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的歌唱——《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品产生的时代,上起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约公元前7世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经典之一。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经学史,以至在人类的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想了解中国文化,《诗经》是不可不读的一部要籍,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诗经》更是必读的经典。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诗经》这一部书,可以算作中国所有书籍当中最有价值的。”

这部两千七百多年的诗歌集,是奠定一个人的中国文化基础的重要基石。

《诗经》的来源

《诗经》原先称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都把它当儒家的经典来读,才叫作《诗经》的。《诗经》来源于民间歌谣,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朱自清语)。这就是《诗》中“国风”的来源了。《诗经》中的“雅”“颂”是宴会、祭祀的乐章,出自贵族之手。

《诗经》在成书之前,早就在口头流传了。《诗经》的作者是谁呢?因为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至今尚不得知。按照历代的说法,大概是西周前后的时候,官方有专门搜集诗歌的人到民间“采诗”,然后记录下来;或是有宫廷乐师编写,再配上朝廷音乐,伴上舞蹈表演。

最初的诗是在有了文字以后,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写成的。这些记录诗歌的人是乐工,他们记录诗歌不是出于研究的目的,而是出于他们的职责,因为他们就是奏乐唱歌的;这就得把歌词记下来,制成了唱本儿。到了春秋时,出现了太师这个官职,他们是乐工的头儿,负责为各国宴会使臣时奏乐唱歌。太师们整理本国和别国乐歌,搜集乐词和乐谱,把歌曲按照贵族的口味包装出来。太师搜得的歌谣有乐歌和徒歌之分,徒歌是需要合乐才能唱的,往往在合乐的时候要叠字或叠章,以增加歌曲的音乐美,所以歌词的原貌便有些改变了。除此之外,太师们对贵族祭祖、宴客、出兵、打猎时作的诗也有保存。这类诗的内容不外乎典礼、讽谏、颂美等等。后来,周天子和各国诸侯又要求臣民向他们献诗,以供乐工演唱。太师们把所有搜集到的诗歌编辑起来,据说有三千多首。

到了春秋末年,“道德丧而礼乐崩”,传说孔子有感于这些诗歌的教化意义,决定把它们编订成册,将三千多首诗删到三百篇,取名《诗三百》,遂成《诗经》。从此,《诗经》做了“六书”之一,到了宋代还给选入了“四书五经”,成为读书人上进登科的必读之物。

《诗经》来源于民间歌谣。

乐工收集记录诗歌进行奏乐歌唱。

太师们按贵族口味包装诗歌,供贵族欣赏。

孔子删减、编订,遂成《诗经》。

《诗》言志

俗话说“诗言志”,其实“诗”这个字就是“言”和“志”的合体。古代所谓“言志”总是牵扯着政治或教化。春秋时很流行赋诗,各国使臣往往在外交宴会上要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跟今人在KTV点歌演唱一样,只不过前者点诗一定有政治的意味,以表达对某国或某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而且,点诗时往往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拉出一章中的一两句,这种断章取义只是为了暗示政治。如《左传》上说,晋使赵孟出访郑国,郑伯就在垂陇设宴款待他。席间子太叔为赵孟赋诗:“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取的是《野有蔓草》的末两句,借以表达对赵孟欢迎之至。其实这首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言志”,所以不必在乎原诗的主旨了。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已经不常见了,孔子见它有教化意义,与儒家“温柔敦厚”的作风相似,就删诗成三百,称为“诗三百”,还教给学生学习,用诗来讨论修身的道理,成为“六经”之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用玉比作人,教导学生做学问需下工夫才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天生丽质的美人,他却比作画画,说做事情是要一步步进行的。后来《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个“志”就是指的教化。到了以后,《诗三百》就称作《诗经》了。“诗”为何要“言志”?诗歌所要言的“志”到底是什么?闻一多认为,志有三义,即记忆、记录和怀抱;朱自清认为,到了“诗言志”和“诗以言志”这两句话,志已经指“怀抱”了。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时原很明白,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这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断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

《诗经》的六艺

《诗经》有305篇,内容有风、雅、颂,写法有赋、比、兴,这被称为“诗经六义”。风指“国风”,写各国民间事、物,雅分“大雅”、“小雅”,是朝廷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凭什么成为儒家经典?简单地说就是那三个字:思无邪。孔子读《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它虽然写爱情,但能保持适度,能在“礼”的约束范围内,后人更是把这意思延伸为了“温柔敦厚”。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写战事、写农民疾苦和贵族贪婪的诗,如《秦风·无衣》说的是边塞将士艰苦生活,《硕鼠》篇借大老鼠的贪吃讥讽贵族的贪敛,这类针砭时弊的歌谣与儒家的“仁爱”不谋而合。

《诗经》还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写法上堪称后人写诗的圭臬。前面说了,它有三种写法:赋、比、兴。赋就是直接陈述,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句式整齐,基本上都是四言诗,读起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很有音乐感。有的诗歌重复使用相同的韵、字、句甚至篇章,叫作“重章、叠字、叠句、叠韵”,也作为诗歌的文字技巧为后世所效仿。

《诗经》的价值

1.《诗经》可以表达理想、志向,涵养性情,净化心灵(“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以使人的感情真实、善良、美好,人格厚道,就是温柔敦厚。其实,人们常说的个人素质修养,不应该光是指处世技巧,更应该是指人自身心灵——情感世界的升华。这才是人自身的完善。

2.《诗经》教给人们通晓人情世态。这是人们做事、从政的基础。

3.读《诗经》可以使人们文才博雅,辞令美善,很好地应对人生中发生的各种事情。

4.《诗经》是中国文学之祖,学习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书。是研究古代文字、历史、地理、政治、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爱情婚姻、宗教道德、名物名胜的重要资料。

古人所言《诗经》的作用

1.“《诗》言志。”(《书·舜典》)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3.“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

4.“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三家《诗》及《毛诗》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包括《诗经》在内的先秦旧典,以及诸侯史记档案,大多都化为灰烬了。汉代建国以后,恢复文教,《诗经》开始又流行于社会。民间涌现了鲁人浮丘伯、申培和辕固、韩婴、毛亨、毛苌等《诗经》学大家。他们研治《诗经》形成了汉代四家《诗》。

《鲁诗》

鲁申培为《诗训故》,号曰《鲁诗》(亡于晋)。

《齐诗》

齐辕固作《诗传》,号曰《齐诗》(亡于魏)。

《韩诗》

燕人韩婴作《内外传》数万言,号曰《韩诗》。(亡于北宋,仅存《韩诗外传》)。

《毛诗》

由孔子弟子子夏,六传至鲁人毛亨(时人称为大毛公),作《诗训诂传》,传授赵人毛苌(时人称为小毛公),号曰《毛诗》。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从此“毛诗郑笺”传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