽泻、车前子、菟丝子、白茯苓、辽细辛、麦门冬(去心)、茺蔚子、五味子、枸杞子、蕤仁(去壳)、葶苈子、北防风、枯黄芩、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心各58g,白羯羊肝一具(竹刀切薄片,新瓦焙干),熟地黄88g。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8g,每服1丸,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
2. 主治:青光眼症。
青葙子、夜明砂、石决明、新砂仁各8g,蝉蜕5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早晚两次服,每天1剂。
3. 主治:白内障症。
青葙子、山栀子、赤芍药、木贼各15g,石决明、决明子各30g,大黄、荆芥各5g,羌活3g。研为细末,每服10g,麦门冬15g,煎汤送下药末。
4. 主治:中心性视网膜炎症。
青葙子、麦门冬、枸杞子、当归、桑葚子各10g,沙参、生地黄、丹参各15g,川楝子5g。煎服法同2。每天1剂。
5. 主治:风毒气眼,翳膜遮睛,不计久新,及内外障眼。
青葙子、车前子、五味子、枸杞子、地肤子、茺蔚子、决明子、葶苈子(炒)、麦冬(去心)、细辛(去苗)、官桂(去粗皮)、生地黄,赤茯苓、泽泻(去土)、防风(去叉)、黄芩(去黑心)各3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每日3次。
药膳养生
青葙子速溶饮
青葙子300g,白糖400g。青葙子冷水泡透,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取药液,再加水煎,一齐煎3次,合并药液。文火浓缩药液到稍黏稠将要干锅时,停火,待冷后,拌入白糖粉,把药液吸净,混匀,晒干,压碎,装瓶。每次10g,沸水冲化,饮用,每天3次。清肝明目。对于高血压,偏头痛,目赤肿痛等症有疗效。
青葙子炖鸡肝
青葙子16g,鸡肝600g,加少许调味料炖熟烂。具有养肝明目的功效。
东方蝙蝠 学名: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
EXCREMENTUM VESPERTILII Yemingsha
【夜明砂】
别名: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屎。
◎《本草纲目》记载夜明砂:“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疟。”
【科 属】为蝙蝠科动物东方蝙蝠等的粪便。
【地理分布】内蒙古,东北,甘肃,河北,四川,山西,湖南,福建,湖北等地多有分布。
【采收加工】全年都可采集。除去泥土,去除杂质,晒干。
【药理作用】提高视力。
【化学成分】叶绿素,氨基酸,植物醇,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
【性味归经】辛、微苦,寒。归心、肝、脾经。
【功能主治】散血消积,清肝明目,软坚散结,安神止惊,截疟。对于小儿青盲,雀目,目赤红肿,火盛内障,外障,面黑,心悸,小儿疳积,瘰疬,失眠,疟疾等均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小儿疳积,眼生翳膜,小儿青盲,雀目等症。
夜明砂、青蛤粉、谷精草各等份。上药研为细末。每次15~21g,猪肝内煮熟,细嚼,用茶清送下。
2. 主治:高度近视引发玻璃体混浊,伴有头昏目眩,头痛腰痛等症状。
夜明砂、山茱萸、丹皮、桑叶、黑芝麻、菟丝子、当归身、茺蔚子各10g,山药12g,制首乌、杞子、茯苓各15g,熟地20g。水煎服,每天1剂,30剂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转入预防用药。1周2剂,持续服用。
3. 主治:健肝,舒气。
夜明砂、石决明(炒)各15g,熟石膏、黄丹、白蒺藜12g,炸羊肝6g。共为细末,米糊为丸。每次服12g,白开水送服,每天服1次。
药膳养生
夜明砂粳米粥
夜明砂、菟丝子各8g,淮山药30g,粳米60g,红糖适量。将淮山药、夜明砂、菟丝子用布包好,加水煎汤,去渣后入粳米、红糖共煮成粥。每天1剂,连服18剂。对于肝脾两虚所致的老年性白内障等症有疗效。
夜明砂蒸猪肝
夜明砂6g,猪肝150g。猪肝洗净切片,与夜明砂拌匀,蒸熟趁热服。每天或隔天1次。养血,清肝明目,消疳积。对于视物模糊,夜盲,小儿麻疹后角膜软化症,内外障翳等有疗效。
夜明砂煎猪肝
夜明砂15g,猪肝60g,将猪肝切片,起油锅,把猪肝和夜明砂炒熟,入盐等作料,分数次吃完。对于目珠红赤,迎风流泪,痛涩难睁,白膜遮睛,甚或夜盲等症有疗效。
大叶冬青 学名:Ilex latifolia Thunb.
