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心理学(彩图精装)
- 立群
- 6823字
- 2020-06-24 14:34:33
第四节 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由于18世纪和19世纪化学、物理等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心理科学的诞生。威廉·冯特深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并提出了内省研究心理的方法。
从远古时代的人类思想史我们了解到人类对心理学的兴趣。人类一直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感兴趣,他们经常自问心理是怎样活动的,人为什么要干活。
然而,直到19世纪晚期,心理学才开始脱离思辨,成为科学。因为这时研究者着手调查心理活动的工作方式。再一次的重心转变是在20世纪早期,因为心理学家把研究的目光放在人类的行为上。
科学的内涵
在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生理学(人的躯体是怎样活动的)、物理学和化学方面。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提出了许多最新的科学理论,并应用到当代生活中。医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学上的飞跃使得死亡率急剧下降。
科学空前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科学、科学家、实验、实验室等词汇是许多人所向往的,也是接受教育层次较高人们之间谈论的流行话题。学科的发展既推动了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又通过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是1858年罗斯·罗特威格的相片。罗斯在科学方面的兴趣在19世纪许多受过教育家庭中具有典型性。
在19世纪后期以前,心理学是从属于哲学的,但是由于对科学的新的重视,使得人们用崭新的眼光审视心理学,冯特是第一个用科学的原则研究心理过程的人,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内省,这种技术要求研究者去观察和记录他们自身的感觉、思维和感情。实验补充了他们的结果。冯特建立了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创办了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研究》。由于他的努力,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也自然地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当然,他的成就是建立在其他科学先驱的基础上的,例如古斯塔夫·费希纳和赫尔曼·赫尔姆霍茨。
费希纳和赫尔姆霍茨
德国科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1801~1887年)是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心理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规律于心理过程的一门学科。费希纳利用数学和物理的方法研究心理活动,他在不同的刺激水平与心理感觉之间寻找数量关系。例如,费希纳曾经开展过这样的研究,把不同强度的声音呈现给志愿者,然后测量他们对每一个刺激的反应时间。在对平均反应时间进行计算和分析之后,他发现了一个普遍的规律,他称之为听觉阈限,也就是说,人若是要听到一个声音,声音的强度必须达到一个最小值。费希纳的实验研究影响了冯特和其他的心理学家。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1821~1894年)是德国另一位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他对生理学、物理学、感觉和知觉都感兴趣。赫尔色知觉理论,该理论最初是由托73~1829年)在1801年提出来后来被称为杨格-赫尔姆霍茨的广泛的认可,并且能够解释颜色,特别能够解释视网膜上的感色。
这张照片是科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姆霍茨于1847年拍摄的。他出生在德国的波士顿,1843年毕业于柏林医学院。他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提出能量守恒定律。
赫尔姆霍茨对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也有兴趣。一些科学家已经提出神经冲动的传导是瞬间的或者是快得无法测量的。赫尔姆霍茨根据对蛙的运动神经的观察,发现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是19米/秒。
赫尔姆霍茨还研究感觉和知觉。他想知道感觉信息是怎样被传送到脑的,也就是说,外部刺激诸如光和震动是怎样在人的心理上产生视觉和听觉的。他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是:这些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信息只有传送到脑才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这一观点可以说是现代著名理论“自上而下加工”的雏形,自上而下加工受人的知识和经验的驱动。
费希纳和赫尔姆霍茨都是在19世纪出现的倡导应该把科学原则应用于研究心理活动的杰出代表。
然而,这两位科学家都是生理学家,而不是心理学家。只有冯特才使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动物和人类心理学
