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曲三百首(彩图精装)
- (元) 关汉卿 思履
- 660字
- 2020-06-24 16:33:52
◎马致远
金字经 樵隐
担挑山头月,斧磨石上苔。且做樵夫隐去来。柴!买臣安在哉[1]?空岩外,老了栋梁材。
【注释】
[1]买臣:朱买臣,西汉会稽人。半生贫困,以樵薪为生,而不废诵书。五十岁时终被荐任会稽太守,官至丞相长史。
【译文】
起早赶黑,月亮升上山头了还在挑着柴担下山;斧子用了很多回了,石上的苔藓全被磨光了。就这样做个樵夫隐居在山间。打柴!那打柴的朱买臣现在到哪里去了?崇山峻岭中,栋梁之材虚度岁月,就这样老去。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怀才不遇的曲子。“担挑”和“斧磨”二句写出了樵夫的艰辛。可即便如此辛苦,作者还是决定“且做樵夫隐去来”,这就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想知道作者为何得出这样的结论。接着,作者便用朱买臣的典故表明心迹。朱买臣是汉代名臣,未发迹前曾靠砍柴卖樵为生,后被辞赋家庄助引荐给汉武帝,才得以施展抱负。作者用一个反问“买臣安在哉?”大抒抑郁之气。
末句的“栋梁材”是个双关语,既和前文的“樵夫”相对,又是作者自比。怀才不遇归隐山林的人,就如长在深山无人识的栋梁。而和“买成安在哉?”的逼人气势不同,“空梁外,老了栋梁材”则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其实,综观全曲,人们很容易发现作者的情绪一直在变化,从“单挑山头月”的静谧,到“且做樵夫隐去来”的潇洒,到“柴!买臣安在哉?”的愤懑不平,再到无可奈何的怅惘,这种情绪起伏变化让全曲抑扬顿挫,极具感染力,作者的真实心境就在这变化中一点点地展露出来。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五十岁左右退隐。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之誉,是元代著名戏曲家、大散曲家、杂剧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著有《汉宫秋》等杂剧十五种,现存《汉宫秋》《青衫泪》等七种,散曲今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近人辑),现存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曲二十三套。其作豪放清丽、本色流畅。
寿阳曲(一)
云笼月,风弄铁[1],两般儿助人凄切[2]。剔银灯欲将心事写[3],长吁气一声吹灭[4]。
【注释】
[1]风弄铁:晚风吹动着挂在檐间的响铃。铁:即檐马,悬挂在檐前的铁片,风一吹互相撞击发声。[2]两般儿:指“云笼月”和“风弄铁”。凄切:十分伤感。[3]剔银灯:挑灯芯。银灯,即锡灯。因其色白而通称银灯。[4]吁气:叹气。
【译文】
月亮笼罩在云层里,月色朦胧;风儿吹动檐下悬挂着的铁马铜铃,响个不停;两种情景使得眼下倍感悲凉凄切。挑挑灯芯让灯光变得明亮一点,想把心事写下来寄给心上人;可是长叹一口气,“扑”一声把灯吹灭了。
【赏析】
这组《寿阳曲》一共有二十三首,都是写游子与思妇思念之情的曲子。此曲写的是旅居在外的丈夫思念远方妻子的情景。全篇以叙事为主,却以景物描写作为起笔,对情景的烘托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云层遮住月亮,冷风将檐前的铁马吹得叮当作响,前者为视觉之见,后者为听觉之闻,两相结合,构造出昏暗凄凉的意境;同时,这样的事物最容易引起旅人的思绪。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此颇见功力。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情自然更加深切了,所以作者接下来便说“两般儿助人凄切”了。一个“助”字,暗含深意,说明主人公的凄切之情其实早已有之,用于此处,可谓精妙。
后两句直接进行细节描写,看似思维跳转,实际上却并不突兀。“剔银灯”这一动作,意指灯影昏暗,需要将其剔亮,这就与前文“云笼月”所构造出的黯淡之景相互映衬,结构仍然是缜密的。灯影昏暗,需要将其剔亮,又暗示主人公在孤灯之中已经愁苦多时,乃至灯草都快燃尽了。
末句可以说是全曲的神来之笔。剔灯的目的,是要使其变得明亮,这样才好借着灯光将自己的心思写在信笺上,却不料一声长叹,无意间竟把灯给吹灭了。这个片段,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足见主人公长吁的强烈。主人公的愁绪虽未能写出来,却用这样一个细节使之一清二楚地使之展现在读者眼前。
曲的格律知识
诗词曲中必不可少的联想手法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或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联想规律一般有四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联想是古代文学中最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比如在古典诗词中常把感情同水、月、雨雪等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宋秦观诗有“柔情似水”的佳句,将柔情与水进行类似联想;季节也可以同年龄联系在一起,比如“青春年华”,一般把春天同人的青春联系起来,而把“秋天”同人的中年联系起来等等。唐李贺有《猛虎行》,把猛虎同酷吏联系起来,其中如“泰山之下,妇人哭声”之句,将猛虎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与酷吏造成的灾难进行类似联想。又比如元吴弘道散曲《金字经》中大量运用联想手法,由眼前的酒想起愁,这是因果联想。因为以酒浇愁成为一种惯例,酒与愁就取得一种比较固定的关联;而由愁想起不得志,这是因果联想;由不得志想起得志之人,这是对比联想。等等。
