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曲三百首(彩图精装)
- (元) 关汉卿 思履
- 908字
- 2020-06-24 16:33:51
◎卢挚
沉醉东风 秋景
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1]。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2],载我在潇湘画里[3]。
【注释】
[1]“落残霞”句:落霞。鹜,野鸭。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用其语意。[2]云帆:一片白云似的船帆。[3]潇湘画里: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八幅潇湘山水图,世称潇湘八景。历代题咏者不少。潇、湘,湖南境内的两大水名。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这里极言潇湘两岸的风景如画。
【译文】
枯树倒持在悬崖峭壁上,残留的晚霞散落,与孤零的野鸭一起飘飞。四周是绵延不尽的山脉,一望无际的水流。漫天飞舞的西风带来浓浓秋意。夜晚如此静谧,高挂云帆的船儿在月亮的照射下投下低低的影子,载着我行驶在江面上,仿佛置身于潇湘美景图画中。
【赏析】
“挂绝壁”和“落餐霞”两句分别化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枯松倒挂倚绝壁”和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不过,由于采用了上三下四的句子结构,相比原句显摇曳婉转,更符合曲的审美标准。
作者扬帆顺风而行,所见的景色一派秋意。不管是“绝壁枯松”“孤鹜残霞”,还是连绵不尽的山脉、一望无穷的江水,在散漫开来的西风里,作者渐行的船仿佛成了感受这“漫天秋意”的最佳场所。无可抗拒地让作者产生了一种苍凉萧瑟的“悲秋”情绪。
尾句说的“潇湘画”是指北宋画家宋迪所画的八幅山水画,人称《潇湘八景》。隐退的晚霞,一轮初上的明月,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大自然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涤荡掉了作者内心的愁绪,仿佛宋迪笔下的山水,人景合一,情景交融。作者情绪在此时变得空明澄澈,一种了悟生命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也在正面衬托了作品中山水景色的完美。
此曲意境开阔,情为景荣,情景交融,是一篇以景写意的成功之作。
⊙作者简介⊙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五年(1268)进士,曾任廉访使、集贤学士、翰林学士。其与白朴、马致远、朱帘秀均有交往,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散曲现仅存小令,传世一百二十首,其中多以怀古、山林逸趣和诗酒生活为主题,风格自然活泼、清新爽朗。
寿阳曲 别珠帘秀
才欢悦,早间别[1],痛煞煞好难割舍[2]。画船儿载将春去也[3],空留下半江明月。
【注释】
[1]早:在词句中往往有“已经”的意思。间别:离别,分手。[2]痛煞煞:非常痛苦的样子。[3]将:语气助词。春:春光,美好的时光。一语双关,亦暗指朱帘秀。
【译文】
才感受到相处的欢悦,早就又到了要分别的时刻,内心里感到非常悲痛,感到难以割舍这份爱。画船将春天同你一起载走了,空留下这映照着半江春水的明月。
【赏析】
珠帘秀即朱帘秀,与很多散曲名家都有很深的情谊,作者卢挚就是其中之一。此曲描绘的就是二者在短暂相聚后又匆匆离别的情景。作者特地以口语写就此曲,以便更真切地表现对朱帘秀的依依不舍。“才”体现了欢悦的短暂,“早”写出了分离的失落,“好”则描绘出二人的难舍难分。曲末二句化自南宋词人俞国宝《风入松》的“画船载取春归去,余青付、湖水湖烟”,将与朱帘秀之别比作“春去”。“半江明月”则暗示作者的心绪已随情人远去。全曲以口语组篇,清丽可人,而又不失雅致。“痛煞煞”句叠字的运用,将分别之时的痛苦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想像丰富,画船载春、载不走的徒有明月等处想像,将别后时光流逝,终将“物是人非”的感慨忧伤表达得哀婉动人。