1862年,冯特在海德堡大学作了一系列关于动物和人类心理学的讲座。它是第一门心理学的课程,冯特第一次把心理学、生理学和哲学作了严格的区分。冯特宣扬心理学应该是实验科学。他认为许多心理现象,诸如感觉和知觉都是可以测量的。然而,他又认为心理学是有限的,因为它不能解释复杂的人类机能,比如高级的心理过程和社会互动。他的讲演稿在一年之后发表了。
冯特认为人类的行为源于动机和其他一些未知影响的相互作用。他说这些因素不能被测量,因为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直接产生行为。冯特解释说人的行为不能像物理能量诸如电一样能被测量。换句话说,冯特相信心理学介于能够测量与不能测量之间。
这个观点把心理学与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作了严格的区分。今天,大多数心理学家可能不同意冯特的观点,他们认为心理学与任何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可以通过清晰的测量得到量化的结果。
心理生理学
⊙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于1832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小村庄。他的家庭信仰基督教。冯特成为了一名科学家,但从未看出他在科学和基督教之间存在冲突,他相信科学和宗教是理解世界的两种途径,它们之间并不排斥。这或许可以解释他在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一些毋庸置疑的发现没有进行说明的原因。1855年,冯特在海德堡大学获得了生理学博士学位,并在那里先教授生理学,后教心理学(1862年)。他出版了许多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生理心理学原理》(1873~1874年)。1875年,他受聘于莱比锡大学。在那里,他于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两年之后,他创办了第一本研究心理学的杂志,起初叫《哲学研究》,后来改名为《心理研究》。冯特对心理现象的系统研究构成了其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冯特在心理生理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心理生理学家。心理生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是怎样认识外部世界和怎样识别感觉信息的,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生理学家研究的感觉(诸如视觉和听觉)把感觉信息发送到脑,在脑中发生了知觉过程;但是他们想知道我们得到的多少是由感觉器官本身决定的,多少是由脑和知觉过程决定的。
内省法
冯特提出了测量感觉和知觉基本元素的系统方法。物理学运用观察技术研究物理现象,冯特寻求运用内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内省即“内观”,是指被试者要检查自己的思想。
这些实验中的被试者称为观察者,他们训练后要报告他们的思想和感情。给他们一个刺激,例如某个形状或某种颜色,然后要求他们报告对该刺激的反应。由于是要求他们对立刻所想到和所感受到的进行客观地报告。这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观察者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
内省法的缺陷
不幸的是,内省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有缺陷的。一方面是对它的性质无法检验,因为无法证明观察者所报告的是否是他们真实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的困难是,很难获得来自不同观察者的可信和有效的资料。因此,用今天的科学标准判断,从内省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不可靠的。
另有一些心理学家批评说,观察者可能只报告他们意识到的思想和感情。而事实上,人还有其他一些无意识的思想和感情(人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这些内容是内省法所不能报告的。
冯特已经认识到在他的内省研究中存在不足,承认内省的过程打断了自然的思维过程。毕竟,思考自己在思考的每一个思想是不自然的。冯特用毕生的精力修改和完善他的内省法。
莱比锡实验室
在1875年,威廉·冯特成为莱比锡大学的教授,莱比锡大学被认为是科学实验心理学的发源地。他决心在这里建立一所心理学实验室,但并没有立即成为现实。
因为莱比锡大学没有给他足够大的实验室。由于这个原因,在莱比锡大学的第一年,冯特并没有教授心理学课程。
此外,面对实验室的问题,冯特发现与同事约翰·佐仁相比,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佐仁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他对超自然现象很感兴趣。在美国的唯灵论者海雷·斯莱德于1877年访问莱比锡之后,佐仁相信斯莱德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冯特通过谈话和发表文章不同意佐仁的观点,他认为科学家不具有判断超自然的能力,因为他们对骗术不熟悉。结果,佐仁把冯特看作是心灵世界中的敌人。
在初创阶段尽管存在着困难,最终冯特还是得到了一间心理学实验室。并在1879年开始进行研究工作,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感觉、知觉和心理生理学三个方面。
这是1822年一般实验室的设置,它反映了在19世纪,公众对新的科学发现的巨大支持。
许多学生想拜冯特为师,这些学生中还包括美国心理学的一些先驱者,诸如斯坦利·霍尔(1844~1924年)、詹姆斯· 麦金· 卡特尔(1860~1944年)和爱德华·布莱德弗特·铁钦纳。
冯特究竟研究什么?
