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中国文化未解之谜(彩图精装)
- 郭映熙编著
- 1206字
- 2024-12-22 13:33:09
文物古迹
古代特洛伊战争的遗址之谜
著名的荷马史诗第一部《伊利亚特》叙述了这样一场战争:英俊潇洒的特洛伊王子到各国游历,到了斯巴达王国,国王不在,受到年轻漂亮的王后海伦的热情款待,这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了爱河,结果特洛伊王子将海伦带走了。这自然引起斯巴达国王的强烈不满,于是他纠集了希腊各国大军,围攻特洛伊城,但整整围攻了三年,也毫无所获。这时希腊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首先造了一个大木马,将一支突击部队藏在木马里,然后在两军对垒之时,假装撤退,而让特洛伊人俘获了木马。特洛伊人不知道木马的机关,还以为是希腊军队的新式武器,于是很高兴地抬回去研究。谁知到了晚上,当特洛伊人张灯结彩举办庆功酒宴之时,希腊的这支突击部队从木马中钻出来,打开了城门,之后与城外的部队里应外合进攻特洛伊城,刹那间昔日美丽壮观的特洛伊城变为一座废墟。
荷马雕像
荷马是古希腊著名的盲诗人,我们现在所谈的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是他根据当时民间和宫廷歌谣重新创作而成的文学作品。这两部史诗记述的是有关特洛伊战争的一些逸事。
特洛伊城地理位置示意图
特洛伊城遗址俯瞰
特洛伊古城位于土耳其西北部的西拉沙立克山丘下,紧临碧波万顷的达达尼尔海峡,隔海与巴尔干半岛相望。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它是荷马史诗中虚构的一座城市,并且为此引起过一些争论,但是特洛伊城遗址的发现启示我们,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的创作,都可能有其真实背景的存在。
作为史诗的叙述,这场战争是真实的,并且已经得到了考古学家的确证。但是这场激烈残酷的战争的遗址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1871年,德国考古学家亨利·施里曼在小亚细亚北部的希萨里克,大约距达达尼尔海峡5千米附近的土岗上进行考古发掘,结果意外地发现了特洛伊遗址的第一和第二文化层。之后他又在当地挖掘第三文化层时,挖出了许多古代的黄金酒杯、王冠、银瓶、手镯等贵重物品,并且发现了有火灾的痕迹。他在进行一番考察与分析后,宣布自己找到了特洛伊城的遗址。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施里曼的朋友、他的合作者建筑学家德尔费尔德根据自己的考证否决了他的这一观点。德尔费尔德认为,特洛伊城自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到公元后几个世纪,一直有人居住,因而先后应该形成了九个文化层,而不止三个。他在第六个文化层里发现了许多尸骨以及大量被烧毁的房屋,这明显是战争的遗迹。据此他指出,特洛伊战争遗址不是在第三文化层,而应该在第六文化层。
德尔费尔德的观点一时为人们所接受,直到20世纪30年代,又有人提出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考古学家布列。他根据自己发现的新材料指出,德尔费尔德在第六文化层发现的大量被毁坏的房屋和许多尸骨,是由于地震造成的,而非战争所为,因此是不能作为特洛伊战争遗址的。布列在第七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遭受火烧和抢劫的房屋,而且各家各户都备有埋在地下的大瓮,瓮口仅露出地面,这表明当时特洛伊城正在遭受围困,并且不久就毁灭于战火之中。因此布列认为真正的特洛伊战场遗址在第七文化层。
无论是施里曼还是德尔费尔德还是布列,他们尽管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却存在着共同的认识基础:认为希萨里克附近的山冈就是古代特洛伊城的遗址。假如古代特洛伊城的遗址不在那里,那么他们的推论就完全变成了空中楼阁。事实上,不断有人对古特洛伊城遗址的方位提出新的见解,例如多年从事荷马史诗研究的墨西哥语言学家罗伯特·萨利纳斯最近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他认为特洛伊城的遗址并不在小亚细亚,而应该在南斯拉夫境内的加贝拉镇,该镇位于纳雷特瓦河流入亚德里亚海入口处,这个地形与《伊利亚特》中的环境描述是接近的,并且“入口处”的位置也为希腊大军的停泊船只提供了证明。
还有人认为,特洛伊战争的主战场根本就不在特洛伊城,而在贝喀西以东的地方。在特洛伊城西北8千米处的贝西卡港湾有深水且深入内地,可以说是希腊军队船只理想的停泊之处。因此,有些专家强调说,特洛伊战场应该在特洛伊城以西的地方。
特洛伊城历史变迁示意图
从考古看来,特洛伊城前后延续时间较长,城市是在不断发展、扩大的。对它的一层又一层的发掘考证,我们可以得知它的每一层都是属于某一历史时期的居民区,一代代的人在这里生活过,一座座城市在这里繁华过。
但是约翰·克拉夫特的说法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所以特洛伊战争的遗址究竟在哪里,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英国巨石阵遗址是天文观测仪器吗?
巨石阵局部
在英国古老而广漠的平原上矗立着许多奇特的巨石建筑,它们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也见证了人类历史沧海桑田的变迁。这片建筑被人们称为“古代巨石阵遗址”,它也是令人难以破解的世界之谜。
根据科学家实地考证,巨石阵最早建于约公元前2800年的新石器时代后期,那时已建成了圆沟、土冈、巨大的踵石和“奥布里坑群”的巨石阵的雏形。约公元前2000年,巨石阵建筑的第二阶段已基本完成了整个巨石阵。蓝沙岩石柱群和长长的通道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建筑。最为重要的是巨石阵的第3期建筑,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这时沙石圈和拱门已建成,巨石阵已全部完工,这就是人们现在所看到的雄伟壮观的巨石阵遗址的全貌。很重要的一点是,整个巨石阵的工程需要150万人工,而整个建筑遗址中,始终找不到用牲畜和轮载工具的痕迹。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被神秘的巨石阵遗址困扰着,然而为了将巨石阵的谜底揭开,有众多的科学家投入到了这方面的研究。1126年,英国史学家杰弗里编写的《中世纪编年史》是关于巨石阵的最早记录,认为巨石阵是由亚瑟王的谋臣梅林用魔法从爱尔兰运到英格兰作葬地材料用的。
黄昏中的巨石阵
远古的巨石阵真的是天文观测仪器吗?
