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曲三百首(彩图精装)
- (元) 关汉卿 思履
- 666字
- 2020-06-24 16:33:51
◎关汉卿
四块玉 闲适
旧酒投[1],新醅泼[2],老瓦盆边笑呵呵[3]。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注释】
[1]投:再酿之酒。[2]醅(pēi)泼:未滤过的再酿酒。[3]老瓦盆:粗陋的盛酒器。
【译文】
把老酒滤进新酒再酿,新酒也粗酿出来了,围坐在老瓦盆边笑呵呵。与山寺的和尚和田叟一起饮酒唱和。大家他带一对鸡,我带一只鹅地凑份子,在这儿趁悠闲好好快活快活。
【赏析】
关汉卿的《四块玉·闲适》一共有四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意趣的田园风光图。曲的语言朴实恬淡,一如作者的山居生活。将旧酒投入新酒,本没有什么欢乐之处,作者和友人却呵呵而笑。与其说将旧酒投入新酒有趣,不如说曲中人心中快慰,见什么都感到愉悦。他们咏歌吟诗,无牵无挂。“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是整首曲子的点睛之处,将田园生活的简单惬意表露无遗。作者虽未多言,读者已然心领神会,有些快乐源自内心的宁和知足。
⊙作者简介⊙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1229—1241之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1300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录鬼簿》中,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的地位。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四块玉 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1]。溪又斜[2],山又遮,人去也。
【注释】
[1]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杨花雪,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语出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2]斜:此处指溪流拐弯。作者用“杨花飞絮”来设障与下文的“斜”、“山”构成多重障碍,加深缠绵的愁思。
【译文】
自从那天将你送别,心里一直对你难分难舍。对你的相思之情充盈心间,什么时候才可以与你重逢以慰心怀;斜倚着栏杆,用衣袖拂去如雪花一样飞舞的杨花。看溪水沿斜坡流下,重重山峦遮住视线;才想起心上的人,早已远去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离情的曲子。曲中女子和情人依依惜别,落寞不已。
第一句直抒胸怀,表明主人公自从长亭送别后对情人难舍难分的真情。自从离别,心中常怀相思,无奈下只好独登高楼,凭栏远眺,以期望见情人的一点影子,可等来的只是满身如雪般的杨花。“杨花”漫漫搅天飞,这自古就满含离情别意的杨花,既点出了主人公所处的时间,也写出了她所处的环境。那搅天而飞的杨花不禁让人思情摇摇,心生思念,而主人公却只能独自拂去满身雪白的杨花。落寞之情悠然而来。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似是女主人公登高目送情人离别,她虽登得很高,可无奈那无情的条条溪流和那万里横隔的群山,硬生生地将相爱的情侣隔开,情人已去,只留下点点的愁思,萦绕在女主人公的心怀,使她夜夜不宁,日日思念……
作者借女主人公寻男主人公的思念,衬托了元朝时期罢黜科举,文人怀才不遇的处境,才能要得到赏识不知要到何年。
此曲音调和美,情真意长,朴实自然,读罢让人悠然兴叹。
碧玉箫
秋景堪题[1],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2],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3],有白衣劝酒杯[4]。官品极[5],到底成何济[6]!归,学取他渊明醉[7]。
【注释】
[1]堪题:值得写,值得描画。[2]松径:指隐居的园圃。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又《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下句。[3]泼醅(pēi):没有漉过的酒。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泼醅。”[4]白衣劝酒:陶渊明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了很久,正苦无酒,忽值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送酒至,陶渊明于是就酌,烂醉而归。白衣,给官府当差的人。[5]官品极:最高的官阶。[6]成何济:有什么益处。济,益处。[7]渊明:晋代陶潜的字,他是四至五世纪时的著名诗人。他过不惯官场的生活,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写了一篇《归去来辞》,就挂冠而归了。
【译文】
