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曲三百首(彩图精装)
- (元) 关汉卿 思履
- 663字
- 2024-12-22 16:34:31
◎冯子振
鹦鹉曲 赤壁怀古[1]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2]。笑谈间汉鼎三分[3],不记得南阳耕雨[4]。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5],算也是英雄了处。
【注释】
[1]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汉末时孙权、刘备合兵在此大破曹操的军队。[2]赚出:骗了出来。抱膝梁父:指隐居的诸葛亮。抱膝,手抱住膝盖,安闲的样子。史书记诸葛亮隐居时,“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梁父,本指《梁父吟》,相传为诸葛亮所作,这里代指诸葛亮。[3]汉鼎三分:将汉帝国一分为三。鼎,旧时视作国家的重器,比喻政权。[4]南阳:汉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阳一带。诸葛亮早年曾在南阳隐居耕作。[5]彻:直到。
【译文】
南阳那茅庐,诸葛亮曾亲自居住,他抱膝长吟,从容潇洒,可惜早早被刘备骗出山来经营天下。他谈笑之间便奠定了鼎足三分的格局,早已不记得当初在南阳雨中耕作的旧日生活。那西风卷走了历史的风流繁华,往事像大江一样滚滚东去,怎不叫人感叹嗟呀。一直到现在,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的传说和佳话,已成了渔人樵夫的谈资,也算是英雄的一种结局吧。
【赏析】
正是在赤壁之战之后,魏、蜀、吴的鼎立之势才形成。但凡到赤壁的人,都少不了要对这著名的战役追忆一番。作为主导这场战争的主要人物,诸葛亮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和赤壁之战有关的文学作品中,被文人骚客评论。此曲也是如此。只是在此曲里,作者没有描写诸葛亮如何运筹帷幄夺取赤壁之战的胜利,而是从战争的结果入手,谈论战争对诸葛亮本身的影响。
人都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此曲却特地将“请”说成“赚出”,仿佛诸葛亮中了刘备的圈套一般。作者站在道家的视角看待这一典故,认为放弃隐居生活,投身群雄逐鹿的战场,颇不值得,令人惋惜。道家推崇无羁无绊、淡泊逍遥的生活,而一旦人卷入世俗纷争,这样的生活就离人远去了。“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传达的就是这种意蕴。
想到建功立业,人们就激情澎湃,却往往忽视了成就伟业不一定会给人带来美好的结局。诸葛亮鞠躬尽瘁为人称道,但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不说,至死还在忧心国家大事。作者冯子振自号怪怪道人,其思想受道家影响颇深。在他看来,人们苦苦建立的功业,到头来都免不了被时间吞没。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即使被传为佳话,对英雄而言,也无非是一种安慰。或者说,被世俗价值观推崇的英雄,最终不过是在后人的谈论中找到理想的归宿。因此,他才会在曲的末尾不无同情地说“算也是英雄了处”。
此曲立足于英雄的个人命运,在立意上颇为新颖,引导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作者简介⊙
冯子振(1251—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元代散曲家、诗人、书法家。湘乡县人。至元中以荐入仕,官至承事郎集贤待制。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博闻强记,流传至今的书文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以散曲最著。