蟾宫曲 邺下怀古
笑征西伏枥悲吟[1],才鼎足功成,铜爵春深[2]。敕勒歌残,无愁梦断,明月西沉。算只有韩家昼锦[3],对家山辉映来今。乔木空林,几度西风,感慨登临。
【注释】
[1]伏枥:曹操在五十岁时写下《龟虽寿》,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句。[2]铜爵: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3]韩家昼锦:指北宋名臣韩琦所建昼锦堂。
【译文】
可笑曹操征西时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慨叹,而那时鼎足之势刚成,便用铜雀台深锁姬妾。北方民族的敕勒歌犹有人唱,而北齐后主的无愁歌已没有人唱了,只剩一轮明月往西边沉落。算起来只有韩琦的昼锦堂,历经岁月,还在辉映着家乡的山水。林中乔木空疏,几度吹起西风,登临邺城,让人百感交集。
【赏析】
邺下即今河南安阳,东汉末年,曹操曾据邺城建霸业。作者在邺下怀古,自然而然想起曹操,他以“笑”领起全曲,笑曹操玩物丧志,还将韩琦的昼锦堂和曹操的铜雀台做比较,用前者的辉煌反衬后者的萧瑟,宛转地告诫读者沉溺享乐必将一事无成。
此曲曲风苍劲,用典精妙,立意高远,发人深省。
沉醉东风 闲居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1],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2]。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3],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注释】
[1]那答:那块,那边。[2]早来:已经。[3]欠欠答答:疯疯癫癫,痴痴呆呆。
【译文】
刚刚离开了那边的青山绿水,早就到了竹篱茅舍这儿的人家。路边开放着野花,槽头那边正在酿制美酒。喝得口唇颤动手舞足蹈,酩酊大醉了孩童也不劝我,直往我斑白的头发里插满了黄花。
【赏析】
这是首写饮酒之乐的曲子。
曲中“闲居”的不是乡野老农而是归隐之人,所以整首曲子都流露出放情山水、恣意壶觞、不拘礼法的潇洒之情。“绿水青山”写出了隐居环境的清幽之美,“竹篱茅舍”又寓示着简单的生活。沿路绽放的野花和村头的卖酒小店都凸显了山居生活的悠闲,人们不难猜到作者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直吃的欠欠答答”,写出了作者的心无挂碍,洒脱自在。“醉了山童不劝咱”又为曲子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情趣。而“白发上黄花乱插”则呼应了前面的“吃的欠欠答答”,将作者的酩酊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不过也有人认为,作者此曲乐中含悲。现代戏曲理论家任讷在《曲谐》中这样评价该曲“夫衰老自伤,必待沉醉,而后能于暂忘,乃得乱插黄花。片时称意,看曲是乐,实则至苦之境也。愈强作欢笑,愈见其心境之不容欢笑矣”。
曲的鉴赏知识
元曲中的隐逸情怀
元曲中草堂体作品的数量丰富和元人的隐逸情怀不无关系。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并不像现代社会这般遥远。文人雅士到市场里看戏听曲,回到家将门一关,又可过起清幽闲适的隐者生活。很多文人可以一手书写风流倜傥、情意绵绵的情爱小曲,一手书写清远宁静的隐者情怀。对元曲作者而言,隐逸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绪状态。
蟾宫曲
沙三、伴哥来嗏[1],两脚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2],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3],碌轴上渰着个琵琶[4]。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5]。
【注释】
[1]沙三、伴哥:及下文的“小二哥”,都是元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壮年人名。嗏:语尾助词,略同于“呀”或“着呀”。[2]太公:元曲中对农村大户人家老主人的习称。[3]昔涎剌塔:元人方言,垂涎三尺的样子。[4]碌轴:即碌碡,石碾子,碾谷及平整场地用的农具。渰(yǎn):此同“弇”,合覆,这里是背朝上合扑之意。[5]庄家:农民。