秋天的美景值得吟咏,只见山间溪头一树树火红的枫叶。松林间的小径此时最宜人,金黄的菊花盘绕着东边的篱笆。这时节,正对着酒樽,斟泻粗洒,恰有老百姓前来劝酒。即使做官升到最高品极,最终能有什么用?不如回归故里,学陶渊明归隐醉酒。
【赏析】
作者写秋之景却不着一笔悲秋之调,秋景的承接转合间可谓行云流水。
首句起总领作用,也赋予了曲子和谐的音韵美。接下来便是对所见之景的具体描述:作者行走于山涧小溪上,看漫山红叶绚丽缤纷。着重点在一个“红”字,突出了此景的光彩夺目之感,实则也是象征着尘世浮华的生活;“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一句,景物转换成了蔚然成林的青松和高洁脱俗的黄菊,俨然一片幽静的天地,这便是象征着田园生活的清雅脱俗。色彩的倏然变化,环境由喧闹到幽静,可谓水到渠成。作者再以“白衣”和“官品级”相对照,以轻蔑的口吻否定了争名夺利之徒,并把效法陶潜作为自己的归宿,表明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黑暗污浊社会的嫌恶和不满。
此曲声文并茂,由景生情,对偶工整精美,音韵自然流畅,作者于大自然中体味真意,可见作者的超凡脱俗。
梧叶儿 别情
别离易,相见难,何处锁雕鞍[1]?春将去,人未还。这期间,殃及煞愁眉泪眼[2]。
【注释】
[1]雕鞍:这里指代所骑的马。[2]煞:同“杀”,极言程度之重。
【译文】
人生别时容易见时难,叫我怎得将他留在身畔?一年又到了春残,他还是不回来。这时候最让眉眼遭难:眉头愁不展,眼中泪不干。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思之作,语言平易,感情真挚,在当时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元代文学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此曲:“如此方是乐府,音如破竹,语尽意尽,冠绝诸词。”此曲字短情深,语言直白明爽,简单又韵味深长。起首两句化自五代词人李煜《浪淘沙》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开篇即点出曲子的主旨——别情,紧扣曲名,将主人公的忧郁哀伤表露无遗。
“雕鞍”本指雕花的马鞍,这里指代马。“锁雕鞍”无非是要留住远行之人。古时,人常用此词表达恋恋不舍之情。“何处锁雕鞍”传递出曲中人的无奈,她希望将情人留在身旁,却无计可施,只能任他远行。“春将去,人未还”,一去一还形成鲜明对比,告诉读者,曲中人的恋人已经离开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的“这期间”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曲中人的处境映现得愈发可怜,她已被相思之苦折磨了很长时间,而眼下这折磨还在继续,不知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殃及煞”乃作者独创,被周德清誉为“俊哉语”,简单的三个字强化了“愁眉泪眼”的表现力。使人们眼前浮现出的不是一个愁容满面,泪眼朦胧的女子,而是一个泣声不断,哭肿了双眼的女子。
曲子层层推进,别情哀意步步加深,先直观形容主人公“愁眉不展、以泪洗面”,接着又用婉曲之语反衬其哀情,极尽“别情”之意。
大德歌 冬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揽着钓鱼槎[1]。
【注释】
[1]槎:木筏。
【译文】
雪花粉白,就像飞舞的梨花,遮住了视线,让人看不清飞雪迷蒙中的四五家村庄。这漫天飞舞密密飘洒的雪花堪入图画,只见晚归的寒鸦在稀疏的树林间鸣叫。钓鱼船斜斜地揽系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边。
【赏析】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之首。《大德歌》是作者在元代成宗年间创造的新曲调,原本没有曲名,“冬景”是后来编辑加上去的,使得此曲的文眼更加通晓。
“梨花”常常被古文人作为喻雪的事物,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处的“雪粉华,舞梨花”也是如此,将紧吹的冬日雪,比作漫天飞舞的梨花,一个“舞”字把雪的形态写得传神极了,同时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视觉空间。
村庄烟雾缭绕,四五个农家零零散散,因为雪花飞舞、炊烟袅袅,作者并没有确指具体有多少人家,结合下文的“疏林噪晚鸦”,可见此乃冬季黄昏时分,其景观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一句“密洒堪图画”是对于上述远景的概括总结,称其值得画下来,进一步强调此景之美。
末尾三句是写近景,一个“看”字引出下文所咏之景:疏林晚鸦,清江岸边芦苇微微摇荡,一条渔船掩映其中。“疏林”“黄芦”“清江”言冬之景,“噪”说明乌鸦之多。
此曲用字讲究,画面清新淡雅、富有层次感,呈现了一片安详静谧的冬日雪景图。
四块玉 闲适
南亩耕[1],东山卧[2],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注释】
[1]南亩:语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2]东山卧:用晋代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
【译文】
在南边地里耕田,在东边山上歇卧,世态人情经历了那么多。闲暇时一一将往事回想一遍,想起来,贤明的是他,愚蠢的是我,跟他们争什么?