其散曲今存四十四首,内容多为对个人生活的描写,除一首《中吕·红绣鞋》和一首《双调·沉醉东风》外,其余皆是《正宫·鹦鹉曲》。贯云石曾在《阳春白雪序》中称赞他的散曲“豪辣灏烂,不断古今”。
鹦鹉曲 农夫渴雨
年年牛背扶犁住[1],近日最懊恼杀农夫[2]。稻苗肥恰待抽花[3],渴煞青天雷雨[4]。恨残霞不近人情[5],截断玉虹南去[6]。望人间三尺甘霖[7],看一片闲云起处[8]。
【注释】
[1]扶犁住:把犁为生。住,过活,过日子。此句是说年年都是在牛背后扶着梨杖,泛指干农活。[2]最:正。懊(ào)恼杀:心里十分烦恼。[3]恰待:正要,刚要。抽花:抽穗。[4]渴煞:十分渴望。[5]残霞:即晚霞。预示后几天为晴天。[6]玉虹:彩虹。虹为雨后天象。俗谚:“晚霞日头朝霞雨。”截断玉虹,即谓残霞无情断雨。此句意思是说,由于彩霞满天,彩虹不可能出现,下雨没有指望。[7]三尺甘霖:指大雨。甘霖:好雨。[8]此句的意思是:由于盼雨心切,甚至对一片无用的闲云也抱着微茫的希望。
【译文】
每年在牛背后扶犁耕作为生,近日里这却成了农夫最懊恼的事。稻苗肥壮正等着抽穗呢,望眼欲穿那晴朗朗的天空快来一阵雷雨。可恨残霞不关心人们渴雨的急切心情,截断了玉虹裹挟着它向南飘去。农夫们注视着天边升起的一片白云,盼望人间能降下三尺好雨。
【赏析】
整首曲子都采用了农夫的口吻,语言质朴,把农夫的渴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起首句的“年年”二字体现了农夫务农的终身性和普遍性;“背扶犁住”四字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农夫耕种的姿态。第二句是在首句的铺垫下发出的,农夫长时间在田间耕种务农,对“天气”很是敏感,“懊恼杀”把他们在单一的务农生活里形成的朴实性格展露无遗。第三、四句则是对前文“懊恼杀”作出回答,原来是稻子到了抽穗的时节,偏又恰逢大旱天气,所以才有“农夫渴雨”,此处亦点题。
下面四句作者采用农夫仰望天空的视角,寄情于景中,展开了景物和人物的双重描写。以“恨”字总领,表现了农夫失望和愤怒的心情。残霞的逐渐消散,被作者用“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描述而出,此处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农夫的责怪意赋予其中,显得灵活生动。同时也暗示了农夫一直在残霞中寻找着彩虹的身影,“截断”二字映衬了上句的“不近人情”。“望人间三尺甘霖”一句中的“望”字,是渴望之意;“三尺甘霖”是虚指,但是又描写得如此具体,可见那三尺甘霖虽迟迟不来,却是农夫脑海中常有的画面,这时远处一片闲云初生,“闲”字极言云出现得毫无规律,暗指天气的变化多端、人不可测,强调务农者对于天气的依赖性,时而悲愤,时而怀抱希望。
全曲多用白描手法,截取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行了描写,虚实结合,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农夫的心理。作者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农夫着想,理解他们的愿望,说明其十分关注百姓的处境。
鹦鹉曲 野渡新晴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碧天边云归岩穴,白鹭一行飞去。便芒鞋竹杖行春[1],问底是青帘舞处[2]。
【注释】
[1]芒鞋竹杖:草鞋和竹手杖,为古人出行野外的装备。行春:古时地方官员春季时巡行乡间劝督耕作,称为行春。此处则为春日行游之意。[2]底是:哪里是。青帘舞处:酒旗招展的地方。
【译文】
在这偏僻的村落里,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人烟稀少。我整天价面对的,是淳朴的农村父老。他们说起今早上溪水猛涨,水面漫过了小桥,又说溪南昨天刚下了一场新雨。青湛湛的天边,云朵飘回了石缝里的的旧巢。白鹭排成行,向天边飞去。我当即穿上草鞋,操起手杖,乘兴踏游春郊。就不知挂着青帘的歌舞酒乡,上哪儿可以找到?