【译文】
沙三、伴哥过来了,两脚上满是青泥,原来刚才去捞虾去了。就在太公的田庄上,他们坐在杨柳树荫底下,将西瓜砸开品尝。小二哥在一旁馋得口水嘀答流淌,一翻身趴在碌碡上,活像扣着一面琵琶。放眼去看荞麦花开,绿豆生苗儿。没有是非争执,真是快活的农家。
【赏析】
曲子讲了几个乡野少年妙趣横生的生活,通篇使用村言村语,形式与内容绝妙地达到了统一。值得一提的是,使用俗语是元曲的一大特征。
沙三、伴哥以及后面提到的小二哥,都是元曲中常见的人名,多指乡村孩童。“来嗏”写出了他们呼朋引伴,欢乐热闹的场面。“两腿青泥,只为捞虾”不仅让人一下子便想象出沙三和伴哥忘情捞虾的神态,还勾勒出他们大大咧咧的性格。也许因为等不及品尝西瓜的美味,他们直接将西瓜“磕破”。馋得一旁的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用得十分巧妙。“淹”字一方面表现出天气的炎热,小二哥趴在碌轴上流了不少的汗;一方面又写出其口水横流的滑稽相。再看“琵琶”,极少有人用乐器形容人的姿态,琵琶“颈长”,小二哥伸长脖子看人吃西瓜的样子登时跃然纸上。
接着“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曲子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作者从旁观者变成了曲中人。生机勃勃的田野风光和前面乡野少年的憨态可掬相互映衬,自然而然引出来“无事无非,快活煞庄家”的结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早已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
曲子比喻新巧,语言通俗,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情味十足。早期的元曲作家非常注重学习民间俚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元曲的发展。
蟾宫曲 商女[1]
水笼烟明月笼沙[2],淅沥秋风,哽咽鸣笳[3]。闷倚篷窗[4],动江天两岸芦花。飞鹜鸟青山落霞[5],宿鸳鸯锦浪淘沙。一曲琵琶,泪湿青衫[6],恨满天涯。
【注释】
[1]商女:歌女。[2]“水笼”句:杜牧《泊秦淮》中有“烟笼寒水月笼沙”。此调换语序化用。[3]笳:一种吹管乐器,其声凄厉,常为军中所用。[4]篷窗:船舱的舷窗。[5]“飞鹜”句:化用了唐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语意。[6]“泪湿”句:此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语意。青衫,唐官员品级最低之服色,后多作为卑官服色的代表。
【译文】
如烟一般的轻雾笼罩在江面上,月光洒在江岸。秋风淅淅沥沥,笳声好似人的呜咽。商女忧郁地倚靠着蓬窗,看窗外的风景。两岸芦花舞动,江天仿佛随之摇晃。晚霞沉落于西山之外,野鸭子飞于其间。夕阳映照下的粼粼浪涛淘洗岸沙,鸳鸯相依眠于沙上。琵琶声响起,眼泪沾湿青衫,每个沦落天涯的人都无限感伤。
【赏析】
此曲在写商女时用了两种手法。一是直接通过商女的动作表现商女的心绪。比如“闷倚篷窗”“一曲琵琶,泪湿青衫,恨满天涯”。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白形象。二是用景物烘托商女的心理。在本曲中,除“闷倚”和“一曲”两句外,其余的句子皆采用了这种方法。水和月是朦胧的,秋风和鸣笳仿佛都沾染上人的情绪,二者本无所谓“淅沥”“哽咽”,但在伤心之人听来,就是如泣如诉之声。江水和芦花构成了一副空旷苍凉的画面,晚霞之中,归家的飞鸟让漂泊之人伤感;波光粼粼的浪涛下,双宿双栖的鸳鸯又让人联想起自己的孤单。至此,读者也仿佛深入到曲中的世界,体会着曲中人的悲伤。