尽管内省法有它的局限性,冯特还是有效地运用了内省开展心理研究。冯特在他的莱比锡实验室里研究了光和颜色的心理生理学,探讨了感觉和知觉的广泛问题,诸如脑是怎样把眼睛中的电活动转变成图像的,他也研究听觉,包括频率、节拍、音调和音调间隔。
冯特也研究注意力,他认为注意力在知觉中很重要。注意是对当时当地的意识,但是个体无法意识到同一时间里作用于他的所有事件和信息,因此,注意有选择性。冯特认为心理能够注意到同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就意味着同时对几个活动进行加工是可能的,这个观点后来被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所证实。
元素主义
冯特也发展了元素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在心理学中一直应用到今天。他认为心理学家应该分析意识的过程,并把他们分解成元素(即更小的部分和过程)。这一理论的提出深受约翰·丹尔顿的原子理论和门捷列夫(1834~1907年)元素周期表的影响。
按照冯特的观点,意识的组成元素是连接在一起的,要研究这些连接。如果发现了连接的规律,人们就能够理解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在现代心理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术语表述这一理论的意思:冯特当时所讨论的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脑中的神经网络以及它们是怎样通过神经通路进行传递的。
这幅图画是19世纪的莱比锡大学。这是威廉·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的地方,冯特从1875年到1917年一直在这里担任教授。
英国化学家约翰·丹尔顿(1766~1844年)提出所有元素(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单元)都是由微小的、单个的原子构成的,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原子量,图中丹尔顿列出了不同元素的原子量。他的研究工作影响了威廉·冯特元素主义理论的提出。
心理过程时间的测量
冯特把元素主义的概念拓展到一定的心理过程需要花费一段固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他相信当同一思想被不断重复时,元素之间的连接就不断地得到加强。这有助于解释冯特在有关反应的实验中重复发现的结果。在这些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尽可能快地对一个刺激作出反应,并认真测量被试者的反应时间。
冯特发现在训练之后,被试者会做得更快。但是,快到一定程度以后,他们就达到了一个固定的最快反应时间。例如,如果要求被试者,当他们看到一个绿色物体时,就尽可能快地敲击一个按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敲击按钮的速度比较快了。但是,当成绩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再提高,无论他们进行多少练习都不见效。
冯特是第一个开展这样的心理研究的人,他认为可能得到一些有关脑的机能和工作方式的信息。在现代心理学中,研究者仍然进行反应时间的实验,并且继续探讨关于脑中发生的认知过程的重要信息。
联想的概念
在冯特的一项研究中,他揭示了我们的头脑是在不同的经验水平上来感知这个世界的。他用一项记忆任务来证明这个观点。要求被试者迅速地看一眼一组随机出现的字母,接着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回忆这些字母。结果表明,被试者平均能够回忆出4个字母,而通过练习,回忆量可以增加到6个。
冯特又将字母换成单词,结果被试者回忆的单词数与先前回忆的字母数差不多,即使每一个单词都多于一个字母。这表明,当人们把信息(字母)组织成较大单元(单词)时,能使人们处理更多的信息量。后来,人们把这一过程称作“形成组块”。
一名学校的护士在用反应时间实验来检测一名学生的听力。这名学生尽可能快地对每一个刺激作出反应。
利用这样的信息,冯特提出了联想律。首先,有一种混合的感觉。这里他用“感觉”这个词是指从情绪到声音,范围很广。其次,冯特认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可能逐渐消失而形成一个单一的感觉,即使它们在一开始时是独立的。他也相信相似的事物更可能形成联想。
脑和神经细胞理论
冯特最重要的著作是《生理心理学原理》,在这本著作中,他描述了脑是如何活动的。按照他的观点,脑活动的实质是化学活动,他认为脑是由液态化学物质组成的复杂器官,这些液态化学物质有时在一个区域内较活跃,有时在另一个区域更活跃。他坚信整个脑不断地在分享同样的化学-心理活动。
冯特(最右边)和他的一些合作者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中。
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系统”在活动。这些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冯特对神经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他关于脑的观点在所有细节上都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基本目标上,他的研究工作与现代神经科学是有关系的。