寿阳曲(二)
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1]。梅花笑人偏弄影[2],月沉时一般孤零。
【注释】
[1]玉梅:白梅。[2]弄影:化用宋代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句意。
【译文】
人声刚刚停息,四周渐渐寂静;月色正是明亮的时候;月光照耀着窗外的一树白梅,在纱窗上投下斜影。梅花偏要随风舞弄影子戏笑房中人;月亮沉落后,却与人一样无影相伴地孤零。
【赏析】
《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马致远的曲:“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此曲就体现了马致远“典雅清丽”的风格。
这是一首闺怨之曲,以景写情。作者一上来,就用初静的人、明朗的月,映在纱窗上的梅影,营造出清雅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梅花笑人偏弄影”,既和“人初静”呼应,又紧密承接“纱窗外玉梅斜映”,十分自然地将人的心绪、活动带入景中。在这里,作者还故意用“笑”赋予梅花人的情态,以此表现人的孤寂——曲中人孤身一人,只能把梅花想象成有情有感的交流对象,而梅花就好像看穿了自己的心思,嘲笑人为排遣寂寞孤单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与“月正明”相对,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全曲的基调也由一开始的清丽变成凄清,月沉下去,夜色黯淡,人们完全可以想象曲中人那幽怨的心情。
此外,此曲对环境的塑造更足见作者构思的婉曲巧妙。梅花的开放,表明整个画面是以寒冬之夜为背景的,这样就为故事设置了一个凄冷寂静的环境,有力地映衬出主人公的寂寞之情。而刚刚静下来的人声,明亮的月光,更将环境的“冷感”渲染得淋漓尽致。作者下笔隐晦,不留痕迹,使得整篇文章既格调雅致又内蕴深厚。
曲的格律知识
词韵和曲韵
戈载《词林正韵》将词韵分为十九部,李渔《词韵》有二十七部。吴梅氏有《词韵》二十二部。曲韵,北曲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南曲用范善臻的《中州音韵》,两书都分为十九韵。从分韵的角度来看,戈载论词韵与曲韵的差别:“制曲用韵,可以平、上、去通叶,且无入声。”词韵规定比较严格,曲韵不能用为词韵。在用韵方面,词曲都有平仄间用、隔句换韵、隔片换韵等多种变化。然而曲以入配三声,用韵似乎较词为宽,但是曲韵必先辨别清浊阴阳以五声配五音。如喉声配宫音,颚声配商音,舌声配角音,齿声配徵音,唇声配羽音。用韵的原则,首须择其文意,否则便叫“落韵”,词曲一致。
寿阳曲 远浦帆归[1]
夕阳下,酒旆闲[2],两三航未曾着岸[3]。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
[1]浦:水边。[2]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3]两三航:两三只船。航:船。着岸:靠岸。
【译文】
夕阳的余辉中,酒旗悠闲自在地迎风招展,江上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江水中飘浮着落花,香气氤氲,缭绕着茅舍,天色渐渐晚了;断桥头卖鱼人也散了。
【赏析】
这首曲子是马致远为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所题的其中一首,宋迪的原画现已失传,但是人们可以根据这首曲的文学画面很好地构现原画画面,感受其中的韵味。
宋迪是北宋南宗画派的成员之一,着色追求秀雅清旷。马致远的散曲深得其昧,让读者感受到了“曲中有画”的意味。
“远浦帆归”也是宋迪《潇湘八景》中第二景的名字。“远浦”是水面辽阔的意思。
曲作者第一笔是从岸边的酒家开始写的,“酒旆闲”是说在斜阳的沐浴下,小酒店的旗帘悬挂着,却少有酒客。那早些时候的客人都回家了吗?让人展开联想。
接着作者却把目光一跃而至于远处江面上徐徐归来的船只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那走了的酒客们正是前往码头迎接归人去了?这样的描写使得画面显得开阔,富有动感,使画面传达出淡远清幽的意味。
“落花水香茅舍晚”落下来的花,漂在水上,美丽动人,还把水给染得香喷喷的。这句的描写令人陶醉。夜幕下,就在这样香气扑鼻的水边,三两间茅屋安安静静地卧在那里,恬静和谐。
“断桥卖鱼”,这是很常见的农村日常现象,一个“散”字,将读者的内心视像拉回到不久前或许还很热闹的鱼市场,形成对比,突出水乡傍晚的静谧。
淡描轻写间,作者仿佛还原了一幅平和静谧的水乡画,色彩明丽自然,诗情画意兼备。真不愧为一代文场“曲状元”。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
【注释】