对于巨石阵的研究,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人们始终没有搞清巨石阵原先的建造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往的考古学家大多数认为:巨石阵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场所,或是当时英格兰早期居民的基地。“奥布里坑群”里发掘出的人类遗骨能够有力地证明这种观点。但是,类似这样的巨石阵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其中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的广大地区,这又说明它们不可能都是祭坛或墓地。
巨石
另有一些天文学者认为巨石阵是远古时代的天文观测仪器,这种观点比较令人信服。的确,巨石阵的神秘色彩与天文学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巨石文化专家阿特金森指出:当时蒙昧落后、没有任何先进计算工具的史前人类建造如此精密的天文仪是不可能的。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提出反对意见:作为天文观测仪的材料为何不用轻便的材料和泥土而使用难以开采的大沙岩?这样不是要耗费大量的劳力吗?而且奥布里坑群中的人类遗骨与天文学也很难联系起来。况且,如果是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的结晶,为什么又消失了呢?人们因此又回到宗教这个传统观点上去,甚至有人认为巨石阵与外星人有关。
英国巨石阵遗址究竟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场所,还是古人用来观测天象的天文观测仪?还是外星人在地球活动的遗迹?抑或是其他?对于这些,人们目前都无从知晓,也许它将永远是个谜。
巨石阵
美洲金字塔是模仿埃及金字塔建造的吗?
提起金字塔,大家自然会想到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壮观的法老陵墓,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却是耸立在美洲大陆上的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谜团,无独有偶,美洲金字塔也令我们在奇迹面前像个弱智者,对其难以理解。在众多谜题中,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在美洲也会有金字塔,美洲金字塔同埃及的金字塔有关系吗?
卡夫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
5000年前埃及人以非凡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5000年后的人们仍在探究它的神秘。无独有偶,美洲金字塔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难解之谜。
许多人认为,美洲金字塔是模仿埃及金字塔建造的,其理由有:第一,现在的考古已经证明,在几千年以前,人们凭借当时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跨越大洋进行交流。例如中国的商朝和墨西哥的奥尔梅克、秘鲁的查比因文明都相当崇拜美洲虎神,并且虎神的造型和风格也相当接近。这说明新旧大陆居民是有往来的。第二,美洲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无论外形和功用都大有相似之处。1958年,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帕伦克的一个被称作“铭记神庙”的金字塔内部,发现了一个高7米、宽4米的墓室,石棺内放着一具有大量陪葬饰品的尸骨。据此,一些学者作出了这样的推测:很久以前,有部落从埃及迁徙到美洲,向美洲居民传授金字塔的建造技术。著名学者伊凡·范瑟提玛在《哥伦布以前到来的人们》中,就持这样的观点。
美洲金字塔近观
另有一种与之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美洲金字塔是美洲土著文化独立发展的结果,美洲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毫无承继上的关系。通过目前所出土的文物看,早在2万至3万年前,美洲最早的居民是经白令海峡从亚洲东北部进入美洲的亚洲人,他们依靠最简单的工具和武器,创造了颇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因此他们完全有能力独立建造出神奇的金字塔。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虽然有些迹象已经表明,几千年前,人们利用当时的简陋工具,偶尔可以横渡大洋,从古代埃及跑到美洲是可能的,或者说从美洲跑到埃及也是可能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谁能证明,在埃及出现金字塔之后和美洲出现金字塔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古埃及和美洲的居民有所来往呢?恐怕没有人可以证明这件事,因此说美洲的金字塔仿照埃及金字塔就毫无根据。另外,美洲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在许多地方都大不相同。古代印第安人信奉多种自然神,如太阳神、月亮神、雨神、河神、天神等。他们登上高山之巅进行祭奠活动,以示更靠近神灵,而生活在平原、河谷地带的印第安人则在平地建起土丘,在土丘顶端筑起庙宇,用以祭礼。随着筑坛祭神活动的盛行和发展,神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建成为金字塔形,而且金字塔的建筑艺术也越来越高超。整个金字塔和塔顶庙宇与神坛中的神像、石碑及其他石雕艺术品,反映出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古印第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与风貌,同时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社会的神权中心。由于美洲金字塔原来是印第安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所以平台上的神庙是其主要部分。而埃及金字塔从一开始就是安葬法老的墓穴。当然有的美洲金字塔也具备墓室功能,但一是数量不多,二是一般是后来从外面挖入,而不是一开始就是墓穴。美洲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在外形上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多不同,例如美洲金字塔不像埃及金字塔,多为四棱锥形,而是多为四棱台形,而且美洲金字塔的正面是台阶形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沿着台阶一层一层地走到塔顶上。如果我们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就会发现把巨大的建筑建成金字塔形是最为稳固的。并且无论是作为祭神场所的美洲金字塔还是作为法老陵墓的埃及金字塔,都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而金字塔这种建筑是一种体现稳固性和永恒性的建筑,当然也是最为理想的宗教建筑样式,这种样式,聪明的埃及人会选取,智慧的美洲原始居民也同样有可能选取。
蒂卡尔金字塔
蒂卡尔位于美洲危地马拉北部佩藤地区的热带丛林中,是玛雅古典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城市。 金字塔是蒂卡尔最主要的建筑成就,它的基座一般不如埃及金字塔大,所以形成高峻奇峭的外部轮廓,从外观上来看,它与埃及金字塔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埃及金字塔有许多奇妙的地方。正方形底面的边正对着东、西、南、北四方。这说明古埃及人已能确定方位。据说,把金字塔底面正方形对角延长,恰好能将尼罗河三角洲包括在内。
这两种意见谁是谁非,目前仍无定论,也许要解开这个谜,需要更多资料的发掘。
埃及狮身人面像之谜
在埃及的尼罗河畔,除了众所周知的金字塔外,还屹立着一座巨人——狮身人面像。它从埃及向东方凝视,面容阴沉忧郁,既似昏睡又似清醒,蕴含着一股雄壮的气势,给人以神秘的遐想。多少年过去了,经过几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一切都在变化之中,然而狮身人面像却一直默默地守护在尼罗河畔,似乎在捍卫着什么,守望着什么。然而又是谁建造了它,保护了它,为它除沙除尘呢?