而无论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烘托,作者都化用了不少他人的诗句。这样做既方便传达言外之意,又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譬如“水笼烟明月笼沙”让人联想起杜牧的《泊秦淮》,读者不禁会想卢挚笔下的商女和杜牧的有何关联?而卢挚在曲的第一句就化用了杜牧的诗,是否也有心抒发和杜牧类似的忧国之情?“泪湿青衫”化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商女寄情琵琶落下眼泪,让白居易感慨万千。卢挚遇商女,是否也产生了白居易那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读者要靠联想体会文字之美、文字之意,作者便要想方设法引发读者的联想。卢挚显然深谙此道。
曲的鉴赏知识
元代杂剧散曲兴盛的原因
元代经济繁荣,城市发展,有着丰厚的物质基础,庞大的市民阶层。发达的商业经济,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比如舞台设备、服装道具等等。另一方面,城市的文化生活也比以前有了更多更大的需要。
因为元朝统治者是草原民族,蒙古族能歌善舞的民俗和对文艺的特殊爱好影响着整个社会,但文艺审美标准不再是传统汉文化所提倡的“含蓄蕴藉”,而是注入了蒙古民族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元素,而元朝统治阶层文化水平低,又使文艺向着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杂剧散曲,能够雅俗共赏、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是基本前提。
元代长期废除了科举考试,读书人不再有读书作官的传统老路可走,读书人或栖身田园过隐逸生活,或沦落风尘混迹歌楼妓馆,卖文为生,即从事杂剧和散曲写作,从而形成了专业的作家群。由于更多地深入社会,接近大众,所以写作题材丰富而带有市井特色。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政策特别宽松的一朝,很少有文字狱。元朝统治者对于文人通过文艺作品抨击社会弊端,讽刺政治黑暗的行为持宽容态度。元朝孔齐《至正直记》记载宋遗民梁栋因作诗被人诬告,说他“讪谤朝廷,有思宋之心”,最后礼部判决说:“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由此可见一斑。
蟾宫曲 长沙怀古
朝瀛洲暮舣湖滨[1],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2],汀洲搴若[3],谁与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4],黯黄陵宝瑟凝尘[5]。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谪臣[6]?
【注释】
[1]瀛洲:传说中仙人所居之神山。舣:船拢岸。左思《蜀都赋》:“试水客,舣轻舟。”[2]纫兰:见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词注。[3]搴:拨取。若:香草名,即杜若。屈原诗中多见。[4]苍梧:即九疑山,在湖南宁远县境。传舜帝葬于苍梧。[5]黄陵:山名,在湖南湘阴县北,滨洞庭湖,一名湘山。传舜帝二妃墓在其上。有黄陵亭、黄陵庙。[6]谪臣:指被迁调的官吏。
【译文】
早上还享受着登瀛洲般的幸运,傍晚已在湖滨泊船,去岳麓山寻求写诗的灵感,到湘水边寻找春天。在水乡中把兰花穿以为佩,在小洲中拔取香草杜若,又有谁为之招魂呢?只是徒然地极目远望那环绕在苍梧山上的暮云,湘山昏暗,那湘水之神的宝瑟也聚满了灰尘。世态纷争,悠久而古老的长沙又接纳过多少的迁客骚人呢?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曲子首句就极言变迁之迅速,一看便知作者怀古伤情的原因。作者早上还在集贤院上任,晚上就已经乘船到了长沙,而从他对集贤院的称呼“瀛洲”来看,他对那里生活十分满意。
突然间要从喜欢的地方迁往陌生之地,人生境遇的急转直下让作者的情绪十分低落。对着长沙的山河湖水,他感慨万千,想到了很多和湘江有关的历史典故。然而,从屈原作《招魂》凭吊楚怀王到娥皇、女英投湘水殉舜帝,再从湘妃宝瑟蒙尘到贾谊作《鸟赋》悼屈原……其想到的故事都是那么凄恻伤感。至此,他的心情已不言而喻。
“千古长沙,几度词臣”,曲末作者由己及人,联想到其他在长沙写诗作赋的人。那些人也许和自己一样有着坎坷的经历,满腹忧怨。此曲蕴凄凉于苍劲之中,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水仙子 西湖
