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用中药养生治病一本通(彩图精装)
- 宋敬东
- 874字
- 2024-12-22 08:55:22
第一节 中药煎熬前要进行浸泡
因平时我们购买的药品多为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若煎煮前不浸泡,或先用武火煎煮,会使药物表面蛋白凝固,淀粉糊化,妨碍有效成分的渗出。现代研究表面,煎药前浸泡,可使药物湿润变软,细胞膨胀或胀破,有利于有效成分溶解到水中。值得注意的是,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可短;冬天气温低,浸泡时间宜适当延长。一些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如麝香、阿胶等,不必浸泡,应按特定的要求处理。浸泡药材的用水,以常温或温水(25℃~50℃)为宜,切忌用沸水。具体泡药方法如下:
在煎煮之前,根据药物的性质及体积大小,应先用冷水把药材泡透,浸泡30分钟左右再煎煮,以利有效成分的析出。
一般情况下,以花、叶、草类为主的药材需浸泡20~30分钟;以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药材需浸泡60分钟,宜用凉水,不宜用温水或加温,以防药物酶解。复方汤剂宜浸泡30~60分钟。
第二节 煎煮容器精挑细选
正确选用煎药用具,可避免中药变性,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适合煎煮的容器
砂锅:煎药的器具很多,但历来认为以砂锅为首选。在煎煮过程中,砂锅不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传热性能缓和,受热均匀、保温性能好,煎煮出的药液能充分保证药物的性能。
陶瓷: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优点,并有保暖的特点,为煎煮中药汤液的良好器具。
搪瓷器皿:若无陶器,可选用白色的搪瓷器皿。该类器皿性质稳定,不会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但是由于传热快,水分易于蒸发,不利于药物成分的溶出及保证药物的浓度与用量。同时因搪瓷器皿怕碰击,搪瓷易脱落,若铁皮暴露,煎药时可与中药发生不良反应,影响中药质量。
玻璃器皿:优点是性质稳定,不会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并易观察煎药情况。不足是传热快、散热快、怕碰击。
不宜使用的煎煮容器
切忌使用铜、铁、锡、铅等器具,因铜、铁、锡、铝本身也是中药类,用之恐与病情不合;再者,这些金属元素与药液中的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产生毒副作用。
药材中所含多数生物碱必须和鞣质或其他有机酸结合生成盐,才能溶于水,如果使用铁器煎煮,铁和鞣质等发生了化学反应,造成了鞣质损失,就会影响生物碱的利用,降低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和治疗效果,甚至改变药物性能,危害人体。另一方面,使用铁器煎煮出来的汤药颜色也会改变。如诃子、地榆等含酚羟基化合物,与铁结合后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鞣酸铁及其他成分,使药液变成深紫色、黑绿色或紫黑色等。而且,汤药中还会有铁锈味,易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此外,煎煮用具容积的大小应以既利于药物翻动,又能避免药液外溢为宜。煎煮时宜加盖,以防药物气味走散和水分蒸发过快。
第三节 煎药用水很关键
煎药用水,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历代方药书中记载了许多种煎药用水,如泉水、井水、河水、露水、雨水、雪水等。如今多用自来水或矿泉水、纯净水煎煮,应尽量避免使用含农药或重金属过高的水煎煮。经过反复煮沸或放置热水瓶中较久的水,也不能作为煎药用水。
水质
煎煮中药一般用生活饮用冷水即可,以洁净清澈,含矿物及杂质少的水为佳。如水质不好,可先煮沸放冷,使部分矿物质沉淀、气体排出后,再用来煎药。一般药材不用水洗,煎药忌用沸水。
水量
煎煮中药应加多少水,目前尚无统一规定。由于药材的组织各异,吸水性能不同,加之水分的不断蒸发失散,若加水量不当,会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因此,用水量应视药量、药物质地的吸水性及煎煮时间而定。为了方便家庭煎煮,确定合适加水量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煎加水至高过药物的3~5厘米处,第二煎加水至高过药物的2~3厘米处。按药物重量计算加水量,平均每克药加水约10毫升。一般将全部用水的70%加到第一煎中,余下30%留待第二煎用。
吸水性强、宜久煎的药物,水应多些,如果药物剂量大,而水不随之增加,会影响药物成分的继续渗出,从而影响疗效;芳香易挥发、不宜久煎的药物,用于水肿、昏迷病人和小儿的药物,宜少放水,使药液浓缩。每剂药常规煎煮2次,个别可煎3次。每次煎出的汤液量,计150~200毫升(小儿减半)。因此两煎后的总药量以成人300~400毫升,小儿100~200毫升为宜。煎药加水应以一次加足为宜,不可在煎药过程反复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再添水重煎。药物煎干、煎煳绝不能服用,以防止药物变性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第四节 煎煮的火候及时间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对中药的煎制方法有这样的论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不良,则药亦无功。”清代名医徐大椿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损人,说药之治病,可不讲乎。”由此可见,煎药方法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会影响药效。
煎煮的火候选择