古埃及国王的保护神——神鹰荷鲁斯
有种意见认为,狮身人面像在埃及“古王国”时期建成,是由第四王朝的法老卡夫拉(公元前2520~前2494)建成的。这是传统历史学观点,它出现在所有埃及学标准教科书、大百科全书、考古杂志和常见的科学文献中。这些文献都表示,狮身人面像的面部是按照卡夫拉本人的模样来雕刻的——也可以说,卡夫拉国王的脸就是狮身人面像的面孔,这一点已被认为是历史事实了。
比如,闻名世界的考古专家爱德华兹博士就说过,狮身人面像的面部虽已严重损坏,“但依然让人觉得它是卡夫拉的肖像,而不单只是代表卡夫拉的一种象征形式”。
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根据之一乃是竖立在狮身人面像两前爪之间的一块花岗岩石碑上刻着一个音节——khaf。这个音节被认为是卡夫拉建造狮身人面像的证据。这块石碑与狮身人面像并不是同时出现,而是对图特摩斯四世法老(公元前1401~前1391)功德的纪念。这位法老把即将埋住狮身人面像的沙土彻底清洗干净了。这块石碑的碑文说狮身人面像代表了“自始至终存在于此的无上魔力”。碑文的第13行出现了卡夫拉这个名字的前面一个音节khaf。按照瓦里斯·巴杰爵士的说法,这个音节的出现“非常重要,它说明建议图特摩斯法老给狮身人面像清除沙土的赫里奥波利斯祭司认为狮身人面像是由卡夫拉国王塑造的……”。
然而仅仅根据一个音节,我们就能断定卡夫拉建造了狮身人面像吗?1905年,美国埃及学者詹姆斯·亨利·布莱斯提德,对托马斯·扬的摹真本进行了研究,却得出了与此相悖的结论。布莱斯提德说:“托马斯·扬的摹真本提到卡夫拉国王的地方让人觉得,狮身人面像就是这位国王塑造的——这完全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摹真本上根本看不到古埃及碑刻上少不了的椭圆形图案……”
阿蒙内姆哈特法老的狮身人面像
你也许会问什么是椭圆形图案。原来,在整个法老统治的文明时期,所有碑文上国王的名字总是包围在椭圆形的符号里面,或是用椭圆图案圈起来。所以,很难使人明白刻在狮身人面像两前爪之间的花岗岩石碑上的卡夫拉这位大人物的英名——实际上其他任何一位国王都不例外——怎么可以缺少椭圆图案。
再者,即使碑文第13行的那个音节指的就是卡夫拉,也不能说明是卡夫拉雕刻了狮身人面像。卡夫拉可能还因为其他功绩被怀念着。卡夫拉身后的许多位(或许其身前也有许多位)国王(如拉美西斯二世、图特摩斯四世、阿摩斯一世等等)都修复过狮身人面像,卡夫拉怎么就不可能是狮身人面像的修复者之一呢?
狮身人面像全景
实际上,19世纪末和20世纪开创埃及学的一大批资深学者都认为狮身人面像并不是由卡夫拉雕刻,这一说法才是合乎逻辑推理的。当时担任开罗博物馆古迹部主任的加斯东·马斯伯乐也是那个时代是受人推崇的语言学家,也是认同这种观点的学者之一。他在1900年写道:
“狮身人面像石碑上第13行刻着卡夫拉的名字,名字前后与其他字是隔开的……我认为,这说明卡夫拉国王可能修复和清理过狮身人面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狮身人面像在卡夫拉生前已被风沙埋没过……千百年过去了,‘斯芬克斯’仍然伫立在尼罗河畔,即使它的身上已经是千疮百孔。也许对于敬仰它的人,膜拜它的人来说,这无损于它的形象。”
法老墓为何能杀人?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法老”一词是人们对古代埃及国王的尊称。这些统治者为了使自己死后不受打扰,便不惜人力物力大兴土木,建造这些金字塔来存放自己的尸体。
在金字塔幽深静谧的墓道里,刻着一句十足威严的咒语:“谁若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的翅膀就必将降临在他头上。”
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
人们以前对这种咒语不屑一顾,以为法老在墓道上刻上咒语,只不过是为了吓唬那些盗墓贼罢了,目的无非是想让自己获得永久的安宁。后来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前来埃及,或发掘古迹,或探寻宝物。他们自然也没有对咒语给予重视。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即使最胆大妄为的人和最痴迷于寻宝的人也望而却步:进入法老墓的人,无论是盗墓者、科学家还是探险者抑或好奇的游客,绝大多数人或染上不治之症,或发生意外事故,然后莫名其妙地死去。人们直到此时才重新开始审视刻在墓道里的咒语:“……死神的翅膀就必将降临在他头上。”法老的咒语显灵了。
卡特将图坦卡蒙金棺上的灰尘拂去,法老的遗体封在三层棺椁中,金棺是它的第二层。
而在这些死亡事件中最为典型的,要算是挖掘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了。图坦卡蒙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9岁即位,不到20岁就去世了。据说,埋葬图坦卡蒙时陪葬了大量的珠宝,这吸引了许多探险者前来寻墓掘宝。1922年11月,英国考古学家卡特率领了一支考察队,终于打开了图坦卡蒙的陵墓,之前他们在埃及帝王谷的深山中奔波了整整7年。等他们凿开墓室时,金碧辉煌、满室珍奇异宝的景象让考察队员们欣喜若狂。然而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支探险队的资助者卡纳冯爵士在进入陵墓后不久突然得疾病去世了。卡纳冯爵士当时年仅57岁,身体一直很好。但那天他的左颊突然被蚊子叮了一口,这小小的伤口竟使他感染了急性肺炎,以致要了他的命。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据后来检验法老木乃伊的医生报告说,木乃伊左颊下也有个伤疤,与卡纳冯被蚊子叮咬处疤痕的位置完全相同。更不可思议和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在以后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涉及发掘和参观过图坦卡蒙陵墓的人中,先后有二十多人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考察队的考古学家莫瑟,因他建议推倒墓内一堵墙壁,从而找到了图坦卡蒙木乃伊。卡纳冯爵士死后不久,他就患了一种神经错乱的怪病,痛苦地死去。
参加考察队的卡纳冯爵士的兄弟赫伯特,不久死于腹膜炎。协助卡特编制墓中文物目录的理查德·贝特尔,不久之后自杀。次年二月,他的父亲威斯伯里勋爵也在伦敦跳楼身亡,据说后来有人在他的卧室里发现了一只从图坦卡蒙墓中取出的花瓶。
而发现图坦卡蒙的考古学家卡特,自以为侥幸躲过了劫难,胆战心惊地过着隐居的日子,不料在1939年3月突然死亡,而其家人宣称卡特平时并没有什么大的疾病。
无独有偶,埃及开罗博物馆馆长米盖尔·梅赫莱尔曾无所畏惧地对周围的人说:“我这一生与埃及古墓和木乃伊打过无数次交道,我不是还好好的吗?”然而未超过4个星期,梅赫莱尔突然去世了,时年52岁。
够了,这些足以让人噤若寒蝉,并且生出这样的疑问:这些人的死果真和法老的咒语有关吗?很多科学家自然极力否认这种“迷信”的说法。为了解开法老墓杀人之谜,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进行种种的调查。一些科学家认为,死亡之谜来自于陵墓的结构。其墓道与墓穴的设计,能产生并放射出某种特殊的磁场或能量波,从而置人于死地。但要设计出这样的结构,必然要有比现代人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而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又怎么可能掌握这种技术呢?
还有人认为,法老可能使用病毒来对付盗墓者,并且根据医生的报告,许多进入法老墓的死亡者体内都携带一种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的病毒。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得肺炎而死的原因。但是什么样的病毒能在封闭的环境里生存4000年呢?
1983年,法国女医生菲利浦提出了一种新见解,她认为死亡的原因都是因为死者生前对墓中霉菌过敏反应造成的。她分析说,在法老的陪葬品中,除了珠宝,还有水果、蔬菜等食品,天长日久,这些食品便生出各种各样的霉菌,这些霉菌在空气稀薄的墓穴中,可以生存几千年,无论什么人,只要吸入这些霉菌,肺部便急性发炎,最后导致窒息而死。但是陵墓掘开后那么久,而霉菌微尘怎么不随风消散呢?