[1]古道:古老的驿路。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张炎《念奴娇》词:“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2]断肠人:指飘泊天涯、百无聊赖的旅客。
【译文】
干枯的老藤缠绕着古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一弯小桥跨着一道潺潺的流水,伴着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一匹孤独的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夕阳自西边落下,漂泊未归柔肠寸断的游子还在天涯。
【赏析】
此曲意在勾勒清秋日落时分的乡野景色。在以白描手法进行纯粹的景物描写时,作者对景物的铺排,对画面的布局,以致用词的考究和精巧均令人惊叹。
起笔为两组静景,用村落、夕阳、晚霞、炊烟、树、鸦等事物构成人们描写秋天这一季节的文字中常见的典型意象,而在“孤、落、残、老、寒”等色彩清冷的词语的限定下,静景立刻生动起来了。“孤村”的“孤”给人以孤寂感,“轻烟”的“轻”将炊烟袅袅升起时的舒缓姿态加以定格,“寒鸦”的“寒”使人如见树上乌鸦正在寒秋中瑟瑟发抖,等等等等。在这些形象的铺陈之下,秋天固有的凄清萧瑟之感便跃然纸上了。各个景物之间直接连缀,不添设任何起连接作用的成分,使景物本身更加凸现出来,众多景物所构成的画面的静谧感也尤其深刻。这些景物虽然多而杂,在作者的排列之下,却并不显得凌乱。孤村、落日、残霞皆是远景,轻烟、老树、寒鸦皆是近景。可见作者画面布局的严谨。
“夕阳”一句,为所有的景物笼罩上一层淡淡的暖色。此处的微折更使最后一句的凄寒来了一次大的突转。而最后一句“断肠人”是点晴之笔,所有的秋景描写于此处凸显其意旨,如万流归宗,融归主旨。原来上述所绘之景均出自于马背上的游子,而所有的景物在此处均带上了游子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读者在初读此曲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情感回放的效应。依文字顺序读下来,先在脑海中构想出一幅凄冷的秋景图,到“夕阳”一句,初见暖色,而读完最后一句,“夕阳”一句在脑海中的意象马上转化,与“断肠人”的岁月之感产生情感关联,连最后一点暖色都没有了。
金字经
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1]。困煞中原一布衣[2]。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3],恨无上天梯[4]。
【注释】
[1]九天:极言天之高远。雕鹗:均属鹰类,此以自谓。[2]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3]登楼意:东汉末王粲依附荆州刺史刘表,不被重用,郁郁不乐,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并作《登楼赋》以明志抒怀。[4]上天梯:此指为官的阶梯。
【译文】
傍晚时分,大雕和鹗鹰乘着秋风扶摇而上,翱翔在九天云海之上。而我这一个中原的平民百姓却上天无力,困居凡尘。实在是可悲呀。故人知不知道这种境况呢?心里直想攀楼而上,只恨没有通天的楼梯。
【赏析】
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却一直没有机会实现理想,最终在漂泊了二十多年后看破世事,过起了隐居生活。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早年所作,当时的他正苦苦寻找施展抱负的舞台,不想恰逢元朝统一南北,社会动荡不堪。动乱之中,虽有一部分人得到高升,但更多的人却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马致远就是后者。
此曲以景起兴,接连化用两个典故。“九天雕鹗飞”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奉赠严八阁老》的“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中原一布衣”则出自金朝诗人李汾《下第》中的“东风万里衡门下,依旧中原一布衣”。前者象征了青云得志,意气风发,后者却象征着有志难抒,孤苦潦倒。“九天”与“中原”一高一低,构成鲜明对比,“困煞”又写出了作者的懊恼与焦灼。他想尽办法改变命运,却始终不能如愿以偿,只能大叹一声“悲”。
作者无奈的心情尽在这“悲”字之中。他登楼望远,企盼功名,却无奈“楼”与“九天”相隔甚远。在这里“楼”是实景,喻示着现实;“九天”是虚景,象征着理想,而“天梯”则指代晋升的途径。没有这个“天梯”,作者便无法抵达理想的彼岸,个中忧愤可想而知。
四块玉 紫芝路[1]
雁北飞,人北望[2],抛闪煞明妃也汉君王[3]。小单于把盏呀剌剌唱[4]。青草畔有收酪牛[5],黑河边有扇尾羊[6]。他只是思故乡[7]。
【注释】
[1]紫芝路:昭君出塞时所经之路。[2]人北望:指王昭君的企盼。[3]抛闪煞明妃也汉君王:意思是明妃让汉君王好生思念。[4]小单于:指呼韩邪单于。呀剌剌(là):象声词,指小单于的歌声。[5]青草畔有收酪牛:指草原上有大量奶牛。[6]黑河边有扇尾羊:黑河岸边有尾呈扇状的肥羊。黑河: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河畔有昭君墓。[7]他:指王昭君。
【译文】
大雁往北飞翔,王昭君往北方张望,汉元帝啊,你将昭君抛撇得太凄惨。而小单于一手拿着酒杯,一边乌剌剌地高唱。青青的草原上,有的是产奶的牛群;黑河边上有的是大尾的绵羊。而昭君她却只是一味地思念故乡。