【赏析】
在此曲中,作者为力陈自己避世隐居的苦衷。《四块玉·闲适》是一组小令,共四首,这里选的是第四首。
遍观中国古代士人的处世观念,无非有两种:出世与入世。然而,凡是有正义感的士人,不论入世也好,出世也好,总会为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时不时地与跟自己志趣不合的庸庸世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与社会现实产生龃龉,总会特立独行,表现得与世俗格格不入。
然而,在这首小令中,关汉卿以难得糊涂的心态对待世人的你争我夺,以旷达的心胸对待这黑暗的社会现实,不与世人相争,在自己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乐趣,清逸脱俗。
作者在长久的人生经历中,形成了自己的处世风格,并对热衷于名利仕途的世人给以婉转的批评。开篇便以陶渊明、谢安自比,明确表达出自己甘于隐居山林,并从中获得乐趣的旷达情怀。而这种旷达情怀的形成,饱含了对世态炎凉深切感受和极度的厌恶。“世态炎凉经历多”一句,对这一点的表达可谓直白露骨。曲终,作者写自己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以带有自轻自贱意味的“愚的是我”,使这种态度的表达,在言语中不乏对所谓贤达的蔑视;从而,这种“自轻自贱”,实际上也是作者傲岸不群,超凡脱俗的形象的一种表露。
曲的鉴赏知识
勾栏文化与散曲
元代称戏曲的演出场所为勾栏,北宋时期有“瓦舍”,最初只是为来自四方的艺人卖艺提供临时的表演地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集商业与服务于一体的游乐场所。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作“勾栏”。勾栏的发展促进了元代戏剧的发展,在北杂剧和南戏的创作中,出现了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和享有盛名的剧作家。散曲这种文学体裁的发展也随着戏剧的发展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较之前时代作品,元代散曲更加通俗,文辞更浅白,而在许多作品中出现了歌伎、乐师等的影子。歌伎是勾栏里以戏曲为生的主要演员,当时有不少歌伎自己写散曲,而且取得较大成就,比如刘燕歌、朱帘秀等人。关汉卿对朱帘秀的评价很高,其《一枝花·赠珠帘秀》中有这样的句子:“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青楼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戏剧的繁荣状况。戏剧的繁荣使得散曲中的爱情题材作品较之前时代作品,更为贴近百姓生活,其中对爱情生活的描写更为大胆,有些地方甚至比较露骨。
碧玉箫
席上尊前,衾枕奈无缘[1]。柳底花边,诗曲已多年。向人前未敢言,自心中祷告天。情意坚,每日空相见。天,甚时节成姻眷?
【注释】
[1]衾枕:被子和枕头。泛指卧具,此处指同床共枕。
【译文】
只能在酒宴上为他尊前斟酒,怎奈却无缘同床共枕。柳树底下,花畦旁边,一起写诗作曲已好多年。在人们面前从未敢吐露,只能自己在心中向天祷告,期盼老天助人遂愿。虽然对他的情意异常坚定,可只能每日徒然相见。老天呀,到底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成姻缘呢?
【赏析】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变革,硝烟四起。一群从北向南流亡的戏剧家、曲作家也顺时诞生了,也因封建制度的松懈和奴隶制度的复辟,女性的地位和权益虽未收到所谓上层的重视,但是却受到那些文人骚客的注意,关汉卿的《窦娥冤》等,都是极具女性意识的作品。
此曲是作者早期作品,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女子相思的故事情节。“席上尊前”点出了女主人公与心上人频繁接触的情形,但却是常年终日在“柳底花边”作诗作曲,每日徒然相见却不可道相思之情。“祷告天”“情意坚”都说明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爱得热切;“奈无缘”“空相见”则把女主人公因自己地位卑贱,虽与心上人拔弦唱曲多年,也不敢吐露心声的事实体现出来了。两种情感互相胶着,形成对比。这种矛盾的心理,把女主人公对于心上人的暗恋情意推向了高潮,然而她并不是选择放弃,是更加坚定了对于心上人的爱恋和追求,故而便生出末句“天,甚时节成姻缘?”的一问。行云流水,情感动天!