图坦卡蒙金棺
神秘金字塔
在吉萨的胡夫金字塔是最著名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高146米,由超过200万块石灰石组成,一些石头重15吨。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神秘死亡呢?显然现有的这些解释都有点牵强附会,难以让人信服,我们期待着科学家早日解开这个难解之谜。
克里特岛的迷宫是寝陵吗?
在中国古代,认真思考生死问题的人们把人的身体称为“逆旅”,意思是身体只是灵魂在尘世间暂时歇脚的一个寓所。生和死,住所和寝陵,真的是没有什么分别吗?
4000年前,地中海克里特岛上居住的是米诺斯人,他们专门从事航海贸易,创造了比希腊还早的物质文明,而且成为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心。
米诺斯王宫遗址壁画
湿壁画是一种绘于泥灰墙上的绘画艺术,这种创作手段,是米诺斯文明的主要艺术形式。
世人早已不记得米诺斯曾有的文明及成就了。3000多年来,世人对米诺斯文明的了解,除了那个广为流传、有关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及其半人半牛、藏身黑暗地下迷宫的贪婪怪物弥诺陶洛斯的神话以外,几乎是一无所知了。然而,英国考古学家艾文斯爵士在20世纪初叶,把米诺斯首都诺瑟斯的遗址发掘了出来。这次发掘的工程相当浩大,耸人听闻。诺瑟斯城自身就很大,加上所属港口,一共有近10万居民。但这座庞大建筑物是艾文斯最轰动一时的发现,他同大多数考古学家一样认为那座建筑物是王宫,属多层建筑结构,其中有好几层筑在地下。其建造之奇、藏品之丰,为世人所惊叹。王宫中有以海洋生物、雄壮公牛、舞蹈女郎和杂技演员为题材的色彩鲜明的壁画。另外,还有许多石地窖;有斧头的残片、铜斧乐器;以及一个以小片釉陶和象牙包金加镶水晶造的近1米见方的棋盘。细加琢磨的雪花石膏在看似国王的宝座上、在接待室的铺路石板上、在那些显出典型米诺斯建筑风格的上粗下细的柱子上、在门道附近闪闪发光。
黑皂石雕成的公牛状酒器
此器皿是米诺斯人用来盛圣液的,而公牛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那么,这座富丽堂皇、结构复杂的巨大建筑真的是一座王宫吗?虽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般都同意这种说法,但德国学者沃德利克则不赞同,而且其说法好像有所依据。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沃德利克说:“诺瑟斯这座宏伟建筑,绝对不是国王生时居所,而是贵族的坟墓或王陵。”依据沃德利克的说法,被大多数考古学家所认为的是用作储藏油、食物或酒的大陶瓮,其实是用来盛放尸体。尸体被放在里面后,加入蜜糖浸泡以达到防腐的目的;石地窖则被用来永久安放尸体;壁画代表的是灵魂转入来生,并且把死者在幽冥世界所需物品画出来。沃德利克还认为那些精密复杂的管道,不是为活人设置的,而是为了防腐措施的需要。
米诺斯王宫内景
为了支持自己的说法,沃德利克提出几项很有意思的事实,比如说诺瑟斯这座建筑物的位置,绝对不是建筑王宫的绝佳位置,因为它所处的地方过于开敞,四面受敌,如若有人从陆上进攻即无从防卫。同时当地没有泉水,必须用水管引水,水量很难供应那么多居民。“王宫”及附近范围内也无一望即知是马厩和厨房之类的房屋,这里的居民难道不需要交通工具和食物?至于那些被认为是御用寝室的房间,更都是些无窗、潮湿的地下房舍,在气候和暖、风和日丽的地中海地区,绝不可能选择这样的地方来居住。
迈锡尼文明是如何毁灭的?
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在爱琴海诸岛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制国家,因当时最强大的王国的首都叫迈锡尼,所以人们称之为迈锡尼文明。1876年著名考古学家谢里曼发掘出了迈锡尼文明遗址,其中发现了大量的线形文字——泥版文书。这些泥版文书大多出于公元前13世纪,每块上的文字,少的三四个,多则达百余,以简短者居多。从这些文字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迈锡尼文明的人口状况、牲畜和农产品的数量、土地的数量、祭品的多寡、武器数量等,据此又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经济、政治、宗教和社会结构,人们惊讶发现当时已经是奴隶制国家的成熟阶段,自由民已经有了很大的贫富悬殊。
迈锡尼纯金面具
据说是依照阿伽门农的面部特征而制成的。
迈锡尼遗址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精美手工艺品、青铜武器、金器和陶器以及以战争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壁画。公元前140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内,迈锡尼文明各中心与地中海地区的许多地方有频繁的商业联系。随着与海外先进文明地区交往的密切,迈锡尼的经济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国力日强,逐渐成为一个无人可与之抗衡的大邦。公元前1400至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达到了全盛时期。
迈锡尼古墓
考古发现迈锡尼遗址主要是国王居住的城堡,它的城墙用巨石环山建成,厚达5米,高8米,城堡有宏伟壮观的“狮门”(因刻有双狮拱卫一柱的浮雕得名),城内建豪华王宫。城堡下面平川地带有广阔的市区,富商大贾和市民工匠居住其间。
然而昔日如此繁荣的文明世界,今天却变成了一堆断壁残垣,不禁令人生出无限的感慨和疑问:迈锡尼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
女性陶俑
有人认为迈锡尼文明的衰亡与著名的特洛伊战争有关。虽然最后希腊人赢得了这场战争,然而他们围攻特洛伊城长达10年之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特洛伊城在被围困的10年内其实已经相当贫困,因此当希腊人最后攻破特洛伊城后,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也不够补偿他们的战争消耗。所以在得胜的诸国(以迈锡尼为首)敲锣打鼓而回后,等待他们的是“黄雀在后”的厄运:迈锡尼诸国元气大伤,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攻城略地,最终导致了迈锡尼文明的衰亡。
狮子门
位于迈锡尼城堡的入口处,除了防御功能,城门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门楣上方的石狮分立在巨柱两侧,时刻守护着女神。
另有人说“罪魁祸首”是北方的游牧部落中的多利人。在著名的荷马史诗中,便记述了远在特洛伊战争之前,北方的游牧部落就逐渐南下进入迈锡尼世界的势力范围,其中多利人就从伊庇鲁斯到达了罗得斯等属迈锡尼的岛上。但是很多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在多利人入侵之前,迈锡尼事实上已经衰落了。据考古学家考证,在公元前13世纪后期,迈锡尼文明的统治已经开始动摇,大量的城市已经荒弃,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的居住地有320个以上,到了公元前11世纪仅剩下了40多个。
另外,直到今日,考古学家也没有找到多利人入侵的证据。甚至有人猜测,多利人在早期是臣服于迈锡尼人的,多利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居住在迈锡尼世界,只不过他们是被统治者。在荷马史诗中这样记述:赫拉克里特在迈锡尼服了12年苦役,80年后,也就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他的子孙返回,带来了多利人推翻迈锡尼人统治的消息--这只是内部的阶级斗争,而不是民族入侵问题。例如迈锡尼世界的另一个强大的城邦派罗斯,公元前13世纪中叶,由于青铜不足,青铜业衰落,从而激发了城市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国家经济组织呈现松散无力的状态,税收无法保证,国库空虚,另外神权也受到极大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派罗斯的中央集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这可能是导致迈锡尼毁灭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迈锡尼圆墓
公元前1300年左右,规模宏大的圆顶墓代替了以前的竖井墓,同时,宫殿和城堡在迈锡尼出现。因此,圆顶墓的出现标志着迈锡尼等地奴隶制城邦的产生和迈锡尼文明的开始。
爱琴海锡拉岛上的壁画——决斗的少年
还有人说迈锡尼世界是在海上民族的入侵下灭亡的。在公元前13世纪末,东地中海的海上民族陆续破坏了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许多城市,自然也影响到了迈锡尼。但是我们从泥版图书上并未发现国家有特殊的军事行动,另外就算派罗斯王宫没有防御工事而遭毁灭,但是像迈锡尼等许多城邦都有巨石筑成的高墙,可谓戒备森严了,又怎么会遭受这等厄运呢?
