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者“腹笥”要富

笥是一种可以用来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腹笥指的就是肚子这个“容器”,要多装学问,不但要多,还要“通”,要融会贯通。

中文系、历史系或哲学系的学者专而不博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是,国学学者就应当是位通才,最好文、史、哲兼通,且身有才艺了。章太炎先生、梁启超先生都是这样的大家。章太炎先生有篆籀书法、中医之长;梁启超先生则书法得汉魏高古之风。胡适先生、鲁迅先生虽无国学大师之名,但是在其他学问之外,就国学来说,也是堪称大师的。他们博学深思,有真知灼见,人格高尚,才华超绝,成就不凡令人高山仰止。正是因为有了深厚的国学底蕴,那一辈人才得以直接接受西学的精华,而西学的修养让他们把国学引向了新的时代。

著名史学家罗尔纲先生写过一本叫作《师门五年记》的小书,篇幅不大,影响却很广。其中所附《胡适琐记》,对胡适博览群书,记忆力超人有这样的记录:

胡适不用卡片,他看过的书籍凡有用的地方,都用红、黄、蓝三色纸条夹在那里,到了要用时,一翻就得。有一次,那是一九三四年秋天,我写成《水浒传与天地会》那篇论文后,送去请他看。他看完后,带我出大厅靠东边一个书架,他举手把放在架上那套《大清律例》取下来,抽出一册,在有蓝纸条夹的地方翻开,就指出一条史料叫我加上,说:“你据《贵县修志局发现的天地会文件》说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成立于康熙初年甲寅(1674年),还须有坚强有力的证据为之证明。这条康熙年间定的严禁异姓歃血订盟焚表结拜弟兄的律例,便能证明天地会确实成立于康熙初年,你把它加上去。”我照他的指示加了上去才发表,几十年来都推翻不了。到七十年代,台湾学者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已完全证实。

胡适不用卡片,只用三色纸条就记牢书中内容,已可称奇,而他对天地会并没有研究,却可以在翻阅《大清律例》以研究《红楼梦》时,兼顾无关乎他的研究的事件,且十余年后仍铭记在心,就更令人惊叹了。这又是胡适天赋卓绝的一个具体例证。

其实,不光胡适先生如此,这种博闻强记的本领,是那一代学人大多都具备的。梁启超先生常常在讲课时整段整段随口引证古籍;陈独秀好杜诗,竟能将全杜诗背诵下来……

在这里,对所谓“死记硬背”之弊也顺便讨论一下。有些人将其说成旧时求学普遍方法,至今还有人以“消化不良”来嘲笑博闻强。其实,求学跟吃饭是一样的,不吃饭就不能保证生存和健康。吃出了消化不良,是自己在饮食卫生方面做得不好,而不是吃饭本身有问题。只有博闻强记,才能有思想,有文化,有创造力。换而言之,博闻强记不是有思想,有文化,有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其必要条件。

量多则成质,只是渊博并不是说人变得跟一个书橱一样了。不管在哪一方面,只要积累的一定数量的知识,就会有发生化合反应,产生能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