【赏析】
此曲写王昭君塞外思归。
据《后汉书》记载,王昭君本是汉元帝的宫女,入宫多年却不得见汉元帝一面,遂“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主动请求去与匈奴和亲。在她即将离宫时,汉元帝见到她,被她的美貌震惊,想留她在身边,但又不能失信于匈奴,最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远嫁。
从此曲来看,马致远对王昭君充满同情。“雁北飞,人北望”,昭君却再无南下回乡的可能,只能目送大雁飞向远方。一句“抛闪煞”点出了昭君被遗弃他乡的命运,有人惦记塞外的昭君吗?“小单于把盏呀剌剌唱”,浑然不知昭君的心绪。作者想象着昭君在塞外的生活,“青草畔有收酪牛,黑河边有扇羊尾”,这生活固然美好,可思乡者的心里却只有故乡。“他只是思故乡”,塞外的大好风光和王昭君怅然思乡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又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昭君的孤苦。
四块玉 浔阳江
送客时,秋江冷[1],商女琵琶断肠声[2]。可知道司马和愁听[3]。月又明,酒又酲[4],客乍醒[5]。
【注释】
[1]冷:凄冷,萧条。[2]商女琵琶:此处暗指白居易的《琵琶行》。[3]和:连,连同。[4]酲:喝醉了神志不清。喻指酒浓。[5]醒:醒悟,觉醒。
【译文】
送别客人时,秋天的江面上透着寒气,歌女弹着琵琶演奏着哀怨之极的送别曲。可知道听曲人是满怀着愁绪在倾听。月色正是明亮的时候,酒酣中又一次呈醉意,而客居之人刚刚才从酒醉中惊醒。
【赏析】
浔阳江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因白居易的《琵琶行》而闻名。后但凡路经此地的文人墨客,都会不禁题诗几句,或为白居易身遭贬谪愤慨不已,或英雄惜英雄般产生共鸣。此曲便是作者借他人之事悲自己之情。
此曲多处化用《琵琶行》的成句,语句清雅,韵味悠长。
秋江月夜,作者与友人在浔阳江头话别,“冷”字一方面极言秋夜的寒冷,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断肠”二字则将作者的黯然愁绪很好地展现了出来,此二字也是此曲的基调。此情此景,不是正好和白居易《琵琶行》里的情景相似吗?客串对饮,秋意正浓,琵琶歌声,此时的作者也和白居易有着一样的心情吧?同样的愁苦,同样的抑郁不得志,再加上别恨依依,是巧合吗?此时无声已胜有声。“和愁听”三个字便道出了作者与白居易的共鸣。
“月”在古代通常都是遥寄相思或表达愁苦之情的,而两个“又”字的复用则把作者内心被愁思离情所恼的情绪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一句“客乍醒”暗示着“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世上无不散之宴席,作者终究要面对那令人难过的分别。一处愁引出多处愁,在这秋寒月夜,联想到自己仕途坎坷,面对着即将分别的友人时,作者内心如五味杂陈,这复杂的情愫是一杯杯浊酒难以化解的。
浔阳江之作正可谓以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蟾宫曲 叹世
咸阳百二山河[1],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2],刘兴西蜀[3],梦说南柯[4]。韩信功兀的般证果[5]?蒯通言那里是风魔[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7],醉了由他[8]。
【注释】
[1]百二山河:谓秦地形势险要,利于攻守,二万兵力可抵百万,或说百万可抵二百万。[2]项废东吴:指项羽在垓下兵败,被追至乌江自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古属东吴地。[3]刘兴西蜀: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4]梦说南柯:唐人李公佐传奇《南柯太守传》说:淳于棼昼梦入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在南柯郡做二十年的太守,备极荣宠。后因战败和公主死亡,被遣归。醒来才知道是南柯一梦。所谓大槐安国,原来是宅南槐树下的蚁穴。[5]韩信: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辅佐高祖定天下,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兴三杰。后被吕后所害,诛夷三族。兀的般:如此,这般。证果:佛家语。谓经过修行证得果位。此指下场,结果。[6]蒯通:即蒯彻,因避讳汉武帝名而改。曾劝韩信谋反自立,韩信不听。他害怕事发被牵连,就假装疯。后韩信果被害。[7]“成也萧何”二句: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被刘邦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故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8]他:读tuō,协歌戈韵。
【译文】
咸阳那一川山河,因为功名二字,曾兴起过多少次战乱。项羽攻破东吴,刘邦在西蜀建国,最终烟消云散,都像南柯一梦。韩信劳苦功高哪里成了正果?蒯通的预言哪里是疯话?当初成功也是因为萧何,失败也是因为萧何;还不如喝醉了一切让它自己去吧!