可是,自己的这种愁闷又能向谁倾诉呢?只能在心中默默向天祷告罢了。“未敢”一词就将女子的无奈暗托而出。紧接着,“情意坚,每日空相见”句中,一“坚”一“空”对比使用,既表明了女子对自己爱情的忠贞,又展现了她的失望之情。最后一句向天发问,更是将这一矛盾的心理推向了高潮,而不同的是,从言语间隐约感知女子对这份暗恋情怀的更为执着的追求。
一枝花 不伏老[套数](节选)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1],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2]。我玩的是梁园月[3],饮的是东京酒[4],赏的是洛阳花[5],攀的是章台柳[6]。我也会围棋、会蹴鞠[7]、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8]。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9],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10]。
【注释】
[1]铜豌豆: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性格无比坚强。[2]恁(nèn):那些。斫(zhuó):砍。锦套头:锦缎制的套头,喻圈套、陷阱。[3]梁园:汉梁孝王所造的花园,也称兔园,又称梁苑,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梁孝王好宾客,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皆曾延居园中,因而有名。这里代指汴京。[4]东京:五代至北宋都以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为东京。[5]洛阳花:指牡丹。古时洛阳以产牡丹花著名。[6]章台柳:指妓女。唐代许尧佐传奇《柳氏传》载,韩翃与妓女柳氏有婚姻之约,后因离别阻隔三年,朝翃作《寄柳氏》词说:“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按,章台原为汉时长安中街名。[7]蹴踘(cù jū):古代一种踢球游戏。[8]双陆:一种棋盘游戏,以骰子点数决定棋子移动。[9]歹症候:恶习、坏毛病。[10]烟花路:指妓女聚居地。
【译文】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那些纨绔子弟们,谁让你们钻进他那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挣不脱的慢腾腾地费人精神的千层锦囊圈套中呢?我赏玩的是梁园之月,饮的是东京美酒,观赏的是洛阳名花,攀折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蹴踘、狩猎、插科打诨,还会唱歌跳舞、吹拉弹奏、滑稽表演、双陆博戏。你即便是打落了我的牙、扇歪了我的口、打跛了我的腿、折了我的手,老天赐给我的这些坏习惯,还是不肯悔改。除非是阎王爷亲自传唤,神鬼自己来勾,三魂归入地府,七魄丧入黄泉。老天啊,到那个时候,才不往那通往烟花场所的路上走。
【赏析】
关汉卿《不伏老》套曲是元代散曲中的压卷之作,它以一种独特的自述抒怀的方式,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作者那桀骜不驯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意志,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愤愤之情。
在关汉卿生活的时代,因元统治者不以科举取士,使得广大读书人不但丧失了参与国事的机会,还穷困潦倒、了无出路。为求生计,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以作曲编剧为业,混迹于倡优之中,关汉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备受歧视,志向难抒,常流露出颓靡沉沦的思想。而关汉卿却与众不同,他吟诗、弹奏、歌舞、打猎、踢球、下棋、赌博、编剧、演出无不精通,一扫历代文人酸腐、清高的习性。他矢志不移地从事杂剧创作,以笔为剑,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进行无情的抨击。《不伏老》一曲中的自我描绘即体现着他对社会现实秩序的背离和反抗。本篇是《不伏老》套曲中的[尾]曲,是作者对于社会不公现实的愤慨之情和所怀心志的集中表现。
作者在此曲中自比为“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不但坚韧顽强,而且历经磨难,谙于世故,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他无意功名,甘于安身立命于风月场中,以种种世俗认为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技艺消遣生活,嬉笑怒骂,我行我素。而“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的宣言,无疑是被极力逼迫发出的愤世嫉俗的反抗之音。