也有人说是因为天灾的缘故,迈锡尼文明才消亡的。有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发生了连年的干旱,造成食物短缺,人口锐减,并且到处都是饥民暴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迈锡尼文明自然逐渐式微,以致为异族所吞灭了。
但是这些说法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要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只能寄希望于更多新资料的挖掘和研究。
美洲人修建太阳门目的何在?
在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东南的安第斯高原上耸立着美洲古代最著名最卓越的古迹之一——太阳门,它是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杰出代表。太阳门因其神秘性成为专家研究的目标。
太阳门高3.048米,宽3.962米,由重达100吨以上的整块巨型中长石雕镌成,中央凿一门洞。据说每当9月21日黎明时,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从门中央射入。门楣正中间刻制着一个人形浅浮雕。从这个人形神像的头部会放射出许多道光线,他的双手各持着护杖,在他两旁平列着3排48个相对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形象, 3排中的上下两排是带有翅膀的勇士,他们面对神像;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这块巨石在发现时已残碎不堪,1908年经过一番整修,恢复了旧观,放在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基地上。
黄金饰品
在美洲人心目中,黄金是太阳的象征。
那么,在古代美洲居民还没有制造出带有轮子的运输工具、也没有使用驮重牲畜的情况下,到底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在这云岚缭绕、峭拔高峻的安第斯高原上建造了这座雄伟壮观的太阳门呢?这个问题至今依然在争论不休。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许多国家的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巨大的、艰苦卓绝的研究工作。
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用层积发掘法证明蒂亚瓦纳科文化最早年代是在公元300至公元700年,而太阳门和其他一些建筑应是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的。他认为,这儿曾是一个宗教圣地,朝圣的人们在这儿举行朝拜仪式并建造了这些建筑。
太阳门
太阳门的石雕用独块巨石雕琢而成,在正前方的上端雕着太阳神的形象。
蒂亚瓦纳科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玻利维亚考古学家卡洛斯·庞塞·桑西内斯和阿根廷考古学家伊瓦拉·格拉索用放射性碳鉴定,蒂亚瓦纳科建筑应该是开始于公元前300年,而建成美洲这一灿烂辉煌文明的大约是在公元8世纪以前,一般看法认为是在公元5至公元6世纪。建筑者可能是居住在安第斯山区的科拉人,他们认为蒂亚瓦纳科建筑是一个举行宗教仪式的中心场所。太阳门极有可能是阿加巴那金字塔塔顶上庙堂的一部分。
蒂亚瓦纳科的巨石雕像
美国历史学家艾·巴·托马斯也同意遗址是科拉人建立的这一理论,但他却并不以为这里曾是一个宗教中心,他说那里没有宗教和武功纪念碑,看起来却像是一个商业中心。阶梯通向的地方是中央市场,石门框上的那个人形浅浮雕是雨神,辐射状的线条是雨水,两旁的小型刻像象征着他们朝着雨神走去,以承认他的权威。
太阳门是外星人制造的吗?如若不是,那美洲人建造它的目的何在?专家们对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无一定论。但人们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终会撩开笼罩在太阳门上的团团迷雾。
复活节岛上的石雕人出自谁手?
复活节岛属于智利,在太平洋南部,距离智利海岸约3700千米,是一个呈三角形的火山岛,仅仅100多平方千米的小岛上遍布着各种各样的死火山。如今岛上当地居民波利尼西亚人不到全岛居民的三分之一,其余大多为混血种人。
复活节岛的发现是很晚的。1722年,荷兰航海家雅各布·罗杰文在智利海域上航行,突然发现前方地平线处出现了一个绿点,起初他认为是海浪在阳光下的色变,等靠近了才知道是一个小岛。由于那一天刚好是复活节的前一天,于是雅各布·罗杰文就把它命名为“复活节岛”。
在雅各布·罗杰文踏上复活节岛的一刹那,发现岛上有许多神奇的巨型石雕人,他立刻被这些鬼斧神工般的艺术慑服了。之后到这个小岛上参观、考察石雕的人越来越多,竟使这样荒凉偏僻的小岛成了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图为复活节岛国家公园石雕人,有些头上戴着圆柱形红帽子的石雕人被当地人称为“普卡奥”石像。所有的石雕人像的造型一致,他们表情呆滞,脸形瘦长。这些石像所表现出的奇特风格,充分说明它是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本地作品。
到目前为止,岛上共发现了约1000座石雕像。这些石雕像异常高大,一般都在7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10米。这样高大的石雕,自然也就相当重——有的达到了90多吨!最轻的也有五六十吨重。石雕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造型多种多样,有的昂首挺立,默默注视着大海;有的翻倒在地,似乎要与大地做最亲密的亲吻;有的身首异处,在残缺中显出一种维纳斯神像的美感……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石雕都只有从臀部以上的上半身,并且身躯笔直,手臂自然下垂,双手按在稍微凸起的肚子上。其中最具魅力的当属一尊原乌里乌伦加神庙的石雕,他呈现出一副思索的模样,眼睛望向脚下延伸着的土地,目光炯炯有神。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他的腹部有四只手在那儿放着,好像是雕刻家不满意原来的两只手,就又刻上了两只,却忘了把以前的两只抹去了。
复活节岛距智利约有3700千米。
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出现了这么多的神奇雕刻,不能不让人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石雕是怎么一回事?究竟它们是在什么时候产生、又是如何产生的?为此,人们进行了种种猜测与研究。
有人认为,复活节岛是曾经存在高度文明的古代亚特兰提斯大陆的一部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录》里曾经提到过亚特兰提斯大陆。大约在10000年以前,由于地壳变动的影响,南太平洋这个拥有灿烂文化的古大陆,和它的几千万居民一起沉到了海底。而当时属于大陆一部分的复活节岛,因为种种原因,逃过了这一劫,因此古文明的冰山一角——复活节岛上的千尊石雕人像得以保存下来。
复活节岛上的土著居民还保持着传统的习俗与装束。
还有人认为这些石雕是印第安人的手笔。因为复活节岛的住房样式与智利、秘鲁这些国家大同小异,而这些国家的最早居民则是印第安人。几千年前他们在这里创造了包括文字、图画、雕刻、系统的天文知识和风格独特的建筑等在内的高度文明。在复活节岛的南部石雕像里,有一个显然与众不同,他是坐着而不是站在那里,因此当时很可能已经出现了阶级社会。但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这一切统统神秘地消失了,于是只留下这些石雕作为对已逝文明的缅怀。
瞪目而视的石雕
另外有人认为,当时岛上的文明程度再高,他们的劳动工具只不过是粗笨的玄武岩扁铲,并没有铁器,而且人数又少,这么巨大的石雕,他们怎么可能完成呢?就是把石头从雕刻地运到海边,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知道,这些石雕高达10米,重几十吨啊!所以这些石雕绝对不是岛上的远古居民完成的,而很可能是外星人的作品,说不定这神秘的复活节岛曾是外星人的一个基地呢!