【赏析】
在此曲中,作者借品评刘邦建立霸业的历史典故,发表对功名的看法。咸阳曾是刘邦和项羽倾力争夺的重要城市,曲子一开始作者就连用了三个和数字有关的短语“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来表现功名的危害:人们为了名利,无视生命,发起战事,造成无数生灵涂炭。接着,作者又用“南柯一梦”传达了自己对功名的看法,不管是在乌江畔自刎的项羽,还是功成名就的刘邦,其实都没有什么分别,他们都将自己的一生投入进追逐名利上,最终也都被无情的时间带走。
接下来,作者又将笔锋转到了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身上。传说韩信在临死之前大呼:“吾悔不用蒯通之计”,其戎马一生却只换得死于非命的下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民间俚语,作者借此说明人心叵测,世事难料。被名利所摄的人,往往看不见名利背后的危险,后悔时已于事无补。
“醉了由他”反映了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人生难以预测,不妨看淡得失,反正无论结果如何,都将被历史的波涛淹没。
短短一首小令,包含了大量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给人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夜行船 秋思[套数]
百岁光阴一梦蝶[1],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2]。[乔木查]想秦宫汉阙[3],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4]。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5]。[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6],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7]?[落梅风]天教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8]。看钱奴硬将心似铁[9],空辜负锦堂风月[10]。[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11],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12],葫芦提一向装呆[13]。[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14]。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15],陶令白莲社[16]。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17],道东篱醉了也[18]。
【注释】
[1]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这句话是说人生就像一场幻梦。[2]“急罚盏”句:赶快行令罚酒,直到夜深灯熄。夜阑,夜深,夜残。[3]秦宫汉阙:秦代的宫殿和汉代的陵阙。[4]不恁(nèn):不如此,不这般。[5]龙蛇:这里指刻在碑上的文字。古人常以龙蛇喻笔势的飞动。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6]投至:及至,等到。[7]“鼎足”句:言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到中途就夭折了。最后的胜利者到底是魏呢?还是晋呢?[8]好天良夜:好日子,好光景。[9]看钱奴:元代杂剧家郑廷玉根据神怪小说《搜神记》,关于一个姓周的贫民在天帝的恩赐下,以极其悭吝、极其刻薄的手段,变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为富不仁,爱财如命的悭吝形象——看钱奴。[10]锦堂风月:富贵人家的美好景色。此句嘲守财奴情趣卑下,无福消受荣华。[11]添白雪:添白发。[12]鸠巢计拙:指不善于经营生计。《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熹注:“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13]葫芦提:糊糊涂涂。[14]彻:了结,到头。[15]裴公:唐代的裴度。他历事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五朝,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眼见宦官当权,国事日非,便在洛阳修了二座别墅叫作“绿野堂”,和白居易、刘禹锡在那里饮酒赋诗。[16]陶令:陶潜。因为他曾经做过彭泽令,所以被称为陶令。相传他曾经参加晋代的慧远法师在庐山虎溪东林寺组织的白莲社。[17]北海:指东汉的孔融。他曾出任过北海相,所以后世称为孔北海。他曾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18]东篱:指马致远。他慕陶潜的隐逸生活,因陶潜《饮酒》诗有“采多数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乃自号为“东篱”。