全曲如竹筒倒豆子般,其势紧密,其声铿锵。谐谑调侃的语风加之层层堆叠的感情,让人读之热血沸腾;而至高潮处一语激言,又似壅川决口,震撼人心。
曲的鉴赏知识
关汉卿与元代书会才人
元末剧作家贾仲明在《书录鬼簿后》将关汉卿列入“玉京书会,燕赵才人”之列。而书会才人正是元曲创作的主力军。他们混迹勾栏瓦舍执笔创作,以风流潇洒、多才多艺为荣,并不把功名富贵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他们的曲子多带有挣脱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内涵。
书会自南宋后便成了编写话本、戏剧的地方,元代较著名的书会除了玉京书会外,还有元贞书会、古杭书会、九山书会等。
碧玉箫 笑语喧哗
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1]?度柳穿花,院后那娇娃[2]。媚孜孜整绛纱,颤巍巍插翠花。可喜煞[3],巧笔难描画。他,困倚在秋千架。
【注释】
[1]甚:谁,那。[2]娇娃:美丽的少女。唐刘禹锡《馆娃宫》诗:“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太夸。”[3]可喜:可爱。
【译文】
一阵阵欢声笑语传出来,不知围墙里面是什么人家?越过柳树透过花丛,只见院后一个娇艳的女孩。她妩媚地整理着红色的纱裙,头上插戴一朵颤巍巍的珠花。那可爱的样子,用丹青巧笔也难以描画。她,倦怠地倚靠着秋千架。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写实之曲。
起首二句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宋代词人苏轼的《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但相比苏轼的词,此曲的基调更为欢快。“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一个问句巧妙地逗引起读者的好奇。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度柳穿花”,一探究竟。“柳”和“花”暗示读者曲中的景色明媚惬意。
在柳和花的映衬下,娇娃登场了。作者截取了“整绛纱”和“插翠花”两个动作,来表现娇娃的青春妩媚。“绛”与“翠”可是最能凸现少女娇俏的颜色,而联系前面的“笑语喧哗”,人们又不难猜到,娇娃们刚刚一定在嬉笑打闹。她们在玩闹时不小心弄乱了妆容,正好被作者撞到整理仪容的样子,“媚孜孜”“颤巍巍”写活了少女的情态。她们明艳活泼,爱笑爱美,惹得作者发出了“可喜煞”的感叹。至于她们到底有多美,言语有限,“巧笔难描画”,人们只能想像她们的美态。
“他,困倚在秋千架”实为全曲的点睛之笔,虽然少女懒洋洋地靠着,人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她的青春活力。因为,“秋千”一词让读者联想到她嬉笑玩耍的样子。
普天乐 虚意谢诚
东阁玳筵开 [1],不强如西厢和月等。红娘来请:“万福先生 [2]。”“请”字儿未出声,“去”字儿连忙应。下功夫将额颅十分挣[3],酸溜溜螯得牙疼。茶饭未成,陈仓老米,满瓮蔓菁 [4]。
【注释】
[1]东阁玳筵:东阁,指代客场所。玳筵,指华贵的筵席。[2]万福:旧时女子所行之礼的一种。[3]挣:元人方言,漂亮。[4]蔓菁:萝卜。
【译文】
老夫人打开华堂,摆出华贵的筵席。可比在西厢外月夜下等待强得多,红娘奉命来邀请,向张生道:“先生万福。”“邀请”两字还没有说出声,张生就忙回应说:“去。”他精心打扮,将脸收拾得格外漂亮,酸溜溜地让人牙齿发酸。上了筵席才发现,茶饭尚未备好,只有一碗陈仓老米,一瓮萝卜。
【赏析】
这支小令是关汉卿《崔张十六事》重头小令的第六首,以戏谑的口吻讲述了《西厢记》中“虚意谢诚”的故事,十分有趣。作者非常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在张生心中,自己要赴的不是一场普通的宴席,而是关系着自己和崔莺莺爱情命运的宴席。他急于得到崔莺莺家人的认可。“‘请’字儿未出声,‘去’字儿连忙应”既表现了张生的迫不及待,又写出了他的天真乐观。为了博得一个好印象,张生精心打扮了一番。“额颅”“挣”都是元人俗语,放在这里很有些调侃之意。然而,即使张生打扮后的样子让人“酸溜溜螯得牙疼”,人们还是很难对他产生反感。因为他的焦躁、笨拙无不出于对崔莺莺的爱恋。
曲的前八句写了张生的“诚”,曲末这三句则写了崔老夫人的“虚”。而作者最高明的地方在于在赴宴这节无一字提赴宴者与主宴人,只是用宴会上的食物暗示崔老夫人的立场。“陈仓老米,满瓮蔓菁”与“东阁玳筵”首尾相应,妙趣横生。人们完全可以想象张生是怎样的失望、狼狈。
一半儿 题情
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1],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注释】
[1]嗔(chēn):生气,含怒。
【译文】
绿纱窗外静谧无人,他跪倒在床前,急着要和我亲吻。我骂了他一声“没良心的”,就背过了身子。虽然我话里带着怨怒,到底只是表面上推辞,其实心里早就答应他了。
【赏析】