FOLIUM ILICIS CORNUTAE Kudingcha
【苦丁茶】
别名:毛叶黄牛木,黄浆果,土茶,茶盖,角刺茶。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苦丁茶:“逐风、活血、绝孕。”
【科 属】为冬青科植物枸骨和大叶冬青的叶。
【地理分布】1.枸骨 分布于江苏、浙江等地。2.大叶冬青 浙江、广西、福建等地广为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采收。去除杂质,阴干。
【药理作用】降血压;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增加冠脉流量;抗生育;降血脂;兴奋子宫平滑肌等。【化学成分】挥发油类:1-甲基庚酯,十六碳酸,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三萜类:β-谷甾醇,α-香树脂,乌苏酸,羽扇豆醇等;其他:维生素E,冬青氨基酸,2-香豆酮,胡萝卜苷,熊果酸,甘露醇,锌、硒等无机元素。
【性味归经】苦、甘,大寒。归肝、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散风,消积,止痢。对于齿痛,头痛, 耳,目赤,烦渴引饮,壮热面赤,痢疾,食积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苦丁茶、荷叶、黄芩、桑叶各6g,菊花、连翘、白茅根、夏枯草各12g,藁本、薄荷、白芷各3g。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天1剂。
2. 主治: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
苦丁茶、赤芍、黄芩、菊花、夏枯草、半夏、白蒺藜、陈皮各10g,薏苡仁、茯苓各15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3. 主治:回乳方。
苦丁茶20g,炒麦芽100g,神曲、淡豆豉各15g,蝉蜕10g。煎服法同1。每天1剂。
4. 主治:肥胖症、高血压;沐浴可抗菌、洁肤。
苦丁茶20g。将苦丁茶放入温泉蒸发器内,每日1次熏蒸保养,每次30分钟。
药膳养生
苦丁泡茶
茶叶、枸骨叶各500g。晒干,研为粗末,混匀,加适量面粉糊做黏合剂,用模型压成方块或饼状,烘干,每块重约4g。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次1块,成人每天3次。适用于肺痨咳嗽,腰膝痿弱,风湿痹痛,劳伤失血,跌打损伤等。
淡竹叶苦丁茶
苦丁茶8g,淡竹叶15g,甘草4g。水煎,加适量冰糖令溶。代茶饮。清热解毒。对于牙龈破溃流脓,口舌溃疡,口中热臭,五心烦热,烦躁不安,小便短赤等症有疗效。
便秘偏方
苦丁茶、炮川乌、白芷各9g,生附子15g,胡椒3g,大蒜10g。共捣碎炒烫,装入布袋,置神阙(肚脐),上加热水袋保持温度,每天2次。对于老年习惯性便秘有疗效。
热解酒茶
苦丁茶6g,枳子30g,绿豆60g,陈皮10g,救必应12g,茅根25g,白蔻仁(后下)5g,佩兰(后下)、甘草8g。加水煎成300毫升,每天分2次服。可连服5剂。对于酒醉,嗜睡,或疲倦乏力,舌质红,舌苔黄厚,尿黄等症有疗效。
猪 学名: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
FEL SUS SCROFA DOMESTICAE Zhudanzhi
【猪胆汁】
◎《本草纲目》记载猪胆汁:“通小便,敷恶疮,杀疳,治目赤目翳,明目,清心脏,凉肝脾。入汤沐发,去腻光泽。”
【科 属】为猪科动物猪胆汁的干燥品。
【地理分布】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采收加工】宰杀后,剖腹取出胆囊,取胆汁鲜用或将胆囊挂起晾干,或在半干时稍稍压扁,再干燥。
【药理作用】平喘,镇咳;抗炎;抗菌;抗肿瘤;抗过敏;抗氧化;镇静;兴奋中枢神经;促进胆汁分泌,溶解胆结石;抑制心肌收缩力;降血脂等。
【化学成分】猪去氧胆酸,猪胆酸,胆红素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清肺化痰。对于咳喘,痰多不爽,百日咳,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疮痈肿痛,热结便秘等均有疗效。
本草药方
1. 主治:百日咳。
猪胆汁(烘干,研粉)、淀粉各20g,白糖50g。共研末调匀。每次服0.3g,每天3次。
2. 主治:痈毒。
猪胆2个,雄黄9g,露蜂房2个,冰片5g。各为细末,共为膏,敷患处,每天2次。
3. 主治:痤疮。
鲜樱桃枝叶30g,鲜桃树枝叶50g,鲜槐树枝叶、鲜柳树枝叶各40g,鲜猪苦胆多个。将枝叶切碎,加水煎煮至沸,加入猪胆汁,熏洗面部。每天3次,每次加入猪苦胆1个。
4. 主治:翳膜。
猪胆1只,硇砂(细研)穰在猪胆中成膏,系定,悬当风处,候白衣如霜出,扫下收瓷盒子内,旋用柱子点入眦中,觉痒乃罢,便无翳膜,未尽再点之。
5. 主治:黄病。
猪胆1个,鸡蛋1个。共调匀,不拘时服。连服3次。
6. 主治:伤寒五六日,斑出。
猪胆、苦酒各3合,鸡蛋1个。三味合煎三沸,强人尽服之,羸人须煎六七沸,分为2次服,汗出即愈。
7. 主治:大便燥结。
猪胆、蜂蜜,煎服。
8. 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葱白4茎,干姜50g,附子1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上五味,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9. 主治:口中干燥无津液而渴。
雄猪胆5枚,定粉(《纲目》引作天花粉)50g。上二味,以酒煮胆,候皮烂,即入粉研细,同煎成煎,丸如鸡头大,每服2丸,含化咽津。
药膳养生
猪胆酒
猪胆1个,白酒1杯。将猪胆汁冲入白酒内。每次空腹温饮2口,每天3次。每天1个猪胆,5天1疗程。适用于黄疸。
猪胆绿赤豆粉
猪胆4个,绿豆、赤小豆各300g。猪胆汁倒入瓷盆;二豆洗净,冷水浸泡半小时,滤干,倒入胆汁盆内,浸泡3天,每天拌动2次。盆加盖,旺火隔水蒸3小时,至豆熟。苦胆汁液多,用小火慢煨至快干,胆汁全部渗入豆中,取出,将胆汁豆进一步烘干或晒干,磨成细粉,装瓶,加盖备用。每次10g,开水冲服,每天2次。两个月为1疗程。清热解毒,利水。对于肝硬化、慢性肝炎、体实偏热者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