冯特也提出了一个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理论,他推测一定存在化学物质组成了神经冲动的传导,这就是他所说的化学过程。他认为神经细胞把三种类型的化学过程发送给其他细胞。单极细胞仅能发送一种类型,双极细胞能够发送两种类型,多极细胞能够发送复杂的化学过程。单极细胞是最不普遍的,而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是人类生活重要的生理活动中心。按照冯特的观点,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的连接使得人类行为具有复杂性。冯特所掌握的技术远不如今天先进,但是,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然而,研究已经揭示的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冯特设想的还要复杂。
现代神经细胞的理论采用生化方法理解神经系统的活动。神经细胞或者神经元接受来自感觉(视、听、嗅和触)的信息,控制身体的有意和无意运动,通过电脉冲传送信息。复杂的连接实现了神经对复杂行为的控制,就像冯特所预料的一样。
冯特的不朽著作
冯特在一生中共出版了超过53000页的理论著作,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他的最重要作品的修订版。他不但将心理研究成果写成了大量的心理学著作,还写了大量关于逻辑学和伦理学的著作。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宣称,系统地阐述反对冯特理论的论点是无效的,因为他在不断地修改和质疑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者开辟另一个研究领域。冯特著作的范围相当广泛,学者们难以决断他的许多理论的最终形式是哪一个。
这幅图显示了g-细胞(橙红色)、神经元或神经细胞(大的且呈灰色)和细长的把神经元联系在一起的突起(轴突和树突)。当一个神经元兴奋时,它从轴突的终端释放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这些化学物质刺激毗邻的树突并引起相关的神经元的兴奋。一些神经元只有一个树突,一些神经元有两个树突,还有一些神经元与其他的神经元有更为复杂的联系——这就和冯特所设想的一样。
冯特的贡献
冯特的实验方法学的使用最终使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附庸地位,同时,他反对简化主义(即心理学更适合用自然科学来解释),而使心理学区别于生理学。因此,他的研究工作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科书《心理学导论》低估了冯特的重要性,许多人现在已经认识到心理学史的教科书应该辟专章介绍冯特,这样才更为合适。
在20世纪20年代,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开始盛行。行为主义反对研究心理,提倡研究行为,直到1960年,它一直是美国心理学的主流。近年来,心理的研究又一次成为焦点,因此,冯特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新一代心理学家的重视。
构造主义
E.B.铁钦纳(1867~1927年)是冯特的学生,他在美国因研究意识心理学而出名。他是一个英国人,在莱比锡大学跟随冯特学习心理学,在1892年,他在莱比锡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他来到康内尔大学,在那里他建立了一个成果卓著的心理学实验室。他把跟随冯特学习的内省方法带到了美国。铁钦纳重点研究心理事件,特别是心理事件的内容,按照铁钦纳的观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讨意识要素的性质。他想把心理分析成其组成部分,以达到能够发现心理的结构的目的。因此,他自称他的心理学理论为构造主义。
与铁钦纳的观点相比,冯特认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不能通过内省的方法来研究。然而铁钦纳坚决不同意他的老师的看法,他坚持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能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
《实验心理学史》是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史的教科书之一,其作者E.G.波林(1886~1968年)是铁钦纳的学生。《实验心理学史》初版于1929年,再版于1950年。这本书高度赞扬了铁钦纳,并提升了铁钦纳的声望。但是,该书却错误地宣称铁钦纳和冯特都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波林赞同铁钦纳的观点,是构造主义忠诚的信奉者。
在康内尔大学,铁钦纳指导过许多博士研究生。在35年中,共有50人在他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些博士中有1/3是女性。铁钦纳通过选择研究课题训练他的博士生,这样,他的理论观点就会在他的学生中产生影响。
1892年,E.B.铁钦纳在莱比锡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898年,他成为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领袖。
构造主义流行于美国心理学界数十年。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约翰·华生宣称构造主义及其方法在主观上是不能接受的。他认为,心理学只有研究行为而不是心理,才能取得客观性的成果。但是,就连行为主义也应该感谢冯特的研究工作,这不仅是因为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而且是因为冯特学派的思想,既可以供后人学习,又可以供后人质疑。