【赏析】
曲名是一个倒装句,意为雨后天气放晴,作者乘兴踏春。“野”字有两层含义,第一体现了山水田园的自然之美,第二说明作者是乘兴而往。
起首句“孤村”的“孤”和“三两人家”呼应,写出了村落的荒凉和偏僻。村里都是田野老农。曲的前两句,作者除了描述自己与世隔绝的生活外,还营造出一种乡村山野的田园氛围,就像是欲作一幅田园水粉画,需要事先打底,烘托、渲染好气氛。
接着作者将话题转到了听老农们唠家常:今天溪水涨到了桥头,昨天溪南的新雨下得真不小。迂回地点出了曲名的“新晴”。作者的踏春之心也油然而生,接下来的第五、六句便充实了“新晴”的内容,具体描写了新晴过后的景物:碧蓝的天空,云卷云舒,仿佛飘回了它悬崖边的洞穴里,一行白鹭扑翅而飞,消逝在天尽头。
最后两句终于道出了“野渡”这一主题,作者乘兴穿鞋拄杖,信步春游。“便芒鞋竹杖行春,问底是青帘舞处”中的“便”是当即的意思,体现了作者的随性潇洒。“青帘舞处”指酒家,表现出作者的隐者气质。
此曲用语清新,情感自然,颇有可玩味之处。
鹦鹉曲 忆西湖
吴侬生长西湖住[1],舣画舫听棹歌父[2]。苏堤万柳春残,曲院风荷番雨。草萋萋一道腰裙,软绿断桥斜去。判兴亡说向林逋,醉梅屋梅梢偃处。
【注释】
[1]吴侬:吴地自称曰我侬,称人曰渠侬、个侬、他侬。因称人多用侬字,故以吴侬指吴人。这里指吴地。[2]舣画舫:舣,让船停靠到岸边。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船。
【译文】
我出生在吴地,长在西湖边上。把装饰华丽的游船停在岸边,人坐在船上,听撑船的渔夫把歌儿满嘴地唱。苏堤上无数的柳条,春天过了就显得零落衰败。曲院里风吹着荷花,又下起了雨。芳草萋萋,像一道绿色的腰裙。柔嫩的绿色从倾斜的断桥边蔓延至远方。说兴亡得失,就想起隐士林逋,醉倒在梅屋旁那梅花掩映之处。
【赏析】
俗话说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西湖自古就是文人雅客们驻足流连的地方,这此曲便是一篇追忆西湖山水湖光美不胜收的作品,作者即景生情,表达了向往种梅养鹤、归隐山林的志趣情操。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残柳等都是西湖十大有名的景观。在画舫里听船家摆桨高歌,或者看岸边婉转飘拂的柳树,抑或是欣赏池塘边朵朵的荷花,无一不是美的享受、美的体验!
下片开头,作者化用了白居易《杭州春望》的诗句“草绿裙腰一道斜”,作者把一句诗化为两句曲,增添了曲子的节奏感,芳草萋萋似腰裙,斜到断桥头去。
接着作者由此景联想到了宋代归隐西湖、结庐孤山的林逋,仿佛有志同道合之感。想那林逋终身一人,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只爱种种梅花养养仙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并常漫游江水间,后孤独终老。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山野的向往,对于官场名利不趋逐的态度。
鹦鹉曲 夷门怀古[1]
人生只合梁园住[2],快活煞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脂坡雨[3]。
[幺]说宣和锦片繁华[4],辇路看元宵去[5]。马行街直转州桥[6],相国寺灯楼几处[7]。
【注释】
[1]夷门:战国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东城门,后成为开封城的别称。[2]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园囿,位于今开封市东南。[3]胭脂坡:唐代长安地名。[4]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5]辇路:天子车驾常经之路。此指汴京御街。[6]马行街: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土市北去,乃马行街也,人烟浩闹。”州桥:又名汴桥、天汉桥,在汴京御街南,正对皇宫。[7]相国寺:本北齐建国寺,宋太宗朝重建,为汴京著名建筑,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东京梦华录》载其元宵灯市情形:“竞陈灯烛,光彩争华,直至达旦。”
【译文】
人生就应该居住在开封古城,梁园佳处。你看那几位白头老汉,真快乐死了。
他们中有的人好几代都在这享尽风流,在胭脂坡的雨中早就睡够了。
他们说起了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城那花团锦簇的繁华。人们都涌上御街,去看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的灯市。从马行街转来转去,直转到州桥。更有那著名的大相国寺里,坐落着几处张灯结彩的高楼。
【赏析】
开篇第一句化用的是唐代诗人张祜《纵游淮南》里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然后提到在开封古城里生活得快活自在的几位白发老翁,接着便自然而然地说道那些白发老翁们,自上五代人开始就在这里生活,习惯了京城舒适的环境。这样写的作用一是在时间上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第二个作用是引出下文老翁们谈论话题的内容和范围。