其实本来存在一把打开复活节岛石雕人之谜的钥匙,那就是当地土著居民说的“天书”或“会说话的木板”。岛上有许多刻着奇怪符号的木板,系用鲨鱼齿刻写而成,有的像人,有的像鱼,有的像工具,还有的像花草树木。当地人说从这些符号中可以知道复活节岛的历史,那么有关神秘石雕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是,第一,这些木板曾经遭到传教士的掠夺,遗失大半,现在已经所剩不多了;第二,这些符号变化太少;第三,这些符号与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文字没有丝毫联系,所以全世界的古文字学家都拿之毫无办法。据说关于这些“会说话的木板”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复活节岛上曾经有一个叫加伯利尔的人懂得这些符号,可是没等他传授给别人,就因麻风病死去了。从此这些“会说话的木板”变成了永远的哑巴。而要找到石雕的答案,也就难上加难了。
就连岛上的当地居民,也说不清楚关于复活节岛石雕的来历。他们没有从祖辈那里获知关于石雕的任何事情,只知道在很古老的时代就有这些石雕了。事实上,他们连对自己居住的岛的历史也不是很清楚。历史留给我们的谜实在太多了,但这何尝不是对人类智力和毅力的一种挑战呢?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络绎不绝地赶到复活节岛进行考证,相信不远的将来,人类的科学一定能够揭开笼罩在复活节岛上的神秘面纱。
纳斯卡地画从何处来?
许多平行的直线像飞机跑道一样,图中所示的浅沟,让人联想到太空船降落时留下的痕迹。
秘鲁的纳斯卡高原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这里终年骄阳似火,经常连续几年滴水不降。
几十年前的一天,位于秘鲁首都利马的民族学博物馆来了一位飞行员,他自称在秘鲁的安第斯山一带纳斯卡高原的沙漠上,发现了古代印第安人的“运河”。他拿出一张用铅笔勾抹着一些奇形怪状线条的地图,作为自己的证据。
几年过去了,这张地图辗转到历史学家鲍尔·科逊克的手里。科逊克带领一支考察队来到纳斯卡高原。在黑褐色的高原上,他们的确发现了十分明显的“白带”。在这条“白带”上,有的沟形状怪异,沿途也崎岖不平;有的沟则笔直,会长达1.5千米至2千米。顶多深15厘米至20厘米左右的河床,即使在如此平坦的原野上,水也不会安然流淌在这样的运河里,用运河来命名它,似乎有些夸张。所以,用“沟”来称呼这条“白带”似乎更为准确和到位。考察队的队员们手拿指南针,沿着弯曲的沟行走,同时在地图上记下沟的形状与方位。一段时间过后,他们完成了这个有趣的实验,沟的形状和方位图画成了。令人惊奇的是,这图就像一只喙部突出的巨鹰。与一条长约1.7千米的笔直的沟相连的是鹰的尾部。
发现于纳斯卡石谷中的地画
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是怎样画出这幅巨鹰图的呢?又是怎样确定线条方向和准确地制定鹰身各部位的比例呢?当时采用的测量仪器又是什么样的呢?纳斯卡高原沙漠在考古学家面前展现了它迷宫的一角。
紧接着,一些巨大的人工平行线和许多奇异的图案被发现。当考古学家们乘上飞机以一定的角度在纳斯卡高原上空缓缓盘旋时,数千条方向各异的线条,分别组成三角形、螺线、四边形等多种几何图形。真是一组奇妙的画面!而且,人们还发现这里面有一幅章鱼图,章鱼伸展着八条弯弯曲曲的触角,非常形象。
人们还发现了这些地上画的规律,即完全相同的动物画,就像盖图章一样,每隔几十千米就出现一批。同时,比这些动物画大数十倍的人物画也被发现。其中一个长620米,躯干挺直而且双手叉在肋下的人像,令人称奇;还有一幅没有脑袋,却画有六个手指的人物等等。
还有许多沟更令人不解,它们有十分精确的南北走向,误差不超过一度。史料中没有记载南美居民持有指南针,而且北极星根本不会出现在南半球,在这样的条件下,画家怎么能画得如此精确呢?