【译文】
人的一生不过百岁,就像庄周梦蝶。再回头想想往事实在令人慨叹。昨天春天才来,今天早上春花就谢了。赶紧的行令劝酒,夜还是很快来临,灯就要灭了!想一想那些秦朝的宫殿和汉朝的城阙,现在无影无踪,只是生满了杂草,变成了放牧牛羊的荒野。不是如此的话,渔翁和樵翁倒没有聊天的话题了。那些断碑横七竖八地倒在荒坟堆上,原来上面龙飞凤舞般的文字也面目全非,分辨不清楚了。最终成了狐狸出没的地方和免子的洞穴,多少英雄豪杰的坟地都是如此。三国鼎立中途便夭折,最后胜利的是魏呢?还是晋呢?即便是上天让你富足,你也不要过于奢侈,并没有多少好日子良夜美时。看钱奴心肠硬得像铁,白白地辜负了华美的堂舍和那无边风月。眼前的红日,又要快速西沉了,快得像是急速滚落的下坡车。早上对着镜子发现头发又添了许多白色的,晚上一上床说不定就是和鞋袜永别,第二天就不用再穿它了。别嘲笑鸠鸟自己笨不会搭窝,哪里知道它其实稀里糊涂从来是装傻。不追求名利,也就没有是非缠身了。红尘中的烦心事也不会到自家门前,只要把绿树栽在屋角让它遮阴挡凉;院墙破损了,就让青山补上缺损之处吧,再加上竹子编插的篱墙,茅草舖顶的屋舍。静静的夜里听到蛐蛐儿的叫声,这时睡觉才觉得踏实宁帖;待到五更鸡鸣时,乱七八糟的事就又纷至沓来,没有时间休息。这人间争名争利的事,何年是个了结呢!密密麻麻的蚂蚁,又在排兵布阵了,乱纷纷的蜜蜂又在酿蜜了,闹闹嚷嚷的苍蝇又要去争抢污血了。裴度饮酒论诗的绿野堂,陶渊明雅聚的白莲社。我喜欢的是这些,到秋天时:带着露水采摘菊花,带着白霜烹煮紫蟹,用红色的枫叶煮酒。人的一生只有那有限的几杯酒,还能过几个重阳登高节!我告诉孩子们哪,听好记住了:就是好客的孔北海来探望我,我也不见,你们就告诉他说,我马东篱喝醉了!
【赏析】
起首句感叹光阴如梭,人生如梦,慨叹往事之恍惚。接下来,作者又细数人事之沧桑:“秦宫汉阙”都变做了“衰草牛羊野”,英雄墓地上如今却布满了“狐踪与兔穴”,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未维持太久,魏晋之际的风云往事早已被人们忘记。功名事业都如同过眼烟云,随历史的潮流而纷纷湮没,再多的钱财也抵消不了良辰好景的蹉跎。光阴似箭,人生无常,不如淡泊功名,远离是非。
看世间那“蚁排兵”“蜂酿蜜”“蝇争血”般的经营与纷争,到底最后都得到了什么呢?还是去过“摘黄花”“烹紫蟹”“烧红叶”般的归隐田园的悠然自得的生活吧!作者对王侯将相、功名富贵进行了嘲弄和否定,对“富家儿”守财奴进行了痛骂和讥讽,对名利场中的无耻争夺表达了厌恶和谴责。
最后作者喟叹人生有限、良辰无多,进而表明了心志——决意切断尘缘,杜门谢客,从此徜徉于酒乡梦境之中。
曲子豪辣奔放,明爽流畅,运用三组鼎足对和对偶句式,使曲子显得直言快语,似是一气呵成。此曲放逸宏丽,而又不离本色。
擅长押韵也是本曲的一大特色。
赏花时 掬水月在手[1][套数]
古镜当天秋正磨,玉露瀼瀼寒渐多[2]。星斗灿银河。泉澄潦净[3],仙桂影婆娑。
[幺]不觉楼头二鼓过,慢撒金莲鸣玉珂[4]。离香阁,近花科[5]。丫鬟唤我:“渴睡也,去来呵。”
[赚煞]紧相催,闲笃磨[6],快道与茶茶嬷嬷[7]:“宝鉴妆奁准备着,就这月华明乘兴梳裹[8]。”喜无那[9]。非是咱风魔[10],伸玉指盆池内蘸绿波。刚绰起半撮[11],小梅香也歇和[12],分明掌上见嫦娥。
【注释】
[1]掬水月在手:唐于良史《春山夜月》诗句。后人常作为赋得体咏作的题目。[2]瀼(róng)瀼:露水浓重的样子。[3]潦:沟洼的积水。[4]撒金莲:女子迈开脚步。金莲,指女子的纤足。玉珂:此指佩戴的饰物。[5]花科:成堆的花丛。科借作“窠”。[6]笃磨:宋元方言,徘徊,回旋。[7]茶茶:金元时对年青女的习称。嬷嬷:老年使女。[8]梳裹:梳妆。[9]无那:无奈。这里是“非常”的意思。[10]风魔:轻狂。[11]绰:抄。[12]梅香:使女,丫鬟。歇和:同“邪许”,大声叫唤。
【译文】
月亮如古镜般悬挂着,在秋空中显得分外明妍。满地露水浓重,让人渐感清冷。银河中星光灿灿,地面上的清泉和积水异常澄净,桂树婆娑摇曳的影子映现其中。
不知不觉楼上传来了二更的鼓点,我款移莲步,身上的珠玉相碰,发出“珊珊”的鸣声。离开香闺,走近花丛。身旁的丫鬟叫着我说:“瞌睡得睁不开眼,快些回去吧。”
她那里紧催紧唤,我这里慢吞吞地徘徊。快向使女们传话说:“准备好镜子妆奁,乘着美好的月色,让我漂漂亮亮地梳妆打扮一番。”我欣喜无限。不是我轻狂,伸出玉指往小池里蘸些绿水。刚捧起一掬清波,小丫鬟也跟着惊喜地叫唤。手掌中分明映着我那美如嫦娥的容颜。