火候,即指火力的大小与火势的急慢。火候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慢煮,这样既能防止药液溢出,又可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挥发成分的过多损耗和高温导致的有效成分的破坏。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表面有一层气膜包围着,浸出溶媒表面的张力愈大,愈不易破坏气膜,溶媒不易附着于药粒渗入内部,也就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对于发散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应避免久煎,应当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以避免久煎而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补益滋腻药物则大多可以较久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药力发挥完全。其他如贝壳、甲壳、化石及多数矿物药入汤更宜久煎。
煎煮的时间控制
根据药材性能及煎药要求酌定,要保证煎出的汤药质量好,药渣煎透。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0~15分钟。对特殊药物的煎煮有以下要求:
解表药及其他芳香类药物,一般先用武火迅速煮沸,后改用文火维持,一般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0分钟左右即可。因为此类药物有效成分容易煎出,避免久煎有效成分挥发,从而使药效降低。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及某些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有毒性的药物,应久煎60~90分钟,如此可减低毒性。
一般复方制剂,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0~15分钟,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此外,家庭煎药还要注意,在煎药过程应每隔7~8分钟搅拌1次,使煎出的药汁均匀一致,但不宜频频搅拌,以防挥发油耗损过多。若煎煮解表药时,宜在锅上冷敷多层湿布,使随蒸气挥发的有效成分冷凝在上,再随水珠滴落,重新回收到药液中,这样可以提高煎药质量与效果。
第五节 煎煮次数有窍门
由于中药含可溶性和难溶性成分,易煎出的成分有苷类、多糖类、挥发油等,这些成分在第一煎中出量较多,而难煎的苷元、树脂、树胶、脂肪油等,只能在第二煎中浸出较多。大量的实验也证实了一般药物经一、二煎后仅能煎出余下的20%~30%。除特殊情况一剂药煎一次外,多采用一剂药两煎为宜,个别情况,如补益药,或不易煎出的药剂可行三煎,使药力尽出,充分发挥药效。
现代研究表面,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先溶解于进入药物组织内的水液中,再通过分子运动扩散到药物外部的水中。当药物内部和外部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解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解,达到尽可能充分地将有效成分煎煮出来的目的。此外,药煎好后应立即去渣滤汁,不宜久置,一则防止时间过久水分丢失,二则防止药汁酸败。过滤药液时,最好加压过滤,防止药渣中残留药液,可以提高煎出率。
第六节 常用的入药方法
一般情况下,药物都是同时入煎,但很多时候药物因其性质、性能、临床用途及煎煮时间不同,入药方法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另炖)、烊化(溶化)、冲服、泡服等煎煮要求。
先煎
是指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故将药物先煎的方法。如矿物、介类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在煎药前宜先打碎,煎20~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此类药有龙骨、牡蛎、石膏、磁石、寒水石、代赭石、赤石脂、海浮石、石决明、山羊角等。某些质地较轻、用量多的药物,还有泥沙多的药物,可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药,如竹茹、芦根、糯稻根等。有些药物应先煎30~40分钟,缓其毒性后再加其他药同煎,如商陆、天南星、乌头、附子等。某些植物类药物难溶于水,若不先煎则影响药物的疗效,如藏青果、火麻仁、天竺黄等。还有一些药物含有内脂类生物碱,只有久煎才会使水解产物发挥作用,如石斛。
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减少挥发油的消耗和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如气味芳香的药物因其含有挥发油较多或因其气味清轻,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影响药效,需在其他药物煎5~10分钟后再下。如薄荷、藿香、香薷、木香、丁香、青蒿、砂仁、钩藤、白豆蔻、大黄、番泻叶、沉香、佩兰、荆芥、茵陈等。
包煎
适用于颗粒较小的药物或某些粉末状、有黏性或绒毛类药物,因其经煎煮后,易浮于水面,药物的有效成分较难煎出,其药汁混浊难咽,或对喉咙产生刺激,或易于粘锅,或入锅加热易变成糊状或漂浮药液面上,不便于煎煮和服用。在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如枇杷叶、浮小麦、车前子、葶苈子、蒲黄、海金沙、旋覆花、辛夷、赤石脂、北秫米、滑石等。
另煎(另炖)
适用于某些名贵药材,为避免有效成分被药渣吸附,造成浪费,可单味煎煮,服时再兑入汤内。如人参、西洋参、三七、鹿茸、麝香、羚羊角等。
烊化(溶化)
适用于一些胶质、黏性较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煎煮容易黏附于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入药宜单独加温溶化后,置于去渣药液中趁热搅拌或微煮,溶化后趁热服下。如阿胶、鸡血藤、龟板胶、鹿角胶等。饴糖、蜂蜜类,可先单独加热溶化,然后冲入药液中服用。
冲服
适用于一些难溶于水的贵重药物。为节省材料,应研末冲服。如羚羊角粉、犀角粉等。某些芳香类药物适用此种入药方法,因为煎煮时有效成分会全部挥发散失,如肉桂、沉香。
泡服
适用于含有较多挥发油、用量又少的药物,可用刚煮沸的开水浸泡30分钟,或用煮好的一部分药液趁热浸泡,取汁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