以上种种原因和迹象,使纳斯卡高原上的地上画引起了人们的惊叹与关注。有些学者认为它可以与埃及金字塔和巴尔贝克神殿相媲美,将之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
猴子巨画
非常形象地展现了猴子的外貌特征,但在纳斯卡高原究竟是谁完成了如此巨大的工程,结论尚未确定。
科逊克等人在将星相图和纳斯卡高原平面图进行对照之后,发现整个四季的天文变化在这些地上画中也有明确的显示。有的标记代表月亮升起的地点,有的画还指出了最明亮的星的位置。在这部地上“天文历”上,太阳系的各大行星,都被标上了各自的三角形和线。在形状的帮助下,点缀在南半球空中的众多星座也能够在地上画中一一找到。
尽管人们对这些巨大的地上画有不同的解释,但大多数人都同意一点,即只有拥有高度发达的测量仪器和计算仪器的人才能制作出这些画,而且由于只有在空中才能看到它们的形状,所以它们是为专门从空中看才制作的。
据说印加人的部落曾经观察过在这里出现的让他们终生难忘的外星生物(或外星人),他们极其热切地希望这些外星生物(或外星人)能够回来。在年复一年的等待中,当他们的愿望实现不了的时候,他们便开始像外星生物(或外星人)一样在平地上构建图案。
但是,诸神一直没有光临,在这期间人类周而复始地出生死亡,起初人们借助划线方法并未将诸神召回,就开始刨出巨大的动物形象:首先是人们描绘各种各样象征飞行形象的鸟;后来在想象力的驱使下又去描绘蜘蛛、鱼和猿猴的概貌。
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图形和线条是半神半人的“维拉科查人”遗留下的作品,并不是出自凡人之手。这个族群在好几千年之前也将他们的“指纹”遗留在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其他的地区里。
专家们对镶嵌在线条上的陶器碎片进行了检测,同时对这儿出土的各种有机物质通过碳-14进行测度,结果证实,纳斯卡遗迹年代十分久远,大概是从公元前350年到公元600年不等。至于这些线条本身的年代,由于它们跟周围的石头一样,本质上都是无法鉴定年代的,所以专家没做任何推测。我们只能这么说:年代最近的线条至少也有1400年的历史,但在理论上,这些线条可能比我们推测的年代更为久远。如果是后来的人携带这些我们据以推断日期的文物到纳斯卡高原,也是很有可能的。
以上的种种假设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这些线条的坐标和动物的标志只有从高空中才能看出来,地面上的人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根本无法画出来。其次,位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高原是一个土壤贫瘠、干燥荒凉、五谷不生的地方,长久以来人烟非常稀少,恐怕将来也不会有大量人口移居这里,在这种地方谁会去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知道纳斯卡线条的真正用途和真正年代,更别说是谁画的。这些线条和图形是一个谜团,越仔细观察,就越觉得充满了神秘。
蜘蛛巨画
撒哈拉沙漠史前壁画谁人为之?
鳄鱼母子 利比亚
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有些岩壁上刻有水牛、鸵鸟及各种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又来到这荒漠之地,在中部的塔西利台地、恩阿哲尔等地方发现了长达几千米的壁画群——在受水浸蚀而形成的岩壁上绘满了五颜六色的壁画,色彩精致、工艺精良,远古人们的生活在这里栩栩如生。此后不断有考古学家、冒险家到撒哈拉沙漠觅宝寻奇。1956年,法国探险队在亨利·罗特的率领下在撒哈拉沙漠勘探到了1万件壁画,随后他们将总面积约11600平方英尺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这个事件轰动了整个欧洲,引来无数艺术爱好者前往巴黎参观。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气候非常干燥、炎热。然而让人们大为不解的是:本是寸草不生的地方,竟然有过高度繁荣的远古文明。沙漠中发现的这些绮丽多姿的壁画,就是远古文明的结晶。
考古学家认真研究了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认为大约在1万年至4000年以前,撒哈拉是一个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估计有许多部落和民族生活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所以才能创造如此高度发达的文化。从壁画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些撒哈拉“绿洲文明时期”的人类主要使用磨光的石器,他们已经学会了制造陶器,并且有了自己的文字。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历经几千年的风吹、日晒和雨蚀,这些壁画的颜色还是相当鲜艳夺目,经过科学家分析,认为主要跟壁画使用的颜料有关。壁画所用的颜料是这样制成的:将许多不同的岩石和泥土,例如红色的氧化铁、白色高岭土、赭色或蓝色的页岩磨成粉末,然后用水拌在一起而成。壁画画成之后,在漫长的时间里颜料水分充分地渗入岩壁内,又在长久接触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而融为一体,因此画面的鲜明度才能保持这样长的时间。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原始时期非洲人创造的各种古老的艺术文化,经历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磨洗,依旧充满生命活力,撒哈拉沙漠的史前壁画就是最好的证明。
壁画中最多的人物形象是武士。他们有的手拿弓箭追赶猎物,有的手持长矛、盾牌冲锋陷阵,大多体格健壮,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冒犯的英武之气。也有不拿武器的,他们或者身缠腰布,头戴小帽;或者敲击乐器;或者作献物状,像是欢迎“天神”降临的样子——这些都是祭神的舞蹈。从画面上看,舞蹈、狩猎、祭祀和宗教信仰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内容。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特别是对动物受惊后到处狂奔的刻画,真可以说逼真之极。这些动物从古老的水牛到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草原动物,基本上按时间先后排列,反映出撒哈拉地区气候越来越干旱的特点。
在今天已是“一毛不拔”的沙漠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足以称得上是世界奇观的艺术品呢?科学家利用目前所有挖掘到的材料,进行了种种猜测。
羚羊与人
大羚羊的形象较为写实,造型准确,姿态优美;而人物形象则采用了夸张手法,图案性较强,富有节奏感。
撒哈拉沙漠岩石水彩画
狩猎、放牧、马匹、骆驼这四个时期是撒哈拉古代岩画的重要阶段。这些岩画所绘制的年代不同,所体现的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此画表现的是正在放牧的早期牧人,它的人物形象富有动感,不画五官,但形态动作生动而逼真。
不少学者提出,要揭开这个谜,必须对撒哈拉的气候变迁作更为细致的考察。大约6000年前,撒哈拉沙漠到处是湖泊和草原,气候高温多雨,各种动植物迅速繁殖生长。到了公元前300~前200年左右,气候变异,湖泊干涸,草原变为沙漠。这就意味着,如果这些壁画是撒哈拉文明时代的人们所创造,那么他们至少存在了3000年!可是今天我们面对这一望无垠的大沙漠,不禁会想:创造了这伟大文化的远古人类到哪里去了呢?
在这些壁画群中,有这样一幅独特的壁画,画中的人物都戴着圆圆的类似现代宇航员的头盔,并且穿着极为笨重的衣服。而美国宇航局对日本陶古的研究结果,竟然和这些壁画的人物形象不谋而合。日本陶古,是在日本发掘出来的一种陶制小人雕像。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这些陶古是古代日本妇女的雕像。而美国宇航局的这一研究,推翻了这个结论,认为陶古是穿着宇航服的宇航员,因为这些看起来笨重臃肿的服装不仅有呼吸过滤器,而且还有因为充气而膨胀起来的裤子。日本民族的一个神话,也表明了陶古是宇航员的可能。在古老的日本,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关于“天子降临”的传说,接着在这个传说流传100年后,日本就有了陶古。难道二者之间仅仅是巧合?然而这样的“巧合”也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不是巧合,那么这件事只能这样解释了:很远古的时候,天外来客乘坐宇宙飞碟来到了地球,他们在日本的国土上着陆。当日本古代人民看到这些穿着“奇装异服”的来客后,便认定他们是天国的特使,因此“天子降临”的神话诞生了;外星人走了之后,出于敬畏,人们塑了他们的形象来膜拜。
神奇的沙漠绿洲
当湖泊和草原被沙漠所吞噬,那些由原始非洲黑人所创造的艺术珍品——撒哈拉岩画只能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中沉寂,上万年后,它们才在现代人面前展现出来。
如果说日本陶古真的是宇航员,那么撒哈拉壁画中的与此相似的奇特人物形象,也大可以理解为天外来客留下来的另一遗迹吧?我们是无神论者,我们知道所谓“神”都是超出人们目前认识能力的事物。在100年前,如果有人说月球上有人类的踪迹,那么会立刻被人送进精神病院;可是仅仅50多年后人类就在另一个星球上留下了足迹;我们相信,很可能在不远的另一个50年,我们会踏上另一个星球。既然我们地球人可以跑到别的星球,那么外星人(宇宙实在太大,有生命的星球应该不只地球一个)又为什么不可以在地球上留下踪迹呢?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我们期待着科学早日解开撒哈拉沙漠上的壁画之谜。
反映人们生活风貌的壁画
牛时期的壁画,它主要表现游牧民族的生活。
“空中花园”真是古巴比伦国王所建吗?