【赏析】
马致远的这套曲子,是取唐于良史《春山月夜》诗中“掬水月在手”句所作的赋得体咏作。所谓赋得体,即摘取古人成句为题所作诗歌,类似我们现在的命题作文。
曲题“掬水月在手”中,月是全句的中心。全曲开篇便围绕月亮,将景色渲染了一番。“古镜当天秋正磨”句,将月亮比作古镜,时值秋天,正是月明之季,而一个“磨”字,又将作为喻体的“古镜”加以限定,表示其为全新磨制出来的,极言月亮的明净。在如此月亮的光照之下,玉露增添了寒意,泉水变得澄澈了,积水显得清净了,树影也婆娑优美多了。一副清秋月夜的美景,立即呈现在我们眼前。
从[幺]篇开始,这套曲子的独特之处便开始显现了。短短一百多字的曲子,作者不仅生发、描绘了题中诗句所包含的意蕴,更别出机杼地设计了情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形象。
全曲以自白口吻进行抒写,少女满怀喜悦与激动的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二鼓已过,时间已经不早了,少女游兴顿起,不顾丫鬟疲困之下的叫唤,兀自出门游玩去了。“不觉”二字,既写时间流逝之快,也表现出少女兴致之高,全然忘了时间了。这正是青春期女孩活泼好动特征的鲜明写照。“慢撒金莲鸣玉珂”则让我们对少女曼妙的身影有了一个朦胧而美好的印象。慢慢挪动的“金莲”美足颇有诗意;“玉珂”的鸣响,则以物之声写人之美,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位精心打扮,插钗带佩的款款美少女在花间月下行走时,身上的配饰发出叮叮当当响声的可爱情景。少女离开了久居的闺阁,来到了花树丛中,在这一“离”一“近”中,其放任不羁的形象也明朗起来了。篇末所写丫鬟的叫唤,纯用白话,生活气息浓厚,妙趣横生。
[幺]篇中少女与丫鬟的主意不和,在[赚煞]篇中,通过一个细节得到了调和;同时,全曲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少女从盆中掬起半撮洗脚水,水映月色,也映照出少女姣美的面容,月色与美人交相辉映,连丫鬟也禁不住叫出声来了。从闲庭信步到这个细节的出现,前文的铺垫做得充分而曲折。在丫鬟催促不动,主人依旧悠闲漫步的情形下,丫鬟吩咐起了仆人为其准备梳妆。
到此,曲子离题面似乎越来越远了,作者又出人意料地插入少女掬水自照这一动作,既引出了下文,转回了题面,这一动作本身,又将少女调皮洒脱的形象表露无遗了。
拨不断(一)
叹寒儒[1],谩读书[2],读书须索题桥柱[3]。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4]?且看了长安回去。
【注释】
[1]寒儒:贫穷的读书人。[2]谩:徒然,枉自。[3]须索:应该,必须。题桥柱:司马相如未发迹时,从成都去长安,出城北十里,在升仙桥桥柱上题云:“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4]《长门赋》: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退居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善作赋,以黄金百斤请其作《长门赋》,以悟主上。武帝看后心动,陈皇后复得宠。
【译文】
可叹那寒酸的读书人,枉读了那么久的书,读书必须要题字在桥柱发誓。即便题柱后如愿乘坐上了驷马车,可乘了车又有谁能像陈皇后那样重金求买《长门赋》?暂且到长安看看就回去吧。
【赏析】
作者生活的时代缺乏赏识人才的君王,而作者的追求和理想主要在于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这个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作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求取功名的艰难,认定归隐是最好的归宿。
这首小令用了“顶针”的手法。作者是这种巧体的始作俑者。
这首曲虽未点出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字,却是以他的遭际生发来发表感叹的。司马相如是此散曲中凭借真才实学而得青云直上的典型。本曲将他题桥柱、乘驷马车、作《长门赋》的发达经历分为三种人生际遇的不同比照。言下之意,现在即使有司马相如一样的高才,最终也得不到应有的赏识。作者欲擒故纵,一步步假设退让,最后还是回到了“寒儒”的原点。末句亦无异一声叹息,以叹始,以叹终,感情色彩是十分鲜明的。
本曲在逻辑上似乎不很周密,比如“读书须索题桥柱”并非是“谩读书”的必要条件,乘了驷马车,碰不上“谁买《长门赋》”,与“看了长安回去”的结局也成不了因果联系。但我们前面说过,本曲在形式上具有“顶针”的特点。这一特点造成了邻句之间的严密性,从全篇来看,则产生了句意的抑扬进退。文势起伏,本身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在论点的支持上未能十分缜密,也就不很重要了。