[一半儿]曲以最后一个九字句中含有两个“一半儿”为定式,这两个“一半儿”,不管是状人还是状物,分断是否精当,对于这支曲子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关汉卿此曲共有四支,均是写男女欢会之情,同时又能准确地捕捉到男女主人公的复杂而缠绵的心理,因此历来为曲家所称道。
这首是关汉卿[一半儿]里的第二支曲子。它展现了一幕生活气息浓郁的风情小剧:在一个寂静无人的夜晚,男子与妙龄女郎偷偷地幽会,男子为了求欢,不惜跪下来花言巧语。男子动手动脚,惹来了女子的一声嗔骂。女子还扭转过身子,不搭理浪子。其实,女子只是表面上拒绝,她毕竟情窦初开,又听得许多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因此半推半就,“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这首曲中,女子对情郎的娇嗔,不是打情骂俏,而是说他“负心”,这或许是情郎之前曾有过对不起她的举动。“回转身”既是对情郎的不满,又是默许了情郎的道歉。男子是否乘虚而入,终于如愿以偿?曲中并没有交代,颇能激起读者的品味和联想。
此曲把少女对情郎的既爱又恨,患得患失的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中也可以看到散曲的创作特色:它没有诗的含蓄,也没有词的婉约,而以尖新、直露、泼辣见长,又夹杂着幽默与俏美,更加显得鲜灵与活脱,表现出与前代各种体裁不同的情致。就像这首[一半儿]曲在表现男女情爱上的泼辣大胆、如描似画者便是。
《花间词》里有一首《醉公子》,全词云:“门外狷儿吠,知是萧郎至。划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他醉,还胜独睡时。”元谢应芳《怀古录》载:“前辈谓读此可悟诗法。或以问韩子苍(驹),子苍曰:‘只是转折多。’”参照《怀古录》的说法,我们可以从本首中找到很多曲折处:首两句的“静无人”与“忙要亲”,是静动徐疾的气氛上的转折;男子情意绵绵,女子却骂他“负心”,暗示两人此前有过不快,这是显晦正衬的用笔上的转折。次两句女子“话儿嗔”且已“回转身”,又心生悔意、怜意,以致最终“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此为意象上的转折。再者,此曲前半叙事,后半摹情,这是艺术效果上的转折。散曲求尖新、求奇巧、求化俗为雅或化雅为俗,往往都会出现这种“多转折”现象。
沉醉东风
咫尺的天南地北[1],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2]。刚道得声“保重将息[3]”,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4]。”
【注释】
[1]咫尺:形容距离极近。[2]阁:通“搁”,这里指含着。[3]将息:休息,调养。[4]好去者:好好地去着。者,着。
【译文】
尽管我俩近在咫尺,却面临着劳燕分飞,各散东西。只一霎那间,就如月缺花落,幸福的希望亦随之破灭。手里握着饯行的酒杯,眼珠里含着离别的眼泪。刚道了一声“保重身体”,已让我心如刀割,怎么也舍不下这儿女情长。过了片刻,才说出:“好好地去吧,望你前程无量!”
【赏析】
这支小令为表现离愁别绪而作,描写饯行话别之际的两情依依,是一首声情并茂的用散曲写就的“长亭送别”。
起首两句用了对仗,交织着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对比变化,不但开宗明义,还具有惊心动魄的嗟叹效果。情人此刻虽近在咫尺,却眼看着要地北天南,天各一方;长期以来的一切美好的生活和景象,都在即将离别的一瞬间破灭了;这种猝不及防而又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给女子心灵造成重大打击。这两句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
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是对起首两句的充实。尽管此时肝肠寸断,但女子的心情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相反,她选择了强自隐忍的方式,为情人饯行,尽量不使内心的痛苦流露出来,以减轻情人的负心理负担:泪水“阁在眼里”,还强行说出饯送时的祝愿语。可惜是力不从心,才说了“保重将息”四字,就心如刀割,难以割舍与情人的欢聚时光。作者的这种描写,使得这一离别场景更富于儿女情长,入木三分。
最后三句在引出女子告别之语的同时,作者又突出表现了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极其自然地体现了女子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态。整个曲子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
此曲语言明白如话,自然无痕,不事雕琢,感情真挚动人。这种白描的写法有一种民歌小曲般朴实自然的风味。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有这样的句子:“满斟离杯长出口儿气。比及道‘我儿将息’,酒里,白冷冷滴够半盏儿泪。”作者的灵感可能就来自于董解元的作品,只是相比前者,此曲在抒发感情上更加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