作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让人惊叹不已,“想象其形而心向往之”。然而,正因为没有见到其实物的存在,从而让人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传说巴比伦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建。因为他美丽的王妃安美依迪丝常常思念她那山清水秀的故乡,加之,她也不习惯于巴比伦炎热干燥的气候和单调的平原景色。所以,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在巴比伦城中建起立体式的空中花园,以博取王妃的欢心。
但是,现在对于空中花园为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建的说法,不少人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空中花园更可能是在尼尼微而不在巴比伦。建国者不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而倒有可能是早他100年的亚述国王辛那赫瑞布了,为什么有如此说法呢?
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在其书中对巴比伦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神庙建筑以及房屋、街道、商贸甚至连浮雕、装饰等多处细节都作过仔细描述,并且盛赞巴比伦的“美丽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城市”。可是书中他却单单不提空中花园,这是一个疑点。
同样也是罗马史学家的色诺芬在其著作中赞美了巴比伦城墙的雄伟壮观,但对空中花园却也是只字不提。难道根本没有存在过这样一个建筑?
而且,人们至今没有找到有关尼布甲尼撒建造空中花园的记载,不过在有关亚述国王辛那赫瑞布的许多文献记载中却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在尼尼微城中建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并引城外的河水入城中浇灌花木。
伊什塔尔门
伊什塔尔门用珍贵的蓝宝石装饰,守卫着进入巴比伦城的圣道。
空中花园
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他的妻子安美依迪丝修建了著名的空中花园,目的是让她怀念起她家乡米底的绿色丘陵景色。这是古代著名的奇观之一,但现在没有人亲眼看到过这座花园是什么样子。
而辛那赫瑞布的后代也常常提及,他们常在尼尼微的这个人造山形花园中以捕杀从笼子里放到园中的狮子和野驴为乐。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23年,波斯人出兵占领新巴比伦城,他们还改变了幼发拉底河道,使河道远离了巴比伦城。按理说,巴比伦空中花园的花木肯定会因为缺水而枯萎,在百年之后不可能会还保持郁郁葱葱。可是在尼尼微的浮雕却表明,亚述人不仅采用“水泵”抽水浇灌人造花园,还用水槽将山泉引入园中。即使无人灌溉,花园依然可以苍翠如初。
以上两种说法都是言之有理,证据确凿,看来,今天的人们不仅不能看到那美丽的空中花园的“倩影”,连它的存在也只能是一个谜了。
泥塑狮子
狮子是王权的常见象征。这个泥塑狮子守卫在一个巴比伦庙宇外面。精美的细节显示了巴比伦人是熟练的雕塑者。
印度尼西亚“千佛寺”之谜
人们都公认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产生于印度,然而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却在印度尼西亚,而并非建于佛教起源国印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
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被列为东方文明的四大奇观之一,也是世界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佛塔基座上刻有160块浮雕,这些浮雕都是根据佛经刻出来的。中部5层塔身和围墙上也刻有1300块精美浮雕,描绘了佛祖解脱之前日常生活的情景,但并不是佛教的传说,也有一些反映的是民间传说故事,有423尊塑像。这些浮雕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这座佛塔的名字中融合了印尼文化,并不是印度佛教文化简单的移植。“婆罗”一词来自梵文,是“庙宇”的意思;“浮屠”是古爪哇文,意为“山丘”,“婆罗浮屠”即为“山丘之庙”。佛塔的数量很多,佛像也很多,庙中佛像有1000多尊,大型浮雕1400余块。所以,在爪哇历史中,这座佛塔又被称为“千佛寺”。佛塔被后人发掘出来后,大批学者纷纷前来对它进行研究。然而,时至今日,它的秘密也越来越多,人们都在努力探索,但都未能揭开这些秘密。
秘密之处首先在于建筑。关于佛塔的建筑年代在任何史料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据考古学家们考证,从跋罗婆文写的碑铭上看,那些建筑年代久远,大约在公元772~830年间,具体什么时间却无法确定。
湿婆神
湿婆神既是毁灭之神,也是再生之神,有时候他也被称为舞蹈之神,他毁灭一种舞蹈,然后再创造一种新舞蹈。
迦希吉耶
童神迦希吉耶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他的父亲是谁也有许多故事。他出生就是为了与恶作战,经常以印度国鸟孔雀的面目显圣。
其次,塔内众多的佛像、雕石均有着深刻的含义。然而,它却不是容易为今人所理解的。迄今为止,世人能够理解的仅占20%。如《独醒图》表现富贵不能淫;《救世图》赞扬佛的慈悲宽宏;《身教图》则教育人们不要冤冤相报,而剩下的大部分佛像雕石今人都已经很难理解其深刻含义了。
《摩诃婆罗多》的插图
《摩诃婆罗多》主要描写的是俱卢和般度两个家族之间发生的长期争斗,其中有很多关系到历史的传说。有一个传说讲到了恒河的起源,另一个传说描写了“大洪水”的情况。
还有一个更多巧合的秘密是数字。在婆罗浮屠的整个建筑中,多次用到了“8”、“10”等数字。3层圆台上的小舍利塔的数目分别为32、24、16,塔内佛像总共有504尊,全部都是8的倍数。佛塔建筑中所有舍利塔的数目是73。而“73”的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恰好是10,这是佛教中一种圆空、轮回的教义的体现。另据传说,原来塔内佛像总数为505尊,后来由于塔顶原来的佛像修行圆满,达到涅槃,远走高飞了,所以现在的只剩下504尊。原佛像数505这3位数之和也是10,这与舍利塔的总数目具有相同的道理,即从0出发,经过9个实数后,回复到0,故10等于0。佛像在数字方面时时都注意体现教义。
随着佛塔神秘面纱的揭开,也许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类似的谜,人们目前还无法完全去破译这些谜的谜底。但相信时间的推移和高科技的发展,神秘的千佛寺将完全地展露在世人面前。
最高平台上的佛像和钟形佛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