“且看了长安回去”,似乎也有典故的涵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出门西向而笑。”唐代孟郊中了进士,得意非凡,作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曾被人讥为外城士子眼孔小的话柄。“寒儒”们还没有孟郊中进士的那份幸运,“看了长安”后不得不灰溜溜打道“回去”,“长安乐”对他们来说真成了一面画饼。这种形似寻常而实则冷峭的语句,是散曲作家最为擅长的。
拨不断(二)
立峰峦,脱簪冠[1],夕阳倒影松阴乱。太液澄虚月影宽[2],海风汗漫云霞断[3]。醉眠时小童休唤。
【注释】
[1]簪冠:簪是古人用来固定发髻或冠帽的一种长针。此处簪冠指官帽。[2]太液:大液池,皇家宫院池名,汉武帝建于建章宫北,中有三山,象征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这里泛指一般的湖泊。澄虚:澄澈空明。[3]汗漫:浩瀚、漫无边际。
【译文】
站在山顶上,摘下簪帽远望,夕阳照耀下松树投下凌乱的阴影。太液池水影映着虚空,月亮发出澄澈光明;海风漫无边际地吹来,片片云霞离散。喝醉了酣眠时,那小书童你不要叫醒我。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曲子,从中可见作者的人生态度。“脱簪冠”有摆脱尘世束缚之意,说明曲中人已远离俗世喧嚣,全身心地投入自然。而“醉眠时小童休唤”又暗示人们,曲中人对这样的生活十分满意,早已沉醉其中。
清江引 野兴
西村日长人事少[1],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2]。
【注释】
[1]日长:指长长的夏日。[2]梦随蝶:《庄子·齐物论》说庄周梦见自己化成蝴蝶,翩翩而飞,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此处作者引来形容自己进入梦乡。
【译文】
住在西边村庄,白天时间长,日常事务却很少;只听见一只新蝉在树上聒噪。恰好葵花正要开放,又早碰上蜜蜂出来喧闹。枕着高高的枕头入眠,在梦中随着蝴蝶飞去了。
【赏析】
此曲写隐居之乐,生动而富有情趣。作者以闹写静,用蝉的鸣叫,蜜蜂的活动,来表现隐居生活的静谧,而这种静不只是环境的安静,人的内心也一派恬静。“日长人事少”和曲末的“高枕上梦随蝶去了”对应,作者恬淡悠然的生活情景尽在其中。
拨不断
布衣中[1],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塚[2]。一场噩梦。
【注释】
[1]布衣:平民百姓,未得功名的人。[2]“禾黍”二句:本唐许浑《金陵怀古》诗:“楸梧远近千官塚,禾黍高低六代宫。”六代,即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在今南京建都。楸梧,两种树木名,常植于墓地。
【译文】
在平民百姓之中,试问那几个英雄人物,称王图霸建立功业究竟有什么用处?你看那六朝宫殿,如今长满了高高低低的禾黍;千万名达官的坟墓上,如今远远近近长满了楸树和梧树。只不过像是一场噩梦。
【赏析】
在此曲中,作者对世人推崇的功名霸业进行了否定。
“布衣”中的“英雄”是指那些出身平凡却渴望建立一番功业的人。但作者显然不认同把开功建业当作毕生追求的人生观.“王图霸业成何用”,反映了作者淡泊功利的人生态度。在世俗之人眼中,没有比王霸之业更伟大的功名了,但在作者看来,这也不过是一场虚空。六朝宫殿曾是权力的象征,豪华无比,而现在却长满了杂草,一片萧瑟。还有那些不可一世的达官贵人们,最终也不过和平民百姓一样,都化作了白骨。“禾黍”句和“楸梧”句,皆化自唐朝许浑的诗句。但在许浑的诗中,“禾黍”和“楸梧”都只是讲金陵一地的景象,而在马致远这里,它们却被用来说明一切王图霸业的无用。
马致远早年专注于求取功名,但在长期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他也开始看破红尘,追求超然物外的生活。道家的思想对他影响颇大,以至于后来,他还拥有了“万花丛中马神仙”之誉。道家将功名看作人生的枷锁、负累,所以在曲的末尾,马致远不只用“梦”来说明“王图霸业成何用”,还用“噩梦”表达对功名的厌恶。
曲的鉴赏知识
马致远散曲的语言特点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时代,方言甚多,一些曲作家在写曲时不免生搬硬套其他民族的语言,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但马致远却不然,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口语俗语、地方方言带入自己的曲子中,而是让它们和传统的诗词语言相结合,形成了“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