湖山佳处那些儿[1],恰到轻寒微雨时。东风懒倦催春事。嗔垂杨袅绿丝,海棠花偷抹胭脂。任吴岫眉尖恨[2],厌钱塘江上词[3]。是个妒色的西施。
【注释】
[1]佳处那些儿:即“那些儿佳处”。[2]吴岫(xiù):指吴山,在西湖东南。岫,峰峦。[3]钱塘江上词:《春渚纪闻》《夷坚志》等宋人笔记中记载说,进士司马槱曾梦遇一美人献唱《蝶恋花》,上片为:“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司马槱任职杭州后,美人梦中必来,方知她是南齐名妓苏小小的鬼魂。钱塘江,浙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区段的别称。
【译文】
西湖的湖山那几分好处,恰好在微雨酿出轻寒时方能显露出来。东风慵懒地吹拂着,似在催促着百花绽放。嗔怪垂杨频频摇舞着翠绿的长条,海棠花也只得偷偷地涂抹着胭脂。任吴山群峰似美人的眉尖那般紧蹙,却不愿让钱塘江上的歌女倾吐情愫。若把西湖比成西施,那么她真是个喜欢嫉妒的姑娘啊。
【赏析】
根据元代另一散曲名家刘时中的说法。元初,歌楼酒肆间本有《水仙子》西湖四时词流传,该词以“西施”二字为断章,但写的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卢挚便重作了四首,还定下了体例:“首句韵以‘儿’字,‘时’字为之次。‘西施’二字为句绝,然后一洗而空之。”
卢挚此曲写的是西湖的春天,他将西湖说成“妒色”的西施,显然是从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中得到的灵感。全曲即围绕“妒色”二字展开,将初春时节西湖的清雅浅淡描摹得恰到好处。“懒倦”写出了风的温和,“嗔”字描绘出柳枝轻摇的样貌,“偷摸胭脂”既突出了海棠的娇柔可爱,又表现出其花朵之小、花色之淡。而“任吴岫眉尖恨”则说明山乃远处风光,此句一出,人们便仿佛看到作者迎着细雨极目远眺、欣赏美景的样子。
作者用拟人化、拟情化的手法来表现出西湖的春日风光,构思十分巧妙。“妒”虽是贬义词,但经过作者之笔,却变成了西湖的可爱之处。
蟾宫曲
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1]。五十岁除分昼黑[2],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3]。仔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注释】
[1]尪羸:身体衰弱。此指老朽。[2]除分:平分。昼黑:白天与黑夜。[3]兔走乌飞:古人传说月中有玉兔,日中有三足乌,故常以乌兔指代太阳和月亮。兔走乌飞即日月流逝之意。
【译文】
想人的寿命到七十的已是稀少,这样百年光阴,三十年先匆匆过去。七十年间,前十年是无知的孩童,后十年是白发垂髫的老者。剩下的五十个年头,昼夜对分,才刚刚分到一半的时间享受着白日的普照。风雨交催,日月如梭,时光如水般流逝。沉下心来仔细想想,倒不如及时行乐的好。
【赏析】
卢挚此曲实际是受宋代词人王观的启发。王观曾写《红芍药》,词中有这样几句:“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仔细思量,好追欢及早。”然而论流传度,卢挚的这首模仿之作却远胜于王观。这主要是因为王观写的是词,卢挚写的是曲。词以雅为主,别体为俗,曲可庄可谐,以俗为趣。王观以俗语入词便不及卢挚以俗语入曲那般讨好。
不过,即便有前人的词作基础,由于将词变曲,无论是行文格式还是用韵,亦或是语言风格,都必要发生变化,还是需要作者费好一番心力。这同样是对作者的一种考验。卢挚将“人生百岁,七十稀少”变作“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语言直白了许多不说,还将陈述性的语句变成了引导性的语句,引导读者和自己一起为人生做减法,使减法的逻辑从曲首开始一直贯穿到“刚分得一半儿白日”。而在王观的词中这一逻辑却是从“更除十年孩童小”才开始的。此外,王冠词中的“好追欢及早”是“好及早追欢”的倒装,较为书面,颇有些伤感的意味。而卢挚在将之通俗化成“都不如快活了便宜”后,伤感之气不见了,潇洒之气跳脱出来,为曲子增添了轻快的色彩。
虽然同是宣扬“及时行乐”,王冠与卢挚却是一个疏淡,一个平实,给人的感受全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