“胭脂坡”本来是唐代时长安都城的一处地名,作者把它用进了“夷门”,就是在暗说此地便是北宋时期的都城。因为在元代是很忌讳人们追悼前朝的,所以此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障眼法以掩盖本曲的情感意图。
“风流”二字更是言及了“他家五辈”在当时生活的舒适安稳,也暗示了宋代汴京时期的鼎盛繁荣。老翁们在追忆着前朝,祖辈们对于故国的爱国情感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虽然他们不是遗民,但是作为元代的汉族百姓,对于故主的眷恋和神往是可以想见的。
接着老翁们说道了“宣和”,宣和年间,距北宋的灭亡已经很近了,然而他们丝毫不提及宋徽宗荒废朝政、丢失国家的罪过,只是不停地在缅怀北宋汴京“锦片繁华”的元宵佳节,汴京御街、“马行街”以及“相国寺”的灯火辉煌,这些都让老翁们如数家珍。但是现如今那些都成了历史尘埃、历史古迹了,怀古为了伤今,于此,作者又一次印证了开篇那句“人生只合梁园住”,作者的心思和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鹦鹉曲 渔父
沙鸥滩鹭褵依住[1],镇日坐钓叟纶父[2]。趁斜阳晒网收竿,又是南风催雨。
[幺]绿杨堤忘系孤桩,白浪打将船去。想明朝月落潮平,在掩映芦花浅处。
【注释】
[1]褵依:羽毛团合的样子。[2]纶父:钓鱼人。纶,钓鱼的丝绳。
【译文】
沙滩是鸥鹭的住处,一只只长着丰满的毛羽。还有整日坐在那儿的客人,那就是执竿垂钓的渔翁。趁着夕阳晒晒渔网,收拾好渔具,这时候又来了一阵南风,夹带着夏日的暴雨。
绿杨堤边谁家的小船忘了系在桩头上了,白浪把它卷入了江中。不过没什么关系,估计明天早晨月儿落下时,潮水就平息了。岸边的芦花参差起伏,掩映于熹微之间,小船就搁浅在那美丽的花丛里。
【赏析】
此曲写的是作者所观察的渔人生活。曲子的前两句以沙鸥的“褵依住”与渔夫的“镇日坐”相互照应,带出了一个成语“鸥鹭忘机”,开篇便用典,暗指渔父每天忙于生计,无意生出巧诈之心,鸥鹭能跟他和谐安然相处,体现了其隐居生活的淡泊宁静、随遇而安。
趁着暴雨未至,在斜阳里晒网收竿这一行为动作,体现了渔夫对于时令的熟悉,进而也隐示其在面对人生风雨时的处之泰然。
前四句都是通过描述渔夫日常生活,来展现一种恬淡脱俗、大智若愚的生活作风和精神境界。
后四句的描写可谓巧妙至极。不见人物的踪迹,却在字里行间把渔夫的安之若素、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忘记拴缆绳、小船被浪打远,到次日月落潮平、小船掩映在芦苇丛中,这一丢船和船失而复得的过程,来烘托渔夫的随遇而安,也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全曲布置巧妙,视角独特,于赞扬渔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里,也体现了作者本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崇尚和向往。
鹦鹉曲 都门感旧[1]
都门花月蹉跎住,恰做了白发伧父[2]。酒微醒曲榭回廊,忘却天街酥雨[3]。
[幺]晓钟残红被留温,又逐马蹄声去。恨无题亭影楼心,画不就愁城惨处。
【注释】
[1]都门:京城,此指大都(今北京市)。[2]伧(cāng)父:贱俗的平民。南北朝时,南方人以之作为对北方人的鄙称。《晋书·周圯传》:“吴人谓中州人曰伧。”[3]天街酥雨: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天街,京城的街道。
【译文】
在这京城的春花秋月里,我荒废了这么多时日。如今我已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曲折的水榭边,回环的长廊里,我饮酒醉倒,刚刚醒来,竟忘了自己是在都城,观看那满街酥油般的雨丝。
拂晓的钟声响起,落花满地,被子中还残留着体温,我又随着马蹄踏上了行程。亭台楼阁不曾留下题咏,不能不使人感到憾恨。我在这充满愁绪的城里的凄惨之处,也没法描画得出。
【赏析】
作者在京城生活了近二十年,仕至承事郎、集贤待制。此曲就是他追昔京城生活之作。而曲子的第一句就反映出,对京城的生活,作者追悔多于怀念,恨自己让大好年华蹉跎而过。“酒微醒曲榭回廊,忘却天街酥雨”是作者对“蹉跎住”的注解,“晓钟残红被留温,又逐马蹄声去”说明那时的作者既放不下肉体的欢娱,又放不下对功名的向往。此四句皆紧扣题目中的“旧”字。
想起旧事,作者突然有了“恨无题亭影楼心,画不就愁城惨处”之感,但他所“恨”又不仅仅是未能及时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下来。更深一层地说,他没有花时间审视自己的内心,以至于迟迟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最终只能看着自己的白发伤心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